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投资性房地产·资本化·后续支出·核算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及计量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现实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职业判断强度不断提升,导致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资本化后续支出核算中仍有些难以把握之处。本文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资本化后续支出核算具体的实务处理存在不妥之处。本文根据有关准则规定及对资产会计核算科目的理解,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资本性后续支出核算展开了相关论述,提出了投资性房地产资本性后续支出核算应简单化在“在建工程”会计科目中进行归集,改扩建完毕交付使用时再转入“投资性房地产”会计科目,而不应在“投资性房地产――在建”会计科目中归集核算的观点,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支出 资本化 核算科目 在建工程

《企业会计准则》(2006)已实施近五年,投资性房地产作为首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准则被一部分房地产和其他的上市公司所采用。此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规范了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在企业具体实施该准则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该具体会计准则。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

房地产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在社会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我国出台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明晰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及其内容。

(一)房地产的定义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由于其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它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土地使用权)、建筑物、房地合一。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及内容

全文阅读

企业资本性支出管理与财务核算探讨

摘要:资本性支出是收益性支出或成本性支出的对称。它是指企业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及矿权等的支出,本文主要从观察近来年企业在资本性支出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建议,并以研发项目为例,简要阐述项目流程,明确各关键控制点。

关键词:企业;资本性支出;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资本性支出不同于成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由各受益年度的营业收入分摊负担,成本性支出全部由当年营业收入补偿。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成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和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如把资本性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资产价值,多计了当年费用,虚减当年利润;反之,则多计了资产价值,少计了当年费用,虚增当年利润。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化会计处理,有时把小于一定金额的资本性支出,也作为成本性支出处理。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首先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加以区分,然后将收益性支出计入费用账户,作为当期损益列入损益表;将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账户,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前者称为支出费用化;后者叫做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支出随着每期对资产的耗费,按照受益原则和耗费比例通过转移、折旧和摊销等方法,逐渐转化为费用。

一、资本性支出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各企业以多计资本性支出、少计费用性支出,进而虚增资产及利润的情况居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固定资产分类不清

固定资产需分类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大中型项目投资,如井巷勘探开发等,分类不清容易导致将部分低价值、低寿命的生产及非生产辅助设备合并计入单项大额固定资产,延长折旧年限,导致后续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性支出计量有误。

全文阅读

折旧与资本性支出预测模式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比目前实务操作中几种常见的折旧与资本性支出的预测模式,试图总结出一种更为合理且操作性强的折旧及资本性支出的预测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使用收益法对一些固定资产较多、更新周期较短的企业进行评估时,折旧与资本性支出的预测对评估结论往往影响较大。而永续期内的折旧与资本性支出的预测在实务操作中存在多种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出的结果往往有所差异,笔者希望通过对比目前常用的几种预测模式,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且结果更为合理的折旧与资本性支出的预测模式。

二、资本性支出、折旧以及资产更新周期的一般情况

企业的资本性支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而购置新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可称之为追加支出;另一种是为了维系现有生产规模、生产条件,将已经达到经济寿命年限的资产进行更换而发生的支出,可称之为更新支出。在进行资本性支出预测时,通常按上述两种形式进行预测。

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作为一种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收益法中通常应参照企业实际执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预测,并应区分存量资产、更新支出以及追加投资三种情况分别预测。

按照经济寿命年限的经济理论,当某一资产达到经济寿命年限时,继续使用的经济效益会小于将其进行更新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继续使用将不再经济。基于这种理论,在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应考虑在某项资产经济寿命年限结束时,对其进行更新。但由于实务操作中,资产的折旧年限通常与资产的经济寿命年限存在差异,资产的更新可能发生在明确的预测期内,也可能发生在永续期,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三、目前在实务操作中主要采用的几种预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何为收益性支出?何为资本性支出?如何区分判断?等

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几个会计期间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也就是说,形成非流动资产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

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形成非流动资产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

