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医学论文

自然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本文作者:左占国 高翠枝 文秘站原创投稿

比较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摘 要】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形态的集中反映。医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故中西医学从认知途径、思维方式、科研路径、技术方法、实践手段与发展理念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从1、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科学背景阐述,2、中西医学科学体系的比较及其优势,3、中西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4、疾病谱变化有其明显的时代性需要理论前置,5、结语等层面对中西医学文化背景、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及其各自优势进行比较和说明,旨在处理复杂性疑难类医学问题时能够拓展思维疆域迅速选择中西医优势所在,用优势学科进行最有效率的医学干预最终实现低成本医学选择。

【关键词】 文化;思维;哲学;医学;西医学;中医学;科研路径;比较;优势;趋势

由于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中国祖先以超越超凡和超验的医学哲学思维智慧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诞生之时就确立了人(生物)--自然(环境)--社会(心理)--整体(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把人放在宇宙自然社会的整体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多层级时空纵横思考,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证明其科学真理性毋庸置疑。由于中西医学文化思维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种医学体系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研究方向、科研路径、方法选择、技术手段、药物选材、治疗优势、防治理念、价值目标、疗效评价、治愈认定、健康维护等方面的明显不同但各有优势。两者应相互借鉴促进与互补而不是相互排除和否定,尽管中西医学能真正相容与沟通还任重而道远,但大势所趋应顺势而为。

1、 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科学背景阐述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人类文化有两大源流,以空间概念为逻辑开端的文化肇始于西方,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开创于东方,讲求主体与客体的相融,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下传承五千年而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形态的原始出发点,更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当然也包括中西医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因为他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医学科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同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形态与路径有直接关系,东西方由于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共同护佑人类健康。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化是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医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中医学的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哲学指导及其理论构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均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化相同,第二象数思维相同,第三哲学观点相同,第四人文价值相同。中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实象论哲学构建的,是象思维科学之结晶,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与客观规律。中西医尽管医学意义作用和根本目的趋同,但就是与西医学思维方法研究路径不同[1]。

2、 中西医学科学体系的比较及其优势

2.1.中西医学文化背景的不同 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文化是思维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母体,医学流派、哲学体系和思维方法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故此,中西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都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不同。

全文阅读

试论新时期蒙医学特点及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DF7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113-01

蒙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1蒙医学基本特点

蒙医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念。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二是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2蒙医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2.1民族文化特点。 蒙医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2.2师带徒传承特点。 蒙医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

全文阅读

试论西方医学文化特点及发展方向

【摘 要】针对当前西方医学研究关注科技水平提高而医学文化研究不足的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医学发展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西方医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和诊疗特点,指出西方医学文化的优势:采用各种高技术的诊断设备、对器质性病变的观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确定更加准确、急病救护技术和设备起到极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考察了西方医学文化的不足之处,即对于整体的人和社会的人关注不够,成为西方医学文化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医学创新。中国医学文化在很多方面的优势值得西方医学文化理性借鉴,这也是世界未来新型医学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西方;医学;文化;特点

1引言

医学是一门生命学科, 历史以来为人类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西方医学即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视人体解剖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西方医学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一度成为世界医学舞台的主角。西方医学从19世纪初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医学与人文学科具有天然联系,因为医学的对象是人,文化关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从文化角度来讨论医学的基础。当前,人类对科学的迷狂状态,使得人文精神受到挤压,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相对薄弱。昝加禄,昝旺[1]提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育,重科学技术轻文化内涵、重实用功利轻人本情怀的现象,缺乏文化的理性与自觉,尤其缺乏从文化层面去认识医学的高度。因此,本文就西方医学文化为研究对象,帮助人们重视认真其其各方面特点。

2 西方医学文化的历史哲学渊源和诊疗特点

医学现象十分复杂, 医学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医学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最为原始的两个源头来自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古希腊人曾将古埃及的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引入欧洲,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医学文化。当时重要的医学文化成就包括较高的解剖学技术和生理知识如证明脑是思维器官、人的一切感觉都是通过脑神经传递、血液循环理论等。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案和著名的医学理论,也说明了希腊医学文化的重要成果。希腊医学在希波克拉底以后,在亚历山大达到顶峰,且不久即开始渗入罗马。罗马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与希腊颇为相似,解剖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古罗马医学的高峰时期,在“神圣的医生”盖伦时代。

从西方医学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渊源看,西方医学文化也是对希伯来医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希伯来医学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宗教与医学的密切结合。鉴于当时希伯来民族的知识水平, 希伯来医学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因素。马月兰[2]指出,西方医学文化是古代希伯来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希伯来医学主要是僧侣医学, 经验医学作为补充而存在,《圣经》就是犹太教渗透到希伯来医学文化中的例证。其中,僧侣医学文化意识有这样的基本观念:只有信上帝, 精神和肉体才能得到医治和拯救。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在律法书的613 条诫命中, 与疾病有关的达213条,其中许多犹太教戒律和饮食禁忌对人体有益,可养生保健。沐涛,季惠提出,当时医学主要采用大自然提供的药物疗法,这很类似于我国的中医疗法[3]。可见,希伯来医学文化是在僧侣医学和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的医疗理念对之后乃至现代西方医疗保健仍有重要影响。

