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修改论文

作文修改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作文修改管理论文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以上的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在不断的修改中。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由此可见,修改不仅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新《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一学期下来,除了完成了教材规定的作文之外,还让学生写了不少的小练笔。但在作文批改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形成。一是对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教师的批改过于细致。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直接用红笔改在原文上。由于教师包办过多,留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很少。这样,学生练习修改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多了。二是对学生平时写的周记或小练笔,教师更多使用的是评判性而不是指导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等等。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所在,无法着手修改。三是看不懂老师的批语,加上平时有些教师对订正后的作文本复查不严,因而有些学生对修改不认真对待。四是教师在批阅时就已打上了作文成绩,使一些学生感到作文的修改与成绩的好坏无关。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疏忽了对批改这一环节的研究,没有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严格、适度的要求,学生也没能得到更多的训练。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呢?

第一步,教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为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一般不作具体的修改,也不批成绩。

第二步,在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讲之后,再进行面评面改。教师将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仔细体会批语,然后将他们逐一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提不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就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如对内容不合题意,或随意编造而不合情理的,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他重写;对因文句不通、条理不清无法下笔修改的,就让他们边说边改,逐段改好;对基本功较好,文句通顺,结构合理,但不够具体生动的,引导他们丰富内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让学生动脑动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地“删、补、调、换”修改。

第四步,教师一边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进行批阅,然后批上成绩,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全文阅读

作文能力修改管理论文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全文阅读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论文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如下:

附图{图}

附图{图}

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全文阅读

作文修改管理论文

【要义解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围绕主旨、观点、结构、体式、材料、语言等方面考虑,看文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恰当,是否体现了作文的要求,是否易于被读者接受。

【策略解读】

1.着眼全篇,宏观把握。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看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然后再考虑文章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快速攫住阅卷者心理。考场作文更要注意开头结尾的章法。如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或排比反复创造旋律;结尾或呼应开头,或议论作结,或含蓄表现,或点明话题。

3.小处着手,细致检查。一般来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恰当(没有标题扣2分,标题不恰当扣1分);②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每少50字扣1分);③是否有遗漏字、重复字;④是否有错别字(有3个扣1分);⑤标点是否有误(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⑥是否符合格式要求(标题是否在首行正中、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应用文的款式不符是重要扣分点等);⑦是否有语病(一类卷可以有一两个病句,二类卷可以有三四个病句,五个以上病句只能在三类卷以下),等等。

4.重视文面,多就少改。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自成局部的整体,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现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将文面搞得青一块紫一块。考场作文的修改不像练笔作文那样随意,应该精而当,既要改到文章要害处,又要注意保持卷面的美观,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当然,我们平时要培养自己动笔之前列提纲的习惯。思路没有想好之前决不动笔,提纲写成后要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后再动笔。这样,思路通了,提纲有了,书写成文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再也不会出现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窘状了,同时写出的作文也会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的毛病也会少了。

全文阅读

论作文修改的艺术

众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修改,是写作文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可是许多学生根本不懂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怎样才能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呢?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指导艺术:

一.教师范改

1、精批示范。教师的批语要精当,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言两语,切中要点,指点迷津,使学生有所知,更有所悟。批改作文时,一定要惜墨如金,不要用教师的语言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去拔高。如此每篇改动不多,万绿丛中一点红,吸引学生对教者所绘几朵“红花”情不自禁地赏析,从而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2、突出重点。批改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就可能将学生习作批改得“体无完肤”,使学生望而生畏。如何确定批改重点呢?一般来说,每次作文的主要要求,应是该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具体而言,可以是结构安排,可以是记叙顺序,也可以是人物描写,还可以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

3、有的放矢。批改应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有的放矢。或“改重于批”,或“批重于改”。对言之无物的,批改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选择能说明中心的材料,使之逐步写得具体;对材料杂乱的,批改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批改时要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宜提更高要求;对优秀习作则宜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指出优点,因势利导,扬其所长。

4、提示方法。作文批改,不应只是单纯的评判正误和优劣,更应该巧借精当的批改,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提供正确的批改方法,给学生提供模仿借鉴的依据,使学生自改和互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学到批改之术。作文不能言过其实,说空话假话,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的修改中学到方法,而且还学到写作文不能言过其实、要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知识。

二.学生自改

作为一名学生,更要重视修改这一环节,修改文章,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作文的修改一般有“读、删、增、改”四种。

全文阅读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管理论文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如下:

