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金安全论文

资金安全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链安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多元化是房地产资金需求特点的内在要求;在多元化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仍将占据主要地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势头、宏观调控诱发和推动了融资多元化的进程、海外资金高调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加速了融资多元化发展、大型房地产企业成为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内在推动者、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特点是融资多元化的内在要求、银行借款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各行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投放力度并未放松、短期内实现大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内最主要的资金供应方、房地产融资格局多元化趋势是宏观调控背景下、银企关系、银行房地产业务产品体系及创新格局面临全新解构等,具体请详见。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势头,正走向融资模式多元化之路:由原来的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向以银行贷款为主、创新融资为辅,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委托贷款、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IPO、股权融资等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融资选择,从而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链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的目的。

一、多元化是房地产资金需求特点的内在要求,其发展加速受宏观调控影响与市场机会驱使,也符合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

(一)宏观调控诱发和推动了融资多元化的进程

一般而言,国内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预售所得款项及银行借贷三方面。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房销预售收入,而大部分销预售收入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订金和预收款也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中直接或间接使用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人民银行《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该比重在55%以上,有统计更认为该比重高至70%。这就意味着在房地产企业高负债运营模式下,其面临的风险将大部分由银行埋单,通过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成为必须。为此,2003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在化解金融潜在风险的同时,也掐住了房地产企业的咽喉,使大部分企业资金链趋紧、资金成本上升、运营效率降低,不得不在创新融资渠道方面寻求突破。

(二)海外资金高调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加速了融资多元化发展

海外资金一直看好人民币的升值潜力,本币升值导致的汇兑损益将降低投资房地产的整体持有成本,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海外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回报预期。2005年8月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人民币小幅升值政策加剧了对人民币长期步入升值通道的预期,更提高了中国对外资的的吸引力。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国房地产行业长期向好的前景促使海外资金长期内持续流入中国房地产业。

(三)大型房地产企业成为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内在推动者

全文阅读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我国金融安全论文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

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未能达成一致。一类观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促进东道国的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从而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东道国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能将别国的经济衰退或危机输入东道国;当东道国面临经济困难时,外资银行可能成为资本外逃的重要通道。谈儒勇等(2005)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可以调和的,而调和的关键在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适度以及东道国是否具备相应的银行开放条件。我们认为,两类观点对我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银行业低效率运行的现实需要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外资银行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则需要用精巧的制度设计来规避,新近颁布和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将在后面具体阐述。对于外资入股东道国银行这一特殊途径,巴曙松(2006)认为,外资入股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了利益共享者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担者,有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有利于金融稳定。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金融稳定性影响等方面。在银行业效率方面,Levine(2003)运用47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多的国家的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较大,银行效率较低;Claessens(2001)运用8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减少银行的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Denizer(2000)关于土耳其银行业和Barajas(2000)关于哥伦比亚银行业的发展中国家个案分析则证实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利差收入和提高贷款质量。以上实证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结论,即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与其开放度正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又和效率成正比。

在东道国经济稳定性方面,实证研究的结论同理论研究一样,存在分歧。Demirguc-Kunt等(1998)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结论。另一类观点则支持外资银行的进入,Barth等(2001)研究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少的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叶欣等(2004)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将显著降低东道国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巴曙松(2006)提出,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富效率的金融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而大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危机后则加快金融重组步伐,更大程度地开放了金融体系,比如日本、韩国、墨西哥和阿根廷。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路径选择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即法人机构;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在中国加入WTO以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逐渐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乃至追捧;而法人机构的设立在入世过渡期的五年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2006年12月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最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实施,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设立将迅速增加。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与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调整了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策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重点由主要引进外国银行来华开设分支行转移到着力推动中外资银行加强业务协作与股权合作,以促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中资金融机构重组和改造。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速度越来越快,仅2005年就有10家中资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3家对我国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掀起外资入股的新一轮浪潮。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最新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一个基本的导向是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非法人外资银行开展小额的人民币零售业务将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吸收100万元以上的居民个人定期存款。顺应该政策的指导,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了设立法人机构的申请,目前已有9家经过批准,可以预测“法人导向”原则将有力地促进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独资银行。

全文阅读

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论文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原则

