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教育论文

作文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教育思想管理论文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博大精深。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教益。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叶老“立诚”的作文教育思想。

1924年,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于诚字正相反对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页。)这里所说的“诚恳”、“严肃”的“态度”,其实质是做人的品德问题;所说的“原料”的“真实”、“深厚”也就是文章内容上的“求诚”。显然,叶老按照“求诚”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联系在一起。1962年,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明确提出“为文”“立诚最为贵”。1962年12月28日,叶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对早期“求诚”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对“立诚最为贵”作如下解释:“承询‘立诚最为贵’一语。此语自‘修辞立其诚’来,无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蕴在内。苟德之不修,实之不讲,虽自以为‘有物’,自以为‘由衷’,犹未‘诚’也。”这个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给文章的“立诚”下定义;第二是说文章的“立诚”应包括品德的“立诚”在内;第三是说品德的“立诚”决定着文章的“立诚”。不难看出,叶老把“立诚”作为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完善统一的理想境界,阐明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叶老的这个观点,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阐述:“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只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或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一首诗也如此。”(《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综观叶老从早期到晚年的“立诚”主张,其内容、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立诚”贯穿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始终,是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诚”是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学生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

叶老强调,作文要“立诚”先要做人“立诚”。他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这里所说的“源头”即生活的充实、精神的纯粹和人格的高尚。他用司马迁和杜甫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我们欢喜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这两个例子精辟地说明了在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叶老曾建议,各种论写作的书都应该写一段“做人论”,非此不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写作也必须从“立诚”出发,把“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叶老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能力,首先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倘若他们养成了“诚实”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立诚”的佳作。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应考练习册中寻找秘方诀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达方式上,这就本末倒置了。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与作文“立诚”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引导学生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就写作而言,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出言之无物、言不由衷文章的病根,除了人格修养不够以外,主要是缺乏“有所为而作”的写作意识。

1964年1月4日叶老在《答宋育瞳信》中指出:“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叶老的“有所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的写作目的是与作文的“立诚”紧密关联的。试想,作者在动笔之前,想着读者的需要,想着文章所要发挥的社会效用,就不会写出那些言之无物、言不由衷的文字去浪费别人的时间。这样,写总结,一定要指出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今后的改进方向;写通讯则努力使广大群众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提高群众的觉悟;写广告就为着给消费者介绍某种商品的性能和优点,以扩大销路。当然,学生练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与实际写作不同的地方。但仅仅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出发,这种练习也应该是“有所为而作”。朱自清说过,这种练习也是一种应用,不过是应用于假想的读者。

全文阅读

作文情感教育管理论文

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看作者的真情,目前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其中虽有章法技巧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感情投入,所写的东西往往是老师强行规定或自己虚构硬凑的,因而呆板乏味没有生机。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且己初见成效。

一、注重思想教育、培养高尚情感。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沓而至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思想教育在作文情感教学中首当其冲。

我在指导时,首先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譬如,给学生一份材料让其写议论文,其材料如下: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在举行个人画展时,既没邀请领导,也没搞剪彩仪式,吴老说:“画展就是把画展出来让人看,观众自有评说;请领导来会耽误他们时间,也没必要再说白白剪掉几块绸子,很可惜。”

看完材料,学生议论纷纷,“没有领导出席没有剪彩仪式,那多没劲”、“多小气,连块绸子都舍不得”……对此,我耐心引导,吴老并非小气,他很大方,无偿把收藏的名画捐给国家;领导主动要来,是他婉言谢绝,他要给形式主义——泛滥成灾的剪彩仪式泼点泠水。通过讲解,学生受到深刻教育,提高了认识,明白吴老严谨求实不慕虚名的高尚品格。然后顺势引导他们应从何角度来联系现实布局谋篇。有了高尚情感,掌握必要的技巧,加之真情投入。一篇篇佳作便应运而生了。

