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胶原蛋白凝胶促皮肤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胶原蛋白凝胶促皮肤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应用胶原蛋白凝胶对各类浅II度以下烧伤创面进行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将76例激光、光子治疗术后及浅II度烧伤、严重日晒伤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胶原蛋白凝胶治疗组33例,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组23例,空白对照组(凝胶基质)20例,观察3组的创面愈合、疼痛缓解时间及有无局部刺激性、过敏反应等。 结果:胶原蛋白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同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组无明显差异,但在色素沉着发生率及疼痛缓解时间上均有明显下降(P

[关键词]胶原蛋白;创面;修复;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235-02

Study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llagen gel in skin would repair

MA Hui-jun,JIA Chi-yu,WEI Rong,YANG Yang,ZHANG Da-yan

(The Plastic Surgery and Would Repair Center,The 309 Hospital of Chinese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gen gel in skin wound care and understand the compliance of the users and sum up the clinical effect.MethodsCollagen gel and EGF gel were used for treatment of various dermatosis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ith laser and IPL and some patient with II degree burn wound.ResultsThe extinctive time of skin wound was equal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appearance of pigment in collagen group was lower than EGF group. The pain tolerance time was also shorter in collagen group than in EGF group. In addition,the two products were well accepted and satisfactory compliance in two group patients.Conclusion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llagen is based on scientific evidence,it is well accepted by the users and good result has been achieved. Thus it is worthwhi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skin wound repair and beauty care.

Key words:collagen gel;skin wound; repair;clinical 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皮肤美容已受到更多爱美人士的重视,美容相关的皮肤创面修复问题也愈来愈受到皮肤科医师的关注。目前,对皮肤创面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治愈,还要考虑美容效果和对皮肤的安全性的影响。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保湿性、修复性与抗衰老性,外用治疗抗原性弱[1-2]。因此,我院自2010年4月开始应用自制胶原蛋白凝胶配合治疗多种美容性皮肤创面问题,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门诊激光、光子面部治疗后的各种皮肤病患者60例(相当于I度烧伤),其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8.6岁。

1.1.2 门诊严重日晒伤(相当于浅II度烧伤)及浅II 度烧伤患者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8~31岁,平均年龄21.2岁,其中面颈部创面12例,四肢创面4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胶原蛋白组以胶原蛋白粉(包头东宝公司生产提供)为原料自配成5%凝胶(4℃冰箱保存)外涂患处,1次/日,直至皮损痊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组则以市售的易孚凝胶(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外涂患处,1次/日,直至皮损痊愈。对照组则以自配凝胶基质外涂患处。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疼痛缓解时间、有无遗留色素沉着以及有无局部刺激、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输入SPSS9.0软件包进行两组间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 三种方法对激光、光子术后患者的疗效比较:与凝胶基质对照组相比,胶原蛋白凝胶治疗组和易孚凝胶治疗组均具有明显缓解治疗后的不适感,提高激光、光子治疗效果的作用(P0.05,见表1)

2.2 两种方法对严重日晒伤和浅II烧烫伤患者疗效的比较:胶原蛋白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同易孚凝胶组无明显差异,但在色素沉着斑发生率及疼痛缓解时间上均有下降(P

2.3 不良反应:自制胶原蛋白凝胶组和易孚凝胶在治疗时均有良好的耐受性,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易孚凝胶组有1例发生刺激反应,停药后缓解。

3讨论

胶原蛋白在美容界已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整形外科的胶原蛋白注射除皱术已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但在美容性皮肤创面修复的应用才刚刚开始[3-4]。既往有研究证实,在皮肤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作为细胞外间质的主要成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胶原蛋白具有引导上皮细胞迁入缺损区的能力,还可诱导产生趋化因子如血小板生长因子和纤维连接蛋白等,从而对细胞的生长有趋化作用,提示胶原蛋白可能与皮肤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5]。临床上,胶原蛋白膜为表皮细胞的迁移、增值铺垫了支架,并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基础,有利于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因而能促进创面的愈合[6]。据报道,胶原蛋白还可与血小板通过粘合、聚集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7],从而加速皮肤损伤的修复进程。但大量的有关胶原蛋白外用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尚未展开,杨斌等[8]运用胶原蛋白贴敷料配合微晶磨疤机及激光、光子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他们认为胶原蛋白贴敷料提供了皮肤潮湿、微酸性的微环境,在此环境中,有利于白细胞介导的宿主吞噬细胞发挥其功能,增加局部杀菌力,利于创面修复。但该研究结果主要来自患者的主观描述,缺乏客观的对照性结果,其可靠性值得商榷。

胶原蛋白本身具有很好的保湿性,凝胶剂则具有水溶性特点,局部给药后,患处表面皮肤吸收良好,二者相结合则增强了胶原蛋白的保湿和创面修复作用[9]。基于此,我们设计了本实验,旨在更好的研究外用胶原蛋白凝胶对于浅II度烧伤以下创面的修复作用,为临床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凝胶和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对照组相比在I度烧伤创面(激光、光子术后)的疗效上有明显差异,但胶原蛋白组与表皮生长因子组则无明显差异。提示在I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面胶原蛋白凝胶与市售的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作用相当。但对于浅II度烧伤创面(严重日晒伤、烧烫伤)的修复研究中,我们发现,胶原蛋白凝胶组与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组比较,虽然创面的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疼痛缓解时间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上胶原蛋白凝胶组均略有下降。提示胶原蛋白除有直接的促进创面修复的作用之外,还可能具有抑制疼痛,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该结论尚需要更大样本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另外,本研究还显示胶原蛋白凝胶和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均具有良好的临床耐受性,患者依从性好,二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我们认为胶原蛋白凝胶来源广泛、工艺简单、保存方便、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大规模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慧玲,王栋,章金刚. 胶原蛋白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24(3):239-240.

[2]祝霞,李远宏,吴严,等. 类人胶原蛋白治疗眼周皮肤皱纹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0):361-363.

[3]刘彦普,张海霞. 胶原注射美容技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4):361-362.

[4]鲁元刚,伍津津. 胶原在皮肤组织工程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3,52(5):609-611.

[5]吴志谷,耿淼,黎君友. 胶原及其促创面修复作用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24(2):49-52.

[6]吴欣杰. 胶原蛋白应用与生产技术的发展[J].医药化工,2008,5(1):21-25.

[7]顾其胜. 胶原蛋白的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0):1052-1058.

[8]杨斌,陈抗.胶原蛋白贴敷料在美容皮肤的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5(4):67-69.

[9]Brett DW. A review of moisture-control dressings in wound care[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6,33(6 Suppl):S3-8.

[收稿日期]2010-10-23 [修回日期]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