1、集中性原则。集中性原则体现集权管理思想,是要保证电网公司集团总部可以全范围内迅速而有效地归集与管控全部资金,使这些资金的流动与运用达到最优配置。过于分散的资金虽能使下属单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相应带来的是资金风险和成本加大,资金分散沉淀与周期性闲置不利于电网公司集团总体效益的提高。因此,为了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的协同性以及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贯彻“资本在最关键的领域优先分配”的思想,公司应采取资金集中管控原则管理,实现资金中归集、集中支付、统一融资、统一调度以及统一运作,有机协调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提高资金规模效益,降低资金闲置率及资金利用风险。

2、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电网资金管理遵循安全稳健的原则,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电网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办法以及《资金管理标准》、《资金安全管理办法》,构建电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严格电费收取各流程,规范资金支付的业务操作,严格执行审批、复核制度,全面降低企业资金安全管理风险。电网企业在进行大额资金调度、资金运作时,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按制度预先制定计划,经公司总部批准后方可实施。且资金运作也不是以纯粹的高收益为目的,仅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的进行些稳健项目投资,争取实现流动性与效益型平衡最优。

3、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是前提。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的业务流程、明确的位职以及有效适用的内部管控措施保证电网资金安全的重要前提。电网公司资金安全管理就要走标准化管理路线,包括执行统一的资金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统一的基础环境设置、资金安全管理运作机制框架以及资金安全信息化建设范本。各单位按公司统一标准制定本单位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适合的实施操作细则,将资金业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智能化原则。该原则指借助信息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集团的资源整合,实现集团集中式管理,实现集中控制。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也要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智能化的资金业务管理平台,建立资金监控系统以及全面的资金业务平台,实现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银行账户、资金流量与资金存量的在线管控,实现资金安全风险预警,为资金安全管理提供先进有效地手段。

二、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缺乏统一资金安全管理制度流程。虽然公司各单位建立了部分资金管理制度和流程,但由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执行效果难以保证。比如电费收取方面,如果监督执行不力,很容易产生电费资金少收、挪用、不及时上交贪污等风险。再如资金支付方面,由于支付项多、支付频率高,如果没有严格的资金审批流程,很可能造成资金使用的浪费,甚至舞弊。

(二)公司资金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受到局限。公司资金收支点多而广,产权级次达到五级,全资及控股单位较多,银行账户数量较多。如此庞大的资金进出,单靠人为手工跟踪检査并不可行,尽管各单位对于部分资金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如电子支付系统、费用报销平台等,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数据滞后、生成的管理报表不准确等现象。部分常态性、经常性资金业务,例如,资金实时监控;资金支付计划的编制、审批、上报;资金流量情况表的编制等,公司更是急需实施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滞后,公司各级位无法有效对下级单位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严格监管,又加上基层单位资金管理水平高低不等,部分单位资金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导致资金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全文阅读

电力企业资金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电力企业的法阵不同于市场环境下的其他企业,电力企业的产品具有公共性的特点,所以,在电力企业自营的过程中,企业运营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利润,也是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电力企业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资本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资金安全的管理与使用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且降低资金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果使用科学的方式对电力企业资金进行安全的管理,是目前电力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控制;资金;集中管理

电力企业承担着电力投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主要负责电力方面的采购与销售、电力方面的交易与电力资源发光面的优化配置等,具有非常庞大的资金流入量以及资金流出量,电力方面的资金交易比较复杂,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所以,在对电力企业的资金进行安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目前电力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电力企业在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普遍的缺少集中的管理平台,致使企业初夏资金缺口,而电力企业下属的单位资金又出现周转比价慢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信用度以及资金管理的经验都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其次,在部分电力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流程存在很多漏洞。按照目前电力企业的构成来讲,资金信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才需要经过层层的汇总之后再将其递交给相应的管理人员就会使得资金管理的信息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这样就导致决策的人员出现决策错误的情况。第三,在电力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资金效率出现降低的情况主要的是因为资金管理的预算编制并不合理,相关的配置也比较缺乏。(二)资金管理的监督不力,可能产生较大经营风险。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电力企业对于各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资金的运行环境也普遍存在很多监控不到位的情况,甚至出现资金挪用的情况,尽管部分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些监督管理的职能,同时也设置了部分监督管理的制度,当是因为监督管理的人员没有充分地掌握企业财务资金的运行情况,这这样就使得管理人员的职能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在重大资金投资的问题之上并没有形成有效地决策机制,资金的具体流向与控制比较脱节,在资金的管理机制也不健全,这样就使得资金管理的风险在不断的增大。(三)资金安全评价机制不健全。因为电力企业各个单位对于已经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理解并不是很相同,在对资金进行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执行能力不同的情况,这样就导致资金管理很容易出现漏洞,并且会给资金带来一定的资金安全隐患。大部分电力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下属的企业进行定期的管理与不定期的抽查,但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按照相对分散、不能进行统一的措施,缺乏科学管理的机制。