二、紧扣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情感。

社会热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将它适当引入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向社会,增强爱国责任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针对“申办奥运”、“希望工程”、“打工潮”、“追星族”等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对于“希望工程”,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我们虽不富有,但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已经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生环境,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节省开支,为希望工程尽微薄之力,”有的说:“希望工程不仅是救助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更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我稍加归纳,然后布置作文,由于情在笔先,学生写来得心应手,觉得作文并不神秘可怕,而是一种享受和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收割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

全文阅读

写作乐趣德育教育论文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累材料,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讲小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他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这些框框,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三、等级打分,激励学生

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A、B、C、D四级。在第一次瓶盖时,教师有一是控制A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A级,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善于抓住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家校结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持久写作兴趣。

四、师生同评,写有所成

全文阅读

合作教师教育模式论文

[摘要]介绍了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和实习学校之间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并探讨了这一模式能否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种理念。探讨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的机会,是否增加了学生与各个合作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最后,审视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反思能力的机会并促进了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合作教师教育;反思能力;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在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意义上来说,为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许多教师教育课程受到抨击,是因为其理论探讨的问题与教学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们认为课堂上接触到的问题似乎来自不同的世界,和现实问题毫无关联。

科萨根(Korthagen,2001)提出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模式,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他认为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在学校担任实习教师的实践经历作为出发点来促进学生对教学经历的系统性反思。学习被看作是社会性的、互动的过程,教师教育旨在从整体性、纲要性和理论性的高度来促进学习②。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中,学生被看作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并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自主承担起专业发展的责任。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教师教育系和实习学校之间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并探讨这一模式能否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种理念。我们格外关注的是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的机会,是否增加了学生与各个合作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最后,我们审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反思能力的机会。

一、合作模式——来自国际的激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单位和学校积极开展合作教师教育。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尤为如此。很快,其他国家也开始发展各种合作教师教育模式。本文通过介绍英国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来探讨合作模式的内涵,并将挪威科技大学(NTNU)教师教育系所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项目作为具体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种合作模式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教师教育受到了多方面的抨击,人们指责教师教育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受学术化的影响而远离社会现实。当然,这种状况也不仅限于英国,好几个欧洲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Hopmann&Hopmann,1997)。因此,在90年代的英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和实习学校构建合作关系成为关键的一环。英国对合作教师教育的界定也由此更前进了一步,即实习学校和师范院校不仅是平等的伙伴,实习学校及其教师在教师教育中还应起到领导的作用。这样,在英国逐渐发展出三种合作模式(Furlonget.al,1996)。一种是教师教育院校主控模式,由这些院校负责合作。第二种为分权式,其中教师教育院校和实习学校达成协议,相辅相成地对教师教育各司其责。第三种为合作模式,以双方平等合作为基础。

全文阅读

教师教育合作模式论文

[摘要]介绍了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和实习学校之间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并探讨了这一模式能否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种理念。探讨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的机会,是否增加了学生与各个合作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最后,审视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反思能力的机会并促进了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合作教师教育;反思能力;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在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意义上来说,为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许多教师教育课程受到抨击,是因为其理论探讨的问题与教学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们认为课堂上接触到的问题似乎来自不同的世界,和现实问题毫无关联。

科萨根(Korthagen,2001)提出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模式,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他认为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在学校担任实习教师的实践经历作为出发点来促进学生对教学经历的系统性反思。学习被看作是社会性的、互动的过程,教师教育旨在从整体性、纲要性和理论性的高度来促进学习②。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中,学生被看作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并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自主承担起专业发展的责任。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教师教育系和实习学校之间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并探讨这一模式能否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种理念。我们格外关注的是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的机会,是否增加了学生与各个合作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最后,我们审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反思能力的机会。

