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转正生活总结

转正生活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箱梁受力的理解

【内容摘要】:在预应力砼桥梁中,一般说在箱梁内对称挠曲的纵向弯曲应力是主要的,而偏心荷载引起的扭转应力是次要的。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中的对称箱型截面中,由偏载引起的约束扭转正应力占活载弯曲正应力的15%左右。在一般设计中可不予考虑。

【关键词】:刚性扭转、约束扭转、畸变、横向弯曲、翘曲正应力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箱梁截面受力特性

作用在箱形梁上的重要荷载是恒载与活载。恒载通常是对称作用的,活载可以是对称作用,也可以是非对称作用,必须加以分别考虑。偏心荷载作用,使箱形梁既产生对称弯曲又产生扭转,因此,作用于箱形梁的外力可以综合表达为偏心荷载来进行结构分析。

箱梁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位移,可分成4种基本状态:纵向弯曲、横向弯曲、扭转、扭转变形(即畸变)

纵向弯曲:纵向弯曲产生竖向变位,因而在横截面上引起纵向正应力及剪应力。

扭转:箱形梁的扭转在这里是指刚性扭转,即受扭时箱形的周边不变形,变形的主要特征是出现扭转角。类型分为自由扭转和约束扭转,所谓自由扭转,即箱形梁受扭时,截面各纤维的纵向变形是自由的,杆件端面虽出现凹凸,但纵向纤维无伸长缩短,自由翘曲,因而不产生纵向正应力,只产生自由扭转剪应力。而受扭时纵向纤维变形不自由,受到拉伸或压缩,截面不能自由翘曲,则为约束扭转。约束扭转在截面上产生翘曲正应力和约束扭转剪应力。产生约束扭转的原因:支承条件的约束,如固端支承约束纵向纤维变形;受扭时截面形状及其沿梁纵向的变化, 束扭转,如等壁厚的矩形箱梁、变截面梁等,即使不受支承约束,也将产生约束扭转。在D62规范的5.5.1条的条文说明(第176页第五段):“在扭矩作用下的钢筋砼结构或构件,若扭矩系由荷载直接引起的,并可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得,一般称为平衡扭转;若扭转系由结构或相邻构件间的转动受到约束所引起,并由转动变形的连续条件所决定,一般称为协调扭转或是附加扭转。(其实就是上文中的自由扭转和约束扭转)由于后者的连续变形可引起内力重分布,对设计的扭矩起到折减的作用。本节规定的抗扭计算公式均未考虑协调扭矩或附加扭矩,也即本规范有关受扭构件的计算仅适用于平衡扭转。

全文阅读

家常便饭也需精心准备

摘要: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常态课中形成的,而不是靠一两节公开课能造就的。为此,如何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提高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提高数学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平移与旋转;教学有效性;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17-02

一、着眼学生水平,合理制定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自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教学,而不能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学生、要求学生,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的,我们决不能要求“理解”或“掌握”;要求“感受”的,我们决不能要求“体验”或“探索”,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平移的基本特征为“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这是一个比较难懂的物理概念。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仅为“感受平移、旋转现象,探索这两种运动的过程等”,没有要求学生用书面语言归纳其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概括数学课本平移特征时,学生只要能说出与“课本移动方向是直的”、“课本的方向没有改变”、“课本从左边移到了右边”等类似的答案我们就给予肯定和鼓励,不但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还能丰富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形成牢固的平移(旋转)表象。

二、领悟教材意图,科学预设教学

科学预设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客观透彻地分析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找准教学起点,突出重点,科学突破难点,做到“巧把金针度与人”,教学预设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如《平移与旋转》一课,我制定的目标如下:(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分这两种运动现象。(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变换中数学的美及平移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从学生身边的事例――推拉窗户引入平移,从玩溜溜球引入旋转,接着通过让学生再推(再玩)三推(三玩)的方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平移(旋转)的特征,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牢固的平移旋转的表象,接着通过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的实例,并说明判断理由等一系列活动来自然而然地突出教学的重点。最后,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数物体平移的距离,我在领悟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座位移动游戏,通过让学生分别开展“有方向有距离”、“有距离没方向”、“有方向没距离”这三种不同的移动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亲力亲为的游戏活动中经历物体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确定物体移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并成功感悟出数物体的移动距离时要采用物体上的同一个点来确定的方法,使教学难点的突破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全文阅读