二、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关键举措

针对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其原因,电力企业应该从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廉洁的从业教育、树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强化企业资金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资金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等,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安全性。(一)建立健全财务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制度:电力企业各个集团应该积极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货币资金、企业的付款业务、银行出具的票据、企业应收应付的票据、印鉴印章等各个环节做出应对明确的管理,涉及相关的基金管理流程与资金管理细化的明晰、对资金管理的表单进行统一的规划,这样就会成为企业范围之内一体化的资金管理制度,并且在企业之中开展资金业务的全面管理,编制相关的资金管理业务书。同时,在电力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资金管理及业务指导进行相关的培训,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并理解资金管理的流程,并且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尽心管理。(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监督考核。从电力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知道,企业应该从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出发,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有效的保证电力企业下各个分单位资金管理的目标与整个公司资金管理的目标一致。在电力企业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地专业水平的培训,使其拥有良好的财务就算管理的能力,有效地保证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权威性,同时,还应该逐步的加强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将每年的月底、季底、年底按照签订的内部经济管理指标对各个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电力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资金进行严格审计的监督、考核,是企业强化监督约束进行管理、使电力企业的资金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年度预算管理的情况,对企业中全部的资金进行管理与控制。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因为其运营对象比较特殊,以及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自身具有的特点,这样就导致电力企业在市场化中仍,仍然会受到过去经济的影响,并且无法脱离国有企业自身的性质,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资金管理问题,通过加强对电力企业自身资金管理的重视,有效的提升企业资金管理人员地综合素质,注意对财务资金风险的预防,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全文阅读

中国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度测算

摘 要:本文依据经济安全研究中常用的概率分析法,运用国内外通用的资本流动指标对我国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程度进行了整体测算,结果表明:一方面,1995-2004年我国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度比较好,状态界定为“基本安全”;另一方面,资本流动运行中也存在潜在的金融安全问题,如综合安全指数走势不平稳且存在一定的覆盖效应,个别指标的转化存在突变现象。

关 键 词:资本流动;金融安全;安全指数;覆盖效应;突变现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4-0022-04

一、引言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际资本流动逐渐取代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坚力量。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便捷的融资环境,加快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有效配置。然而,任何事物都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20世纪末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均从不同程度反映出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及破坏性,为此,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问题日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从研究文献上看,马克思(1867)是这一研究问题的最初涉猎者。马克思通过对黄金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揭示出“资本流出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一个加速器的作用”,为今后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的广泛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Krugman(1979) 、Flood and Garber(1986)提出了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指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导致危机和资本逆转的必然性;M.Obstfeld(1994,1995)在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危机预期模型,认为投资者基于对货币贬值的预期进而实施的投机行为是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从而也是国际资本流动逆转的原因之一;Diamond and Dybvig(1983)表明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会加剧资本逆转的程度从而加深危机的破坏性;Radelet and Sachs (1998)从实证角度证实了Diamond and Dybvig的研究结论;Krugman(1998)、Dooley(2000)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新兴国家资本流动的逆转原因,并认定新兴国家严重的道德风险是国际资本流动突发逆转及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在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丁楠(2002)、邓小巧(2002)、王元龙(2003)等学者分别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我国资本流动的构成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上述研究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推进了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的研究进程。与此同时,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现有文献大多从金融危机或金融风险的角度进行分析,关于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的直接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关于我国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的研究往往是从资本流动的构成角度进行逐一分析,且多为定性分析,缺乏整体的量化分析。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度测算体系,通过测算把握资本流动的安全状况,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监管提供必要的现实依据。本文依据经济安全研究中常用的概率分析法,运用目前国内外通用的资本流动预警指标对近十年来我国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程度进行整体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资本流动的潜在安全问题。

二、中国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度测算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度界定与数值划分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将国际资本流动运行的金融安全态势定义为以下四种:安全、基本安全、风险和危机。安全状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中存在较低的金融风险;基本安全状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中存在金融风险,但在合理控制范围之内;风险状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中的金融风险日益累积、未得到化解;危机状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中的金融风险恶化以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后两种状态是广义上的国际资本流动金融不安全,其中风险状态是潜在金融不安全,危机状态为实际金融不安全。此外,为了后文定量分析的需要。我们赋予上述四种状态以A、B、C、D四种安全等级,并划分不同数值范围(数值越高表示安全度越好),具体如表1所示。

全文阅读

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的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矿产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越来越高的要求,有碍于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单一的财务预警理论难以对矿业资金安全作出及时、准确的预警.为此,本文将流程预警与模型预警相结合,构建针对矿业资金安全的预警体系.以期良好的防范矿业资金风险.

