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尊师重道作文

尊师重道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尊师重道作文350字

2015年5月28日

老师是我们人生道路中的明灯,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而我却认为老师是一根粉笔,为我们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自己却默默无闻。

今天在我们班上发生了一件事,我认为非常的不对。

班上有一位同学上课的时候拿出了手机,虽然是想查单词,但是总是不好的,老师便让他收起来,这位同学不但没有收起来,还跟老师顶嘴,说他只是拿手机出来查单词有没有玩,于是老师非常的生气本来想让他收起来就算了,没想到这样做,老师很是不理解,后来老师还是把他的手机收走了。

如果说这位同学真的想要查单词,明明老师就在旁边的,为什么不问老师呢?本来上课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就是不对的,他还跟老师顶嘴,很是不礼貌,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有什么事情好好说,这样老师也不会这么生气了。

尊师重道很重要,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我们要尊重他人,这样他人也才会尊重我们。

全文阅读

重思师道尊严

摘 要:塑造新的教育者形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讨论浪潮。“师道尊严”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或为人推崇,或为人抨击。为对该词形成深刻、准确、全面的理解,文章从剖析该词义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围绕该词的种种曲解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师道尊严 教师地位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24-02

今日,“师道尊严”已被人们不经意间忘却。频发的师生冲突、对“师道”的公然挑衅,甚至拳脚相加、刀斧相残,过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竟变得如此血腥,如此不堪一击。师尊何在?师威何存?“师道尊严”的含义虽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变化,但其初衷是提醒我们要尊道,尊有道之师。“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一、何谓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源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严”本有紧急、严厉、威严等义,此处的“严”却另有其义。东汉郑玄《礼记注》:“严,尊敬也”,“严师”即尊师。故上文应译为:为学之道,以尊敬师长为最难。师长得到尊敬,其所传授的道才会得到尊重。道得到尊重,人们才会懂得敬重学业。显然,尊师之意不在尊人,而在重道;重道之意也不在道本身,而在于使国民形成重视教育的风尚。由此,《学记》倡导“师严而道尊”的目的在于通过尊师重道而推行社会教化,因为“师”和“道”是紧密相联的,“师”是“道”的传播者,只有尊师,才能达到应用“道”来化民成俗的目的。这与《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教育观直接对应。

《学记》上述观点是对先秦儒家教师观的总结,先秦学者在高度重视教师职业,极力提倡尊师的同时,也为尊师设置了必要前提――择师,即尊师必须建立在严格择师的基础上。作为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对此作了明确说明:“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所谓师术,即为师之道。荀子首先表明博习者不足以为师,否定了拥有广博学识者即可做教师的一般见解;进而指出仅能达到尊严、耆艾、诵说、知微者也同样不配为人师。只有做到既威严庄重又小心谨慎;既有丰富阅历又具高远信仰;既能诵读解说儒家经典又能有条有理、不凌不乱;既精通所学又善于阐发微言大义,如此之人,方可为人师!符合上述标准的“真”教师,是“礼”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他们与天地君亲居于同等地位,对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尊重他们,将使教育得到整个社会的尊崇。

全文阅读

“师道尊严”在教育中的重新构建

摘 要:中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文化,所以“师道尊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要素,但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师道尊严”逐渐被异化,被人们理解为一种束缚了学生发展的权威文化。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师道尊严”也备受诟病。真正的“师道尊严”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人格感召为保证的。因此,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新解读,探寻教师在社会上获得尊重的途径。

关键词:师道尊严;解读;构建

“师道尊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要素,《礼记》中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近些年来,在提倡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时,对“师道尊严”的批判随处可见,认为这一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民主平等的对立面,随着学生地位的不断强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种种“反常”的现象都在一点点消解着从历史上建构起来的对师道尊严这一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新解读,探讨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构建“师道尊严”。

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有可尊之处

真正的“师道尊严”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人格感召为保证的。涂尔干在《教育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道德能力,是代表道德的权威,是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的促进者。孔子说:教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看,“学为人师”是知识范畴,要求老师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广博学问;“行为世范”是德性范畴,要求老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负面问题的发生主要在于师德的缺损,所以,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师道尊严”。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因此,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性的守护者。道德权威应建立在教师自身修养的基础上,而不是依托在社会赋予教师的教育权力和地位上。如果教师只有“权力威慑”,而没有“师德威信”,往往难以维护自身的师道尊严,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个人所具有的优秀道德品质能够产生影响和改变学生思想行为的精神感召力量。

