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在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了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指导形式封闭化及指导内容重复化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写作缺乏主动性引导,缺乏写作通识教育,缺乏师生互动引导以及缺乏跨期指导等方面。高校应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做好毕业论文指导的长期规划,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增强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转型开放式指导,强化跨期指导模式,实现多届循环教育。
[关键词]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72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财经类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往年更显巨大,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这不仅与本科生本身对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有关,更暴露出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短期化、集中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不足。新形势下优化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已更显必要。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任务大量化
指导任务量大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量大。尽管大部分院校对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都做出了不超过10人规定,但据笔者了解,由于部分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过大,造成教师实际指导学生人数超过20,甚至30人。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形成的巨大的阻碍。二是指导内容多样。从目前指导毕业论文的内容上来看,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同时还要把控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部分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方法不清楚,更有甚者甚至对计算机文档基本处理操作不熟练,挤占了本来就紧张的论文指导时间,也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的任务量。
(二)指导时间集中化
一、问题的原因:指导—写作的规范缺失
笔者认为,当下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并非制度的本质性问题,而在于制度实施过程中具体环节的偏离。观以当前本科毕业论文的运作过程,除去评价机制等一些因素暂且不论,教师指导角色的缺位和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可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
(一)教师指导角色的缺位
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运作形式显然应当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其最主要的区别即在于指导教师的角色。在研究生阶段,一般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技巧,因此论文作者一般在论文选题、写作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而指导教师则相应地成为论文的把关者。而在本科生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甚至是没有经过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训练,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不仅是简单的把关主体,而事实上是论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导者。如果说一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与论文作者紧密相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一篇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实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度更为密切。“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而教师则应成为主导,特别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现今,论文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重要。”[4]然而,一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中的实际现状要求指导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出现指导教师角色缺失的现象。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负责制,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的指导教师仅为临时性的论文指导教师,相比来说,重要性要小得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下降似乎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本科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位教师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也不断攀升,特别是有些教师还承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就更加繁重。同时,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实际上也十分繁重,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也就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加上,很多高校形式上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但实际上缺乏相关的政策投入,教师的指导工作缺乏应有的激励,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整个论文周期中与指导教师见面的频率多为两次左右,甚至有部分学生除答辩外从未与指导教师有过直面联系。指导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常规渠道则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一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动性差,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一些教师指导角色的缺失。因此,如何强化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角色地位,激励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投入度,优化教师的指导形式,提升指导效果,实为当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进与优化的基本考量点。
(二)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
当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一方面与指导教师的角色缺失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主体性严重不足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时,只有1/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主动联系,甚至有不少学生表示从未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而对于论文进度的把握,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是在指导教师一再督促下完成,有的甚至直至论文答辩之前才拿出初稿。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主体意识严重缺乏。当然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一方面与诸如动力、态度等主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客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之际也往往是面临四年最大考验的时候。有的学生专心于考研深造,有的学生致力于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更多的学生奔走于各种招聘会,还有的学生则已经进入实习和准工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的关注重心已经从学校迁移至社会,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可否认地趋于直线下降,因此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漠视难以避免。再加上,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率往往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状况,因此,学校实际上也默许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动机,就业的位阶实际上远高于毕业论文的份量。另一方面,毕业之际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接踵而来,使得学生不再可能安心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十分有限。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其过往的课程作业质量要比毕业论文质量高得多,这说明非能力水平问题,而是环境所造成的动力、心态和投入度出现了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环节的技术性改进,部分化解毕业环境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干扰,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当前优化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另一着力点。
