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对我国碳排放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引起CO2排放量的增长,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以及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强度;CO2排放;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X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075-02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内众多学者对中国未来在国际上应承担的减排责任做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国家政策调整及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得出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一、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关键时期,CO2排放量的持续增长不可避免,减排压力也会与日俱增。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上甚至已经把中国当作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的国家,因此如何控制和减少中国CO2排放量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继开发了许多模型用以定量分析CO2的排放。在众多模型中,Kaya恒等式是应用最广的几个模型之一。Kaya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建立起联系,具体可以表述如下:

(1)

在这里,CO2、PE、GDP和POP分别代表CO2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年末总人口。其中,CO2/PE、PE/GDP、GDP/POP又可以分别被称为能源结构碳强度、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于是应用该模型做定量分析时,便将影响CO2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碳强度、能源强度、人均GDP以及人口,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该模型并未考虑经济结构、贸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要素禀赋等对CO2排放的影响。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参考有关实证研究的文献,选取以下8个指标代表CO2影响因素的解释变量,并作相应的定性分析,见表1:

表1CO2排放相关指标解释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因素、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要素禀赋等均会对CO2排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因素

在工业化阶段,经济愈发展,社会财富总量越大,国民收入越多,对能源的需求也就越大。于此同时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1.GDP是最直接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已有研究均证明,在工业化阶段,其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经济增长率是反映经济繁荣程度的指标,随着经济增长和总量的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必然相应增加。

3.产业结构类型对CO2排放量影响巨大。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是第二产业居于主要地位且重化工业占很大比重,因此对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co2排放量出现持续增长不可避免。综上,在工业化阶段,三个指标均对CO2排放有促进作用。

(二)出口贸易开放度

出口贸易开放度反映了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对外依存度。目前,有关的国际协定主要以国家本土温室气体排放为基准核算国家的碳排放责任和碳减排成效,忽略了国际商品贸易流背后深刻的环境影响和环境内涵。中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已经广泛而深刻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容忽视。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1950~2000年进出口总额和CO2排放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950~2000年间中国CO2排放量的变化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呈显著相关(R2=0.9857)。因此,在计算各国CO2排放量时,应扣除生产出口产品所产生的CO2,相应的加上消费进口产品所产生的CO2,即用消费数据代替生产数据来计算各国家或地区的CO2排放量以及应承担的减排责任。

(三)要素禀赋结构

要素禀赋假说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资本要素充裕的国家将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污染密集型产品),劳动要素充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清洁产品),因此,当相对资本劳动比率增加时,污染增加。基于此,我国应努力转变经济技术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转变。

(四)能源因素

能源因素分为能源效率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

1.能源效率因素(即排放强度)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单位GDP的能耗越小,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因此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CO2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2.能源结构(这里指一次能源结构)对CO2排放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消费单位原煤、原油、天然气排放的CO2量有所差别,其中消费单位煤炭所排放的CO2最高,其次是原油,最低的是天然气。

二、结论与启示

通过从国内和国际两种角度来分析对CO2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应把重心放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改进能源利用结构上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就无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此相伴随的是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以我国煤炭储量占绝对优势的能源结构类型以及出于利用成本和能源安全的考虑,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消费占主导的消费模式是可以接受和应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的。然而,为了减轻环境压力和维护人类的生存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消费结构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有效抑制CO2排放量的增长

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GDP也被冠上高碳的帽子,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与此相对应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集约型的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模式便成为必然选择和追求目标,其中关键既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效益的提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抑制CO2排放量的增长,不仅可以保障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有利于维护人类的生存安全。

(三)要素禀赋结构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共同影响CO2的排放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产业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演进。其中,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被称为清洁产业。我国随着工业化的积累,资本存量日益增加,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迅猛,为此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转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由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等,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又运回发达国家供其国民消费。不难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的其实是污染,而不可否认的是产业转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转移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在改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同时应注重引资的质量,尽力避免成为污染受主。

(四)政策因素

尽管政策因素并未纳入本文中进行分析,然而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无疑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CO2减排提供政策保障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应把碳减排政策放在突出地位,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中国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

[2]何建坤,刘滨.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3]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等.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7).

[4]陈文颖,吴宗鑫.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6).

[5]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

[6]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3(2).

作者简介:王凌黎(1983-),女,辽宁锦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