企业智力资本投资论文

一、文献回顾

娄文妍、岳晓光(2012)提出用隐含语义统计模型结合的方法探讨企业资产结构和营运能力存在的相关性[5]。杜剑、刘洁(2013)以10家白酒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出企业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正相关,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提升可以达到未来年度增加利润的目的[6]。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竞争。以知识为核心的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价值创造和绩效提升的战略性资源。学者南星恒(2013)认为智力资本是以个人智力资本为根源的、企业拥有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知识资本,这种知识资本是在企业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创造能力的组织知识[7]。同时,他将智力资本按三元论来进行划分,即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并将结构资本进一步划分为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人力资本是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总和,它凝结在个人体内,通过个人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使企业物质资本效用最大化。创新资本是企业投入于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资本,它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其价值的实现在于企业各项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的形成。流程资本是企业投入用于维护企业内部良好运营,维持企业形象的资本。关系资本是企业为了保护其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关系而投入的资本。马弗蒂斯(Marvidis,2004)以日本银行业为样本,研究智力资本与银行绩效的相关性,结果证明企业价值与物质资本有正相关性,但能够将智力资本良好运营的银行,其价值增值更为显著[8]。傅传锐(2007)选取2002~2004年A股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公司业绩的不断提高,两者的效应分别表现出逐步增强和减弱的相反的趋势,只有在运营较佳的公司中结构资本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9]。李冬伟、李建良(2011)以我国高科技企业为样本,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以知识价值链为理论基础确定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智力资本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10]。纵观国内外有关营运能力与企业智力资本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致力于营运能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结构和企业绩效以及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发展能力关系的研究,鲜有探索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投入与企业营运能力的研究。因此本文从财务指标着手,考察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营运能力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智力资本与营运能力相关因素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

二、研究假设

企业的资产是指某一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可将其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企业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盈利活动的主要工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一般是指企业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车嘉丽(2009)认为流动性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考虑,长期流动性或结构流动性表现为资产和资本的最佳构成,影响企业现金获取的能力;短期的或实际的流动性,影响企业即时支付能力[11]。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投入,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收益的增加,从而实现资本增值。优质的员工培训、良好的流程运营、可靠的客户关系及企业具有活力的创新活动,都可以使企业现金获取能力增加,及时支付能力变强,也就是使企业资产具有流动性。长期资产,或称非流动资产,是企业持有的、没有及时变现意图的资产,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长期资产周转的快慢,主要由企业非流动资产存量及当期收入的实现来决定的。而智力资本是企业长期投资累计得到的结果。企业智力的结晶形成了智力资产,其变现能力差。企业对智力的投资决定了企业智力资产规模大小的同时,它又影响着企业其他长期资产的周转,企业内部流程的良好运营以及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投资决定了企业收入的实现,研发创新活动也可以提升企业营运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对智力资本投资影响企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过程,也就是影响企业总资产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H1: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2:关系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3:创新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4:流程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针对以上假设,本文建立回归模型:TATit=α0+α1HCit+α2CCit+α3InCit+α4PCit+α5Size+α6Mperce+α7Bdiligent+α8Dposition+α9Committees+ε其中,it代表第i个样本第t期,IT表示存货周转率(InventoryTurnoverRatio),RT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ReceivablesTurnoverRatio),CT表示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AssetsTurnoverRatio),LT表示(LongTermAssetsTurnoverRatio),HC表示人力资本投入(HumanCapitalInvestment),CC表示关系资本投入(ClientCapitalInvestment),InC表示创新资本投入(InnovationCapitalInvestment),PC(Proce-dureCapitalInvestment)表示流程资本投入。此外,企业资产规模会影响规模效应、议价能力等,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导致绩效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选用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而公司治理的好坏,也决定了企业营运效率是否良好。因此,本文也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Mperce)、董事会勤勉度(Bdiligent)、两职合一(Dposition)以及四委个数(Committees)作为控制变量,以提高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其中,①企业规模(SIZE):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②管理层持股比例(Mperce):管理层成员持股数/总股数。③董事会勤勉度(Bdiligent):Ln(1+董事会开会次数)。④两职合一(Dposition):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为同一人,是为1,否则为0。⑤四委个数(Committees):Ln(1+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立个数)。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