二、问题的应对:指导—写作的规范化改进
问题的出现虽并不一定证明制度之合理性的丧失,但至少证明制度优化之必要性。既然本科毕业论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开拓制度的正向功能,而消减制度的负面效应,无疑是当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优化的基本出发点。这种出发点,实际上就在于通过制度的规范化运行和具体实施环节的技术性改进,有效地激励和提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机制。
一、问题的存在: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及其实质
选题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的好坏决定了论文的创新性,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最为直接的检验。在实践中,论文质量差首先体现在论文选题差。不少本科生毕业论文动辄讨论的就是一些“世”字头、“国”字头的问题,对于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结果必然是论文空洞无物。不少学生论文选题,不是考虑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而是简单地考虑论文完成的难易度,结果自然导致质量不高。以至于目前不少高校改变传统的由学生自拟选题,指导教师把关的模式,而改为由指导教师直接提供选题,以此提高论文选题质量。显然,这种模式有助于选题质量的提高,但实际上有违学生应有的主体性。与选题相关的就是论文观点创新低。有的学生一篇论文完成后,观点上乏善可陈,或基本上没有观点,完全违背学位论文应有的研究性和“创新训练”之意义。在写作上,有的论文通篇没有任何注释,反映出文献搜集与运用能力严重不足;有的学生从论据到论据,从论点到论点,结构松散,毫无论证逻辑性;有的学生写作中,日常口语化过于严重,学术化、专业化语言运用能力相对不足。论文质量低劣,一方面引发了对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空前质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指导教师的负担。以至于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该项工作失去意义。第二,学术诚信问题突出。在本科阶段,由于大部分高校,特别在教学型为主的高校,日常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本科生进行有意识地研究性思维培养和基本的学术训练,导致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一筹莫展。表现在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题之后也不知道如何破题,在写作过程中更不知道如何有效运用相关理论与论据去论证论点。再加上一些学生对待论文态度本身就不端正,应付任务的心理非常浓郁,学术诚信意识也非常地淡漠,以至于出现不少学生论文部分或完全地来自于对他人学术成果的简单“剪切”、“复制”和“粘贴”。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使得毕业论文所应有的功能完全消解,相反还助长了学生的学术不诚信的风气。正是在毕业论文中出现的这种负面效应,让这项本毫无争议的制度当下充满争议。第三,答辩形式化严重。论文质量低,学术诚信问题严重,固然与日常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学术训练有关,也确实与本科阶段学生学术能力不足有关,但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与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受规则、制度引导的,制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制度亦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学生之所以对毕业论文消极对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有毕业论文的评价机制过于形式化。实际上,只要学生四年各门功课都能顺利通过,毕业论文一般不会成为阻碍学生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门槛。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情况下,毕业论文就是一个过场,特别是毕业论文答辩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无实质性意义。有教师就曾感叹,“在所有‘走过程’教育中,我感到最难堪的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专业本科生应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尤其是应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在一项有关“你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应该取消吗”的网络投票活动中,高达73.8%的网友赞成取消,19.8%的网友反对,6.4%的网友觉得无所谓。正是由于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呈现的质量低劣、学术诚信问题突出,以及整个过程过于形式化,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应有的正面功能正在消退,而负面效应日渐凸显,这也是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理由。然而,笔者认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出现的问题,并不能证明制度存在的意义已不复存在。实际上,在本科临近毕业阶段,通过毕业论文形式,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专业知识,尝试运用专业知识研究现实问题,既有利于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当前制度存在的变异与部分失效,实际上与制度实施过程中具体落实环节的偏离有着紧密的关系。问题的存在并不能证明本科毕业论文已无存在的必要性,而证明的实为优化的必要性。
二、问题的原因:指导—写作的规范缺失
笔者认为,当下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并非制度的本质性问题,而在于制度实施过程中具体环节的偏离。观以当前本科毕业论文的运作过程,除去评价机制等一些因素暂且不论,教师指导角色的缺位和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可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
(一)教师指导角色的缺位
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运作形式显然应当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其最主要的区别即在于指导教师的角色。在研究生阶段,一般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技巧,因此论文作者一般在论文选题、写作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而指导教师则相应地成为论文的把关者。而在本科生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甚至是没有经过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训练,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不仅是简单的把关主体,而事实上是论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导者。如果说一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与论文作者紧密相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一篇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实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度更为密切。“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而教师则应成为主导,特别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现今,论文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重要。”[4]然而,一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中的实际现状要求指导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出现指导教师角色缺失的现象。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负责制,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的指导教师仅为临时性的论文指导教师,相比来说,重要性要小得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下降似乎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本科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位教师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也不断攀升,特别是有些教师还承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就更加繁重。同时,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实际上也十分繁重,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也就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加上,很多高校形式上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但实际上缺乏相关的政策投入,教师的指导工作缺乏应有的激励,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整个论文周期中与指导教师见面的频率多为两次左右,甚至有部分学生除答辩外从未与指导教师有过直面联系。指导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常规渠道则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一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动性差,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一些教师指导角色的缺失。因此,如何强化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角色地位,激励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投入度,优化教师的指导形式,提升指导效果,实为当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进与优化的基本考量点。
