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尊师礼仪

尊师礼仪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道尊严与教师礼仪

专家认为,西部高校首次出台教师礼仪规范,引发社会对师德师风的重新认识,是一个标志性的范本。

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重度冲击,让人们对“师道尊严”这一古老的命题一度失去了评判的“标杆”。当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师道尊严受到的伤害也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校园乱收费、体罚打骂学生、学术腐败等一些负面报道充斥着新闻媒体的版面;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多也逐步得到社会关注。教师,这一肩负传承中华传统精神文明的职业群体,其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社会评价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宽容和关注。

关注校园大事件

礼仪规范

“多用褒义词,多用激励语、劝慰语等软性语言,禁用有胁迫、侮辱倾向的硬性语言;不能戴着手套和墨镜与人握手;老师上课之前,先给学生鞠躬致意……”这是川师大首次出台的“教师礼仪规范”的一部分内容,并已开始在学校施行。

让该校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礼仪规范会在全校师生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示支持,还有人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在校园网公示期间,有1700多名网友点击并发表了评论。”

记者了解到,这部礼仪规范,对老师的课堂礼仪、社交礼仪、与异往的礼仪等均作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

教师礼仪规范·各方反应

全文阅读

教师与师道尊严的礼仪

专家认为,西部高校首次出台教师礼仪规范,引发社会对师德师风的重新熟悉,是一个标志性的范本。

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重度冲击,让人们对“师道尊严”这一古老的命题一度失去了评判的“标杆”。当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师道尊严受到的伤害也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校园乱收费、体罚打骂学生、学术腐败等一些负面报道充斥着新闻媒体的版面;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多也逐步得到社会关注。教师,这一肩负传承中华传统精神文明的职业群体,其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社会评价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宽容和关注。

关注校园大事件

礼仪规范

“多用褒义词,多用激励语、劝慰语等软性语言,禁用有胁迫、欺侮倾向的硬性语言;不能戴着手套和墨镜与人握手;老师上课之前,先给学生鞠躬致意……”这是川师大首次出台的“教师礼仪规范”的一部分内容,并已开始在学校施行。

让该校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礼仪规范会在全校师生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示支持,还有人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在校园网公示期间,有1700多名网友点击并发表了评论。”

记者了解到,这部礼仪规范,对老师的课堂礼仪、社交礼仪、与异往的礼仪等均作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

教师礼仪规范·各方反应

全文阅读

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探讨中国传统礼仪在尊师重教层面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呈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先生和弟子之间的礼仪规范,揭示传统礼仪对当代师生关系重建的影响,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建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尊师重教;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07-04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有一个颇令人称道的特点——其细致到位的宫廷礼仪场景让观者眼前一亮,原来古人在礼仪方面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女子婉约、男子内敛、行为有度、举止有礼。其实,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考究的批判的借鉴,对当代国人素质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会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于西方人眼中的礼仪——根据民族或地域差异而区别的风俗,在中国人眼中,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注重礼仪教育,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在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学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还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之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等。关于“礼”的具体内容,《礼记·曲礼》中有明确的规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说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①,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②。由此,礼的起源很早,它的产生不仅在文字出现之前,而且完全应该在人类成型的语言出现之前。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文字为何物,但却有着他们自认为合理的礼仪。自远古至殷商,礼仪便是一种全民性的原始礼仪巫术。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逐渐演变成社会的行为规范。

中国素来崇尚礼仪,特别是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他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这里强调了“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精神及其行为规范的就有三部之多,通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儒学另一大家荀子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南宋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学规》,对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

全文阅读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动员会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学校2011年“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是今年我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良好开端,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活动将贯穿于我校全年的德育工作之中。

同学们,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大国形象,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文明修养的提高。同时,你们作为未来的世界公民,将代表我们伟大文明古国去行走世界,更需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强,正是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黄金时期,同时不少同学还存在礼仪意识和礼仪知识缺乏,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等现象,所以,实施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礼仪”,首先要以校规、校纪为准绳,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礼仪约束。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特别是从内心改造开始——因为绝大部分“礼仪”是从说话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杜绝不良习惯,培养个人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要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通过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同时也希望老师们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渠道,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同学们进一步懂得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他人、尊重劳动,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同学们,礼仪,是立身之本!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在学习和运用礼仪中,对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知书达礼,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

全文阅读

浅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礼仪素养与提升

摘要: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十分必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例,分析当前高职教师礼仪素养的现状,强调教师具有礼仪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礼仪素养提出几点建议,以使高职教师礼仪素养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树立一位老师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教师礼仪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履职遵守的礼仪。它是教师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外化。孔子把礼仪的核心思想总结为:“礼者,敬人也”。 “敬”指尊重他人,并区别了自己,但首先要尊重自己。其次,礼仪是道理之意。《礼记.仲尼燕居》谓:“礼也者,理也”,“理”就是做人的道理。再次,礼仪是规范之意。它是一种做人的规范。孔子曾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对人必须“约之以礼”,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礼仪,重视礼仪,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要知道做人的道理,实践这些原则在和学生“说教”时言行必须符合教师的行为准则,让自己成为传承文明,礼仪模式的导师。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礼仪素养内涵

