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指导论文

作文指导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作文指导管理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作文时总表现出几种现象:一、没有写作兴趣;二、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三、不知怎么去写;四、不求质量,为作文而作文。针对这些情况,我试行了下列一些相应的指导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我每接过初一新班,第一节课就是说话训练,我首先作自我介绍,用知心话语唤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意接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有利于教学。

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获得系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例如,课前说话训练,初一阶段从简单的叙述练起,使学生“敢说”,初二进而练习说明和简单的议论,学会介绍事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爱说”。初三综合练习且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也可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演讲、辩论等,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世事国事事事关心”。活动本身的兴趣性自然会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积蓄素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要注重积累,以便“厚积而薄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1.观察日记。写作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也要仔细观察,练习写作。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并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组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亲身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写作对象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写作境界。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目的性的去郊游,自然中每一事物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

全文阅读

语文作文指导教学论文

自从1987年修订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以来,注意引导观察,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已取得成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从内容入手,处理不好认识与表达、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致忽视表达能力的训练,应引起高度重视。美国的约翰·杜威在《内容与形式》一文中指出:所有的语言,不论它的媒介是什么,都牵涉到说什么和如何说,即内容与形式,除了思索的时候外,形式与内容之间是没有界线可分的。小语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哪方面有缺陷都写不好作文。因此,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就应从内容与形式,认识与表达的联系上来把握。片面地理解从内容入手,重观察轻表达会大大削弱作文教学的效果。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要着眼于平时。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看、听、想,属认识活动,没有认识活动就没有表达内容,认识不真不深,表达也就言之无物,流于肤浅,也就不会感动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大纲语)一句话,要丰富生活,勤于积累。作文指导课要从内容入手,则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激发表达欲望。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要在语言表达的指导上着力。教材中作文训练的安排,即使是同一题材,在表达形式上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的,通过一次作文训练上一个表达的台阶。如指导学生学习写景,五年制三至五年级共安排五次练习,从第一次到第五次,选材范围虽有所扩大,都要求写出特点,但是在表达形式的要求上,每次作文都不同。第一次是写一段话,写重点观察的景物;第二次则要求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并在具体描述中表达喜爱之情;第三次要求围绕中心写;第四次要求先列提纲;第五次则要求写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体现小学阶段对写景物的最高要求。可见,要达到每次作文训练要求,除了从内容入手,让学生有话可写以外,必须在语言表达的指导上着力,语言表达的指导要到位。否则,提高表达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还必须辩证地看待临时观察与生活积累的关系。有的老师在作文课前必定要组织一次活动或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情境指导观察。这样的指导,学生写起作文当然比较顺利。在学生未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或明显缺少相应的生活积累时,这种临场指导是有益的。但如果学生在作文前就具备了上述的两个条件,再来如此这般的临场观察指导则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观察指导的时间多了,表达指导与表达练习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此外,经常性的临场观察指导,会使学生形成错觉,以为作文内容是老师给的,长期以往会形成依赖心理,而忽视了生活积累。因此,除了必要的少量的课堂观察外,要着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值得一提的是,训练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不失为积累素材和练习表达的好方法。作文指导,可以从内容入手,也可以从形式入手。从内容入手,能自由表达所看、所听、所想,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从形式入手,要在一定的模式中表达思想,有利于进行语言文字的严格训练,两者各有所长。但是,从内容入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思维活跃,不喜欢束缚,他们的思维又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因此大纲规定,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但是,从内容入手,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小学作文训练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能围绕中心写,按一定的顺序写等。因此,在备作文课时,在考虑如何从内容入手进行指导时,应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以及形式可能对内容的制约。如五年制第十册基础2的作文,要求学生写自己一种心爱的东西,除了要抓住特点写外,还要写联想。因此,在引导学生选材时,要注意所选的材料适宜引起美的联想,如写兔子、写、写储蓄罐等。此外,从内容入手是相对的。美国的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指出:当然,你既需要形式,也需要内容,所以,对你来说,重要的不是你需要哪一个,而是哪一种途径可以帮助你写得更好。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坚持从内容入手的同时,不妨来点灵活,有时可先提表达形式上的要求和进行表达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材写作。