例题: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是()。

A.购买固定资产发生的运杂费支出

B.购买专利权支出

C.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

D.购买工程物资支出

答案:C

全文阅读

电网企业资本性支出预算目标分解模型研究

【摘要】研究在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下,围绕实现综合经营绩效最优的目标,从规模、效益、安全、风险四个维度出发,在收集、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搭建以相关度高的规模维度指标为主参数,以效益、风险、安全维度指标为修正因子的资本性目标分解模型。

【关键词】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记分卡

全面预算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企业,但它毕竟是传统意义上的全面预算体系。随着战略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对预算管控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我们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思考全面预算管理。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的目标基础之上,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和依据,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上的分解和具体化。

电网企业资本性投资规模大,为了做好供电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每年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做好资本性投入规划,支撑公司的战略发展,是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在总体的资本性投资规模控制范围内,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预算分解,公司并没有很成熟的、成体系的方式。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点探讨研究在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本性目标分解,以总规模为控制,充分考投入产出、安全生产、保障供电、提升服务,促进公司和电网按照战略规划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综合经营绩效最优。

一、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战略导向预算管理

战略目标指导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目标体现战略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是战略目标的阶段性体现。在上述思路中,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战略目标进行细化,进而确定合理、可行的预算指标体系。由Robert S.Kaplan和DavidP,Norton率先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企业战略为核心,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体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结果与过程、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平衡。

全文阅读

企业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的难点及对策探析

资本性支出是企业的战略成本支出,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行业工作基本方针和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加强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是实现行业整体资源有效配置、规范运作、动态控制的过程,也是分解、细化、量化行业整体发展规划并促进其实现的过程。强化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防范决策风险,优化财务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实力。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统筹观、大局观,解决好长远规划和当下现状的关系,既要保证行业发展基础稳定,更要持续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实力,保证行业整体资产高效运转。

本文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实践,分析现阶段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探讨加强资本预算管理的对策,目的在于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资本性支出与企业当期经营业绩关联度低,普遍得不到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中期发展规划中资产增配目标不清晰。企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是生产经营和税利规划指标,规划中有关企业中期固定资产增配目标不清晰,缺失组织实施的配套措施,规划与年度投资计划和资本性支出预算衔接不紧密,预算编制的目标性不强准确性不高。投资计划是资本预算的基础前提。企业年度投资计划一般自上而下按照一定范围和权限实行层层审批制,年度项目计划的审批下达时间滞后于预算编制时间,导致审批下达的投资计划失去对下属企业编制资本性支出预算的指导意义。自下而上编报的资本性支出预算,尤其是需要审批的项目预算,在未批复下达的前提下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数字,未经内审部门审核认定,经常会出现“有计划无预算或有预算无计划”的现象。

2.预算项目审批和过程控制不严格。多数列入年度预算的企业自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基础资料不完备,预算编制项目不具体,预算金额弹性大、准确性差,存在“年初留预算,临时分项目”的现象。预算批复后不分解、不细化,执行情况不分析、不考核,难以维护预算的严肃l生,导致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控制、考核等基础性工作成了全面预算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3.现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滞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庞大的资本性支出,迫切需要企业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规范各类项目建设的监管。现阶段,多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借助于Excel工具,进行预算的编制、汇总、分析。在资本性支出预算的实际执行控制过程中,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对比分析信息不能即时自动生成,只能由预算管理人员事后花费很大精力手工进行加工统计,导致预算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差、利用率也低,无法实现对投资项目预算实时控制的目的,预算编制和实际执行在一定程度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因此,企业现行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于现行组织结构和经营规模不相匹配,也与企业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4.投资项目监管力量不足,项目预算的基础性工作不细不实。各行业每年拟建、新建、续建项目和正常维修项目数量多,涉及资金额度大,有企业公司的自立项目,也有需要层层审批项目,项目实施前可行性调查论证、审批立项、概算、申报等基础准备工作任务繁重,组织实施过程中从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预算控制到资金支付、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环节都要实施全程监管,企业建设项目多由临时成立机构组织实施,人员少而且不稳定,项目综合管理水平不高,竣工移交后遗留问题较多。信息化建设项目多由具体应用部门自行组织实施,缺乏行业统一规范管理标准。此种项目投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企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规范要求。

