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产负债表

我有一位曾是会计师的朋友,现退休了在家带孙子。她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张资产负债表。这话很有哲理。

到底是做会计师的,她习惯把人的一生也用资产表来进行测算。她说,一项资产的获得,总是通过另一项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来实现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以拥有资产特别是物质资产的多少,来判断人生的成败,却忽略了资产与负债总是如影随形。

她说,所有的资产负债表第一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令人又爱又恨的“钱”。可惜很多人只看到这第一项,就对报表的主人下判断,称此人为穷人或富人,却看不到这项资产增多之下所背负的债务,比如辛劳、风险、担心,甚至犯罪;或者另一些无形资产,比如与家人团聚和娱乐时间的减少。

父母,是我们一出生就获得的原始资产,相应地,我们也迎来一项长期负债,它叫做赡养;有的人可能还拥有另一项资产就是兄弟姐妹,与此相应的债务叫做照顾;然后是朋友,它带来的负债是守望相助,但有时也会是背叛。

爱人,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最大的抉择。拥有这项资产的意义非同小可,其影响类似于两家企业合并,因为资产增加了一倍,但负债也增加了一倍。此外它还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和更多的负债,比如激情、快乐、亲密、稳定,再比如磨合、冲突、担心、放弃一定的自由和自我。

再随后就是子女,这更是重量级的资产,同时也是重量级的负债――可能是你后半生最重的操劳和牵挂。老人都喜欢把省心的小孩叫做“还债”的,而把那些让父母操碎心的小孩叫做“讨债鬼”。

有些人的资产负债表上还会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之相伴的负债自然是大量的磨炼,或许有远离故土的孤独。还有健康,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基本资产,当然由坚持锻炼这项负债来维护其平衡。正如企业有大小,人生的资产负债也各不相同。有人平静地度过一生,资产和负债都较少;也有人波澜壮阔,拥有大量的资产和大量的负债。

其实,判断人生的不是资产,而是资产减掉负债的剩余,那才是我们的净资产。

全文阅读

资产负债表管理

在很多会计人员的印象中,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简直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根本没有必要将两者牵扯到一起。这正是不少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和会计考试中产生差错的原因。笔者认为,虽然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与或有事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概念具有交叉的部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如果都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这一时点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已经客观存在,有关会计要素的金额需要估计(即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才得以证实,由不确定事项转化为确定事项;而或有事项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其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有事项最终会转化为确定事项。特别是在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符合负债确认的条件时,企业就应当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预计负债也需要合理地估计),如果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影响或有事项结果的不确定因素消失,该或有事项就转化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就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例:A公司与B公司签订一项购销合同,合同中订明A公司于2001年10月20日向B公司供应一批货物。由于A公司未能按照合同发货,致使B公司发生重大经济损失。B公司通过法律程序要求A以司赔偿经济损失900万元。该诉讼案件在12月31日尚未判决,A公司在咨询了公司的法律顾问后认为,最终的法律判决很可能对公司不利。根据法律顾问的职业判断,A公司赔偿金额可能在780万元至820万元之间的某一金额。2002年3月15日,经法院一审判决,A公司必在10天内向B公司赔偿经济损失820万元,A公司与B公司均不再上诉。A公司已于3月25日向B公司赔偿经济损失820万元。假定A公司2001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2002年4月10日,所得税税率为33%,按净利润的10%和5%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

该项业务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或有事项,又是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而且是或有事项转化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业务。

2001年12月31日,A公司应将该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

借:营业外支出-赔偿支出8,000,000

贷:预计负债-未决诉讼8,000,000

2002年3月15日,A公司应将或有事项转化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全文阅读

CFO的资产负债表

适度的负债所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将会带来更加丰厚的权益。

日历翻到2008年,蓦然发现我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了第16个年头,职业生涯近一半的时间已悄然逝去。

前不久读了朋友转发的一封邮件――“人生的资产负债表”,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张资产负债表”,不禁回想起作为一名财会工作者这16年的资产负债情况。

先看资产。我的资产负债表里,最丰富的就是财务和会计知识,它不仅来源于财经大学学习的积累,更有16年工作的积淀。这些知识就像固定资产一样,不断地折旧又不断地更新:从1992年的两则两制到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再到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我的专业知识更新与会计改革与发展同行。

其次,就应该是存货了。它们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规格。既有作为一个财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知识等等,又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哲学、心理学、人文艺术等等,它们全都储存在我记忆的仓库里,需要时就填制一张领货单领取出来,而不必急急忙忙地去采购。