全文阅读

中医学教育的文史哲底蕴思考

1文史哲底蕴对中医学教育的意义

1.1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及创新思维的个性化人才需要通识教育中国自古人文与自然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智慧相互交融。中医学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入。

1.1.1“人才”应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健全的人性,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责任感、正直、合作等良好品格,才能担当起科学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重任。而品性教育属于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培养具创新思维的个性化人才应避免模式化教育尽管现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学术研究”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分流,为企业提供大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但现今中医学要实现现代化,对其理论的攻坚仍属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现今对中医学的教育,经验传承早已走在了理论深入研讨的前面。回顾中医学发展史,至明清时期,中医学经验总结早已形成了一部部的全书、类书、丛书,但中医学理论提升却遇到了瓶颈,难以升华,难以与近代自然科学接轨,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近代中医学出现了生存危机。故而,中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现今仍然应有别于模式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如浙江省“两会”上代表建议的“鼓励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差异性发展,个性化发展”[2]。对此,文史哲等传统思想文化底蕴的倡导,当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举足轻重。

1.1.3自然和社科科学各领域均需哲学精神的普照现今,社会、文化、哲学领域学术研究处于倍受冷落、令人尴尬的地位,殊不知,历史上许多大师级的自然科学家,其辉煌成就的取得或提出有价值的预言与其哲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如爱因斯坦曾表示他得益于哲学思索不少于他得益于自然科学训练[3]。诚然,许多具体科学如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及以理论物理学、数学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各领域,其流光溢彩均得益于哲学精神的普照。中医学是最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因传承,且能融自然与人文一体的一门学科。虽然京剧、书画、武术、中医为四大国粹,但只有中医学融儒、释、道、兵、武、艺、天文、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科学于一炉。由此,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学教育均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的铺垫和源头活水的注入。

1.2古代汉语等传统文化功底为中医学子成才之基础现今中医教育界存在着极大的困惑,即:现今中医学科班教育培养的人才,为何还比不上民国时期一些自学成才的中医家,如恽铁樵。其原因现已达成共识,如潘毅教授所云:中国近代在引入西方科学时,对中国优秀本土文化采取了“浮云”化态度[1]。中医学子既缺乏文化积淀,又欠缺中医人应有的思维方式。现今虽有《医古文》课程的开设,但对于高中阶段古典文化底蕴只有幼稚园水平的中医本科学子,仅靠几十节课堂教育是打不通已接近淤阻湮塞的中医学思想文化经脉的。现今的中医学子,即使是本科生,其文化储备中对“《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1]也鲜有涉及,从而对“原味中医”看不懂,故潘毅教授著书立说,着眼于中医学子现今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向中医人渗透、剖析原味中医学理,而这一些在民国时期本是“秀才学医,如菜作齑”,小菜一碟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学子虽然对阴阳五行等学理已初通,但还谈不上游刃有余,研究学术亦经常会碰壁,写作论文说理也难透彻,只好以西医学认识作为论据。当然,西医学研究成果未尝不可作为一种“微观象”来丰富中医学术,但一般硕士生其论文并未使其真正融入中医学乃至系统科学学理中去,拼凑的学术并不是透彻的学术,“半中半西”,并不是“和而不同”的中西医之融通。总而言之,中医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写作皆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与积淀,其深浅厚薄决定了中医学子将来是否可成为大才。

1.3历史与逻辑的研究方法可使中医学研究更具“景深”历史是一面镜子,与人以借鉴;历史亦是时空之长河,予人以时空的坐标。任何人或事物只有被放在历史的坐标上,才能变得立体起来。中医学的历史是厚重的,任何中医学术研究均不能脱离开历史而投机取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临床研究的第一步则是临床文献研究,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和砒霜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即是典型的例证。而以临床文献为起始纳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证据体”的构建过程,则属逻辑研究方法。形式逻辑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尽管原味中医学其础理论最常用的是象思维方法,但作为临床实证研究,遵循逻辑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如同潘毅教授所言:中医是道理合一的医学[1]。

1.4中国古典哲学成就了中医学术及教育的智慧高度潘毅教授认为,中医学不纯粹是一门知识之学,它更接近智慧之学,它的底气、根源或谓“深海下的海床”即是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和”即是中医科学与文化之灵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之演示是基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彻领悟。中国古代先贤立“道”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中医学法之即是“推天道以明医事”。中医学的学理和技术只有在道统领下才有生机与活力。

全文阅读

中医哲学及其相关知识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全文阅读

中医形成的历史条件阐述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结晶。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气质、品格和特征。医学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现象,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劳动方式、科学技术状况、政治活动方式都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变量,而作为文化同步与互补,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也深深地影响到其表征与发展。