就个人而言,礼仪是思想水平、文化水平、沟通能力的外在表现;就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道德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程度。礼仪作为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职教师礼仪素养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待人接物,沟通交往能力的行为准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因此,高职教师应遵循礼仪规范,自觉增强其礼仪素养,以满足专业需求,从而打造魅力教师品牌,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礼仪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文化水平及交际能力的规范。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格修养的人,通常会主动地讲究礼仪,以展示自己彬彬有礼的的优雅风度。《礼记》中说:“礼由心生”。因此,对于教师,具有良好礼仪修养,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要以身作则,作风正派,诚信善良;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全文阅读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会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学校2011年“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是今年我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良好开端,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活动将贯穿于我校全年的德育工作之中。

同学们,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大国形象,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文明修养的提高。同时,你们作为未来的世界公民,将代表我们伟大文明古国去行走世界,更需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强,正是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黄金时期,同时不少同学还存在礼仪意识和礼仪知识缺乏,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等现象,所以,实施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礼仪”,首先要以校规、校纪为准绳,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礼仪约束。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特别是从内心改造开始——因为绝大部分“礼仪”是从说话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杜绝不良习惯,培养个人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要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通过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同时也希望老师们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渠道,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同学们进一步懂得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他人、尊重劳动,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同学们,礼仪,是立身之本!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在学习和运用礼仪中,对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知书达礼,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

全文阅读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动员会讲话词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学校年“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是今年我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良好开端,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活动将贯穿于我校全年的德育工作之中。

同学们,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大国形象,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文明修养的提高。同时,你们作为未来的世界公民,将代表我们伟大文明古国去行走世界,更需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强,正是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黄金时期,同时不少同学还存在礼仪意识和礼仪知识缺乏,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等现象,所以,实施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礼仪”,首先要以校规、校纪为准绳,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礼仪约束。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特别是从内心改造开始——因为绝大部分“礼仪”是从说话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杜绝不良习惯,培养个人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要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通过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同时也希望老师们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渠道,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同学们进一步懂得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他人、尊重劳动,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同学们,礼仪,是立身之本!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在学习和运用礼仪中,对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知书达礼,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

全文阅读

加强小学生传统礼仪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今天,小学生礼仪是小学生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文化也常常被人称之为“隆礼重义”的伦理型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言之,一部中国文化史,即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一方面它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转化为青年一代的内在道德结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所以说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小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传统礼学的理论体系中,礼包含礼仪和礼义。礼仪就是仪式,是礼的物质形式;礼义则是蕴藏于礼仪下面的思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礼仪修养表现出来,正所谓,“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本身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的判断能力。礼仪自外作用于人心,约束人的“心”与“行”,使其摒弃“恶念”、“恶行”,一心向善。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约之以礼”,就是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礼仪通过仪则的约束方式,使礼义成文化、具体化、制度化,从而让人们的心灵有明白的依托可以追随,使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可以遵守。所以,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3.礼仪教育是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环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礼发诸外”的结果就是塑造人外在的良好形象,礼可以起到修饰作用。“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恶、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冶;其立粗恶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是礼之中流也。”《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意思是说,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学习礼仪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容、得体的着装、礼貌的谈吐构成了一个人外在美的形象。清新可人的外表形象会让人赏心悦目,端庄大方、谈吐不俗的举止也能让人平添好感。因此学习礼仪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4.礼仪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证。首先,礼仪教育有利于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本身具有人际协和功能,《礼记・礼运》说:“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此外,中华礼仪还特别强调人格的平等。礼是讲自我谦卑的,主张与人交往要低调、放下身段,而把对方放在尊敬的地位来对待,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举止得体、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的,就能很快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礼仪教育有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的之一,“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尊重老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学生尊重教师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广泛流传着众多赞誉教师的美称“先生”、“西席”、“老师”,“曾子避席”、“程门立雪”更是古人尊敬师长的礼仪佳话。

对小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的礼仪教育,如上课时起立,敬礼,上课不要讲话,回答问题先举手,下课要跟老师说再见;在与老师交谈时,主动起立并让坐;老师给你东西时,需得双手来接过;虚心听从老师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等等。此外,要尊重、理解教师,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加强情感沟通,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尊师爱生”和谐的师生关系。

全文阅读

在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学校XX年“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是今年我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良好开端,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活动将贯穿于我校全年的德育工作之中。

同学们,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大国形象,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文明修养的提高。同时,你们作为未来的世界公民,将代表我们伟大文明古国去行走世界,更需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强,正是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黄金时期,同时不少同学还存在礼仪意识和礼仪知识缺乏,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等现象,所以,实施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礼仪”,首先要以校规、校纪为准绳,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礼仪约束。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特别是从内心改造开始——因为绝大部分“礼仪”是从说话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杜绝不良习惯,培养个人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要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通过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同时也希望老师们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渠道,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同学们进一步懂得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他人、尊重劳动,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同学们,礼仪,是立身之本!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在学习和运用礼仪中,对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知书达礼,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

全文阅读

了解儒家思想 探索现代学校礼仪教育

摘 要: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关键词:礼仪教育;德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08-1

一、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口。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有些人对应有的礼仪不够重视,礼仪观念有些淡薄,导致他们的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老师的深思。可见在学校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在学校中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人的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