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文化传播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在汉语教学课堂上往往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基础理论教学,忽视了文化的渗透和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传播指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民俗等一切与文化有关的因素贯彻到教学过程之中,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加文化传播力度。全面树立文化教学理念,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借语言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1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语言交际能力一部分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着重解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介绍目的与国家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为语言教学服务。

2要想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中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汉语的学习和传播始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汉语教学中,学生要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华文化。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3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出现脱节,因此必须强调结合进行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往往不只是掌握一种语言而已,而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去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亦即文化适应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化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汉语教学变成了仅限于传授学生字词句、说话、写作等基本应用知识的技能课,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汉语之美认识的严重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下降。教学实践证明,汉语教学必须也只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积极倡导现代教学理念,才能重新激发其活力,展现其魅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原则

语言教学本质上是交际文化的传授。交际文化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四方面的原则:适时性原则,即交际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适度性原则,即交际文化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服务性相适应;针对性原则,即文化因素教学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原则:

1主流原则

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自身的多元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常常不单内容丰富,而且非常复杂。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或群体由于所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不同,其生活方式也相差很大,从而产生出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说的主流性原则,是指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目的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即该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的世界观、思维方式、是非取向、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使之成为学生对该文化的主体认识,避免以次代主,以偏概全,形成偏紧和误解。此外,在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对文化的多元性、对亚文化之间可能有的区别有清醒的认识。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教授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国外学生。目前在我国,语言教学已经有自身较为独立和完善的系统,但在文化教学方面还没有进入大纲设计层面。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随意性很大,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缺乏统一和具体的要求。学生所学到的“文化点”主要来源于授课教师本人对文化内涵的把握,文化导入过程存在盲目和混乱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大纲亟待制定出台并付诸执行。文化导入大纲的制定首先应该以语言教学大纲为基础,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体明确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及对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要求,使文化教学实践有章可循。

3客观性原则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客观情况不同,因而所衍生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各具形态。但是,所有这些不同的文化表现之间没有绝对的“是非优劣”之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传统和情感,也都有足以使自己民族引以为骄傲、自豪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理应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尊重的。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些差异,冷静地分析其文化的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理解、尊重、适应现实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宽容和吸收。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

1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和专门的文化课教学,也被称为“分散式文化教学”和“集中式文化教学”。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交际,而学好语言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习者可以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两种形式的教学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文化课教学侧重于一般综合性的和某些特定性的文化内容的传授,知识性和学科性明显,是语言之外的东西。而文化因素教学则是在教学汉语结构规律的同时,帮助学习者了解以至习得目的语本体结构和使用方法。也就是说,在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是以学习或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为指归的,具有技能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比分析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将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帮助学员意识到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进而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

2模式创新

随着全世界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彼此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关系越来越加复杂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不同文化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事实上,不同语言之间也非截然孤立存在。许多语言向前追溯甚至会发现是由另外一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的。因此,学习者不应该用很生硬的标准来区分语言。同时,单纯的模仿也不足以学好一门语言,文化的融入在语言学习中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语言学习中有种说法叫做达到“第三位置”。在这里,“第三位置”是指学习者特有的,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又不同于其母语文化,而是与目的语和母语都有关联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平等看待各种文化的态度和汲取目标文化的思想内涵的能力。为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达到“第三位置”,教师就应该在设计教学模式时突破以往以目标文化为载体,以目标文化的行为为标准的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立足多元文化,求实创新。

3教材编写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主要采取以句型训练为中心的结构法。之后出现了“结构—情景—功能”,“结构—功能—文化”等教材编写的新思路。其中“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界已得到的广泛认同响应。有意识、有计划地选择与安排文化项目、充分重视文化项目研究,以及在所编教材中采取双向文化的态度等观点如今已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内涵的选择和融入成为教材编制中的关键和重点。在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中,应该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安排文化点。这些文化点一般来源于介入性文化行为和非介入性文化行为。介入性文化行为是指在一些交往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介入其中,成为真实交际中的角色的活动,如打招呼、约会等。非介入性文化行为指的是学生不一定能参与其中、只能作为旁观者项目,如中国人的孝敬长辈、家庭教育等。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在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并非意味着中国文化本位论的渗入。“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交流也是多向的”。外国人学汉语,并非一定要认同中国文化,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人们的文化通感,要让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更多地感到人文性。多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4教师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师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色,除了普通教师所应具有的全面素质之外,还需要具有其他一系列的专业素质,尤其是高超的语言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营造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是一项基本任务。语言是动态的,教授语言就更应该是动态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习者了解书面的目的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可以在日常交流中灵活恰当地使用它。语言和文化是一体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处理好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从两方面着手:(1)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了解掌握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饮食禁忌,以增强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2)专业知识的培养。按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五点专业知识: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语言习得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20世纪80年代后,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已进入许多国家的教师教育学习的计划之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汉语学生的关怀者、本土知识的专家和传授者、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崔永华,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6]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