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获得人格尊重

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全文以提倡尊师重道为中心竭力倡导要在整个社会上形成尊师重道的思想和风气。师道有尊严,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师道尊严”仅仅依赖教师的自律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社会的呵护。社会舆论认定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上帝”,教师必须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服务,接受服务是学生的权利,教师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教育是高尚的事业,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是教师既不是神也不是圣,教师需要生存,需要养家,还需要自我发展。今天,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出现这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社会、家庭没有真正尊师重教的意识和行动。因此,尊师重教不能限于空谈,创造尊师重教的环境和吸引大量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才能使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幸福感,获得人格尊重。

三、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使教师赢得学生敬重

全文阅读

尊师重教,师道乃尊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2016年9月28日,恰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7周年纪念日,由北京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承办的“师道尊严与教师发展”秋季论坛在海淀敬德书院举行。北京海淀区委常委、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陆云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敬德书院副院长郭振有,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国学讲座教授冯沪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石中英及海淀区教育部门有关领导、中小学教师等参加了此次论坛,共议“尊师重教”,分享传统文化教育的鲜活实践

经验。

一、师道尊严的渊源与价值

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即“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荀子・劝学》篇中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韩愈《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和道一体,教师因为能够认识道,践行道,学生才会跟随体会道,按照道的要求为人处世。

师道尊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宝贵传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保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郭振有副会长指出,重视教育和教师,必须师严,师严才能道尊,教乃可施。在他看来,师道尊严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师位(明确地位,天地君亲师)、师职(传道授业解惑)、师威(不怒而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师德、师能、师表等。师道尊严,第一是道尊,教师是传道者,尊师就是尊道,要敬天命,承载天道,践行人道。第二是自尊,教师必须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第三是他尊,国家应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制定尊师的礼仪规范,依法保障教师权益,确保全社会尊重教师。

“严”即“尊”。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严师、尊师,从尊师从道发展成师道尊严。在他看来,当前公认的有关师道的解读有三种,一是师承师传,二是为师之道,三是教育之术,他比较认同第二种,即为师之道,重视师道传承。韩愈的《师说》可谓实现了师道道统与学统的高度统一,更为关注教师如何从事自身事业及师道和教师发展的关系。在韩愈之后,师道主要是指教师的根本任务或价值取向,尊严被理解为教师完成根本任务和实现根本价值时对自己和学生的严格要求,以便体现道统的精神。师道尊严不仅有尊师重教的内涵,还涉及对教师根本价值取向的关注。

《道德经》中云:归根复命。冯沪祥教授指出,复兴中华民族,首先要复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要让年轻人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认同中华民族,进而复兴中华民族。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与捍卫者,尊师重道很重要。其中的“道”,简单来说,是讲道理,即正确的道路,进行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这些,就要改善教师福利,切身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重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他还建议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以表示对孔子的尊重,对师道尊严的尊重。

全文阅读

重建“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仪之邦”美称的大国,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社会,老师占有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代先人列举出的应该受到特别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就占有一席。儒家经典《白虎通义》也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老师被列入与君猪、父亲一同受到特殊尊敬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对自己的老师也要顶礼膜拜。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应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古至今,教师即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莘莘学子,谁能无师自通?皆须教师悉心教导循循善诱,方能知书识礼。教师所传授的不仅是学业技能,更灌输我们民族文化、中华道统之精义。近年来,网络以及其他的文字媒体多有报道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校之间,发生冲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让人不禁哀叹“尊师重教”之风每况日下,特别是师生双方间情感关系麻木冷漠,导致的隐性或显性的心理上、行为上的某种强度的冲突。学生和社会对教师失去了理想中的崇拜和敬仰,从而出现“师道没落”的现象。时下很多学生的表现,令人无不为之心寒、痛心。以往“程门立雪”的心意到哪儿去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下一代的向导,若缺失了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如何能在精神平和的状态在,培养下一代的精神追求,全面开发他们的潜能?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任,于情于理教师都应受到世人的尊敬。“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受到文化、经济、教师待遇等因素影响,教育活动中时有发生师生冲突和家长对教师的控告。物质化的现实社会,人们和教师自身都趋向了功利世俗化,逐渐失落了传统“尊师重教”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重拾“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是教育对人类终极理想追求,对教育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具重要意义。

仿若海洋中的灯塔,老师指引我们航行的方向。他们更希望我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种不辞辛劳,不求报偿的伟大精神,我们能不涌泉以报吗?谚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大孝尊亲,尊师更应如事亲般,古时至圣先师孔子死,诸弟子庐墓三年以及汉明帝赴太学听道,必先行师生之礼。古时尊师如此,至死仍不变更。尊师应出于内心之诚,在态度上力求恭敬。孟子曾说:君子虽诲人不倦,又恶夫意之不诚者。若人人皆衷心尊师,想必教师们定乐此不疲!