(二)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
当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一方面与指导教师的角色缺失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主体性严重不足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时,只有1/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主动联系,甚至有不少学生表示从未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而对于论文进度的把握,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是在指导教师一再督促下完成,有的甚至直至论文答辩之前才拿出初稿。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主体意识严重缺乏。当然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一方面与诸如动力、态度等主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客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之际也往往是面临四年最大考验的时候。有的学生专心于考研深造,有的学生致力于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更多的学生奔走于各种招聘会,还有的学生则已经进入实习和准工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的关注重心已经从学校迁移至社会,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可否认地趋于直线下降,因此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漠视难以避免。再加上,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率往往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状况,因此,学校实际上也默许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动机,就业的位阶实际上远高于毕业论文的份量。另一方面,毕业之际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接踵而来,使得学生不再可能安心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十分有限。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其过往的课程作业质量要比毕业论文质量高得多,这说明非能力水平问题,而是环境所造成的动力、心态和投入度出现了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环节的技术性改进,部分化解毕业环境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干扰,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当前优化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另一着力点。
摘要:马克思人学理论是围绕人展开的研究,一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高校作为培育人、塑造人的场所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别是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更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如何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链动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以人为本;校园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概述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从哲学视角对人所做的思考,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所提到的“人”具有现实性,是具体的、发展的人,是与他人以及社会密切联系的人。“人的现实性”自始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一理论的关注点是人的各种需求,线索是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理论产生的标志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是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才意味着科学的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正式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又有了新的内涵。马克思人学理论正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科学性在各国传播开来。主要包括列宁大力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说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新发展。不仅如此,在中国,我们有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十以来,多次强调人才强国,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重点强调人力优势,更是对人学理论的弘扬。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调研
当前,各行各业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高校自然也不例外,多种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不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力图实现“以生为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喜的同时,笔者注意到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获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一手信息,笔者进行了一次实地的调研活动,力图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找到不足,为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出有效性建议。在本次实地调研中,笔者选取了就近的一所高校,在调查客体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多样化,其中包括校内学生60名,教师30名,管理者10名。调查的内容是当前这所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状况。调研的形式主要是以访谈为主,让受采访者回答问卷问题,记录其真实的回答,最后整理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你认为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缺点是什么?”好多受采访者都表示“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单一”、“可参与性不强,形式化”;在“你愿意参加校园活动么?”这一问题,有一半同学表示不愿意,只有少数表示愿意。在接受访问的教师也表示,当前开展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必须以扣学分的方式才能“强迫”学生参与等等。从简单的几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普遍有学生主动性不高,参与活动热情度低,被迫性强等问题,在内容的设置上比较单一,大多走形式套化,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并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追根溯源,就是由于没有在马克思人学理论指导下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完全忽视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等原则。自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如何开展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笔者虽然只是调查了一所高校,但是,已经能反映出主要的问题了。就是没能重视人,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方法论作指导,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校园活动呢?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对象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设计校园活动时,要多关注学生主体的思想,看学生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多贴近生活,把握热点设计内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在内容的选取与编排上,要提升与学生的契合度,要用全面的眼光来设计,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比赛等学术性活动,也可以适当增加文娱,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多领域发挥自己的能量。第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尊重人的独特性的前提下促进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创新,多增加互动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达到培养人和提升人的目标。总之,马克思人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这就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今后不论在内容的设计还是形式的创新上,都要重视人,这样才能使得活动取得好的成效。