1.指标选择本文描述企业的营运能力,采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其度量指标,本文采用销售收入/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余额)+(期末总资产余额)]÷2。针对智力资本的指标选取,本文支持学者南星恒(2013)的观点,智力资本的形成都是企业从设立以来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是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7]。对于智力资本度量的指标选取上,进行如下改进: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替代应付职工薪酬来描述人力资本投入,原因是企业各期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不一定都以现金方式分配给职工,各期应付职工薪酬中存在一部分重复;用2007年无形资产总额与6年研发支出合计额替代无形资产来描述创新资本,原因是企业无形资产里包含有与企业创新活动无关的土地使用权等,其对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同时,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研发活动的不重视导致研发支出为零,只用研发支出也无法完全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资本;用管理费用代替各会计年度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原因是现金流量表中的该项目包括捐赠现金支出、罚款支出、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现金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这一项目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良好的内部运行,对流程资本的描述欠妥。2.数据样本选择本文选取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2012年间所有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共1479家上市公司),并对样本公司按如下顺序进行筛选:(1)剔除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的公司;(2)剔除期间曾被ST、PT以及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期间任一年度所需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同时,根据中国证监会(CSRC)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版),选择了沪深两市1040家上市公司2007~2012年间连续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所有财务数据取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全文阅读

转变思想 改革方法

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掌舵者,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代的更新、教育的进步,学校和家长应加大对孩子教育管理的力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应的调整对孩子管理的方式和教育的方法,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接受、运用知识。我们也确实在不断地探寻好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教育事业中摸索着前进,本着通过转变思想、改革方法的方式实现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兴趣教学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教育事业,正在逐渐地被淘汰出教育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作为应对考试的方法,而是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通过课堂的方式来体现对教育思想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地体现出“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

在教学方面要转变思想,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在照顾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注重兴趣教学。兴趣是学习任何东西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这些事物感兴趣,他们就会自主学习,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在课堂上强调学习的重点。因此,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氯气”时,关于氯气有很多的性质,学生记忆起来会比较费劲。老师要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过目不忘的本事。如,老师可以拿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到课堂上,学生们肯定会欣喜不已,奇怪老师讲课怎么会带着玫瑰花呢。在学生欣赏完漂亮的玫瑰花以后,老师把它装进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过一段时间,玫瑰花的颜色会发生改变,红玫瑰变为神秘的白玫瑰。这个现象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学生对玫瑰花颜色的变化相当感兴趣,因此对于氯气的漂白性自然也就“过目不忘”。

二、增加课外活动,增强动手能力

在过去的学校课堂,每一周满满的都是内堂课,很少有课外活动,有时那少得可怜的体育课还被老师狠心地用来上内堂,导致学生真正地成了“温室的花朵”。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不仅有害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他们只会应试,当真正到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手忙脚乱。

其实,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家,它可以免费教会我们很多的东西,并且都是可以进行实际应用的。因此,老师要多带学生去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让学生领略学习的美好和知识的魅力。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向往要远远大于课内活动,在课外每个人都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而不必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操作,只有羡慕的份。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学习“物质转化”时,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课外亲自体验一下物质的转化过程,而不只是呆在教室里看那些成品和半成品。

三、关注归纳总结,培养自我纠错

全文阅读

连续管钻井电液控定向工具分析

连续管侧钻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钻井技术,在侧钻作业中具有低成本、方便快捷、安全等显著优势,对老油田改造挖潜与稳产、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连续管钻井定向工具是实现连续管侧钻的核心工具,国内外连续管钻井定向工具从操控方式上主要分为液控式、电液控式及电控式三类。国内目前主要采用液控式定向工具进行连续管侧钻定向施工,通过控制钻井液的排量,驱动定向工具产生工具外体旋转以达到应用要求。这种操控方式精度低、单向旋转、功能简单、作业范围受限、不利于钻井轨迹的控制。国外主要采用电液控及电控式的连续管钻井定向工具或定向系统,这两类定向工具共同点是通过在连续管内设置电缆,利用地面计算机控制,按井下施工要求通过电机驱动旋转定向,技术先进、性能可靠,适用范围较广。本文研制的电液控式定向工具属国内首创,采用电液机一体化控制方式,利用高压直流供电、载波通信技术,达到地面远程调整井下工具面并精确控制井眼轨迹的目的,在辽河油田11口连续管侧钻井中得到应用。

