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惯”作文教学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标:
一.通过两篇《习惯》的导读,辨明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二.联系自身习惯进行说、议活动,粗知一点提出论点、选用论据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两篇《习惯》的胶印作文
设想:
课前发放给学生,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落实:(1)文体特征的辨明;(2)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习惯”的益处与弊端。
流程:
一.课前谈话,教学铺垫
引用一个幽默故事:从前有个呆板的女婿学理发时,妻子经常给他提供一个南瓜练习。每次练习完,他就习惯性地把剃头刀朝南瓜上一插,学了一个多月,有了点长进。某一天,岳父老大人来他家做客。他想见识见识女婿的手艺,便“舍”出自己的脑袋让女婿给他理发。刚给他理了一半,妻子喊“猪跑了,快来捉猪”。女婿一急,习惯性地把刀往“南瓜”上一插,岳父顿时倒在血泊里……
启发、点拨:这是个民间故事,它让我们在笑过之后会思考:什么样的习惯有益,要发扬光大?什么样的习惯有害,要努力消除?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坏习惯又将如何消除?
二.检查课前预习、小组合作探究情况
例文1:习 惯
口头语也是一种习惯,在许多场合下,人们往往脱口而出。
初一开始,班主任对我们说:“这学期由吴老师教你们数学,上课好好听,别开小差。”
第一堂数学课,刚打上课铃,从门口横进一个“巴依”,他戴着眼镜,镜片跟啤酒瓶底差不多。腆着大肚皮,裤带陷进去寸把,西装敞着,没扣上,大概也扣不上。他一上讲台随即自我介绍:“我叫吴吉昌。”“哄!”大家都笑起来,谁都知道语文课本中的那个吴吉昌,那个农民科学家,这下笑得他莫名其妙。毕竟是教数学的,吴老师上课真奇怪,很少讲概念,全跟我们讲例题。啊!还挺难的,同学都苦思冥想起来。过了五分钟,只听吴老师说:“简单!”于是左手叉腰,右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嘴里不住地介绍解题的思路。片刻,整个解题过程就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豁然开朗,都慨叹道:“简单!”
从此,数学课上就经常听到“简单,简单”。随着一道道难题的“简单”,同学们学到了大量的解题技巧,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很快提高了。
有一次,我拿着一道较难的题目去问吴老师。他接过作业本,瞟了一眼,想了片刻,一拍脑袋:“简单!”便在稿纸上刷刷写给我看,我却半天也没有看懂。结果急得他满头大汗,我也急得满头大汗。“你看!”他又细细地给我讲了一遍,我终于开了窍。“这题目还不简单?!”他得意洋洋,我也笑着说:“懂了就简单。”他又大声说:“对,对,对!懂了就简单――简单!”
有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代表性的话是什么?”同学们大声说:“简单――”
例文2:习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性情各异,习惯当然也就不同了。
所谓习惯者,做得多了,见得多了,习以为常,也就习惯了。日常琐事中,个人习惯,或高雅,或粗俗,若无关大局,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但有些习惯实在是了不得的。工厂里的下脚料,废旧物资,他顺手牵羊,或用或卖,占为己有。有人问起,就说:“别人也这样,习惯了。”于是乎,在这些人的“习惯”下,国家财产就像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一样,点点滴滴流失掉了。
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上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靠经验办事。当群众提意见时,他会理直气壮地辩解:“多年来我都是这么做的,习惯了。”他这一习惯,非同小可,国家的几多万,几个亿,甚至党在人民中的威信都被他“习惯”掉了。与前面拣点下脚料的习惯相比,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从个人的习惯,又想到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习惯。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塑造了炎黄子孙的伟岸形象,勤劳朴实、礼仪之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文化长河中走出的人,却在祖国的伟大、辉煌中得到了过多的满足。不管当今世界多么发达,中国技术如何落后,他们都要说:“我们的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已经习惯了。”习惯了!习惯了!习惯了黄土高原疲惫而茶色的脸孔,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张铁锹一把镰的原始耕作技术,还习惯了“大锅饭”、“铁饭碗”的分配制度。哦,多么可悲的习惯啊!
然而,当今中国,一些有志之士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纷纷走向市场经济。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社会的前进,他们正在丢弃那些陈规陋习,接受新的习惯。
学生交流发言,对两篇《习惯》进行简要剖析。
剖析:例文1是记叙文,构思新颖。它通过一堂数学课、一次解答题写出了数学老师爱说“简单”的口头语习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精于育才、富有个性的老师形象,突出了他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正视难题、化难为易的数学艺术。
例文2是议论文。观点:破除陈规陋习,坚持改革自强。
作者从习惯释义发端,首先揭示有人损公肥私的坏习惯,进而指出一些领导干部靠经验办事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消极因素,最后以改革需要树起新习惯自然作结。
文体特征:
1.记叙“习惯”要有情节,要有细节,记叙、描写占大半。
2.议论“习惯”要有论点、要有论据,议论、阐发占大半。
三.联系自身实际,“说”习惯,“议”习惯
(一)小组讨论,集思广益,然后交流发言,两人一组,一人讲述自身的某种习惯,一人点评。
(二)教师引导学生,将各自的观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加以表达。明白:对同一个话题可进行多角度立意,以体现其丰富性。
整合、归结如下:
1.习惯成自然
2.人的幸福取决于习惯
3.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4.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
5.坏习惯使人后悔无穷
6.美德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
7.培养好习惯非一日之功
8.培养好习惯,才能消除坏习惯
9.养成好习惯,靠言传身教
10.好习惯养成得越多,能力就越强
11.习惯决定命运。要掌握命运,必须控制习惯。
12.习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三)对应以上观点句,练习选用有针对性的事实论据。师生共同梳理、积累如下――
(1)叶圣陶教子开门、关门要轻手轻脚,不要妨碍他人。
(2)清代文学家刘蓉在书房苦读,时间长了,在地面上踩出一个浅凹。填平后,他走到此处时,还感觉有浅凹存在。
(3)欧阳修晚年“三上”,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工夫读书写作。
(4)司马光为编纂《资治通鉴》而用木头制作“警枕”,以提醒自己晚睡早起,抓紧著书。
四.课后写作
两人一组,用记叙或议论的方式各写一篇“习惯”,再进行互评互改。
董新明,程以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松滋。作者均为海南省“十二五”实验课题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课题组主要成员。责任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