全文阅读

审题作文指导论文

(1)关于审题问题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性的第一步,文章的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有些学生不善审题,他们往往把文章写偏,写散了;或是写得单薄、肤浅、缺乏新意,或是堆砌材料,思想混乱,中心不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作文指导的时候要加强审题的指导。一要使学生明确审题的具体任务,明确立意,把握选材的重点、范围、确定文章的体裁以及作者的立脚点等。二要教给审题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和分析法。比较,就是把所要写的题目与相似题目作比较,通过比较,把握题目特点。分析,就是弄清题目中各个词语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准确把握题目的表意重心。题目的表意重心通常在如下位置:①题目是偏正结构的,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②题目是并列结构的,其表意重心就在并列的几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内在联系上;③题目是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的,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谓语动词上;④题目是独词的,其表意重心就在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或引申意义上。比如,《我童年时代的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可分析认定:是要写一篇记事的记叙文;选材范围是童年时代;选材数量是一件事;选材对象是写自己;重点和中心在一个“趣”字上;用第一人称写。再比如,这样几个文题:《永远难忘的一件事》《值得回忆的一件事》《发人深思的一件事》,通过审题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三个题目都是要求记一件事,三个题目各有侧重——“永远难忘”重在印象深刻,“值得回忆”重在意义和评价,“发人深省”重在给人以启示。从范围上说,都应该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第一题可以写自己的事,第二个题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的事,第三个题则不宜写自己的事。

(2)关于开拓思路问题

解决了审题之后,接着而来的是“写些什么”和“怎么样写”的问题。这里关键是找到思源,打开思路。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要把功夫放在启发上,切忌越俎代疱。一是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首先,要懂得大中取小,以小见大。所谓大中取小,就是取材。一篇文章不可能也没必要把生活中大大小小所有事物都兼收进去。我们只能从繁多的材料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的材料。所谓以小见大,就是指开拓题材,提炼主题而言。我们要对截取的生活镜头作更进一步的深刻剖析,学会运用那些小而平凡的事物,去表现有较大社会意义的主题或揭示较深奥的哲理。其次,要善于借助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想象和联想是开拓思路的重要手段。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文思枯竭,写出的文章缺乏广度和深度。这跟他们不懂得运用想象和联想有很大的关系。使学生们知道,相似、相关或相对的两事物才可以构成联想。这些联想往往又用比喻、比较、或引申的方式沟通起来。二是应该教给学生寻找思源的方法。这里说的思源,指的是作文的思路的起点,能够诱发作文思维活动的触发点。我们在作文指导的时候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寻找到这个触发点。一般地说,这个触发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寻求:阅读示例;讨论交谈;捕捉灵感。

(3)关于起草,修改问题

学生作文,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诸如怎样起草,如何修改等,在作文指导时也应给予重视。第一,我们应该向学生强调,起草时必须注意,当构思初步完成,主意一定,就要不顾一切地写下去,力求一气呵成,全文完成后才回过头来修改,不能十步九回头,这是作文的大忌。第二,我们也应该向学生传授起草的方法。常用的起草方法有:运用提纲起草;随想随记式起草;先讲后写式起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起草方法。第三,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教给他们修改的方法。常用的修改方法有以下几种:诵读法,即高声朗读,通过读,从而发现不达意的地方,加以修改。先放一放再改,这是课外作文修改的好办法。与同学切磋修改。俗语说:“一人识短,二人识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切磋,交谈,对修改会大有好处。

(4)“示之以曲”,使学生少走弯路

作文指导,正面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这当然能给之以教益,但有时谈一谈曲折的教训,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作文之后,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构思的。不成熟的构思是怎样想起的,又是怎样否定的,成熟的构思又是怎样在曲折反复中成熟起来的。这样,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实在而又亲切,他们就会在发现错误中加深对正确东西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以上是我在作文指导方法方面的一点探索,总而言之,作文指导的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谈的只是几个方面,在作文中,根据具体的题目,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作出恰当的启发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使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佳作。

全文阅读

作文指导教学管理论文

一、教师“下水”,师生同作

二、先议后写,相互借鉴促进

凡是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学生的作文步入门道之后,往往都存在一个“一般化”的问题,即内容空泛,表达一般,技巧不高。如何突破这个“一般化”呢?经过分析研究,我发现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处于这种状态,关键是生活单纯,阅历不足;环境狭窄,借鉴过少。于是,我便除了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同学尽量接触实际(如实地观察,听报告等),增强生活体验外,还特意采用了“先议后写”法,来弥补同学们的“先天不足”。