无形资产也是我的一项重要资产。它们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精神。我无法说得清它们的价值,但是它们为我的职业生涯带来无限的生机。

学过会计的人都知道,一项资产的获得必然会有另一项资产的减少或一项负债的增加。

在我的资产不断增长、不断积累的时候,负债也如影相随。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储备知识都需要时间,于是花前月下的时间少了,照顾家庭的时间少了,与朋友聚会娱乐的时间甚至于锻炼身体的时间少了。我的负债就是对家人、对朋友、对身体的负债。

全文阅读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了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不得再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核算,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

[关键词]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异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法债务法核算,不得再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核算。而资产负债法债务法在我国是新采用的一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它与原来的损益表债务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这两种核算企业所得税的债务法,其主要目的都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使各期的所得税费用与调整永久性差异后的企业利润相配比。这两种债务法的主要区别,是确认各期调整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的着眼点和直接依据不同。损益表债务法是依据计入会计利润与计入应税所得额的收入、费用总额一定,而计入各期的收入、费用对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的影响不同的时间性差异,确定各期调整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依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和适用税率,确定递延所得税的余额,根据递延所得税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确认或调整递延所得税,调整所得税费用或所有者权益。以简例说明这两种债务法的异同。

例1:甲企业2006年12月购进一设备,原值1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0,企业按4年直线法折旧,税法要求按5年直线法折旧,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008年由33%调为30%。

从例1可见,当期暂时性差异的变动就是当期的时间性差异,两种债务法各期确认或调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数额和方向都相同。当税率发生变动时,都要将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余额调整为新税率应有的余额。而损益表债务法直接按当期时间性差异和适用税率及税率变动的影响,确认或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按照暂时性差异累计余额和适用税率计算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应有余额,再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确认或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例2:甲企业2006年12月租入一设备,租期3年,每年末付租金2万元。甲企业按租入资产的公允价值5万元入账,租期满产权归甲企业,甲企业与税法都按5年直线法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甲企业未确认融资费用按实际利率法分摊,2007年-2009年各计转0.485、0.338和0.177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纳税调整,先要明确:

全文阅读

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现有的资产负债表是基于1992年会计改革所逐步形成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一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从中所体现的会计平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常常被理解为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资产和权益总额及其构成的数量关系,且这一数量关系被用来检验资产负债表编制是否正确的初步判断。这样的解读仅关注了货币计量下所体现的财产数量关系,却忽视了数据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实质——产权关系。笔者拟从产权的视角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解读。

一、资产负债表因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而改变

目前,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会计平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对这一等式有两个视角的解释:一是资产是企业资金的占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所以,资金来源应该等于资金占用,等式成立;二是,等式右边反映了“谁”为企业提供了资金,资金提供者应在企业中拥有要求权,有多少要求权就应该有多少资产,所以,等式也成立。首先,这样的解释过度关注数量相等的关系,会使人们忽视对产权的理解;其次,这一等式虽然也关注到了产权关系,但并没有说明资产负债表是如何反映企业的产权关系的,不符合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变革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根本目的,即不能很好地解释由“资金平衡表”向“资产负债表”的转化。

(一)资金平衡表是适应计划经济中单一产权资金运动的数量关系等式 1992年以前,我国的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以“资金平衡表”和“损益表”为主要构成部分。资金平衡表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为设计基础,以三段平衡为特征,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角度要求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等于固定资金、专项资产等于专项资金,且在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专项资金下分别设置了流动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科目。这种会计信息表达了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关系,清晰地报告了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这种反映和监督各单位资金运动数量关系的资金平衡表适应了企业单一的产权制度——企业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制度,符合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采用国家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管理模式。自建国到1992年,我国的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企业的运行以国家资金管理为主,强调专款专用、专户专存。另一方面,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国家是企业的唯一投资者和收益者,有权利随时调拨资金和决定资金的使用。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企业制度方面来看企业产权都完全归属国家所有,企业的产权是不言自明的,无需界定。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下,作为投资者与企业资金运作者的国家成为主要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几乎是唯一的需求者,并不关心产权的归属与变更,而更关心资金的来源、使用与安全。所以,当时的会计制度无需强调产权关系和保护产权,其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的来源、使用及资产的安全,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为基础设计的“资金平衡表”,通过货币计量将同类资产换算成相应资金数额的资金投入基金,就可以达到对资金运动监控的效果,以简单的资金流动所体现的数量关系也能够满足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达到了会计对企业财务监督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作用。这种传统的会计制度根植于单一产权结构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这种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中达到了均衡,资金平衡表也就成了与当时经济体制相均衡的会计模式。

