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余额宝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2013年6月份上线到突破千亿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只破千亿的公募基金产品,余额宝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由此掀起的各种类余额宝产品的混战,更成为2013年下半年金融业竞争的一大亮点。有评论认为,余额宝的出现,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
余额宝开了个好头
对于余额宝,阿里想达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让支付宝不仅成为简单的三方支付工具,也应当让客户能在平台上获得收益,以此加强客户的黏度,并应对未来的移动支付、消费时代的发展。
换言之,阿里是先确定了大的方向,然后再来挑选产品。在选定了天弘基金之后,阿里没有直接照搬基金公司的现有产品,而是与天弘基金一道,以互联网的特性为依据,专门设计了一款产品――增利宝来匹配余额宝,为了实现余额宝的诸多功能细节,双方不仅就产品进行了重新设计,更搭建了一整套后台支持系统。这使得余额宝在应对后来的“双十一”、“双十二”消费支付高峰时,都没有出现问题。
在银行这边,由于货币型基金的风险较低,收益还算稳妥,所以货币型基金往往被定位成一种“防御型产品”。通常只会在给客户推荐定投时,作为其他高风险基金的搭配产品售卖出去。
这样的区别就是,阿里是先有了服务客户的目标,才有了后来的余额宝。单从账面上看,推出余额宝并不能让阿里赚到多少钱,前期的投入反而非常大;银行则用盈利的期许一以贯之,不管是哪种产品,最首要的任务还是帮银行赚钱。至于有没有真的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设计、搭配并销售产品,基本只能看前线销售人员的素质。
至此,余额宝撬开了这个全新的市场,后来者(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企业)再跟进入场,固然也能分到一些份额,抢到一些甜头,但余额宝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类别的金融产品代名词。
在余额宝成功之后,基金淘宝店纷纷开业,试图赶上这一波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但成功者并不多。阿里在余额宝的体量快速扩张之后,选择入股天弘基金,以保证这个拳头产品的稳定性,从而暂时切断了在其他基金公司的合作下,把余额宝产品做成一个系列的可能。这些都是余额宝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余额宝为互联网金融开了个好头,但前路依旧曲折。
银行最应感到着急的地方
新增客户的重要性
2013年11 月 14 日,天弘基金数据显示,增利宝用户超过 3000 万人,并成为国内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基金产品,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第 51 位;每天有 300 万用户使用支付宝钱包“查收”收益,每天手机转入余额宝的金额已接近电脑转入金额。
保守估计,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资金规模滚动中,新增客户的贡献率应该在五成以上。这些客户,以前基本接触不到银行的理财业务,也没有任何基金的投资经验,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各种基金之间的差别,但在阿里巴巴的宣传下,他们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买了人生中第一份基金。在未来,只要余额宝能够提供更多类型的理财服务,只要支付宝能继续采取审慎推荐、合理销售的态度,相信他们也一定会继续买账。
当然,银行业人士会反驳:余额宝背后的风险有多大,客户知道吗?阿里这样忽悠客户很不负责呀?这就牵涉到客户对于支付宝这个平台的使用黏性和信任度了。因为投资从来都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客户选择信任支付宝,把钱转入余额宝中,就意味着这些客户在快速地利弊权衡之后,更愿意相信支付宝的品牌和公信。
丝理财的大未来
银行其实也并不是没有类似余额宝这样的产品。比如,很多银行推出了“活期宝”类产品,这些产品在风险和流动性两方面都优于“余额宝”,收益水平与“余额宝”相似,只是这些产品都有起始金额(5万元左右)的限制,让大部分“丝”客户敬而远之。
余额宝的推出看起来顺风顺水,但背后凝聚了相当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客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先抛开技术层面的积累不算,光客户使用习惯培养这件事情上,阿里就差不多花费了10年,沉淀了海量的客户群体,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好不容易推出了一款合适的产品,总量看起来还不错,但跟银行的客户规模和利润规模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丝理财肯定会有大未来。类似的案例在国外的市场上已经相当丰富,只要用户总量上去了,单个客户的利润虽然低了点,但总体来看还是有利可图的。
当然,丝理财这样的模式肯定需要更精细的管理运营,以及最为重要的对于整个业务运营思路的重新定位。要用互联网的思路来做金融,不要用金融的框架来限定互联网;要用互联网的逻辑来看待银行的优势,不要用传统金融业的逻辑来认定银行的资本。这种思路和定位是银行最欠缺的。
“入口”的重要性
大部分银行都有自己的网银、商城、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貌似并没有落后于互联网的大潮。但需要理清的是:推出客户端并不等于占据了“入口”。调查数据表明,网民平均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接近3个小时,但每个月花在网银上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也就是说,银行的这些服务只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工具,而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入口”。
为什么?首先,银行推出的各种互联网端口都处于所谓“会员制”的阶段,只有成为银行的客户,才能享受银行的服务,不符合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其次,银行在整个网络生态链、网购产业链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沦为比较次要的工具。导致银行虽然推出了相当丰富的网银产品和功能,但使用的人不多。
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尚未成熟的现在,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浮出水面、占据了主流:从腾讯、百度的流量来看,PC已经呈下滑的趋势,手机的很多应用都比PC更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能做些什么?
真正流畅的客户体验
流畅的客户体验,完全站在客户的使用角度和使用习惯来研发、设计产品,这是余额宝一炮打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余额宝的这些特性,放在互联网世界里面,其实都算不上什么很特别的客户体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客户为中心不仅仅是流程的重塑,不仅仅是产品的研发,也不仅仅是搭建几个新的网站、平台,更体现在客户使用界面的每个细节,客户操作的每一个小环节上。一句话,客户怎么舒服怎么来,别老摆着一副“我最专业,你们都得按我的逻辑来”的姿态!银行如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还老揪着货币型基金能不能跟存款混为一谈、支付宝没有银行那么稳健、不如银行一样有政府做信誉背书等问题不放的话,只能说思路该换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