附图{图}

附图{图}

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全文阅读

浅论学生修改作文兴趣的培养

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够明显,通常学生只知道哪些是优秀作文,哪些是不合格作文,而优秀作文好在哪,不合格作文差在什么地方,怎样修改,还是不太清楚。若能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技巧,就可以改变目前在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少、慢、差、费等现象。目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是语文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二是语文教师平时对作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的力度不够,不彻底;三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与作文批改方面带有随意性,特别是作文批改,教师不能做到篇篇面批,只能每次重点轮回批改。导致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应付了事。以上种种情况,导致学生对作文教学及修改不重视,很难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就更谈不上提高习作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写作文不爱“回头”,对修改不感兴趣。这是妨碍他们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平时要鼓励学生写完作文要反复修改。要想让学生修改好作文,就必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具有两个突出特征,即有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的情感反应。人总是被感兴趣的事物紧紧吸引并给予高度注意,进而探求它的奥秘。凡事与自己兴趣符合的行动,人们就愿意积极地轻松愉快地做。因此,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就必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入手,与他们的兴趣相符合,这样才能启发、诱导他们积极修改自己的作文。据此,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一是“先人后己”,就是先指导学生修改别人的作文。据观察,学生有修改别人作文的兴趣。不少学生还有些“好为人师”。人人参与批改,人人当一回老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趣味的;加上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展开竞赛,引入竞争机制,兴趣更浓,回答正确者加十分,回答不正确者不扣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挑起是非,引起辩论,修修改改,改改修修,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有趣味性。这样通过趣谈、修改,学生对不合格的作文差在什么地方,以及作文究竟怎样改便一清二楚。他们在修改别人作文时,兴趣很浓而且特别慎重,不直接在别人的作文上动笔,只做小记号,然后用评论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浏览这些评论,可以看出,即使是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乏有考虑成熟的中肯见解。学生在修改别人作文的时候,自然想到自己的作文也存在某些毛病,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拿自己的作文修改。

二是“先旧后新”。即从修改旧作文入手。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直接指导修改刚写的作文而要绕个圈子呢?原因是有些学生有特殊的“病症”——脸上“皮肤过敏”,刚写过的作文就修改很难为情,而且不会修改好。如果拿出以前的作文,他们就好像欣赏自己“衔手指的照片”一样有趣。老师谈缺点,学生总抢在老师前头发言,一点也不难为情,似乎站在高高的顶峰俯瞰自己的作文。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获得了修改作文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了认真修改作文的写作习惯。

三是“先被动后主动”。所谓被动,就是修改老师在作文上用记号标出或用批语指出的地方;所谓主动,就是自己发现并修改有错误的不恰当的部分。在前后相连的几篇作文中,相同的毛病在前篇标出了一般在后面各篇中不再标出,凡已经标出或虽未标出,但学生可以自己标出的毛病,都要求学生一直修改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是“先读后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学生希望自己能把作文改好,但苦于不识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作文山”的真面目,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他们常常问:“我这篇作文还有什么缺点呢?”“我这样改行么?”“您教给我一个诀窍吧!”他们似乎要一眼就能看出所有缺点。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告诉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读给班级同学听,读给别人听,要虚心请人提意见,但是不管怎样读都要做到一点,即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思考。只有这样坚持下去,修改作文才会变苦恼为快乐,相应培养修改作文的兴趣。接下来是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每名学生按照修改规则自己审阅修改一篇习作,通过这个实践过程,深化了理性认识,把积累的理论转变为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全文阅读

试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策略提倡学生对于作文修改的主体性参与。其中教师制定明细的修改标准是修改策略的前提,学生对修改工具的习得和运用是修改策略的基础,二者通过文本进行主体性的交流构成修改策略的实现过程,学生独特的语言体验则是修改策略的最终落脚点。

