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然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虽然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参与规划者过多地利用和依赖“自上而下”的传统方法。并且规划者和决策者本身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甚至不是当地居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而项目的实施也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以社区群众为核心的方法作为补充。

1技术手段与参与式方法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3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规划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各项活动中来,尤其要重视妇女、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村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少数民族、主要资源使用者(如养畜大户)、村干部、较年轻的村民代表等。参与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广泛,越能减少决策过程权利益的影响。有效的参与式程序强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制定,所有的成员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规划和活动实施的一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的聪明才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由少数人来进行决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内的好多事情由村委会来做决策,而村委会通常多半为男性,很可能是来自村内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但在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规划中只有村委会的参与是不够的,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村级机构,如项目管理委员会。要将项目的各项活动置于集体活动之中,提高项目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有效性及参与度,以便将来为社区在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在开展参与式规划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根据规划和建设目标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层次、更多行业、更多部门参与到项目的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逐步从过去的指令型向真正的服务型转变,在整个参与式规划过程中,政府不是主导,而是为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协助社区开展项目活动。

全文阅读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

论文摘要分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规划方法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中应用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参与的合理性,阐述了参与的主体、必要性及主要步骤,提出了参与式规划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虽然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参与规划者过多地利用和依赖“自上而下”的传统方法。并且规划者和决策者本身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甚至不是当地居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而项目的实施也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以社区群众为核心的方法作为补充。

1技术手段与参与式方法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3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全文阅读

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

1适应性管理的要素与组织形式

适应性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问题界定、方案设计、执行、监测、评估、管理改进等六要素构成的螺旋式管理循环(图1)。问题界定是适应性管理的前提,以讨论为主要组织形式,由学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开展合作和咨询,就管理目标、假设、管理方案、检验指标、预期结果模拟、不确定问题识别等的基本内容形成统一认识。模型设计是本阶段的重点,也是整个适应性管理成败的关键。方案设计基于现有知识,制定各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监测措施,通过模拟获得预期结果。设计过程直接关系到适应性管理的实施,通常需要考虑成本等实际因素。执行和监测是适应性管理的核心过。监测是执行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监测内容包括管理计划实施、关键指标和方案实施运转效果三个方面。评估阶段将分析监测结果,将监测结果与预期结果比较,验证假设真伪,做出倾向性的选择,其目的在于检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确定各种管理措施的效果。假设修订或管理调整是继续推进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步骤。从管理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增加了对管理过程的认识,降低了管理的不确定性,资源管理政策与措施随之做出调整。

2适应性管理的类型与决策机制

2.1适应性管理的类型

与适应性管理相区别的传统管理模式本质上是反复试验(Trialanderror)的管理方法,又称为反应性学习(Reactivelearning)或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通常采取一种措施实施管理,直至有新理论和实践推动产生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反复试验法对于自然界众多的偶然性事件缺乏可重复性的实验,统计学基础相对不足,影响了其结论的可靠性,故常被看作单一方案下的对危机或突发事件的管理策略。到目前,反复试验法仍是自然资源管理的主导模式。适应性管理可以分为主动适应性管理(ActiveAdaptiveManagement,AAM)和被动适应性管理两类(PassiveAdaptiveManagement,PAM),二者主要区别见图2。AAM的出发点是通过管理干预降低系统不确定性,而PAM更关注与管理目标的实现,学习只是其副产品。PAM每次只针对一项管理措施。在一定阶段,采取一种措施开展自然资源管理实验,通过执行、监测和评估,验证假设的准确性,对管理措施等进行调整,进而推进其他管理措施的执行,也被称为连续型适应性管理。主要应用于动态变化比较强烈的资源系统。PAM的缺点在于实验集中于较窄的范围,通过学习获取知识,降低系统不确定性的过程较为缓慢,且缺乏对比试验,难于弄清试验结果偏离预期的原因,其优势在于简化且短期成本较低,但从长远看来并不一定是经济的。AAM同步开展多项管理措施的对比研究。基于假设的各种情况,分别设计试验方案,平行展开对比试验,根据结果比较各种可选方案,形成最优管理策略。如在森林的不同地区,同步试验多种不同采伐策略。AAM将实现目标的多种方案同时开展,虽然短期经济压力较大,但试验进展相对较快,对资源管理的机制以及系统响应可以获取充分的了解,其缺点在于大尺度的实验易受到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成本相对较高。

2.2适应性管理的决策机制

适应性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管理决策。决策的参与者包括政策制定与决策者、专家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利益相关者(包括公众、商务和其他利益群体)三大群体。政策制定与决策者主要负责界定问题的背景和限定决策的总体范围,还负责最终决策和后续的政策实施。利益相关者帮助界定问题,其最大的贡献在于确定方案筛选的标准和价值考量,并对最后的政策选择提出建议。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提供政策的措施和评价标准,为决策过程提供技术支撑。适应性管理的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3):一是确定管理的可能方案,包括方案筛选的标准和管理中的价值选择;二是通过价值判断对方案进行排序。

