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发展视域下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怠倦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发展视域下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怠倦的成因及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职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在阐述辅导员工作怠倦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辅导员工作怠倦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辅导员职业怠倦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怠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2—0071—04

辅导员职业怠倦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开放的多元化的复杂教育背景下,辅导员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从而产生一种疲惫不堪、情感消极、行为倦怠的职业状态。一份来自上海7所高校67名辅导员的职业怠倦状况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职业怠倦现象突出。辅导员职业怠倦突出,这不仅仅是上海高校存在的个性问题,而且也是其他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怠倦的实态表现

独立学院正处于改革与调整的关键过渡期,辅导员面临工作的不稳定性、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骤增,工作怠倦现象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压力越来越大

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完成各部门布置的和学生有关的一切任务,整天忙碌于大量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强度越来越高,职业压力越来越大,日渐产生工作怠倦。

(二)职业心态发生改变

大量调查显示,辅导员入职3年期内,无论是工作干劲,还是职业心态,都是良好的,但是3年期后,单调重复而琐碎的工作、难以预料而又不断出现的突发事件,总让辅导员身心疲惫,工作热情消减,逐渐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烦情绪。

(三)职业精神不断弱化

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踏实肯干的进取心、无私奉献的爱心是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凝练。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辅导员工作热情逐渐下降,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对学生缺乏宽容和耐心,在处理事务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易发牢骚,对工作产生排斥或反感,职业精神呈现出明显的弱化倾向。

(四)职业成就逐渐下滑

职业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职业成就是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缺少了职业发展,职业成就就成为一句空谈。工资待遇上的巨大落差,职业发展空间的狭小,职业认可度低,让辅导员在心理上产生重大的失衡。有相当一部分人仅把辅导员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当成通向其他职业之路的跳板,职业成就动机不强,成就感日趋下滑。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怠倦的成因

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怠倦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事务繁杂的因素,又有个人能力、心理素质、工作氛围的因素,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职业发展的因素。

(一)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

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实践来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基本上是双阶梯模式,即一种模式是从事管理工作,由辅导员一团总支书记一系党总支副书记一党总支书记一校领导;另一种模式是从事技术工作(专业教师),由辅导员(助教)一讲师一副教授一教授一校领导。无论是走管理这条路,还是走业务这条路,对于大多数辅导员群体来说,都是有很大的难度,职业发展空间狭窄。近年来,教育部设立了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鼓励高校选拔辅导员骨干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各个省市也明确了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单独系列评定职称的标准,选拔一些优秀的辅导员挂职锻炼,进一步拓展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道路,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发展路径由于受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等机制的制约,实现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制度保障不力,使一些辅导员的“跳板心理”越来越明显,工作怠倦现象日益突出。

(二)职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的工作体系

近年来,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辅导员多头管理的工作机制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辅导员工资待遇和其他群体相比还是很低、辅导员的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辅导员职业化道路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项关于高校辅导员工资待遇和学校地位的调查显示,47.22%的辅导员对工作薪资待遇不满意,对薪资待遇感觉一般的占36.11%,只有16.67%辅导员对待遇满意。30.56%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不受重视,27%的辅导员认为工作被误解和拔高了,仅27.78%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很受重视,能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此外,还有一项调查显示,有74.42%的辅导员对学校现在的考核制度不够满意,认为非常科学的仅占6.2%。职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科学的工作体系,工作满意度不高,就会逐渐滋长工作怠倦的情绪。

(三)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有效的支持氛围

辅导员工作认可度低,这已是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群体认为辅导员是说教工作,需要的只是“嘴上功夫”,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认为这是一份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对辅导员的职业、工作能力抱以轻视的态度。在高校范围内,辅导员经常被从事教学或行政工作的老师吆来喝去,缺乏应有的地位和尊严。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看不起辅导员这种职业,认为辅导员就是打杂的,蔑视辅导员的现象尤为突出。据调查,55.5%的辅导员对社会地位不满意,感觉地位一般的占36.11%,仅有8.34%的辅导员对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满意。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认同不强,社会支持微弱,辅导员难以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情感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等工作怠倦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职业定位不准确,缺乏长期的规划意识

教育部24号令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然而在现行的多重管理体制下,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家长员等多种角色,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本职重点工作,陷入庞杂事务性工作的怪圈。在工作负荷超重、突发事件增多、心理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辅导员角色模糊,职业定位出现偏差,很容易产生工作怠倦现象。一项调查显示:辅导员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4~5年,有近六成的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很不认同,不打算长期做辅导员。此外,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大部分辅导员很少有时间读书学习、开阔视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正是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意识,辅导员出现了很多职业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