一、合作模式——来自国际的激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单位和学校积极开展合作教师教育。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尤为如此。很快,其他国家也开始发展各种合作教师教育模式。本文通过介绍英国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来探讨合作模式的内涵,并将挪威科技大学(NTNU)教师教育系所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项目作为具体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种合作模式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教师教育受到了多方面的抨击,人们指责教师教育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受学术化的影响而远离社会现实。当然,这种状况也不仅限于英国,好几个欧洲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Hopmann&Hopmann,1997)。因此,在90年代的英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和实习学校构建合作关系成为关键的一环。英国对合作教师教育的界定也由此更前进了一步,即实习学校和师范院校不仅是平等的伙伴,实习学校及其教师在教师教育中还应起到领导的作用。这样,在英国逐渐发展出三种合作模式(Furlonget.al,1996)。一种是教师教育院校主控模式,由这些院校负责合作。第二种为分权式,其中教师教育院校和实习学校达成协议,相辅相成地对教师教育各司其责。第三种为合作模式,以双方平等合作为基础。

全文阅读

作文讲评思想教育论文

讲评是根据学生写作实践的反馈信息,进行更集中更有针对性的思维和表达训练,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讲评不仅是字词句篇的评改,也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再教育。

首先,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以“编文”、“抄文”为捷径,没有做到“我手写我口”。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不符合事实,编情节,前后矛盾,没有真情实感。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在作文指导中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外,还要紧紧抓住讲评这关键一环,剖析说假话、说空话的毛病,让学生说老实话,写真情实感。

一次,让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求选材新颖、思想健康。有的学生不观察生活,也不从生活素材中进行选材,而是一味虚构:

当车行至站台时,上来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奶奶。乘务员阿姨对大家说:“哪位乘客给这位大娘让个座。”只见靠窗户坐着一位打扮入时的女郎,她不仅没有让座的意思,而且将头扭向窗外……忽然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奶奶,您坐我这儿吧!”……

针对学生对这一情节的描写,我在讲评时让学生分析: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有什么特点?小作者的目的在于反映什么?文中有没有让你感动、深受教育的地方?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虽然文章也反映了一个中心,但没写出真情实感。通过对此文的剖析还涉及了“我扶盲人过马路”这个材料也不符合本次作文“选材新颖”的要求。那么,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让座”、“扶盲人”的事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些材料许多人已写过,如果你没有扶过盲人,根本就无法写出动作、心理活动以及语言,所虚构的自己为了送盲人而上学迟到就更显失真了。很显然,作者没有进入角色,感情与文章内容脱节。

在讲评中要教育学生实事求是,真实地写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当学生认识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教育也就蕴含在其中了。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全文阅读

作文思想教育讲评论文

首先,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以“编文”、“抄文”为捷径,没有做到“我手写我口”。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不符合事实,编情节,前后矛盾,没有真情实感。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在作文指导中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外,还要紧紧抓住讲评这关键一环,剖析说假话、说空话的毛病,让学生说老实话,写真情实感。

一次,让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求选材新颖、思想健康。有的学生不观察生活,也不从生活素材中进行选材,而是一味虚构:

当车行至站台时,上来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奶奶。乘务员阿姨对大家说:“哪位乘客给这位大娘让个座。”只见靠窗户坐着一位打扮入时的女郎,她不仅没有让座的意思,而且将头扭向窗外……忽然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奶奶,您坐我这儿吧!”……

针对学生对这一情节的描写,我在讲评时让学生分析: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有什么特点?小作者的目的在于反映什么?文中有没有让你感动、深受教育的地方?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虽然文章也反映了一个中心,但没写出真情实感。通过对此文的剖析还涉及了“我扶盲人过马路”这个材料也不符合本次作文“选材新颖”的要求。那么,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让座”、“扶盲人”的事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些材料许多人已写过,如果你没有扶过盲人,根本就无法写出动作、心理活动以及语言,所虚构的自己为了送盲人而上学迟到就更显失真了。很显然,作者没有进入角色,感情与文章内容脱节。

在讲评中要教育学生实事求是,真实地写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当学生认识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教育也就蕴含在其中了。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讲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使“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文阅读