作文修改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说文章草创之初是一块璞玉,那么作文的修改则是对这块玉石的细心打磨。传统的作文修改往往着眼于写后指导,即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这样做不仅仅忽略了写作中对学生的指导,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本文试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究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策略,强化学生的自我修改技能,提倡作文修改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策略要以修改标准的明细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教学结果的可见性,因为这二者构成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的根本标准。标准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见性,如何让学生依此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并进而修改完善呢?我们的教材中到处充斥着词义含糊的作文标准,参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中的表述,初中生所要达到的写作水平包括了以下几点:“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具体到各个年级的写作要求,除对文体的强调有所不同之外(一年级侧重记叙文,二年级侧重说明文,三年级侧重议论文),各年级的标准并无明显质的差别,均系笼统而模糊的诸如“形象生动”、“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思想健康”等词语。试问什么样的行文才算得上“形象生动”?怎样才算“内容具体”?在个别字的选用,词汇的选择,句式的挑选和段落的安排方面是否具有切实可行的标准?因此,教师在制定作文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尽量选用那些具有实践性和结果可见性的词语,以便学生参照这些标准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例如“条理清楚”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具体化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应该具有逻辑上的连接,具体体现为必要的关联词和过渡句的运用,主要段落应该在段落的位置或字数分配上具有优先地位。”对于词语在文中的运用评价可以有更具体的表述,例如:“用词富于变化,避免语义上的重复啰嗦,并注意词语搭配符合语法规律和逻辑事理,用词要准确,注意词性的语法功能。”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策略要以学生修改工具的获得及运用为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具备完善的、可操作性的作文修改技能是学生主体性的直接体现。修改符号的习得是学生自主修改的具体工具。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的修改效率。一般的修改符号包括以下几种:增补号、删除号、复原号、换位号、离空号、缩空号、对齐号、紧接号、移格号、另起号、缩位号十一种。通常说来,以上十一种修改符号涉及到以下五种修改行为:“深化主题、材料增删、结构调整、语言调整和书写格式。”前三个方面涉及到对整篇文章的大处修改,后两个方面则是对文章细节的尽善尽美。其中,语言调整和书写格式往往涉及到标点的正确运用与否,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句子的语法规范,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通畅,以及修辞的滥用或误用——几乎涉及到所有修改符号的运用。而深化主题、增删材料和结构调整则主要针对思想感情的不健康之处,材料没有价值或价值太小,材料堆砌或不足,思路不清、层次混乱或过渡不当。如果说语言调整和书写格式考验的是学生日常的语言积累,那么,其余三者则是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涉及到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记录、分析、分类、比较、形成假设、进行证明、做出结论的能力,另起号和连接号运用的频率比较多,并且多用于段落结构的调整。规范的修改符号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行文错误进行理性思考。学生使用不同修改符号的过程就是在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定性、分类进而加以改进的过程,同时在最终成文的过程中规范的修改符号也便于学生抄写、打字、排字和校对。另外,规范的修改符号其益处不仅在于它是学生进行自我修改的工具,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作文交流的“标准语”。以学生的习作为载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评价和互动,一方面有效避免了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对于被评价的习作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减少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对于评价结果理解的模糊性甚至是误解。

应该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策略并不排斥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而是要避免创作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丧失。在理想的教学评价模式中,学生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而非接受者。依据“教学即交往”的教学理念,处于评价行为两端的双方是平等的,共同构建评价的主体性。但在现实的教学评价中,教师由于潜在的优势,同学之间因为先天差异和角色配置的不同,被评价者往往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这种主体性地位。表现为教师以自己正确的意见来取代学生的错误——这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有何益处?恐怕还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在进行生生评价的时候,因为学生写作水平、年龄、性格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一些孩子丧失掉主体性地位。学生的自我修改与师生之间的修改应该是并行不悖的,教师不要断然地以己之是来否定学生之非。因为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证明教师之是,而是尽量改正学生之非,并不断完善学生的观点或主张。对于师生之间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在动笔改的时候,学生站在身边,共同探讨怎么改最合适。因此,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不丧失的途径之一便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在师生修改的维度下,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共同得出修改的结论,学生应该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去,而不应该只从老师那得到一个最终的修改意见。这里要求教师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非一个单纯的做是非判断的仲裁官。在这个修改行为最终结束的时候,学生所得出的修改意见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针对习作做出的教学评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在自主合作式课堂大行其道的今天,学生丧失掉主体性地位更多的是因为虽然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尚浅,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对习作的理解往往出现“片面同化或错失同化”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如果生生之间不存在长时间固定的磨合与交流,小组内形成固定的角色以及交往机制的话,我们并不提倡生生修改,或者说,仅仅将生生之间的修改作为师生修改与学生自我修改的补充就在这点。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策略并不是将学生置于一个孤立的场中进行独立修改和创作,而是让学生以修改工具的习得和运用为手段,以教师制定的明细可操作性的修改规则为准绳,来保证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以个性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语言的同化,并进而克服个体语言的局限,获得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的言语体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全文阅读

浅论作文修改的意义和方法

摘 要: 修改是作文时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作家无不重视作品的修改。加强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原作进行修改。

