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物理课程的平台化及三分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物理课程的平台化及三分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文摘要:对一般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进行平台化、分层分类别改革。基于精讲讨论、开放互动的分层次基础物理课程群建设体系,提出了学时不同的三分层分类别大学物理课程方案。方案特色鲜明,突出了工程技术应用和科学思维方式的教学。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大学物理;课程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12456),西安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JGY30、13JGY30).

作者简介:许世军(1971-),男,陕西韩城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物理教育研究.

在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1]和要求下,需要对西部一般理工科院校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平台化、分层分类别改革研究。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大学物理》省级精品课程是全校各个理工科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属于通识课程,在第2-4学期面向全校各个理工科专业统一、单一开设,总学时96(平分到两个学期合计6个学分),因此,迫切需要实施分层分类别教学。我们基于一般理工科院校的定位和特色(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以服务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精讲讨论”思想为指导,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建“精讲讨论、开放互动”的分层次基础物理课群体系[2-3]。包括各理、工、文科类大学物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属于基本层次),突出综合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属于必要层次),以及个别理学专业的理论物理导论课程(属于拓延层次)和作为辅助层次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本研究所提出并实践的《大学物理A、B、C》课程属于基本层次,是课程群体系的核心构成。很显然,在课程群框架体系中“大学物理”课程的平台化、分层分类别改革,不仅充实完善了课程群建设方案,而且会有效提升课程群建设质量。

1 大学物理分层分类课程的具体方案

基于上述平台化分层分类基础物理课程群体系中,对各个理工科专业统一、单一开设的《大学物理》课程,在不改变其必修公共基础课的基本性质,按照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进行课程分类分层教学,具体参见表1。

《大学物理A》服务于对物理基础有一般要求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专业);《大学物理B》服务于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专业(光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工学院等专业);《大学物理C》(即《文科物理》)服务于经济类、管理类和人文类等需要进行一定自然科学素养训练的专业。

2 新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1 分类、分层次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在国内各个层次和类别的院校中普遍展开,不仅仅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即使在本校,对“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种类似的基础课程也进行了不同学时的分类别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分成2-3类),尤其是针对卓越教育班、实验班的学生(学风好、求知欲旺盛)。显然这些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2 分类分层教学是我校当前专业建设的现实需求和课程评估的未来需求

学校当前本科专业面比较大,涉及理、工、文、管、经济等多个大类,还有许多小类,相当多的专业(一本专业)已经进入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按照学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各类专业之间对于《大学物理》这种自然科学素养培养类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最起码的物理基础要求。在过去几年的学校教学研讨会上,各个院系专业的教师对此问题多次提出意见,强烈建议课程分类别设置和教学,便于不同专业进行选择(尤其是对卓越教育班、实验班的学生)。

在学校学生调查、调研中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光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工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希望《大学物理》课程的总学时需要增加到128h学时,同时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大约20%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卓越教育班、实验班的学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希望《大学物理》课程维持现状(执行现有教学大纲96h)。

在国内同行专家调研中,关于学校目前的96学时与“教学基本要求”建议的126h最低学时,前教指委主任,清华大学的李师群教授曾建议教师多做宣传,并指出教育部对高等学校以后的“课程评估”会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有较多的关注,而学时则是其基本保证。

2.3 分类、分层次教学是学校大物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大学物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基于“精讲讨论”基础物理教学思想指导,以“开放互动”为教学特色,建立分层次的基础物理系列课程体系,提高基础物理教学质量,服务于学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四个层次的基础物理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层次、必要(补充)层次、拓延和辅助层次。但是基本层次课程还非常单一(96学时的工科“大学物理”),不适合各个专业的培养需求。

2.4 课程学时偏少对教师课堂教学造成较大的压力

偏少的课程学时对老中青各类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较大的压力,在多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老师们对此问题反映强烈。依据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点和服务于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时、学分现状,我们建议上述三种课程模块学时数为96、128、48。

这三类课的学时数并不多,属于少学时数,分别比教育部教指委修订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最低学时(126、144、64)少了30、16、16,与各类院校相比我校学时偏少。重点院校的工科物理学时多在140左右,一般院校的西安工程大学112-120学时,广东工业大学124学时,长江大学为120学时,而我校的96学时在同类学校中显属最少。因此,考虑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时学分现状而提出的96、128、48学时数应当是可行的(根据了解96学时在我校这类学校中很少见)。

3.大学物理平台化、分层分类别课程方案的实施

在大学物理平台化建设方面,建立了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教研水平、科研水平、学术声誉有明显提高。产生了一批新的教科研项目与成果,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方面有突破,特色教材建设和“综合式”课程考核模式有明显进展。分层分类别课程方案得以实施,学校2013级的6个“卓越专业”和2个光电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已经采用了《大学物理BⅠ、Ⅱ》模块,尽管《大学物理C》模块还没有被选用,但这个良好的开启已经展示了平台化分层分类基础物理课程群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Y. F. Li, Problems on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15, pp. 91-93,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