所谓“先议后写”,就是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然后再让大家取长补短,分头去写。显然,这种方法具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特点,完全可以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这种讨论,既可围绕一个命题进行,也可分拟两个题目,犹如“辩论会”,让正反两方相互驳诘问难进行;既可适用于记叙文,也可适用于议论文和其他类型的文章。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既可讨论为何写和写什么的问题,也可讨论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说,既可讨论审题、立意的问题,也可讨论选材、组材的问题,甚至还可讨论表达、技巧等问题。但是,不论哪种讨论,教师都要善于组织和诱导,要求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一材多篇,提高整体能力

首先必须明确,我这里谈的“一材多篇”与“一题多写”决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指面对一种材料(或叫题材),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要变换角度写出不同体裁的各种文章。采用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打通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懂得如何适应社会生活,能就一种题材写出不同类型的各种文章。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有个扎实地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曾在配合应用文单元的作文教学时,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听取有关报告后,我要求同学们就听报告这件事和报告的内容,分别写出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四种体裁的大小十三篇文章,尽管这种要求有点“苛刻”,但同学们觉着新鲜、有趣,又考虑到实际需要非要这样做不可,加之我也声明要“下水”作文,便都乐意而为,结果都挺不错。

全文阅读

多媒体作文指导论文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怎样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一、以“媒”相诱,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荔枝》时,完成“范文引路”一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荔枝节有更多的人来深圳品尝荔枝,我们到荔枝园观赏观赏,看看荔枝有哪些地方逗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介绍,好吗?”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荔枝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荔枝,堆满筐的荔枝,剥开壳的荔枝,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用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一个学生说:“荔枝圆圆的,红红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荔枝成熟时,当你走进荔枝园,就能看到树上一串串鲜红的荔枝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一阵风吹来,荔枝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美味可口的佳果呢!”……当我再次放录像,选择“荔枝森”、“一串串荔枝”、“荔枝外形”及“荔枝肉”等特写镜头定格,要求学生有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个个都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抓装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观察方法,“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二、以“媒”相诱,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要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媒体群的整体优势。下面谈谈高年级作文的指导:

(一)例文引路。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边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选材,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直接迁移到作文中。例如:指导学生写绘景文《美丽的仙湖》,以《桂林山水》(六年制第十一册)为范例,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先在投影片上归纳出的“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杖”,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二)观察指导。根据例文总结出的写法,即写作目标,逐步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写的难题;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烧烤》时,“例文引路”后用录像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烧烤潮。学生看着全班同学烧烤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人。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重播录像,并选劝生炉”、“上叉烤”、“吃”突出的一些场面边“定格”,边用教鞭指划,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着教鞭的指点观察、回忆、分析、鉴别,分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来“写清楚”;还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可见,电视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显神通,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三)片断尝试。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好的投影胶片上进行片断练习,即练习写好文章的重点部分,“把话说具体”。如: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的一个“动人场面”。又如:写《荔枝》“果”的“色、形、味”。然后选择2──3个典型片断通过投影在屏幕上显现。或让学生用普通笔将片断直接写在稿纸上,用固定在讲台上方的摄像机当场拍摄被评习作,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师生在都能看到被评习作情况下按写作目标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共同分析评价。虽然被评议的作文只是极少数,但面及全部,教师示范批注、修改;全班集体评议、修改,学生自改、互改。既充分肯定成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友好竞争,巩固提高;又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学生看着被评的习作,随着教师的点拨,受着伙伴的启发,获得众多信息,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予以修改,劣作变佳,佳作更佳。这样,不仅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评议、修改的能力,使其写作水平上升一步,又能增强自信心,增添习作兴趣。