3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自然资源市场化管理

一、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

1.自然资源市化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之后,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各需求者竞争的结果必然使资源产品的价格上升。摆脱了长期以来计划体制制约的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将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困扰我国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危机”将得到缓解。经济状况的改善使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品产出率也随之有所提高。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也必然会上升,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已处于超强度开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成为自然资源市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存在了,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必然结果,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计划体制下的过度开采,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为满足加工产业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对资源产业部门下达超强度开采的指令性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产业间门为补帖计划内产品的政策性亏损而自行大开采强度,使企业能够获得以高于计划价格出售的超额产品的收入。其他一些因素,如集体和个人违反政策私自开采等也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原因。

可见,正是由于计划体制的约束才使自然资源不能在市场机制下达到供需平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低产出和过度开采。解决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合理途径是自然资源立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自然资源立法中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式仍然是经济手段。自然资源立法中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有:①自然资源产权关系。要改变目前那种“谁开发就归谁”的现象,真正的将自然资源所有权收归国有,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②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要向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资源管理部门交纳合理数量的税金;③实行自然资源消耗补偿制度。根据自然资源的性抽和数量等收取自然资源消耗费,,以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和环境的保护得到资金上的保障,这一费用的收取要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增加而递增,递增的速度要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的冲加速度,以避免超强度开发;④对破坏自然资源及无视自然资源法规者进行弄事和经济制裁。

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避免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采无疑比单纯的行政手段要有力得多。资源型产业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市场中价格升高对面求的限制,必然会把着眼点放在自然资源的产口产出率上,这对于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节约是十分必要的。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加工型产业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在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约束的同进,还受到许多保护,廉价的自然资源产品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很低而成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存在亏损,一旦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上升,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那么自然资源市场化是否应该暂缓呢?

全文阅读

浅论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摘 要: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自然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如何对自然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以持续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现状,其次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建议。

Abstract:Natural resource's property management is th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how to continue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to the natural resourc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use natural resource becomes us to face.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s present situation, next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goal and the principle, finally based on this proposed realizes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ggestion.

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产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杨芸芸(1985-),女,四川巴中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城市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57-02

一、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及其现状

(一)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含义

全文阅读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论文

当前,__县处于资源富集而发展滞后的历史阶段,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坚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激活贫困地区后发优势。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一)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就__而言,资源是发展最大的资本,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重视和发挥资源的经济属性。推行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就是要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等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管理,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真正按资产的属性去经营自然资源, 使自然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优化配置,让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作用下合理流动。

(二)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要求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坚持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

(三)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履行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职责的现实需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必须把__的生态优势放在中省市发展格局中去谋划和定位,自觉跟紧中省市步伐,忠实履行好生态保护的职责。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承认资源的经济价值属性,把自然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有偿、有限利用的观念基础上,有利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摒弃“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同步。

从__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管理现状来看,仅在建设用地、煤炭资源开发等极少数领域实行了资产化管理,在多数领域是通过审批许可进行管理,如河道取水许可、经济林木采伐手续等,资源管理基本还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同时在具体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缺位。从县级层面而言,政府各个组成部门分别是各自领域的自然资源管理主体,在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表现出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监管乏力,国家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在市场化过程中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是自然资源直接开采方获利丰厚,资源开发利用失当。如水电开发,除在建设时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和投产后产生少量税收外,开发者并不需要缴纳其他任何费用,往往形成了开发商“一本万利”,政府职能部门却难以约束其履行生态保护的责任,加之商人的逐利性,部分河道生态基流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水资源过渡使用,从而影响水生态环境。

(二)资源开发使用成本偏离市场经济准价体系。目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通常是通过征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来体现资源所有者权利在经济上的实现。按现行政策,土地、水、林木等资源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资源税覆盖面过窄,造成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十分突出。从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上看,应税资源的最终产品价格比非应税资源的最终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体系必然导致对非应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

(三)开发管理呈无序性状态。一方面,由于资源开发使用几乎没有成本,在招商引资中也未对开发强度、开发和使用期限等方面设置准入标准,导致出现“圈而不建、建而不果”的现象,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行政监管和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分离,主管部门既履行自然资源监管责任,又代行自然资源资产运行管理职能,政资不分并缺乏必要的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客观上造成为获取资产收益而忽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出现行政权力干预正常的资产出让或转让,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资产的运营绩效,还极易诱发腐败问题。

全文阅读

浅议我国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摘要: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自然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如何对自然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以持续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Abstract:Natural resource's property management is th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how to continue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to the natural resourc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use natural resource becomes us to face.

