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武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武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一定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武术文化的特点,论述了武术文化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身心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武术文化 青少年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27-03

1 前言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有丰富的哲理和深厚的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集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同时,中国武术文化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传播的载体,富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西方文化主流的冲击和碰撞,青少年受到外来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深。为了使青少年明确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清醒的认识西方文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另外,武术作为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尤其是近几年武术题材的影视火热荧屏,青少年对武术的兴趣更加浓厚,对武术文化也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也许,我们应该借助这一契机进一步发挥武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作用,促使其健康成长。

2 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整体观

2.1 武术文化的内涵

按照我国《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的积淀,有着特定的内涵和非比寻常的地位。本文所谈的武术文化,主要是对其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特征进行阐述。武术文化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滋润和培育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经过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在武术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在行为方式上都很大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指导和制约,同时也闪耀着我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哲学有“阴阳”一说,也被引申为一对辩证对立的范畴,被视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这种“阴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主线,而在中华武术中“阴阳”论则表现为动静、柔刚、虚实的内在联系:动中寓静、静中隐动、动静相兼、动静互换、刚中有柔、柔内存刚、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仔细观察中华武术的套路与器械运动,每一个节奏中无不包含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阴阳对立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亦在武术动作得以完全体现,“阴阳”关系在太极拳运动体现得尤其突出。伴随着几千年的风雨历程的中华文明,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一路走到现在。今天的武术表现为了儒、道、墨等多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礼学等文化为主核心,以难美运动形态特征为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作为武术的载体――武术文化更是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毋庸置疑,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的形式始终受到民族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映射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味。可以这样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指纹,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指纹。”

2.2 武术文化的整体观

所谓武术文化的整体观,是指武术文化在道德、礼仪、伦理等人文价值方面的综合体现。中国武术自产生以来,就被纳人中国伦理之道。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培育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林之人应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中华武术文化形成之初的道德观是各门派所恪守的德行,《春秋・谷梁传》也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道”、“术”兼修。在武术各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先修德”与“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普遍制订的各种武术礼仪规范、条约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通过这些规矩的约束,使之内化为武德。由此,我们知道武德是武术文化整体观的核心,是指武术者应该有的道德修为,更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具备的道德品质,而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意识,其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美德在“武林”中体现尤为突出,当然在现代的武术影视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这一美德的内涵。今天,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的道德观主要是指,尊师重道,保家卫国,重义守信,立身正直,仁和谦爱等优秀品质。以前往往只有习武之人才会恪守武术文化的道德观,现在我们不仅倡道习武之人要有武德,不习武之人同样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武德。武术文化整体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不少人将其称作“礼”,即所谓“礼仪”。中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一向谦和有礼,在武术界这种观念体现得更加突出,如有“一练武必先习礼之说”;又如过去弟子拜见师傅要行叩头礼,拜见师门长辈也要行叩头礼,见同辈长者也须行礼,弟子不得违背伦理观念,通过外在的硬性规定形式,即练习者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动作的完成,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武术文化的整体观对武术中较为野蛮的攻杀技击内涵起了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保证武术竞技的安全性和文明性。这是武术文化整体观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集中表现。在传统武术文化的整体观中,既有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裹夹着一些历史沉渣,对此一定要有理性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之精华,现今,我们要提倡武术文化的整体观,既要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又要体现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加强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术文化的整体观的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武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价值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青少年通过现代手段获取的武术文化信息越来越多。近年来,武术影视传媒业受到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这更增强了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度。正因如此,武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价值愈加凸显。

3.1 武术文化会培养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青少年是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黄金时期,我们应当格外加强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武术文化要倡导“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表现集体的道德观念时,要求习武者“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时,要求习武者“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爱国、修身正义、助人”,这些规范、戒律、要求习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压邪正是武德的根本所在。这种武术文化在习武之人往往体现得更加明显:南宋的岳飞“精忠报国”,其领导的“岳家军”令金兵闻风丧胆,使金兵感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国威。我们知道传统武术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体有着多样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关节,传统武术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它自身的内容特点;而对于任何一个习武者而言,又差不多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作为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传统武术文化从本质上讲,即是提出的一个如何做人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不是个笼统的概念,而是由多重内在结构组成的一张反映广大习武群体情感观念的道德伦理之网。这张道德之网大致由武德伦理规范、习武中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为了祖国的独立、繁荣和富强,多少爱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因此,独有的内在精神很好得与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要求相契合志。如今,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宣扬这种武术文化。让这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在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得到继承和发挥,让爱国主义思想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武术文化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增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武术是最好的载体。而且武术文化根深蒂固。武术文化素有“要练武不怕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有关习武精神的经典名句,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在历史发展中,武术文化的熏陶可以培养人的勤奋、刻苦、勇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武术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外的谐调统一,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对人们造全面的人格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孟子曾写下激发人奋斗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武术文化正是这一文学描述的真实再现。众所周知,李小龙的功夫片曾在海外掀起过中国功夫热,《少林寺》的播出也曾在国内引起学武热潮。而今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片在国内外也是有很高的知明度,国人尤其青少年对武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见解。青少年经过这一文化的陶冶,不但把道德伦理深深地烙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而且又锤炼出了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原本抽象的道德概念借助武术这一载体,内化为一种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态度,这样就初步完成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过程。武术文化通过修身,还能培养和健全人格的特点。武术文化还可以通过体育项目包括武术运动来进一步对其承载的特征加以诠释,培养他们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审美意识形态,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这些效用使武术对青少年意志品质得以体现。

3.3 武术文化促进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理念的新世纪体育教育改革的开始。新课改的实施为新课程标准的构建确定了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原则,同时为各级学校老师选择教材以及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和更大发展空间。在发展武术时,传统武术可以有所变革,但决不可能完全抛弃,故而我们的武术文化更应如此。在当前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炼的武术文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实践证明:习武是一个接受民族文化思想的教育过程。她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处世方法、审美趣味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通过习练武术,体会到的不仅是外在的武术文化教学,还能正确引导青少年进一步从武术文化中了解和领悟健康的意识,进而促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在整个过程中,武术文化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价值、实现终身体育体现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4 结语

武术文化折射出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向学生传承武术文化,也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关注学生的精神处境、精神发展、精神生活。武术文化精神教育是凝聚力教育、震撼力教育、意志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通过武术文化传承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意识、较高的民族精神素养、较好的民族精神品格,使其更好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进而实现青少年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