全文阅读

录音指导作文课论文

电教手段促使教学过程优化,它特有的优势已让人们所认识。我在“写一个场面”作文指导课教学中,运用了录音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突破难点“写一个场面”,首先关键的是如何在“场面“上取得突破,怎样让学生对“场面”有初步的认识呢?不可能用解释概念的抽象方法去给学生谈“场面”,这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软弱无力,这正是教学的难点。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启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因此,我借用了录音手段和教师有感情朗诵相结合的情景法,创设教学的立体情境,引发学生感性地认识“场面”,突破教学难点。一开课,我播放了歌手董文华演唱的歌曲《长城长》,并配合自己精心设计的、富有感情的朗诵:“大家一定很熟悉这首歌吧!这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令人难忘的199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那场面是多么令人难忘啊:”那感人肺腑的歌声、美妙的音响、扣人心弦的朗诵,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学生倾听着,回想着:五彩缤纷的舞台,气魄雄伟的长城画面,热泪盈眶的观众,掌声雷动的演播厅……栩栩如生的一个个场面顿时展现在学生眼前。这就是场面。生动、直观,学生马上具体认识了“场面”,同时进入了一个为中华民族骄傲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的意境,创作的源泉挖掘了,写作的愿望激发了。产生了非吐不可”的表达感,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这里,录音手段发挥了其它手段难以产生的作用,它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丰富内容,拓展思路,推动想象通过前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场面,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写作共鸣,但兴趣只是写作的入口,要进一步通过唤起回忆,展开思路,指导学生选择材料,丰富作文内容。这时我首先通过一段谈话,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场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场面“童年的趣事,野外的嬉戏,校园的欢乐,家庭的幸福,那一个个场面都多么令人神往啊!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闸门里一定留下许多精彩的场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吧!”这时,课堂上气氛更加热烈,畅所欲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包含了感知过程、思维过程等。如果学生的认识过程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只认识了“场面”,这只是初步的不完全的。作为参与教学过程一个重要因素的录音手段,如果能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自然地进入思维的过程,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思考,去判断,这才能发挥最佳效能。在学生发言谈了部分生活场面的基础上,这时我把握最佳时机按下录音机键钮,录音机中传出了雄壮有力、庄严激奋的国歌乐曲。这乐曲一传出,马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恰当地刺激了听觉,诱发了学生的思维。这时,我抓紧时机发问:“听到这声音,你们会想起了什么场面?”课堂上又活跃起来了。“听到这乐曲,我想起了晨会操场上升国旗的场面。”“听到这乐曲,我想起了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取得冠军时的场面。”“听到这乐曲,我仿佛看到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时那历史一瞬间的场面。”“听到这乐曲,我想起了《开国大典》中那万众欢呼的场面。”……思路开拓了,题材丰富了,这时,我又及时播放了一段鞭炮“劈劈啪啪”的音响录音,进一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立体情境。这一来,课堂上的场面更热闹了,学生几乎都举起了手,情绪高涨,进入了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境界:“我想起了除夕那热闹的夜晚。”“我想起了哥哥婚礼喜庆的场面。”“我想起了元霄节舞龙灯的场面。”“我想起了生日夜晚吹蜡烛那快乐的时刻。”……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取得较好效果。

三、积累迁移,恰如其分,提高效益有了许多的材料,如何指导学生组织材料表达出来,写好自己熟悉的一个场面呢?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指导要学生能把阅读训练中所获得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及其它有关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去,所以,这时,我又一次按下了录音机的键钮,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场面描写的典型片断(第一自然段),用声音引导示范,为指导写作提供范例,渲染气氛,利用“有意注意围绕这一段讨论写场面的基本方法: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一般先后述后分述,把主要的人物及其活动写具体。再让学生结合这一段的写法,谈自己将如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场面,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合理地使用了录音软件,刺激了学生听觉,避免了复习旧知识的枯燥累赘,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复习了阅读教学中学习的知识技能,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最佳发挥了录音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效益。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对录音手段的合理应用有很深的感受:

(一)要准确、适当地选择制作录音软件,有明确的运用目的,恰如其分,有的放矢。

如这堂课选择《长城长》就因为学生熟悉这首歌,熟悉这春节晚会的场面,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运用录音可向学生提供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习作范文,使课堂信息容量增大。

(二)使用录音手段要和其他手段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扬长避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阅读

因材施教作文指导论文

(一)系统训练教技巧

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许多学生想写出好文章,也经历了一些事情,可就是不知该如何更好地表达,此时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很必要了。如何从平凡小事中获得感悟,使文章言之有物?如何布局谋篇,突出重点?在实践中,我们最好有计划、有层递性地进行写作指导。老师们可以设专题指导写作,如“如何写一个亮丽的开头”“谋篇布局有妙法”等,有重点地训练写作技巧。譬如说有一次借写作文《那一段美好的时光》重点练习“如何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老师对学生写的作文进行初评后摘出几个比较典型的开头加以品析,强调要点出“美好”“时光”这些关键词,如,开头:那里,开满向日葵;那里,清净又美好;那里,曾经属于我;那是我的时光,依旧美好如初。结尾:藏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那段时光,再次呈现时依旧那么美好。那里开满了向日葵。”之后再请全班同学对自己的开头、结尾加以修改。写作方法的指导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应学生的需要而展开,方有实效。