工作原理

连续管钻井电液控定向工具采用电液机控一体化设计,主要由复合接头、电液控系统、机械系统三部分构成。地面测控系统发出指令,经由连续管内置电缆和复合接头向电液控系统高压直流供电,通过分时载波通信机制进行双向通讯以传输电能和操作信号,电液控系统内的微电机接收电能和操作信号后带动微型泵运转,产生高压液体,驱动机械系统内的活塞进行直线运动,并通过螺旋换向机构将直线运动转化为下接头的旋转运动,从而实现工具旋转调整工具面的功能,进而达到精确控制井眼轨迹的目的。

结构设计

连续管钻井电液控定向工具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复合接头、电液控系统及机械系统,如图1所示。(1)复合接头结构设计复合接头主要起到为定向工具电液控系统以及定向工具所连接的其它测控工具供电与传递信号的作用,因此,保证复合接头的绝缘密封性能是设计重点,要求复合接头与定向工具机械系统之间在最高60MPa的钻井液压力下绝缘电阻至少要达到500Ωm以上。复合接头主要由上复合接头和下复合接头构成,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上复合接头位于定向工具上接头内,主要由插针总成、导线连接总成及扶正块总成组成。而下复合接头位于定向工具下接头内,主要由插针套总成、导线连接总成及扶正块总成组成。为达到高压环境下的绝缘目的,复合接头插针总成和插针套总成中,设计有铜针和铜套用于传递电流和信号。绝缘套采用耐高压、高强度材料,包裹在插针外面,既可以起到绝缘作用,又可以固定插针,防止插针断裂。绝缘套和钢质外壳之间主要采用多个轴向排布的O型密封圈来保证高压密封性能。导线连接总成内,将铠装电缆的外层钢丝剥开并翻转用一个压紧套锁死,再采用一截铜质导线将钢丝电缆内剥出的铜丝与铜针或铜套的一端相连,导线连接处被一个绝缘套和钢质支撑套保护,两者之间通过O型密封圈密封,防止进入液体而导致电路短路。扶正块总成由一组设计较为独特的扶正块组成,扶正块为内外两层套筒结构,套筒中间由筋板连接,插针总成、导线连接总成、插针套总成均套装在扶正块内层套筒内,并分别安装在定向工具上下头内,起到了固定扶正的作用,防止由于震动造成插针连接虚接,影响通讯。(2)电液控系统结构设计电液控系统是整套定向工具最为核心的部分,耐高温微型电子及液压元器件、电路板及其上电子元件的布局、电控器与液控器之间主线的连接方式、注油方式的选择等均对工具信号接收稳定性及动作执行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该系统各组成部件进行反复试验、调试与改进完善,最终达到了研制目的。该系统结构简图如图3所示,主要由电子总成、供油总成、阀门组三部分构成,并总装在一个形状结构复杂的不锈钢外筒内。电子总成的作用是接收地面测控系统下达的指令与传感器信号,控制电机工作。为实现该功能,研究人员将ARM芯片控制模块、电机控制模块、电磁阀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集成到PCB形式的控制电路板上,上位机下达的指令通过电缆传输到井下工具的供电与通信模块,解码后由控制模块接收,控制模块根据指令内容向电机控制模块和电磁阀控制模块发送命令,从而控制电机和两位三通电磁阀、两位三通电磁阀执行开关动作,驱动液压部分运行。同时将控制电路板、传感器组件整合到电路系统安装骨架上,装在抗压绝缘筒内,使其能在高压钻井液环境内正常运行。供油总成主要由油箱系统、直流可控微电机、液压泵等组成;其中液压泵是关键,研究人员通过反复的优选试验,最终找到了能装在内径小于79mm的管具内,同时实现60MPa以后高压的微型泵。高压供油总成中的微型高压液压泵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泵出液压油,通过阀门组中的一组单流阀、液控单向阀和电磁阀,推动机械系统活塞运动,活塞另一侧的液压油经过另一组单向阀、液控单向阀和电磁阀,回到油箱。当运动到一定位置停止电机工作,停止供液,活塞停到一定位置。阀门组则主要由注油阀、单流阀、压力控制安全阀、电磁阀、液控单向阀等组成。阀门组起到了双向液压锁的功能,锁定活塞两端液压油,保证活塞位置固定不动。活塞反向运动,改变两套电磁阀的液压通路,实现反向油路循环。由此机械系统活塞在两套阀组的控制下上行下行,带动机械系统下接头进行正逆双向旋转动作。(3)机械系统结构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的理念是将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下接头的旋转运动。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为实现该功能研究人员设计了上接头、油流通路、防扭套筒、活塞、芯轴套筒、换向套筒、换向心轴、下接头等部件。油流通路Ⅰ、Ⅱ、Ⅲ、Ⅳ均为管状零件,在管壁内设计有轴向对称分布的两个细孔,形成A、B两个流道,这4个油流通路零件与活塞套筒及活塞一起形成了液压油的流转空间。活塞右端通过螺纹与换向套筒连接在一起,换向套筒与芯轴套筒之间设计有花键配合,可以防止活塞在左右进行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相对旋转运动。换向套筒套装在换向芯轴上,其末端处,径向圆周均布设计安装有6个换向螺钉,这6个螺钉下端分别探入换向芯轴外圆面上设计的6个螺旋换向长槽内。当电液控系统泵出的高压流体经A流道进入油流通路Ⅳ与活塞套筒构成的液缸下腔室时,推动活塞上行,带动换向套筒上行,换向套筒上的换向螺钉将迫使换向心轴沿换向槽的旋向产生旋转运动,从而带动下接头顺时针旋转。在此过程中,液缸上腔室的液压油将通过B流道返回定向工具电液控系统的油箱中。反之,当电液控系统泵出的高压流体经B流道进入机械系统并由A流道返回电液控系统时,机械系统下接头将进行逆时针旋转,上述动作交替进行,定向工具最终实现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换向的目的。机械系统的设计难点一方面在于如何保证液压油流转空间在高压下的密封性能,如果密封不良,一方面会造成液压系统内的油质不干净,导致其内微型泵、阀的堵塞,影响工具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会导致油箱系统内的液压油泄漏,油量不足以驱动机械系统达到旋转目的。研究人员通过采取优化密封材料、尺寸与结构加焊接封堵的方式保证了机械系统的高压密封性能。另一方面在于如何保证换向螺钉与换向槽之间运动时的灵活性、流畅性与耐磨性,技术人员通过精心设计换向槽旋转角度,精心选择换向槽与换向螺钉的材质与热处理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主要技术参数

