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对于社会还是家庭,他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在这个群体中屡次出现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不尽的思考和感叹。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挖掘出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干预方法。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 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2011年10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博士生跳楼,跳楼博士27岁。事后两周,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消息,只在某贴吧看到这么一段话,证明此事确实发生过:今早,我校一学生从西十一舍跳下,救护车到达时已无生命体征。学校有关部门已知情并正在进行相应的工作。如有需要,我们会通报进一步情况。无论什么原因导致此事,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希望广大网友尽量避免网络热议。请大家为逝去的同学默哀。再次呼吁大家珍视生命,多为家人考虑。这段话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对于此类事件,社会和校方的主流处理态度是尽量压制,影响越小越好,让它尽快淡出公众视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以及逝者家人的理解。但是逝者已矣,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无尽的悲哀和唏嘘,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绝对的学习能力,又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常理来说,这个群体是不应该出现自杀这种极端事件的。那么,有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处于放弃生命的危险中呢?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挽救这些如花的生命呢?本文将对此种现象进行初步解读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首个“预防自杀日”,“预防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在全球范围内,自杀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第四大原因,而在我国,自杀也已经位居死因的第五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更是高达200万人。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了死亡的首要原因。大学生同样处于15-34岁的人群中,同时,这个群体又具有其特殊性,在同一年龄阶段的所有职业群体中,他们读书的数量最多,文化修养最高,道德素质最高,可以说他们代表了这个社会上最有希望并且最积极向上的一股力量。他们最终选择走上绝路,接受当头棒喝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个群体,还有学校,社会以及家庭。

(一)个体因素

北大副教授吴飞曾经以华北某县为例研究过自杀问题,所涉及人群基本是当地常住人口,职业涉及农民,个体经营者以及性工作者?P.和吴飞先生所研究的群体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更鲜明,他们更多地追求的是社会的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注重自身的需要,这些特性将给他们带来新的行为选择。迪尔凯姆认为,科学一旦存在,便能以它自身的名义为它自身而战斗,并且自认为是传统感情的对立面,但是,如果这些传统感情仍然根深蒂固的话,科学的进攻就将毫无结果,更确切的说,它的进攻甚至不可能发生?Q.这段话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文化程度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自杀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新的认知造成了更为复杂的思想冲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有自我提升的欲望,那么,反思自然而然便会发生。这种建立在一定知识量基础上的反省会对自身原有价值体系以及观念造成一种冲击,可能会使自身原有的价值体系崩溃,反省是怎么出现的呢?反省只能随着各种已经形成的习惯的解体而复苏。这时候,他们思想领域内出现了一个空白,原有的被质疑,新的还未成体系。有一个成语很好,叫“万念俱灰”,笔者认为最终选择自杀的人都是处在这么一个心理状态下的。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人必定有一个固定的心理结构,过去的各种经历可以起到持久的作用,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体系,这种稳定性不仅在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是必要的,而且在我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质疑或者过去价值体系的心态下,很容易出现精神混乱。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总是对环境的变化感到意外,并且没有对这种意外做好准备,那么可能会不得不采取一些古怪的行为方式。

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来说,他们有自由思考的欲望和能力,他们对于传统价值观或者自身在求学过程中所获取的价值体系的质疑及其瓦解以及新的价值体系的未完善是他们选择自杀的诱因。他们有自我突破的欲望,却最终没有找到出路。

(二)学校因素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几个问题,学校能提供给学生的是什么?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学生的需求是什么?笔者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清华大学女毕业生网发“遗书”失踪,自称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针对这个现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存在问题的。他认为,不能仅仅因为大学生轻生就简单把此事件定义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评价方式存在问题,哈佛大学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管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不在意学生基本成长发展需求,反而一味追求成绩、就业率等量化标准。在大学阶段,做出的决定对于整个人生过程来说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同时,在大学阶段,一个人也经历了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处在这样一个变动性非常大的时期当中,大学生势必会经历严重的思想整合,也势必需要一定的指引。学校在此便需要扮演好“导航者”的角色,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三)家庭因素