高职作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一、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中渗透人文教育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作文时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笔者或自行组织,或充分利用学生处、学生社团搭建的活动平台,将素材积累融入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中。认识是情感的起点,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大自然,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社会实践是人文教育的理想途径,组织高职生开展“三下乡”“走进敬老院”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民众疾苦,关心时代和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既积累了融入学生自身体验的丰富的写作素材,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如为了引导学生写好“谁不说咱家乡好”这篇主题演讲词,笔者组织学生利用寒假进行家乡调研,拍摄家乡美景,观察家乡变化,留心身边风俗,关注社区邻里,深入体验生活,既获得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又全面观照家乡生活中真、善、美,增进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在学生感兴趣的命题中渗透人文教育

高职生尽管在高中、中职阶段学过相关写作知识,但其知识储量相对薄弱,加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专业至上论”,因此,写作成了学生最不想做、最感困难的环节。要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须精心设置作文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的做法是将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密切结合。笔者通过当面交流、qq聊天、微信朋友圈互动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设置融于生活、凸显现实人生的作文题,触动这些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学生的心灵,激发写作的热忱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身边细小的、平凡的、普遍的、但同样蕴含深意的事物来表现生活,反映社会,并逐步学会关注现实、关注他人、关注人生,达到培养写作能力与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机结合。如针对大一新生刚入校的新奇感,笔者设置了“新学期不得不说的事”“我以我眼看校园”等作文题,这样的作文题,素材就来自学生身边,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新环境、新生活、新起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示出人格意识中最真诚的自我,表达出对自己、对他人、对未来学习的认识与态度。

三、在写作指导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篇好文章,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一定思想、情感的表现,所以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指导他们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也是指导梳理思想和观点、激感的过程,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写作指导中,教师须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不单纯是获取素材的问题,还关联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怎么写”则须理顺内容呈现的逻辑顺序和思想交流的方式,这样,作文训练与育人两者有机结合。如我院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蒋桐万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新网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他自强不息的优秀事迹。这对同为高职生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精神震撼,笔者因此适时设置了“我向蒋桐万学什么”的话题作文。在写作指导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差距、谈感想、谈打算,对话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激活了学生思维,解决了思路阻塞、材料短缺等写作困难,也使学生从蒋桐万的奋斗足迹中获得一种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四、在作文评价中渗透人文教育

由于多方面原因,高职生作文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往往不足多于优点,但毕竟言为心声,好不容易写出的作文既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写照,也是他们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等的折射。因此,教师可抓住作文批改、讲评的评价环节,因势利导地进行人文教育。教师批改作文时,应坚持多肯定、多鼓励的原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作文中的“亮点”,大到主旨情感、布局谋篇,小到修辞手法、佳词佳句,只要有可圈可点之处,教师在评语中都应不吝赞美之词。同时,教师应抛弃司空见惯、寡情乏味的旁批、总评,撰写饱含真情、具有创造性和个性特色的批语,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研读的兴趣。作文讲评是批改的延伸,是作文评价的重要环节。在讲评中,教师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放大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肯定具有创意的想法和写法,尤其是那些具有真情实感、富有个性、刻画细腻的文章,要大力褒扬。对于一些共性问题,也最好通过表扬好的写法,使没写好的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评价一篇作文,不仅是对写作技巧的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的评论,教师通过肯定、欣赏和鼓励的作文评价,实际上也是在润物无声地渗透人文教育。

全文阅读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

教育论文是教育领域某个课题新的研究成果或创见的科学记录。认真写好教育论文,对于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秀教育论文的一些特点:

1、“实”: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脚踏实地,有科学价值。

2、“新”:观点、思路、题材、内容新颖独特,能吸引人。

3、“精”:文章精炼,能够将教育工作实践、科学实验业绩、成果的精华奉献给读者。

4、“准”:论点、论据、结论富有科学性、思想性,文字准确无误。

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内容要充实,观点要新颖,富有说服力,要有实践上、理论上的创新与提高。

二、确定教育论文选题应注意的事项

全文阅读

作文教学专题德育论文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