关键字: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财务风险

1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矿业作为传统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正是它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矿业集团由于资金安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财务困境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皖北地区的青东、袁二项目都是年产值几亿的项目,后来因为财务危机,无法坚持下去,直接被淮北矿务局撤销了.关凤峻(2010)预测在2030-2050年之间,我国矿业经济将出现激烈的波动———生产能力总体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矿业资金安全问题,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波动的出现,因此现在就要关注矿业资金的安全并着手进行相关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皖北地区作为是我国煤矿集中地之一,矿业资金安全预警研究将对皖北地区矿业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传统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的缺陷

早期资金安全预警理论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及早有效规避财务危机,我们称为“传统资金安全预警理论.”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传统资金预警理论进行了如下的研究,曹德芳、夏好琴(2005)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率,首次以股权结构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建立Logit模型;周敏、潘福乙(2006)研究中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因此在预警指标中加入了经济增加值指标即EVA指标;朱雅琴(2006)的研究表明,资金安全预警指标既要进行定量分析包括独立指标变量和综合指标变量等特殊指标还要进行定性分析包括流动资金周转率、应付账款、现金流量、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率等一些财务指标.传统的资金安全预警理论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矿业资金安全的预警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合的地方,特别体现在预警对象、预警内容以及预警结果上.具体分析如下:

2.1预警对象边界过于狭窄

传统的财务预警理论较多的研究我国制造企业中存在的财务危机,也就是预警对象多集中体现在制造企业上,忽略了矿业资金这一特殊的形式.传统的财务预警理论具体表现为企业经营失败、破产等,还有一些学者把ST作为衡量企业是否遇到财务危机的标准.然而要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的预警体系去预警矿业企业的资金安全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我国矿业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我国矿业经济存在形式基本上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其中一元是国有大中型矿产,另一元是乡镇矿产.这就需要将两种形式矿产结合起来进行宏观调控.第二,我国矿业经济基本上还没有资本经营,矿产企业内源融资能力较弱.因此找出适合矿业企业的资金安全预警系统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

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金融安全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与我国金融安全的关系,认为外资银行主要通过在华设立机构和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实现在华扩张,并以此影响我国金融安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我国的金融政策部分屏蔽,而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起到了竞争和示范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体银行业的效率,促进我国的金融安全。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安全;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3-0045-03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

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未能达成一致。一类观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促进东道国的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从而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东道国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能将别国的经济衰退或危机输入东道国;当东道国面临经济困难时,外资银行可能成为资本外逃的重要通道。谈儒勇等(2005)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可以调和的,而调和的关键在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适度以及东道国是否具备相应的银行开放条件。我们认为,两类观点对我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银行业低效率运行的现实需要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外资银行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则需要用精巧的制度设计来规避,新近颁布和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将在后面具体阐述。对于外资入股东道国银行这一特殊途径,巴曙松(2006)认为,外资入股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了利益共享者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担者,有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有利于金融稳定。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金融稳定性影响等方面。在银行业效率方面,Levine(2003)运用47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多的国家的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较大,银行效率较低;Claessens (2001)运用8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减少银行的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Denizer(2000)关于土耳其银行业和Barajas(2000)关于哥伦比亚银行业的发展中国家个案分析则证实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利差收入和提高贷款质量。以上实证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结论,即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与其开放度正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又和效率成正比。

在东道国经济稳定性方面,实证研究的结论同理论研究一样,存在分歧。Demirguc-Kunt等(1998)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结论。另一类观点则支持外资银行的进入,Barth等(2001)研究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少的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叶欣等(2004)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将显著降低东道国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巴曙松(2006)提出,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富效率的金融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而大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危机后则加快金融重组步伐,更大程度地开放了金融体系,比如日本、韩国、墨西哥和阿根廷。

全文阅读

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摘 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分析了有关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文献,认为金融对于产业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了研究应该更加细化并注重定量分析等建议。

关键词:金融;金融风险;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7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19

一、引言

学术界对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日益重视。本文对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角度,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论述了金融风险对其的影响。第二部分是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多个角度的影响分析。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将金融风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看,分别从影响特征、影响范围、影响结果、马克思理论视角等四个角度对其作具体论述,最后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产业经济的发展预防金融风险的消极影响提供参考。