“尊师重教”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重视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素质、关怀人的终极追求精神,是几千年来儒家人文精神滋养人类心灵的宝贵资源,也是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和对真善美社会追求所需要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支撑。重建“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有利于解决教育现实问题和倡导理想两方面,体现了问题导向和理想导向的双重特征。一方面,针对社会上不尊重甚至伤害教师的现象,遏止这种风气,解决教师地位不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提倡“尊师重教”又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希望通过倡导“尊师重教”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成为社会上受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立足现实解决问题并倡导理想,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促使教师在教育这个特殊职业上重燃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重拾“尊师重教”的优良文化传统,重建“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势在必行,但不是说进行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复古,而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上,重新认识和发掘“尊师重教”的优秀人文传统。重拾“人文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一种观念的倡导,面临着能否转化为实质的困境,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问题。同观念是重要的因素,一旦它成为行动,观念则更加的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社会中教师的定位。国家提高教师工资,完善教师相关法律,免费培养师范生,是国家的实质性行动,与象征性的观念倡导相辅相成,促进教师个人价值受到尊重,教师地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师生问和社会与教师间达到和谐的人文精神,提升教育的质量,“尊师重教”的理想精神和现实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全文阅读

论新时期的“师道尊严”

摘 要:“师道尊严”的含义虽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但是其初衷却提醒我们要尊道,尊有道之师。教育提倡尊师重道乃是教师职业使然,“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先善其德,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公平、公正,才能获得师尊。

关键词:道;教师;教育;尊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103-03

教师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着,教师把知识经验和科学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授给新一代,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然而,近年来师道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如何理解”师道尊严”?要不要师道尊严?它在现时代遇到了哪些阻碍?如何维护师道尊严?这些问题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什么是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是“师严道尊”的出处。孔颖达对此疏证说:“此一节论师德既善,虽天子以下必须尊师。”其他人对此注释说:严,敬也,慎也,严格认真也;只有尊敬教师才能重道。故今天有人认为“师道尊严”为“师严道尊”之异,有一定道理,因为原文明确指出“师严然后道尊”,仿佛是“师严”在先,然后就是“道尊”随其后。其实也未必尽然。

古人说的“道”,是指“一”。就是一个总的法则或者规律,是宇宙统摄万物之所由,又不太好被人所认识或者获得,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为学求道之人,必须要恭敬、谨慎,这样获得的“道”才是真正的“道”,平民也才会崇敬道。努力学习。古人说的“师”是指能够获道之人。因为“道”有些高深,又是那样难以获得,所以古人只能从他是否恭敬严谨去判断其所说之“道”是否真道。不管怎么样。古人是相信“师严在道尊之先,道尊在民敬学之前”的。又,古代称得道之人为道德之人,所谓“德”得也。“故”师也非常人人能够担当。所以柳宗元出于这种理解,称自己“不足为”师,要“避师名”,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也许由于后世对于“师”的滥用,孔颖达就称“师德既善,天子以下必须尊师”,把师“德善”作为尊师的前提。所以说师为道,与道尊都要受到严肃严谨对待。只有得道之“师”,才足以与“道”齐。其他人也明确表达了这层意思。汉初《韩诗外传》:“知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杨雄《法言,学行》说:“师者,人之模也”。清人汪琬从反面指出“无所可法,无所可观,呼先生以欺愚者,而求衣食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者,是苟卿氏所谓俗儒者。奚其师。“故为师需要”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夫博闻强识其亦近乎经师矣。不怠善行,其亦近乎人师矣。“至于后来,“师”的含义逐渐演变,人们把老师神化,把师等同于道,看作道的直接化身,要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如荀子强调“师云而云”就可以成圣人,盛赞“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五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效儒》)并希望“务学不如务求师”。这就既违背《学记》原文的最初的含义,也违背了古人对于“道”理解。这就难免:师道尊严变成师尊,而道之尊倒是居其次了。