(二)研读课文学方法

一篇篇精选入课本的课文就是一篇篇精彩的范文,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内阅读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如:学习《鼎湖山听泉》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作者写“泉声”的技巧,总结如何用文字描述声音。在研读课文之后,我提出问题:“在作者笔下,鼎湖山的泉水有灵气,泉声有层次,请再次回味作者写泉声的句子,想一想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写声音的方法?”接着学生们思索、交流,然后从中总结出好几点:用拟声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声音的特点,展开想象与联想具体描摹听到声音时想到的画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听后的感悟和自己的心情”学生们思维活跃,总结全面,令人欣喜。当然,课后再布置一个写声音的片段描写,用上课堂上所总结出的几种方法,效果更佳。这样,我们就巧妙地将写作指导渗透到日常的课内讲读课文中去了。

(三)因材施教分层导

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同样的写作指导,收效不同。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学生分层、定向,把写作能力较差的、一般的、较强的进行大体归类分为ABC三个等级,定位是暂时的,达到一定的标准即可升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写作要求。在作文指导、点评时,肯定最优者的亮点,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对中等水平的同学,关注他们的进步,常激励他们;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则从阅读摘抄词汇的积累,到启发他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加以细细指导。当然,因材施教无论是哪一类同学,指导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们需要进步的地方,还要不吝惜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亮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此外,还可以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鼓励小组内互评互改作文。孩子们都有表现的欲望,在评改同学作文、交流写作经验的过程中他们会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写作,以得到他人的赞许和鼓励。

(四)修改提升讲实效

根据我的观察,好多老师上作文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指导写作很细心,作文批改很认真,作文评讲也很到位,可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修改提升。虽然老师尽心批改、用心评讲,学生也认真看了、听了,但是如果没有修改,或者修改不到位,仍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是先评讲上一次的作文,然后再布置这一次的训练题目,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或充分的认识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并使之升格为佳作。老师不能轻描淡写地说以后要注意什么什么问题,而应该把握时机,在讲评好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及时巩固评讲课的成果。老师还应建议孩子们将修改后的作文,重新誊写或录为电子文本存档,做成个人作品专辑,并鼓励大家传看、欣赏。这样,学生们会特别认真地根据老师、同学在作文讲评时提的意见和建议修改作文,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佳作、精品,在交流、展示文采的过程中他们或得到激励,或学到技法,或受到启发,各有所得。以上即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思考所得。总而言之,若想作文指导更有成效,语文老师必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写作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他们感悟生活,指导他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指导他们用心品评习作,积极修改提升。

全文阅读

作文单元指导管理论文

难点指津

(一)要明确短评的文体性质短评,顾名思义就是简短的评论。

(二)要把握短评的文体特点

1.篇幅短小,内容却充实、丰富。

短评要针对事实剖析原由,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篇幅虽然有限,但所评论的事情不一定简单。因此,评论不能简单化,必须对所评论的事情进行认真、细致、具体的分析,对其中最有深刻意义的一两点加以评论,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才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尤其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评论点”,适当渗入自己的独到见解,否则,评论就无价值可言。如本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列传》,虽然是驳论文,但以现代观点来看,确实又是一篇典范的短评。全文共四句,仅九十几个字,第一句概述事实,第二句提出自己的论点,第三句用假定事实驳斥对方论点,第四句正面作结。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充实集中,分析具体、深刻,文思严密,见解独到,说服力极强。

2.引述精劣,重在评析。

既然是“评”,就必然要引述评论对象,但引述和评析不能平分秋色。引述是手段,评析是目的,故而引述须简洁扼要、概括明快,三言两语介绍清楚便可,绝不可以叙代议。短评贵在以事论理,以小见大,要把评析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评论对象的某一侧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以具体、细致的分析,或评出事物蕴含的道理,或发掘事物内涵的价值,或揭示值得记取的教训。就此而言,短评和读后感是有区别的。前者重在“评”,是分析、评价某一问题,强调客观性,一般用第三人称写;后者重在“感”,以个人种种感受为主发表议论,谈思想认识和体会,是带有主观性的借题发挥,写法上用第一人称。

3.角度要小,观点要新。

全文阅读

试论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一直以来,语文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如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也就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来探寻语文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一、注重培养学生情感,加强思想教育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需要语言流畅,字句工整,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作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几乎都是内容空洞,词汇匮乏,同时缺少情感投入,几乎是学生为了应付老师而虚构的,所以说,要想真正的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情感入手。