二、金融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金融安全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John Law(2005)指出,为了克服金属供应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国家应创办银行、发行纸币[1]。许胜利(2009)全面地分析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理论基础出发分析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他认为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发展水平偏低且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并从“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多恩布什的“流动性约束假说”消费函数理论以及古典经济学等经典理论出发总结出了六条消费发展中的金融作用路径,说明了金融发展对消费的作用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从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2]。陈元(2010)认为“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任务,这对金融支持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全文阅读

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的时序特征研究

内容提要:金融产业成长表现为时间上不间断的连续过程,经历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推进,逐渐实现量性区间向质性区间的过渡。本文从量性指标和质性指标两方面,通过纵(时间序列)、横(空间维度)两个方向的对比,考察西安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的基本现状,研究西安市金融产业成长的时序特征,希望对加快西安金融产业成长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产业成长;量性指标;质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33-04

金融产业是一种复合型的组织体系,是创造价值的实体,通过金融产业各部门的组织和运作,可以集合并优化要素使用,实现更高的合力效果。同时,金融产业是开放性的、具有推动力的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联中,促进和导向其他产业的革新与发展。本论文基于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多重考虑,将金融产业成长的研究落实到西安区域,对西安金融产业成长的时序特征进行研究,希望对加快西安区域金融产业成长有所贡献。

1. 区域金融产业的内涵

区域金融产业问题的研究还属于相对新颖的领域,其理论分析涉及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结构理论,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制度学等相关经济理论。

金融产业本身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广大。金融产业的内涵即行业,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类似服务的经营单位的集合,涵盖了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基金业等五大行业,以及其他未包括在内的金融组织,如典当、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产业的外延指行业集合而成的经济部门,是强调相互联系的各业,加上衔接各行业的市场的集合,是由金融机构、金融商品、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中心等组成的开放系统[1][8]。

金融产业成长的概念是金融成长概念在中观领域的延伸,是将金融研究落实到产业层次,对金融成长概念加以发展提出的。金融产业成长既表现为一种量的增长,量的增长就是金融资源(金融资源是金融价值体的总称,它是相对于实物资源而言的)存量与流量相对规模的扩展;也表现为一种质的发展,质的发展就是在注重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人力资本全面开发的前提下,由金融体制变革带来金融产业本身结构升级优化,引起导向经济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提高,二者融合具有生成、导向和支撑经济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3]。

全文阅读

基于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理念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安全性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金融安全理论的拓展,阐述了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理念下银行业对外开放同金融安全的联系,并从银行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外资进入对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等四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金融安全性。从而证明对外开放对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银行业;对外开放;金融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48-05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跨国渗透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横向蔓延,另一方面通过金融的中介功能和融资作用向实体经济纵向扩散。危机的蔓延和扩散。不仅从宏观上导致“去全球化”思想的萌发和金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同时也从微观上引致进入东道国金融领域的外资力量出现新的发展动向。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对一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深入研究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评估其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对于在有效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我国银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指导意义。

一、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理论的提出――对传统金融安全理论的拓展

(一)传统国家金融安全的核心要素

国内学者对国家金融安全的研究探讨大都始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并将其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基于以货币资金融通安全为中心的金融实质论、强调核心金融价值维护的国际关系论以及此后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稳定论。抽象掉传统金融安全理论的不同角度,从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出发,考察金融安全理论的核心要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金融、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国际地位。其中:“金融”是国家对国内金融运行和发展的控制,从超稳定的角度看,就是国家必须保证对金融资源的绝对控制,以达到按照国家意图进行有效调控和调动资源抵御外部冲击的作用;“金融效率”是金融系统运行和发展的状态,从动态角度看,就是在有效监管和合理框架下,金融体系各要素组合运行效率达到最优,实现持续的金融运行效率边界最大化:“金融国际地位”是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不仅拥有较为健全的金融体制,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极强的操控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极为丰富。

从实践上看。金融、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国际地位这三个核心要素也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首先,如果国家只是掌控金融资源,但金融运行效率低下。不能有效配置资金资源,或者本国金融产业易受到其他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那么这并不是真正的“金融安全”。其次,即使金融运行稳定并富有效率。但大部分金融资源没有控制在本国手中,金融安全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如果本国的金融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弱,无法有效调动地区资源或者协调各国监管机构采取一致行动,那么面对全球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因素的跨境传递也将无能为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