(二)资产负债表是适应市场经济中多元产权关系的产权数量等式 1992年以后,在我国的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以“资产负债表”取代了之前的“资金平衡表”。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基础设计的,反映了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股东)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产权关系及其结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债权人和投资者(股东)分别享有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无论是债权人还是投资者(股东)都是以企业的法人财产为权益要求对象,并没有类似于“资金平衡表”中“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设计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制度是产权制度。

1992 年至2002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明确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改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道路。这一时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为改革目标。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以产权制度的完善为主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股份制,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融资多样化,产权主体多元,产权关系复杂化。因此,要实现明晰的产权关系,满足企业产权主体的利益诉求,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能够确立、计量和维护产权关系的信息基础,会计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中心枢纽在这一方面具有其天然优势。正如伍中信(1998)所言,会计对产权的贡献是与生俱来的,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会计又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 Watts and Zimmerman,1983) 。

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1992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转化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不仅是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数量关系形式的改变,而是会计适应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反映经济活动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产权关系数量等式,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投资者权益的资本保全制,从而满足了改革后企业制度对产权关系的核算需要。2003年以后,企业会计改革围绕着完善和深化企业现代制度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细化会计平衡公式内涵,在2006 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重新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在资产负债表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这些改革进一步体现了会计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投资者为产权主体的服务基础,形成了真正意义上服务于投资者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框架,对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制度性作用。

所以,产权制度的变革是会计平衡等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转化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立,明确产权关系,发挥会计在产权契约确认、计量、维护等方面功能的必然选择。会计平衡等式由注重资金运动的数量关系,变为关注产权关系是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

全文阅读

从损益表债务法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实现了公司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立法理念的变革。在资本信用理念下,人们关注利润表和资本项目,资产负债表成了利润表的附表;而在资产信用立法理念下,人们从企业的资产负债出发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及信用状况,资产负债表较之利润表,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和交易实质的理解,是从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人手的,然后根据所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会计准则反映了我国商法立法理念的变革,顺应了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将对资产负债表负债法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并对新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比较。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优点

其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利于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论更科学,反映更全面,操作更简单,具备损益表债务法的所有优点,因此现被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所采用。另外。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跨国经营日趋普遍,客观上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财务报告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因此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也应当与国际惯例进一步接轨。

其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比损益表债务法能够提供更多的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于暂时性差异,其内容本身比时间性差异广泛的多,而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把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分门别类处理与披露,所以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详实,更加明确,易于理解与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是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最重要的原因。

其三,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更符合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我国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中任选一种,这样选择的余地太大,使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果采用统一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相同,则会有利于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比较。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旧制度允许选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选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建议采用递延法,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采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新准则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下面我们主要对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两种方法的内涵。损益表债务法依据“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注重时间性差异,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这种方法下的所得税费用计算过程是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会计收益×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税率变动对以前递延税款的调整数,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额,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用“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侧重暂时性差异,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内容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其计算过程为: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损益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全文阅读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负债已超56万亿

【本刊综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8月3日的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政府负债超过5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与此同时,中国政府2013年资产总额111.9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一成,增速远低于负债增速。

根据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2015,2010年中国政府资产总计106万亿元,2011年资产总计85.5万亿元,2012年资产总计101.8万亿元,2013年资产总计111.8万亿元。相较于2012年,2013年政府资产增长近10%。而反观中国政府的负债情况,2010年政府负债总计40.5万亿元,2011年负债总计近44万亿元,2012年负债总计47万亿元,而2013年政府负债总计大幅攀升至56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近20%。具体分析这56万亿的负债结构可知,2013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0.7万亿,其他政府债务近10万亿,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3.8万亿,政策性银行发行债券近9万亿,外债的其他部分为3万亿,社保基金缺口10万亿。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中国的资产规模大、情况良好,足以应对政府债务。谈及2013年政府债务同比增幅近两成的原因,他表示地方政府债务的攀升可能是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决算报告制度,主要反映政府预算收支等流量情况,不存在以一级政府作为主体的资产、负债的合并数据。中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根据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需要向外界公开,资产和负债都将明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政府负债增速较高,但政府拥有大规模优质资产。中国近几年来政府总资产规模均为负债规模2倍左右。