适合井眼:φ118mm定向输出扭矩:32Nm~1132Nm定向旋转范围:±440°旋转方向:正逆双向旋转定向旋转精度:±1°

应用情况

全文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初中生物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学难度、知识点的掌握难度都较大,且实验较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使这门课程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准备、课堂的实验环节以及课后的总结和反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对于初中生物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心理人格上的主体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主体性

苏霍姆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突出标志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培养自我教育素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就成为学校和教师要明确的主要问题。翻转课堂以实验性强为特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适应性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其能力。翻转课堂需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课前环节,需要学生利用一些网络教程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学习一些开展实验的方法。其次是课中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方法合作开展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自主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学习体会。最后是课后环节,学生要针对实验中掌握的各种生物知识加强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一、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前的引导是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翻转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的预习以及准备工作,提升教学效果。[1]以显微镜的使用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应用。这一节内容需要学生准确记住显微镜的组成以及作用,并且运用显微镜观察图像,养成规范使用及爱护实验工具的实验习惯。教师在课前通过视频文件让学生引入细胞的概念,并指出要观察这种基本单位的行踪,就必须使用显微镜,因此我们要认识并学会使用显微镜。那么就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够掌握显微镜由哪些部分构成?应该怎么使用显微镜?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网上的一些优秀视频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些动画进行演示,在课前做好实验开展的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正式实验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实验活动