摘 要: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学期间需要完成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良好结合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本文基于多年长期从事成人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经验,通过网络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状态的分析,对建构符合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特点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写作观;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论文是成人教育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对在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基于成人学生特点的论文写作观
(一)学习环境分析
1.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
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是搭建信息化师生交互平台,这解决了传统面授教育无法解决的一些固有问题,具有一些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丰富性、共享性和便捷性,二是学习方式方面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协作性,三是学生学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摘要: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针对我国各大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块而言,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英语写作教育工作的人性化程度。在满足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英语写作课堂的全新社会文化理念,来完成更高效的学习计划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多角色转变,是当前英语写作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下来探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角色转变,立足于教学主体教师的角度,对在整体写作教学模式中的角色转变进行展开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写作教学;角色转变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促使人们站在更具创新理念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加充满了现代化与人性化的教学色彩,其推崇的多角色转变理念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逐渐推广开来。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该理念也逐渐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的方面,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下面笔者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多角色转变进行展开讨论,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的效用和发生的角色转变。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由苏联心理学者维果茨基提出的,其认为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会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二语习得行为的创新化发展。应用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在更为多元化的角色角度上完成全方位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社会文化理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可以被看作为在多元化语言环境下完成教学行为,同时在文化理念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互换,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1]。在社会文化理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第一,教学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二,教学内容。围绕英语知识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展开教育,立足于全面化和综合化的写作视角进行高效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第三,教学环境。社会文化理论构建出来的整体环境极具开放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氛围,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极大地体现了该种教学模式的真实概念,正是由于极具开放化与自由化概念的整体教学环境,使得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实践性。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特点
第一,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而教学内容也是由教学者层层“下发”给学生。从教学的互动性来看,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单方向的互动。然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其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与教师的互动性和沟通程度。而教师被定位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活动的纪律、节奏、覆盖面积等,更多的是教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氛围。第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更具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主要展现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学生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学习理念,并以该理论下营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基础,在信息量更大、与外界接触更多并且与教师、与同学互动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完成对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学习。因此,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非常丰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学习特点来选择极为个性化的英语写作学习内容,使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更加充满了主动性意味。所以说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个性化需求[2]。第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利用文化交流理念和开放性学习平台理念为基础,而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行为。在语言、文化交流形式为基础的开放性平台的背景下,其提供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多种类型的英语课后辅导活动以及课余时间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随时随地的状态下完成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多角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也更是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第四,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突出了听、说环节。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带动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多方面培养。其立足于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功能,并更加突出了英语听、说环节,以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利用更为先进和即时性的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水平。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环节和“英语角”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英语环境中,以此来利用开放性的心理沟通与互动平台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和英语写作学习心得的交流。第五,教学管理被收集到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中。所谓教学管理,是针对教学活动的一项全面管理活动,其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集合了教务部门、教师和在线管理系统等环节而组成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教学管理纳入其中,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融合了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使整体教学工作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写作教学平台,为良好的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管理。