二、教育是否还需要师道尊严

全文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向尊重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状况如何,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对未来社会的风貌、民族的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的“四有”新人,全体教育工作者应有战略远见和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诚信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诚信教育的落实不仅在于平时老师的言行举止、特定的主题班会中,更多的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占据了我们师生交流的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和学生能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根本,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向尊重便直接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所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向尊重是诚信教育之根本。

要使教育教学最优化,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尊重的问题,因为它是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成败的问题。如能处理好这一问题,那么师生之间便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教学中便利于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做人,特别是懂得如何去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和老师的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何谓“师生双向尊重”?顾名思义,即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关于师生的相互关系,我个人认为,教师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产生学生尊重教师的结果。因为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的桥梁,是年轻一代的培养者。教师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的,而学生则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并且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等,无异都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而后天习得的。所以学生能否自尊、能否学会尊重别人取决于老师是否维护其自尊,使其学会尊重别人。

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尊重学生呢?按照《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还包括儿童的隐私权。我想老师如能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并且引导学生去珍惜自己的权利时,便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有效地教育才能开始。讲得更浅显些,教师尊重学生首要的前提是全身心地爱学生,教师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全身心的关爱学生,解学生之所急,破学生之所难。再有,教师应民主,能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对学生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信任学生。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更是能获得学生尊重的资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被老师尊重,学生才可能产生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再者,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初中生自尊心更是敏感和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所面对的是性格、气质、动机、兴趣、需要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同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独立于教师的意识之外,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意识和思想基础以及自己的行动规律。一个教师,爱自己喜欢的学生很容易,爱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就很难。只有对那些不符合自己的个性、要求、标准、期望的学生给予尊重,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地尊重学生。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不是无原则地一味从学生个体考虑,盲目顺从学生的意志。尊重应该和严格要求是互相一致的,它们都是老师爱生的具体表现形式。

那么,作为学生,他们的哪些表现体现出对老师的尊重呢?既然老师是否尊重学生、爱学生是衡量老师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那么同样,学生是否尊师、爱师,也是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的桥梁,是年轻一代的培养者,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每一个学生学习上、品德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学生尊重老师就要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强、自觉,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对教师要有礼貌,用语要文明,举止要得体大方,课堂中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缺课,有事要暂时离开应征得老师的同意。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学习问题的讨论探究,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当然,在接受老师的教诲时,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否则,将是盲从。

总之,尊生与尊师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统一而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老师尊重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的要求易被学生接受,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心境和行为都有调节的作用,能激发出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进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反之,教师如果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甚至于无意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自卑和逆反,这时,他不仅不能尊重老师,甚至会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从而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师生双向尊重对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径口镇初级中学)

全文阅读

隋炀帝之尊师重道

公元605年,登位不久的隋炀帝即下诏,“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朕将欲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摆开了尊孔兴教的架势。

隋炀帝这么做,自有其因。早在开皇初,监书监牛弘就上表隋文帝,宣称孔学“治国立身,作范垂法”,建言隋朝“大弘文教,纳俗升平”。但杨坚“不悦诗书”、“素无学术”,加之“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不得不倚重武将,文臣亦“刀笔吏”居多,尊师重道之类,提不上议事日程。及至晚年,又“废天下之学”,只有一所国子监,弟子仅七十二人。炀帝上台伊始,想扭转文教之凋蔽局面,于是“复开庠序”,在京城和各郡县开设学堂、培养人才,以臻文治。客观讲,尊师重道,合乎当时教育兴隋的需要。

公元608年,隋炀帝又下诏云:“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存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炀帝此话,奉孔子为圣人,尊为“尼父”、“素王”,又要寻求孔子嫡裔,拜爵封侯。其尊师重道之高调,为秦汉魏晋所未有;且创科举取士新制,首设进士科,选拔官员,给寒门士子打开向上流动的通道。杨广尊师重道、兴办学校,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