课程正式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作快速测评,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内容,总结问题和难点,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测评,从而确定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在确定问题后,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周边事物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情境问题,开始独立的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将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中进行探究、讨论,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实验结束后,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鼓励学生全部参与到成果展示的环节,要让每个学生都踊跃参加,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就能将知识内化。教师根据成果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继续探究。在这一环节,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的身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2]在显微镜案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预习的内容,并随机进行提问,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之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时教师要将显微镜使用规范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学生再根据规范利用显微镜观察10分钟载玻片上放置的图像。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学生扮演教师监督另外一名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和记录。观察完毕后,还要对比显微镜呈现出来的物像和载玻片上放置的原图像,从而发现显微镜所呈现的是原图像的倒像。还可以进一步观察一种生物细胞,通过目镜以及物镜的更换,结合图像变化的过程验证显微镜的放大效果,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相乘所得的积。

三、总结反馈

全文阅读

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的转型问题研究

摘 要:农转城社区是中国城镇化的产物,它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存在向城市社区转型的迫切需要。对此,选取重庆市大学城周边地区的农转城典型社区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农转城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加速农转城社区转型的策略,为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农转城社区;转型;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66-02

一、沙坪坝区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的发展现状

从2006年6月起,沙坪坝区作为重庆市试点区开始了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的实践,以此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加快推动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区计划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从2006年的54.3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2006年的72.1%提高到90%。在这一进程中,将有10万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人口。现在,沙坪坝区已在陈家桥、曾家等地建成了多个农转城社区。为了解农转城社区的发展状况,我们对曾家镇龙荫社区、陈家桥镇陈桥社区的农转城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问卷200份。

1.问卷调查的人口统计学分析。(1)性别结构。在研究样本中,男性82名,占总样本的41%;女性118名,占总样本的59%。(2)年龄结构。在本次调查中,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转城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年龄分布较为均衡,其中40岁以下的有98人,占总样本的49%;40~50岁的有54人,占总样本的27%;50岁以上的有48人,占总样本的24%。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就业状况和在农转城社区的生活现状。

2.农转城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此次访问对象中,农转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6人,占总样本的3%;高中文化程度的有48人,占总样的2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最多,共有90人,占总样本的45%;而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也有56人,占总样本的28%。这一情况基本符合农转城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

3.农转城社区居民的就业、收入结构。(1)就业结构。从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家待业的农转城居民有88人,达到总样本的44%,而在当地社区就业也只有总样本的3%,超过一半的人长期无固定职业。这种状况说明帮助居民就业,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和帮助居民提高就业能力应作为农转城社区服务的重中之重,即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这也是农转城社区转型问题中的重点问题。(2)收入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农转城居民的人均收入偏低,低于人均月收入200元的就占总样本的24%;201元~400元的占到总样本的36%,两者共为总样本的60%;人均收入在401元~600元的占总样本的1/3;而超过人均600元收入的也只有10%。

全文阅读

消费在平稳中转型

2015年4月16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了《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今年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将基本确立,消费增速、结构、热点、动力等将发生相应变化。消费率将在近十年中首次突破50%,位居三驾马车之首。消费增长动力转换基本完成,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驱动,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型消费驱动。供给层面的市场定位区隔明显,高端消费与大众消费分野常态化。智慧生活消费、绿色环保消费、全球时尚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将成为今年的主要消费热点。

《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经济新常态将带动消费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回落必然导致消费增速回落。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降低制度成本缓解供给瓶颈、释放消费潜力,自贸区、“一带一路”等扩大开放的举措又会有利于进口消费,创新驱动和“互联网+”等进一步助推消费升级。

转变方式任重道远

2014年,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但消费占比首次突破50%,成为经济转型的亮点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比上年同期分别放缓1.4和0.1个百分点。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速都有所回落,虽然消费增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但是增长稳健,在三驾马车中拉动力也最为强劲,位居三驾马车之首。

“二季度消费增长仍将朝着平稳向好的方向发展,对经济增长将继续发挥第一拉动力的作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会上指出。