1农业与中医学的关系

科学文化首先是由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从本质和起源来看,中医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早在七八千年以前,中国人开始从事种植经济,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遗址都证明了这一点。此后数千年间中国的农耕、丝织、金属冶炼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农业劳动是生物型生产劳动。农业生产的胚种与成体都是生物有机体,它不能机械分割;胚种的生长是发育的过程;农业生产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是按生物生长的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者是多面手,分工协作尚处在萌芽状态,所以农业文化本质上是有机性的文化,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合乎规律的变化过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文化泛化到看人,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建立在这种有机论、朴素系统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医把人体看作不能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理和病理,对人的生命功能作出生物学、甚至哲学本体论的解说,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人体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在诊治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用药注重多味药并服,注重整体调养,药物大多是生物药材或靠采集或耕种获得,注重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其思维方法较多采用取类比象,注重悟性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具有浓重的辨证色彩。从而同建立在还原论、机械论基础上,尤其是作为工业文明反映的近代西医注重分析、实证、工具、技术的作用,注重用物理学、化学解释人体功能,重视单药独进、有针对性局部治疗(即强调溯因分析认识论、微观实体本质论、浅性因果决定论的向后、向下、向外的认知方向)疾病的医疗观有根本区别。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当时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载,农学名著有9种之多,金属冶炼、造纸、煮盐、制帛等手工业亦有重要成就。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医学。如构筑物质世界和人体系统的“五行”学说,直接源自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其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金”,不同于单质的天然物,是由于冶炼技术发展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合金。二是点出“土”在五行中的重要地位。《国语•郑语》曰:“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表明“土”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比其他四行重要,这是农业生产以土为本思想的体现。这一点反映到医学中,《黄帝内经》把运化水谷精气谓之“后天之本”的脾归于土,认为“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足以略见其影响之一斑。农业生产对于中医药学的最显著影响和作用之一,是规定所用药物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据统计,《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物252种,占69.04%;动物药67种,占18.35%;矿物药占46种,占12.6%。此后的历代本草著作中,植物药始终占大多数,动物药也多是农业的副产品与渔猎产物,矿物药则与农业或手工业有关。总之,以农为主,兼营(手)工、林、渔、猎的农业经济,规定了中药的种类及其获取途径。

除此之外,农业文化还规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征:第一,法于自然。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能逆行。中医据此提出防治疾病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第二,重治未病。效法自然,并非无所作为。在农业生产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农业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疾病。中医提出“治未病”的原则,即在疾病未曾发作之时,就积极预防,使之不发生,或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等疾病已经产生再行医治,就难免造成伤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强调重视养生保健,重视疾病预防。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

2科学技术与中医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史上,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而且拥有当时较为发达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农学、金属冶炼学、生物学、金丹化学。医学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医疗经验,而且有赖于人们对自身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达到一定的科学认识水平。中医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古代科技发展的支持分不开的。

全文阅读

中医与传统文化

一、中医文化释义

“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

全文阅读

医学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摘要] 医学模式蕴含医学本体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在医学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的演变,而在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本体论的视野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

[关键词] 医学模式;医学本体论;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156-03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medical ontology

WANG Hua-sheng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Firstly, medical model contains medical ontology,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Medical ontology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of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Secondly, the medical history saw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medical ontology from gods and spirits ontology to nature human ontology, theology ontology, human body ontology. However, it is said the essence of medical science is science of human being in contemporary medical modal.

[Key words] Medical modal; Medical ontology; Historic evolution

全文阅读

中医专业建设中中医文化的作用分析

摘 要:文章简要地阐述了中医文化含义,着重从专业建设的维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医文化对中医专业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专业建设;中医文化;作用

在传统文化领域中,中医不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我国的中医学事业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如今完善的医学体系,可以说,中医药事业经过反复实践和奋斗历程才创造出了更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医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医文化精神的传承,不断指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要鼓励学生学好中医知识,传承好中医文化精神,更好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有效促进中医专业建设。

一、中医文化分析

(一)中医文化的含义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具有不同的定义,具体而言,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中医文化包涵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整个主体制度,涉及多种形式的中医文化活动,而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药事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临床技术和医疗实践经验等内容,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汇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华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文化特征,同时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文化为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而中医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更广阔的内容。目前,在中医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医文化的具体内涵才能更熟练的有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因此,作为中医事业发展的灵魂,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文化的特性

中医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医文化既融合了传统文化中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经典论述和相关思想,也在吸收其合理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医文化强调自然与整体的普遍联系,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注重保健和预防疾病,才能更好的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

全文阅读

探索蒙医药学特点及发展思路

摘要:介绍蒙医药学基本特点及学科发展特点,分析蒙医药学研究现状,并就蒙医药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蒙医药学 特色 发展思路

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

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2、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