当前社会的大学生主体85后,90后所处的家庭环境基本倾向于两个极端:第一种,过度溺爱型的,第二种,过度严厉型的,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家庭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不管生于农村还是城市,他们都占有和利用了家庭当中绝大部分的资源,在过于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学生自理能力差,比较自我,抗挫 能力低,在过于严厉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容易产生叛逆和抵触的情绪,这两种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很不利的,造成的状况便是当今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精神需求并不关注,或者是因为没有时间,或者是觉得没有必要。一定意义上,大学生对于家庭的依赖感还是很强的,家庭通常是他们释放压力和郁闷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父母的支持往往可以产生无形但却强大的力量,如果父母表现得不关注或者不理解,可能会强化他们的负面情绪,进而采取极端方式来减压。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在社会快速发展这个光鲜的表面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赋予了年轻一代压力?笔者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考虑,如果社会流动频繁且渠道畅通,每个人都有希望在社会结构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社会给我们展现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我们能看到并且有希望突破自己的先赋地位获取自致地位,我们想了,干了,便有希望成功。当然这个想要切合实际,回到自杀,在笔者看来,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对未来丧失了所有希望或者觉得自己无力去改变一个既定的现状,无路可走,所以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

那么,导致本文开篇提到的华科大博士选择自杀的社会性因素有什么呢?从大众的视角来看,华科大博士的角色意味着工作比较好找并且薪水可观,可以说他目前的角色已经默认他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级的职业群体中,从个体角度讲,他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笔者多方查找信息,看到导致他选择自杀的一个诱因:房子问题。那么,一个社会压力出来了,房价以及由它我们所能想到的物价以及工资,以华科大博士为代表的这么一批知名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进入社会之后,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光鲜的一面:高工资;所面临的问题: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引发需求的变化,生活必需品典型代表房子所造成的压力,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等等。这个社会在无形当中为具有梦想的年轻一代设置了很多障碍,大学生群体的典型代表们,所谓的名校的天之骄子,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还会有这么一个光环存在吗?扩展到整个大学生群体,在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会因为角色转换不顺利,期望与现实落差太大而选择逃避吗?角色转化不顺利,落差太大又涉及到一定的社会因素:求职难,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大学生群体直接面对的,却是裸的摆在了他们的面前或者头脑中,一旦他们感到无法面对,无法解决,那么肯定会选择各种方式来逃避。

三、干预方法

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他会对他所要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一个人对他所处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选择?R.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景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自杀者所面临的情境可能是不同的,但他们都依据自己的符号认知对这些情境做出了同样的解释,即走投无路或者了然无趣,这时候,自杀对于他们的意义便是解脱,可以依靠这种手段从困境当中或者一潭死水中解脱出来,对于他们当时所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来说,这种行为选择成了一种必然。

符号互动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社会化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对于当前情境定义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思考能力的宽度以及广度和空余时间的充沛给他们提供了定义自身所处情境的条件,而实际经验的缺乏以及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潜在问题又容易使他们钻牛角尖,因此,对大学生群体的自杀行为所进行的预防以及干预要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存在的心理危机(包含自杀)干预机构有很多,代表者有费力鹏主持的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还有谢丽华、许容主持的“农家女”生命危机干预项目,其中第二个机构即“农家女”生命危机干预中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活跃的NGO,其运作方式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这个机构的骨干成员全部来自当地,接受一定的培训后,自主开展组织活动,对当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S.依照此种模式,我们可以设想以高校为依托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其骨干成员可以以志愿者的形式从高校中征募,因为他们自身是大学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为熟悉,容易开展工作。同时,对于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不可变性社会问题,应该帮助他们以一种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和适应,压力和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它们面前变成了病猫。

四、结论

自杀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但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它,更是因为认识到了却无法或者不能一直贯彻的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关注到了它,进而去研究它,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把它呈现出来,把它摆在世人的面前,而应该是能够引起重视,进而找到解决方法。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剖析了这个社会的某一方面,最终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内心的沉重和无奈。近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越来越多,这是在解决自杀问题上不容否认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