沈丹阳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三个有力驱动因素将持续发挥作用。一是新技术催生的商品消费新热点还在涌现。比如,4G通讯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通讯产品更新换代的消费需求。二是新理念带动大众化服务消费持续升温。一季度餐饮收入、电影票房等都有明显增长。此外,多方面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的意愿在走高。一季度银行卡跨境消费止跌回升。中国经济景气监测数据也显示,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超过前两年的水平。

不过,即使是50%的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介绍,美国消费率能够达到80%,有些年份甚至接近90%,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基本上是70%~80%的水平。

全文阅读

需求结构经济增长

本文从总需求角度分析了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机理,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需求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寻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

一、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机理分析

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过程不仅仅是产出总量的增长过程,更有特征意义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转换方面,其中需求结构变动尤为突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变动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结构变动和总量变动是需求变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双重变动的有机统一。这是因为,中国现在还是处于二元经济结构之中,由计划经济向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供给结构变动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动,都要频繁、剧烈得多。研究中国经济中需求总量变动状况,并对其结构变动进行探讨,从中发现需求变动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总需求结构的变动规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总需求及其内部的结构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因此总需求的各组成部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等)如果能够保持协调的发展,国民经济也会正常运行,不会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

一般来说,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如果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平衡,国民经济可以顺利运行,不会出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时,在短期经济波动中总需求是关键,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需求内部的协调发展会影响到总供给结构之间的平衡状况。这是因为总需求结构中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及其内部的构成会直接影响生产的投入结构以及产出结构,进而影响总供给的结构和方向。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投资需求被看作是派生需求,而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扩大的结果是带来产出,市场上的商品供给量增加,而这些新的供给只有不断地被新的需求所吸收,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最终环节和最终实现形式,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实践表明,过多地依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不仅不会带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反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经济运行的较大波动,这是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协调好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转变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思想,重视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市场运行,才能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总需求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动对一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

2.总需求的结构升级决定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一般来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的重点将逐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从生活必需品向高档消费品甚至奢侈品转移,从易耗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转移。因此,需求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摘要:在第一个阶段中,人们的消费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在第二个阶段中,人们的消费重点从温饱转向了非生活必需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在第三个阶段中,人们的消费开始从数量转向质量,具有个性、重视服务的产品成为这一阶段人们消费的重点。因此,受到需求的影响,产业结构在不同的阶段也表现出相应不同的产业结构。在需求的第一个阶段,农业提供的产出可以满足人们在这一阶段对基本生存的需要,因此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在需求的第二个阶段中,消费的重点转向了非必需消费品,与此相适应,一些生产非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以及为生产这些产品提供生产资料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得到很快的发展;在需求的第三个阶段,为适应个性化的消费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制造业和服务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因此,需求结构的三个阶段反映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表现为农业、轻工业向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再向高附加价值工业、服务业的转移。而这条发展轨迹正好体现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方向。因此,可以认为需求结构的变化规律拉动了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全文阅读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中的体现

课改以来,教学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原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呆”坐的学生自由了、活跃了,可以说、可以笑、可以开心的动了,他们的手脚解放了、思维灵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取代了一味灌输,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课堂真真正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全改变了数学课堂。这种转变体现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我的数学教学中,也努力在调整和实践着这种转变,给学生最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力求使学生的这种转变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学生学习方式在各个环节中的转变,谈谈体会。

1 创设情境、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动态创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而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情境,这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最好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创设情境环节,我选取了我们学校最有特色的、学生每天都要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给出大课间图片,呈现信息。信息的呈现是让学生回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自己提炼的。(1)我们的大课问是同年级2个班一个方阵(2)全校一共分了6个方阵(3)现在我们每个班都是50人。然后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提出同学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1)全校一共有多少个班?(2)一个年级有多少人?(3)全校参与大课间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非常感兴趣,很自然的主动开始探索。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题目,这三个题目的信息同样来自我们中心小学的校园、图书室和阅览室。图片和信息一出现,学生情绪积极,理解题意也毫不费力,因为情境展示的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源于学生最熟悉的学校这个大环境,解决的都是学生亲自体验过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变得向生活中经历的一样顺理成章。

探索实践、学生完成。

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思考和实践。教学时,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取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明了、正确的表象,经过观察、对比、归纳、推理、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测量,或是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组一组。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获取数据,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自己研究出的公式才是最鲜活的。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应用这些公式时才是最准确到位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