【摘 要】基于对我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背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五环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月31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激情奔涌,鞭打“慢牛”》一文。该文对我县激情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对激情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为深入学习、弘扬“激情文化”精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订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牢牢把握“推进绿色跨越、实现全面小康”发展主题,认真学习《激情奔涌,鞭打“慢牛”》一文,对我县的“激情文化”展开大讨论,深入查找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在学习讨论中获得进步,努力把激情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动力。
二、活动对象
这次主题竞赛活动对象为局属各科室,全体干部职工。
三、活动内容
1.积极动员,营造讨论氛围。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讨论内容,召开学习动员会,营造良好的学习讨论氛围。
2.创新方式,丰富讨论载体。动员会召开之际就要组织全局人员集体学习《激情奔涌,鞭打“慢牛”》一文,会后利用业余时间组成小组开展讨论,各小组之间要加强互动,讨论成果要及时共享,对于优秀的成果要组织全局人员学习。要创新讨论方式,从讨论到得出结果然后就结果再讨论再得出结果,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使本次讨论活动不断深化。
摘 要: 本文对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作了分析,从论文选题、新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等方面,对卫生理化检验方向本科毕业论文的组织实施进行了阐述,供有关高校借鉴应用。
关键词: 卫生理化检验 本科毕业论文 组织实施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检验,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和升华,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1-2]。下面就如何组织实施卫生理化检验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总结和探讨。
一、毕业论文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学生的就业、升学期与学位论文设计期时间冲突。
高校理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毕业生考研、实习、就业与论文成文工作交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要求学生选题、定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对所研究的问题深思熟虑后,以提纲、报告的形式完成。因此,在教学管理中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总体安排上,将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适当前移,进行早期渗透,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密切结合。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三学年转移,减少第四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七学期课程适当减少或不排课,以利于学生提前进行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完成即可,不追求质量;不少学生没有按预定的毕业论文计划开展工作,以致相关材料、工作进展记录、时间上的安排都无法跟上计划。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在做好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实现毕业论文工作由“重规范”向“重质量”的转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想方设法减少因学生就业、实习、考研等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影响。
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时期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并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对策。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对策一、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
(一)学校的管理问题
由于高校现在的论文是和相关的经费挂钩的,因此很大程度上,经费的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所以第一个原因应该是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导师没有相应的课题和经费就无法保障其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能动性。例如,有的毕业论文需要许多文献数据作支撑、需要相关的实验仪器作保障,但是由于经费问题,这些有价值的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第二,是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目前毕业人数急剧增加,毕业论文的指导需求也大幅提升,然而高校自身的论文指导资源,包括指导教师资源、图书馆资源、相应的实验设备资源等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导致了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论文指导资源不足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质量问题、规范问题等,有时一个论文指导老师甚至要指导超过十个毕业生,毕业论文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论文质量下降在所难免。而理工类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实验,实验设备资源也严重缺乏,毕业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无法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第三,毕业论文的评审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评审当前存在许多形式化的问题,论文答辩大有走过场的趋势,毕业论文成绩没有进行有效的区分,答辩时间相对不足,评委有时无法充分阅读和理解学生的论文,提问没有抓住重点和核心。总之,当前的毕业论文评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让评审更科学、合理而有效。第四,毕业论文管理的问题。毕业论文完成周期相对较长,学生的论文分组多,实验地点广,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管控。并且由于不同的高校和学院由于管理资源不足等原因,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条例实行消极执行的态度。第五,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比较关键的地方,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导师直接给定了,这样就导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因为经费等原因而被放弃。撰写过程中,许都学生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规范指导,导致出现了许多撰写的规范问题。
(二)学生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问题
第一,毕业生的态度问题。许多本科毕业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毕业论文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毕业论文在大四完成,而大四又正处于本科生找工作的时期,因此,面对毕业论文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多数本科生更倾向于先解决就业再考虑毕业论文的选择。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以后,本科生大多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当中。因此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冲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它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认为毕业论文是可有可无的,随便应付即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直接因素。第二,导师的态度问题。许多导师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也没有做好。由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同时肩负了指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任务、自身的课题科研任务以及教学任务等,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因而也无法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论文指导。但是导师不应以此为借口,降低自己的责任心和论文指导工作要求,出现无计划指导、随意指导等低效指导问题,不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学校管理部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