但如鲁迅所说,隋炀帝的尊师重道,把孔夫子当成“敲门砖”,已“怀着别样的目的”,且带有不小的虚伪性。我申说两点,以证其伪。

尊师重道,首在弘扬孔子孝悌仁爱的“圣德”、养成高尚德行。然而,倡言尊师重道的隋炀帝,自身却与“圣德”背道而驰。称帝前后,他弑父夺位,残害兄弟,屠戮忠良,苛役人民,纵情声色,无半点孝悌仁爱的影子。由这样的无道昏君来训示天下臣民尊师重道,岂不是大笑话?隋炀帝的尊孔崇儒、尊师重道,不能排除做秀造势嫌疑。他欲以孔夫子这件漂亮的外衣,来掩饰自己的丑恶嘴脸。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尊师重道,行之不远,也难以奏效。

“百年树人”的教育,非朝夕所可计功。尊师重道、教育兴隋的方略,真实行起来,又与权贵者的急功近利产生矛盾和冲突。而隋炀帝,恰恰是雄心勃勃、急于成就丰功伟业的主儿。事实上,尊孔诏书的608年,隋炀帝正忙于巡幸西北、调集军民大修长城,以与秦始皇齐名。在位十三年,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造“政绩”、搞享乐而唯恐不及,哪有心思、时间去尊师重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执政方式,注定了“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一代名儒刘炫,定礼仪、修律令,“博学有文章”,只做了个太学博士的小官,还被炀帝“罢之”;回到河间,又被郡官交给盗贼,后贼破还县城,郡官竟以其“与贼相知,恐为后变”,拒之门外。“饥饿无所依”的刘炫,活活被“冻馁而死,时年六十八”。难道这就是隋炀帝的尊师重道、敦奖名教?

尊师重道、教育兴国的口号,正确、响亮!就怕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不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倘若没有诚心,且又不能持长远、科学的政绩观,那它终是句空话而已。这,该算是隋炀帝尊师重道所提供的一个历史警示吧!

全文阅读

由“师道尊严”引起的对教师权利的思考

【摘要】教师权利包括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教师角色的专业权利,本文从教师权利的现状出发,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要重树合理的“师道尊严”,以维护教师权利。

【关 键 词】师道尊严;教师权利;教师权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99-03

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国将兴,必将贵师重傅。”教师对于社会的发展、下一代的培养都身负重任,这样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教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固有的角色权利。而“师道尊严”正是在这种地位和权利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教师映像。

一、教师权利的内涵

教师权利,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是一名社会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又具备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需的专业权利。法律所规定的基本公民权利是教师职业权利的基础和保障,而职业权利是教师权利的核心,它基于教育活动产生,由教育法律法规设定,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也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保障。

首先,是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工作权、财产权、参政权、文化教育权、婚姻家庭权等。教师也是人,有自己的合理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递进的过程,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所以要求教师两袖清风,总是以牺牲自我权利为前提来开展教育活动是不对的。

其次,教师的职业性、专业性决定了教师拥有在教育领域的专业权利。主要有:教育教学自、学术自由权、指导评价权等。在其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权和指导评价权。根据各类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能够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学校、教师自身和学习者的实际,灵活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权利。同时,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探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还拥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严格要求并对学生的品行按照严格公正的标准作出适当评价等方面的权利。同时,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拥有自己的学术自由权,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也包括参加学术团体和表达个人观点的自由。

全文阅读

彰显师生尊严,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彰显师生尊严,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观念。

一、彰显教师尊严,传承和发展“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

“师道尊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是难以割舍“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当今的社会和教育要彰显教师的尊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数千年“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师道尊严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进入了以财富论“英雄”的时代。教师面对经济尴尬的境遇,教师在呵护职业尊严的同时,自我人格尊严经常受到世俗的冲击。由此教师对“师道尊严”的维护和追求陷入了诸多的困惑之中。

第二,教师职业化倾向日益突显,“师道尊严”出现了缺失。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师,最主要的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道德象征,如果教师上课,只是讲授知识,那是没有“道”可言的。学校对教师业绩考核过于功利化,教师教学过程过于工具化,直接导致职业尊严和自我尊严意识的缺失。

第三,学生以张扬自我个性为由,挑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自我尊严。从人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界限,但二者又有明显的角色差异,二者的责任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是永远都存在的。既然要教师爱学生,那么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尊重和爱是相互的。

二、彰显学生尊严,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彰显学生尊严是教育者肩负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以有尊严的人为主体的社会,才能够成为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和谐社会。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最基本的尊严应该是人性尊严。学校在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中要渗透尊严教育,强化学生的尊严意识。在学校做一个有尊严的学生,走向社会才能做一个有尊严的公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