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析诗画艺术的融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析诗画艺术的融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题款是中国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自然就会出现题画诗,题画诗是诗歌与绘画相结合出现的一种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形式,文章简要分析了诗歌与绘画的相融合。首先分析了诗歌与绘画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两者的融合。

关键词:诗画;题款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28-01

题款又称“题识”、“款式”,不仅在绘画章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绘画的意境表现更是有非常大的作用。所谓“妙款一字抵千花”,好的题跋使画面锦上添花。在绘画作品上题诗即题画诗,是题跋的一种形式,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创造。它将文学与绘画结合在一起,使得绘画作品在章法、意境上更上一层楼,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表现方式不同,绘画是造型艺术,是借助工具材料在平面上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而诗歌是语言艺术,是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来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第二,绘画通常只能表现一瞬间的美,很难表现一些如叙事、议论、人物的内心活动等活动。而诗歌的艺术功能就比较全面,能够叙事、议论等。

“诗画本一律”,诗歌与绘画同样有着很多共同特征:

第一,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土,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它们都是再现客观对象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以自然界的物来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第二,绘画与诗歌有着共同的艺术思维规律,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来进行艺术创作。第三,它们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都追求意境的表现,绘画有画境,诗歌有诗境。

综上所述,绘画与诗歌既有其自身特色,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先人的“诗画本一律”“二者异迹而同趣”也阐述了绘画与诗歌的异同。这样的分析与结论为绘画与诗歌的融通创造了条件。在绘画与诗歌的融通之中,它们可以各展所长,艺术魅力共同绽放,同时它们又可以互补,弥补彼此所不能及之处,使题画诗的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

诗歌与绘画的融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画家以诗入画,把诗意融入画境。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有其子郭熙的记载:“思因记先子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尝旁搜广引,先子谓可用者,咸录之于下。”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王维,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将诗歌与绘画两门不同的艺术融通的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很多诗句中都有画意,我记得我参加艺考的那一年便有学校以王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命题,这句诗对沙漠中的广阔荒凉以及壮美景色描绘得极具画境。历史上还有将诗句作为绘画考题的便是宋朝的画院考试了,宋徽宗赵佶常常以诗句来作为考题,唐朝诗人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以及“蝴蝶梦中家万里”等等都曾作为考题。历代的绘画中有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将古人诗意绘于画面上的作品――明代画家杜堇的《古贤诗意图》,单单看到作品名称就对画面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此图是由明代金琮选取古人诗篇书写后,由杜堇按其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九段,分别为李白《右军笼鹅》、韩愈《桃源图》、李白《把酒问月》、韩愈《听颖师弹琴》、卢仝《茶歌》、杜甫《饮中八仙歌》、杜甫《东山宴饮》、黄庭坚《咏水仙》、杜甫《舟中夜雪》三首,共诗十二首,图九幅。图中人物用白描法,笔法细劲透逸,形象生动有神。树石、藤草、桌椅、车、马、小舟等点景穿插有致。墨色淡雅,但淡而不薄,雅而不空。构图简洁,意境清幽,皆得诗意要旨,说明作者有高深的艺术造诣。这些例子都表明诗人发现生活中的画意,然后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写出动人心弦的诗歌,诗中便有了画意。画家在读诗中发现了诗人所表达的画意,便把它们又呈现在画面中,画中便有了诗意。绘画与诗歌融通经过诗人和画家的共同创作使两种艺术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诗人以诗写画,这个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中。题画诗中有些是单纯描绘画面的,如清代画家高凤翰的《梅花图》中题诗“朱唇玉靥额鹅黄,乱锁轻烟共一香。绝似汉宫初破晓水晶帘外斗新装。”。以花喻人,描写画面具象,表现梅花的色泽、馨香和风骨,再现画境美。而有些则是借题诗来表达情感,弥补单纯绘画难以表达抒情的不足,例如同样是画梅的王冕,在他的《墨梅图卷》中有一首非常经典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前两句构思巧妙,将墨色的梅花说成是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吸取了池中水开出了淡墨色的花。而后两句则托物言志,写出了自己清正的品格。还有就是将绘画与诗歌的融合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就是以诗来阐述自己的绘画理念和美学思想。清代郑板桥《题竹石图轴》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里边讲到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的竹子,所积累的经验,思考的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是“精简”、“消瘦”,以少胜多老表现竹子的神韵。

诗歌与绘画的融通是我们的前辈长期积累和艺术实践和探索中所创造出的美学思想,反映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理念和精神,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这些留传至今的题画诗对于当代的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将来进行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坚实后盾,希望我们这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可以让自己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