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吟诵斟酌 悟用诗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吟诵斟酌 悟用诗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弘扬中华之传统文化,中考中出现了古诗词积累与运用,很多教师在应对这一题型时往往投入很多,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却不尽好。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做到快又准呢?笔者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关注平时积累,吟读知诗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是积累和内化,因此,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让古诗的积累与运用在每天都能体现。我利用早课的时间,每天讲解一首诗,基本上讲明大意即可,不做深究,而后在每节课前都由学生抽出1分钟左右时间来温习,也就是大声朗读,既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于课堂,又能让学生回想起诗的大意。一般的一首诗连读三天即可成诵了。如此周而复始,一周下来也能学得3—5首古诗了,而且是因为分散来学,学生的背诵并没有压力。由于总是在下意识的背诵,学生记得也较为扎实了。

二、关注方法传授,探究知诗意

古典诗词言简意丰。尽管教者说得天花烂坠,可学生却未必真正进入情境,为此我尝试着这样的做法:

1.透视背景,拉近距离。如:赏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历经年轻时的幸福写意夫妻恩爱,又经历了夫死、国破、家散的痛苦,孤独一人,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而本词正作于此期间。

学生了解此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因为透视了背景,所以拉近了距离,理解自在情理中。

2.词句揣摩,抓住重点:古人写作讲究炼字,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入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情感。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3.紧扣意象,奇文共赏:借物咏怀往往是古人的常用手法,把握诗歌的意象,于情景交融中深入挖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理解效果。

4.巧解手法,知情达意: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赋比兴也好,活用典故也好,了解此类表现手法对读诗的重要性,做到深谙法而解其意亦大有好处。

三、关注诗歌本意,运用知诗采

诗歌的积累是基础,更关键的还在于运用。如能把学过的诗歌运用于日常说话和作文中,往往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文章的文采。

学生的作文中,加入相应的诗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写考试失利后的心情,“怎一个愁字了得”;写比赛中的不服输,“老夫聊发少年狂”,写朋友对自己的牵挂,“随风直到夜郎西”;写学习中的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运用诗句中,既能把所学诗句更深理解,又能让所学成为真正的所学了,因为验证了学以致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