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数学阅读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而现在许多题目叙述长、条件多,不知如何取舍。还有些条件就更难理解了。因此,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的技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阅读提示题的设计,除了具有启发性、指导性、探索性,有思考价值外,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层次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提示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还可以自己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解决问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分类阅读。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例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计算阅读的重点是明了算理、掌握法则。例如:学生在阅读“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重点要弄清“为什么×3=?”并且能举出几个同样的例子,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以此归纳、概括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问题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综合性要求更高,阅读重点应放在分析、综合等思路的理解上,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题意本身的理解,强化数量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对同类、不同类但有联系的题目进行比较和类比,找出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

(1)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2)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3)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勤问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

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和鼓励学生克难奋进。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2.阅读前通过设置悬念、生活中的矛盾等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后创设交流合作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层次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给予多一些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数学、小组阅读交流等活动形式培养兴趣、拓展知识面。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开端,学会了阅读,可以更多地继承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知识基础。同时,在阅读中增长起来的学习能力,不仅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深度,还将为一生中不断自学进取提供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