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在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在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新古典主义的内涵出发,通过极简的表现形式,再现古典的装饰及追求“形散神聚”的视觉感受融入黄鹤楼卷烟包装案例中,探讨新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在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黄鹤楼卷烟 包装设计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大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流派首先在绘画领域产生和发展,而后逐渐发展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随着欧洲资产阶级的产生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转变,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对传统的艺术式样进行保留和添加。

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结构为新古典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历史契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下,我国的设计领域开始提倡“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以及后来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其观念与黄鹤楼卷烟包装的某些观点有着契合的地方。

1 极简的表现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多次试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越是简单的线条和图形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新古典主义的简化设计理念与这项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新古典主义在强调对称、秩序与均衡时,体现在包装设计中则是强调整体线条的简洁与流畅,运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质及工艺还原古典样式的大致轮廓。在色彩上主要运用白色、黄色、金色和暗红色,简单的色彩使人们的目光更加集中,而这些色彩往往表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精神气质。

如黄鹤楼卷烟的1916包装(见图1),简化的设计手法使黄鹤楼卷烟包装的特征脱颖而出,抽象化的黄鹤楼品牌标志不仅能够展现包装的高雅精致,也使包装具有现代化的时尚气息。包装的主图选用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简氏兄弟头像,色彩上选用黄鹤楼的品牌主打色――金色,在整体的编排与风格上采用极简的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国际化与民族化完美结合起来。

2 再现古典的装饰

新古典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谓“新”,就是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估价和表现古典与历史,运用现代材质及工艺表现人类的古典时期文化。

新古典主义对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的另一影响是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塑造具有历史感的装饰效果,如由笔者设计的黄鹤楼卷烟“漫天游”包装(见图2),不仅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古典精髓,同时又展现了西方华贵富丽的设计风格,让人们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现代文明的时尚气息。该包装的主体纹样源于我国汉代的经典纹饰――缠枝纹,舒展的缠枝犹如黄鹤身上的金色羽毛,首尾相连,既继承了“黄鹤楼金”的色系特征,又传达出“金羽飞扬,飘逸扶摇”的意境。这种经过简化的古典雕饰,结合西方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东情西韵、高贵典雅的新风貌。

3 追求“形散神聚”的视觉感受

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它的精华来自古典主义,但不是仿古造古,而是追求“形散神聚”的视觉感受。因为只有神似才能体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层次,才能更进一步地体现包装设计的品质,从而使人们在欣赏包装设计的同时获得一种精神文化的满足。

如黄鹤楼卷烟的“感恩”系列包装(见图3),包装创意源于品牌历史长河中最值得珍惜的感恩故事,纪念品牌创始人南洋兄弟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粤剧泰斗薛觉先等戏剧艺术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延续南洋兄弟心系国粹的情怀。包装主体图案是以黄鹤身形勾勒出脸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并加以夸张处理,使黄鹤楼卷烟包装获得典雅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不仅如此,包装中融入民族元素,使包装远看形态突出,主次分明;近看图案精细,纹饰丰富,呈现出刚柔并济、天地交泰的和谐美感。黄鹤楼卷烟的“感恩”系列包装正是通过提炼这种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结和现代的表现手法和版式体现出来,达到深化和突显主题的作用。

结语

黄鹤楼卷烟新古典主义包装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物,不仅包含浓厚的历史气息,更体现新的时代精神。融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黄鹤楼卷烟包装更显品味与档次,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寻,更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新古典主义为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营造更大的创作空间,使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的内容更丰富,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与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韩荣.包装意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王安霞.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尹章伟,刘全香,林泉.包装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4]刘颖菲.“黄鹤楼”品牌卷烟包装的创新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5]张永年,周红惠,李成,杨卿.香烟包装设计之我见[J].包装工程,2004,25(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