全文阅读

安全生产费用资本性支出会计核算探讨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的处理规定的变迁。对2004年、2008年、2009年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的处理做出了阐释。就安全生产费形成资本性支出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认为对于资本性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分期计提折旧,可以避免以上文件规定存在的弊端。

【关键词】 安全生产费;会计核算;资本性支出

一、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资本性支出核算演变过程

1、在2004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下发的财建〔2004〕119号文件,要求煤矿从产煤实际投入成本中提取一部分用于煤炭生产安全的费用,作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按照规定费用性支出直接冲减安全费余额,形成资产的,在转资时一次性提足折旧。企业固定资产有两个判断标准:(1)是指为了生产经营而持有的,预计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房屋及建筑物、电子设备、运输设备、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2)是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但单位价值在2000(不含2000元)元以上,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列为固定资产。不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物品,为低值晚耗品。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只要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便可确认为固定资产。如:购买灭火器,消防设备,劳动用品等都有它的使用期和价值所在。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全额计提折旧,同时冲减安全费余额。

形成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举例:

(1)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 ,价值120 000元。借: 固定资产 120 000,贷:银行存款120 000。(2)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长期应付款,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借:长期应付款 120 000,贷:累计折旧 120 000。

2、2008年11月,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又对安全生产费的处理做出了的规定,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再从成本中列支,而是做为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同时进行利润分配,而固定资产折旧分期计提计入费用。

形成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举例:

全文阅读

强化风险管理 提升企业资本性支出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运用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从风险的内容入手,对通信企业在资本性支出管理中的风险来源进行分析和梳理,最后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企业的决策流程进行优化,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关键词:风险管理 资本性支出 管理水平

2006年以来,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迅速漫延,许多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企业的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危害性由此可见。作为微观经济实体的企业,如何能够预防风险,并且在风险发生后,如何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是每个企业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公司的资本性支出管理中的角度探讨风险控制问题。

一、什么是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不确定性,是预期的目标和实际的差距。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目前一般应用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是由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于2004年9月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概念。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风险识别、企业风险衡量和企业风险处理三个方面。

企业风险识别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企业风险的存在,并找到主要的风险因素,为后面的风险度量和风险决策奠定基础。

全文阅读

社会保障支出对人力资本培育有效性分析

摘 要:利用200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Eviews分析对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力资本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社会保障支出变化确实是人力资本变化的原因。提出社会保障支出在对人力资本培育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人力资本;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73-03

一、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一)人力资本

当代西方经济学普遍认为,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人力资本投资是使劳动者获得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1]。

(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对其国民提供物质或者服务形式的帮助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中国统计年鉴中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全文阅读

收益法评估中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金预测问题探讨

摘要: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需要对被评估单位的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金进行预测,以下就实务中的几个主要的共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收益法评估 资本性支出和营运

一、资本性支出预测问题

(一)资本性支出预测

资本性支出主要是企业对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管理设备以及生产经营中资产正常更新的投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存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重置支出);二是增量资产的资本性支出(扩大性支出);三是增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重置支出)。这三部分可以根据企业更新改造计划、未来发展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内容,并且假设项目实施的可能性等进行预测。

其中存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应分资产类别分更新周期采用直线法简化处理,更新周期应按估计的厂房、设备平均耐用年限考虑,而不是实际折旧年限;增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参照处理,但应从增量资产完工投入使用后开始考虑。

增量资产主要根据企业产能扩张计划结合可研报告、投资预算等确定,并合理安排建设期及完工日期;特别是尽量用已知的行业数据(如同类上市公司类似投资等)验证其可靠性,例如:同类工业企业平均每吨产能的资本支出或同行业的每条生产线的资本支出等。

从长期来看,达到稳定状态后的更新支出与资产年折旧额应大致相当。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假设永续期资本性支出等于年折旧额。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