关键词: 作文修改 意义 方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教学,学生作文的水平是衡量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作文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基础性环节,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树立修改的意识,养成修改的习惯,提高修改的能力,并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非常重视作品的修改。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于琢磨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好的文章就像美玉一样,需要千万次地打磨。曹雪芹历尽艰辛,隐迹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文学经典《红楼梦》,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一生勤耕不辍,精益求精,逝世前两日,还在《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稿上删改了28处,增添了25处。可见对文章的修改是多么重视。世界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也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改写得不好的本领。”由此可以看出,修改对一篇作品或文章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许多作家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常把一篇作品改得面目全非,直到“丰而不余一字,约而不失一词”才肯收笔,初稿时常常是一沓沓稿纸,定稿时却只剩下薄薄几页。“三分文章七分改”,“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作品、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文章之所以要反复修改,是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分不开。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认识过程一般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其结果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由不够准确到比较准确的过程。文章修改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对文章每进行一次修改,人们的认识就会得到一次提升,感觉就会得到一次深化,思维就会得到一次弥补,判断就会更加准确,这样经过不断思考、认真打磨、反复修改,文章就会日臻完善、渐趋完美:议论说理旗帜鲜明,论据确凿以理服人;记叙说明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以事明人;描写抒情淋漓尽致,烘托点染以情动人。

目前,中学生由于应考压力过重,留给语文的时间少,留给作文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很多学生作文时,懒于思考,懒于动笔,生活内容空泛,形式主义严重,尤其是普遍缺乏作文修改的能力,没有养成修改的习惯,常常写完草稿直接抄在作文本上一交了之,有的甚至直接写在作文本上,“一次成功”全凭侥幸与偶然。当然,我们不否认极少数学生“十岁裁诗走马成”(李商隐语)的妙手天成,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品。对此,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有过详细的阐述,他提出每月作文训练六次,换题作文只需四次,另外两次“必令其改篡旧作之有弊者,重做之旧题之全未得窍者”,就是让学生修改或重做原先的文题。叶圣陶先生也提倡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能力,他说:“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考虑解决,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当做一种思维的过程,要养成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自能改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要真正让学生认识到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

修改作文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能力,更是作文教学中一座不可逾越的“桥”,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修改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启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批改,取长补短,效果更好。其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充实,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通过内容正误的判断、语言优劣的辨析,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通过调整层次结构,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最后,学生修改作文,还可以让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效率。

全文阅读

试论作文修改的几点做法

对中学生作文的修改,有人主张仔细批改,有人主张小修小改,有人主张评价作文应以褒场为主,有人主张评价作文应以批评为主,诸如此类的看法很多很多,作文修改的方法到底怎样才是最行之有效方呢,根据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 尊重学生的独立创造

中学生作文,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造。他们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花力气写完了作文,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指望有所肯定和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进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换句话说要让学生获得作文的自信心。信心对中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修改过多,整篇文章都是圈圈点点,原来的习作变得面目全非,不仅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偏离原习作的本意。因此,教师修改学生作文时对学生作文不能大动“手术”,应保留原文表达主旨的前提下,作小的修改,让学生看到他们的独立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 选准修改点

无论从修改作文的实效,还是从教师的精力看,随意修改,或是面而俱到地修改,都不可取。高质量修改作文的关键之一就是有所选择,因此,修改中学生的作文要注意选准修改点。从大方向来说,每次修改作文应有所着重,一学期的十多次作文,可每次侧重某个重点,如这次作文修改重在文章的开头、结尾的街接与呼应,下次重在文章句子的修改与锤练,再下次则是重在文章中心与材料的选择等等,这样通过有重点而有程序的训练,既能把作文的各环节训练抓好,又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最终收获盛微的后果。

3 评价恰如其份

善于评价学生,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在对中学生作文所作的评价中,不论是评语的评价,还是符号、分数形式的评价,对他们思想感情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有时,一语褒贬,足以成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转折点。中学生对教师所作的作文评价是十分“在意”的。他们既不相信假过头的褒扬,也不欢迎刻板的苛求。有一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很少打A+,学生们无信心地说:“我们不是写A+分作文的料子,再努力也是白费。”试想,学生在这种思想情绪支配下,能指望他们写出水平、写出智慧与信心吗?因此,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实事求是地采取积极的赞赏态度,而不是消极的压抑态度,写得好的作文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赞赏,而不应往下压。对于写得不十分理想的作文,应给予中肯的评价,找出此篇文章的“闪光点”给予一定鼓励,不应采取“一棒打到地狱”的全盘否定式的评价。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不要老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而要让学生跟自己的以前成绩相比较,这样,中差成绩的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永远是“矮子”,而是觉得自己在不断进步,才会有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动力。

4 让学生尝试修改作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