链接

解读

用土地出让金激活PPP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本刊综合】为了避免发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被迫采取债务置换的方式,给地方以喘息机会。只是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地方很难因为中央的救急而转变发展理念,而不再以负债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反而又萌生出大搞土地财政的热情,继续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上做文章。现在,很多地方想方设法通过所谓的PPP(公私合作)模式,重拾土地财政,以此来拉动增长、拉动政绩。只是社会资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冲动,因此,尽管地方推出了数万亿元的PPP项目,得到社会资本响应的却寥寥无几。激活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投资热情,土地出让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催化剂”。绝大多数项目只有在有土地出让收入做承诺和保证的情况下,社会资本才愿意介入,PPP模式也才有可能见效。所以,如何把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办法、使用目标、使用渠道等向社会公布,以此来打消社会资本的担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PPP模式的作用。

中国发生债务危机应为小概率事件

全文阅读

论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摘要] 资产负债观在各国会计准则制定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负债表可提供基础通用的会计信息,却无法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决策需要。本文认为,资产负债表应当增强与企业现时价值以及未来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并提高报表信息的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投资者 信息披露 信息需求

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资产负债观得到了普遍推广。1996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的所得税准则(IAS12)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换的趋势。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4年在《FASB对SEC关于原则导向会计体系建议的回应》中也明确表示,其准则制定将坚持资产负债观。在这种收益计量观下,资产负债表项目得到了净化,众多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被剔除出资产负债表。对投资者而言,净化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为支持投资决策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满足投资者直接的决策需要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从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视角,探讨资产负债表的改进,以期增强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一、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含量――基础通用的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及对资源的要求权,即提供有关该时日的资产、负债、业益这三个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额的描述(葛家澍、林志军,2001),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资金来源、获利能力和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从报表项目来看,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拥有或控制资源的概况。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是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基础,正是净资产的增加才产生了收益(亨利・沃尔克,2004)。债权人和投资者同样具有对企业经济利益的要求权,同时由于收益分配方式和顺序的差异,投资者有必要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所占的比例,对企业基本的盈利能力做出评价。

其次,从信息的时间属性看,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主要是历史信息。历史成本对于过去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反映最接近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投资者的期望应至少部分地建立在对公司过去业绩评估的基础之上。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产、负债产生的影响,能够满足通用会计信息的需求。

最后,资产负债表信息除了表内信息之外,还包括若干与报表相关的附注信息。附注中对于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的说明,以及对关联方交易和重要事项的披露等内容,是对报表信息的诠释和补充,揭示了企业未来可能的变化,辅助了投资者的决策。

全文阅读

资产负债表审计之我见

资产负债表审计,是指针对企业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所进行的审查和证明活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审查,可以审核验证该表所列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以及资产价值计量的合规性和正确性,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亦可以使报表使用者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同时,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为报表使用者进行财务决策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对于资产负债表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资产负债表的技术性审查

技术性审查属于基础性审查。使用的方法有观察、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查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资产负债表内各项目之间关系的审查。审查时应先查明资产总额是否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然后再复核表内各有关项目的小计、合计和总计等是否计算正确。除此之外,还应查明表内本年度“年初数”是否与上年度末的“期末数”相等。

第二,资产负债表与账簿之间关系的审查。表内各项目的数字是依据账簿记录填列的。因此,审查时应将表内各项目与其相对应的张破记录进行核对,以表明两者是否相等:

对直接根据总账余额填列的项目,应检查表内期末数与张波中相应的总账余额是否一致,这类项目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对根据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的项目,应检查表内各项目数额与其相关总账所属明细账余额合计是否一致,如应收账款项目需要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科目所属的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计算填列。

对于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填列的项目,如长期借款项目,需要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扣除其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一年内到期的借款金额计算填列。

全文阅读

中美资产负债表“观后感”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中央银行采取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而分析各国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能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央银行到底作出了哪些努力。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前、中、后期中美两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从中透视出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货币政策

一、金融危机后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绝大多数文献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下半年,危机不断深化蔓延的时期为2008年和2009年;2010年为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年。由此,笔者将时期分为三个阶段:金融危机前期(2007年6月以前)、金融危机中期(2007年7月到2009年底)和金融危机后期(2010年及以后)。然后分析各阶段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进一步说明各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化的实质。

1.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简单而且稳定。从表1可以看出其简化的资产负债表。

其中,金融危机以前,国家债券和贷款占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准备金构成了所谓的基础货币,占总负债的90%以上。比重很小的资产、负债项略去没有考虑。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迅速了陷入低迷期。美联储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挽救各大创伤严重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动用了全部常规性货币政策,更关键的是,还在危机关头创新了大量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期望给奄奄一息的经济体系注入急需的血液。这些政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反映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使得总资产规模迅猛膨胀,资产的构成也变得复杂花哨。由表2可以看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新增资产方的情况。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主要包含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