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产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王清梅,女,满族,出生年月日:1970年9月14日。主要负责财务处成本、材料核算工作。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42-02

一、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及其现状

(一)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含义

全文阅读

自然资源资产研究管理论文

1、自然资源资产及其折补内涵

1.1资源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下简称资源资产)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尚未统一,李金昌强调资产是在价值量和所有权基础上的自然资源存量[1];钱阔、陈绍志侧重于资源资产的获益性[2];谷树忠偏重于资源所有属性和价值性能[3]。

要准确地界定资源资产,需要在深入分析资源和资产概念内涵的同时,必须对资源演变为资源资产历史的过程进行剖析。作者认为,资源资产是具有明确的所有权、且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效益的稀缺自然资源。资源资产并不是自然资源的别称,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4]:(1)稀缺,即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这是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的重要前提;(2)产生效益,效益是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的经济要素,他既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包括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3)具有明确的所有者,只有具有明确的所有权的资源,资源才有可能转化为资源资产,没有主体的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源资产。目前,资源资产研究出现了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人主张一切自然资源都是资产,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在实践上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资源资产不是全部的自然资源,只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注意的是,有些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资源资产,但从局部或者时间上来看,它是为非资源资产。如水资源,根据其时空分布的不同,在缺水地区可以是资源资产,但不能将洪水包括在内,因为洪水它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效益,相反往往伴随着巨大损失,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2资源资产折补

资源资产在投入生产领域或者消费领域,常常伴随着数量的减少及其质量的下降,当然,对于不同的资源资产而言,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存在着区别。不可更新资源资产,更大程度上表现为数量的减少,对于可更新资源的资产,如果开发利用在其可更新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通常表现为质量的下降。

资源资产的减少直接消耗,会产生两个直接的后果:其一是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二影响子孙后代的资源资产占有量。

全文阅读

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

摘要 在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是为了满足公众自身利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最终达到自然资源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标。选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侧重于主导发起主体的不同,归纳出三种参与模式,进而对模式特点、模式间比较以及模式的整体演变过程进行阐析;以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例,提出在中国实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的措施建议和路径导向。结论如下:①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出参与行为的法律化、参与主导的非政府化、参与意识的增强化和参与主体的广泛化特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模式则呈现出参与主导的政府化、参与意识的淡薄化和参与途径的单一化特点;②依据发起主体不同,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发起型参与、非政府主导发起型参与和公众自觉发起型参与,并按照参与认知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演进;③在中国实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过程中,要提升公众参与认知水平,强化法律保障建设,转变主导发起者角色,拓宽参与途径,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172-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2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机制有时无法发挥最优协调作用,因而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合法参与决策、施政行为逐渐倍受重视。国内外学者在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乃至再生资源的管理研究中揭示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公众参与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有助于决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参与过程,有利于管理信息的搜集和共享,促使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的制定[1-2]。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近些年来,政策制定者、专家或者利益代表者逐渐在公众决策问题上例如资源管理、规划方面共同发挥着合作决策作用[3-4]。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体现出公众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参与式管理有助于培养公众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价值观,使公众在参与过程中自觉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在我国兴起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参与模式和成功的参与实践而言,我国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参与模式和途径还亟待完善,而这一过程则需要从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成果中汲取经验。因此,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从参与主导发起者、参与意识、参与途径、参与主体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出三种不同主导型参与模式,并就模式特点、模式间比较以及演进过程进行一系列分析,以期通过案例对比研究,对我国实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可借鉴措施和路径导向。

1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比研究

国内外许多国家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均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不同国家的实践模式多有不同,因无法将各个国家的实践成果一一枚举,故本文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践模式对比分析。

1.1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案例背景

全文阅读

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的勘探管理

摘要:自然矿物资源开发的唯一目的是利用,而面对全球愈加严峻的资源能源短缺形势,为了缓解能源紧张,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就必须要在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开发技术和开发方案做好科学、有效的管理,以保障并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针对勘探管理在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本文从分析自然矿物资源的价值与勘探管理的内涵入手,对如何做好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的勘探管理问题作详细论述,得出结论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自然矿物资源;资源开发;开发前期;勘探管理

自然矿物资源具有着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能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带来巨大便利。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埋藏于自然界中的矿物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每一类资源的埋藏方式与埋藏环境都不同,所以在开才与开发时,需要应用的开发技术自然也不同。为了保障自然矿物资源的开发质量,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就务必要在开发前期对环境或现场条件进行勘测,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保证矿物资源开发方案的可行性。下面就自然矿物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前期的勘探管理方式进行论述。

一、自然矿物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的必要性

自然矿物资源,也作自然矿产,主要是指埋藏在自然环境中,可供人类开采和利用的天然是矿产或岩石资源。比如常见的煤、铁、铜等金属矿石,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能源。理论上来说,地球上所储存的自然矿物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是很多的,单就我国而言,国境内地下所有矿物资源的的存储量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国家的特定量标准,如果从宏观方面来分析,我国境内所拥有的地下矿物资源的可开采量也是相当大的,这为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所下达的关于自然矿物资源的开采要求相对比较宽松,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截止到目前,自然矿物资源已经渗透并应用到了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中,为各行各业的自动化生产管理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经济的发展。这便是自然矿物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既提供行业服务,又推动经济发展。

二、勘探管理的重要性

自然矿物资源开采前期,都需要对现场进行勘探管理,这是必须要过的程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矿产开发质量。勘探管理是资源开采与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还对开采质量和开采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矿物资源开采前期,之所以要对开采现场进行勘探管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