老师对学生所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可以将此看成为一门艺术,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艺术学到知识,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对于新鲜事物也容易产生兴趣,也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并不能够分辨是非,缺少判断力,对于蜂拥而至的新鲜事物不能择善而从之,因此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语文作文指导时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当今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一个大染缸,社会中的贪污风、吃喝风、送礼风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曾与学生探讨,学生几乎都持否定态度,但是当涉及到自己家属时就会支支吾吾,认为是工作需要。在这一问题上,笔者针对我国国情,耐心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了其中的利弊。1994年中学生“英才杯”作文竞赛中,一名学生就以《大人的事说不清》荣获一等奖,并编入了《作文荟萃》一书中,由此可见,写好一篇作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指导

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们往往都是想尽一切办法能够让学生写好作文,但是往往也都是事倍功半的,学生能够对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及写作方法都烂熟于心,但是在实际写作中不知道怎么去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都走进了学校当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我们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具体的声音与图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说让学生利用对媒体技术,观察老虎的形态及动作,再以《老虎》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老虎的作文,学生能够通过最直观的看与听来了解老虎的生活特征,往往最细微的特征,学生是无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而真正掌握的,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真正的感受到声音与图像,这样也更加的贴近生活,进而使课堂更加的生动。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新颖”的表达能力

全文阅读

作文训练指导管理论文

(一)命题的几种常见形式

a.全命题。这是一种传统的命题方式。前些年曾有人说命题作文出现了危机,但从近几年中、高考情况来看,命题作文又显露了生机。特别是中考,命题作文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与给材料、自拟题目相比,它可以考查学生审题和选材的能力,这是它突出的优点。在想像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其考查功能也不逊于给材料、自拟题目。它唯一的缺点是容易被人猜中。命题人既想用命题的形式又要尽量不被人猜中,就要在一些题目上有所变化。如写惯了《我的班集体》或《我爱班集体》,就变化为《我和我的班集体》;写惯了《课间》,来一篇《课后》;写惯了《挫折》《失败》之类的题目,换一个《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可能就不那么顺手了。

特别要注意:全命题的特点在于一个“全”字。以《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个题目为例,中心语是“波折”,前面加了三个定语:是“小”波折而不是大波折,是“一次”而不是多次,是“我经历”的而不是别人经历的,也不是“我听说”的。用层层限制增加审题的难度,也可以和某些类似的题目区别开来。

也有一种命题作文不仅是全命题,而且带提示,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选材,如''''94武汉题《生活给予我的思考》和''''94南京题《掌声》都有这样的提示,它们在选材上为考生划定了范围,有的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形式,它降低了考试难度,代表了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趋势。

b.半命题。如《我多想……》、《我理解了___》,省略号部分和横线上让考生自己填上恰当的词语;还有一种半命题提供备选词语,如,94年贵阳题《记一堂___的课》,备选词语有“生动、难忘、印象深刻、喜欢、有趣、有教育意义”等。这两种方式实际都是帮助考生确立中心和选材,自由度较大,范围较广,使考生能够随心所欲地抒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和情,因为中心和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写起来不容易“跑题”。

c.给材料。一种是给材料写议论文;一种是给材料写记叙文——有的是续写,有的是改写,有的既不是续写,也不是改写,而是让考生根据材料发挥想像,写一篇记叙文;还有一种是给材料写说明文。给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于全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提示”,提示仅是一种启发,并不提供故事情节或某些具体情况,记叙或议论都只能以它为引子而不能以它为依据;给材料则不同,或给出故事情节,或给出具体情况(事实、数字、言论等),它不是记叙或议论的引子,而是记叙或议论的依据——依据它,或展开想像与拓宽意境而记叙,或纵横发挥与联系实际而议论。

d.给材料+命题+提示。如''''94安徽省的材料作文就是这样的:先给了一个关于美国科学家在太空中发射“太阳帆”,使黑夜变为白昼以及本世纪末太空中将出现50面“太阳帆”的材料,要求根据材料进行设想,假如本世纪末你居住的地方有一面“太阳帆”,你和周围的人将如何度过那美好而神奇的夜晚。题目是《神奇的夜晚》。还“提示”道:可以写传统节日的夜晚,可以写周末的夜晚,可以写宁静山村的夜晚……你也许在天文台上,在实验室里,在大学校园里,在商贸大厦里,在乡村小道上……这样将材料、命题和提示结合起来,考生发挥想像时既有材料做依据,又有“提示”做引子,还有题目作为记叙的范围。如能充分注意这几点,作起文来就不容易离谱。它既有限制,又有自由,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命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产物。

(二)作文三要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