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类职称论文

专业类职称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南省医院妇产科医师职评政策

(一)学历和资历要求:

1、申报正高级职称者,应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本科以上(含本科,以下同)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相应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副高职称5年以上。

2、申报副高级职称者,按以下情况区别对待:

(1)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7年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含市级,以下同)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学(包括西医和中医)以外的技术人员可申报相应专业职称,县级以下(含县级,以下同)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均可申报相应专业职称。

(2)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大学本科学历,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5年以上。

(3)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硕士学位,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4年以上。

(4)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博士学位,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2年以上。

(5)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全文阅读

职称制度改革,路口总有径

现在,社会上关于专业技术职称的议论很多,“取消说”、“淡化说”、“强化论”等各种说法都有。如何正确认识职称改革工作,是关系到今后深化职称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职称制度以来,在发展和稳定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尊敬知识、尊敬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激励各行业人才成长和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职称评审制度暴露出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行业评审标准不统一导致评审结果不公平;有些行业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够、资料齐全,一般就能评上个工程师、助教。职称评定体现不了个人水平和业绩能力,有时连庸才也能评上个高级职称,造成职称贬值的怪象出现。

由于职称具有一种“品牌效应”,“含金量”褒贬不一,在某些专业成为人才追求的“终极目标”,比如教师、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中、高级职称资格后一旦被聘用,就可以相应地晋升工资,在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退休年龄延长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有些人却嗤之以鼻,比如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即使评上工程师、研究员的职称也享受不了加薪、住房、医疗等优厚待遇。正因如此,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得到相应的职称资格,削尖脑袋花费了不少心思,使本来非常严肃的评审工作也变了味,走了样。

一项科学评价人才的职称制度,在正常的工作中却变了“异类”,剖析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职称评价缺乏科学性。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不能与被评审者的岗位能力、业绩、实际贡献和敬业精神完全挂钩。职称评审不严密,缺乏科学性,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在评审材料中掺假创造了“良机”。

二是职称评价缺乏公平性。被评审对象的职数限制,使许多参评对象蒙受了不公平待遇。在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单位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报评定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单位由于受到岗位职数额度的限制,造成一些优秀人才长期难以“露头”的尴尬状况。

三是职称评定抽象单一。目前采用的资格评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外因素的困扰与影响,涉及能力和业绩的标准条件又比较简单和抽象,评委们面对一大堆申报材料无法量化考察,只好将评审注意力侧重在学历、资历、论文、计算机等硬件上,这无疑淡化了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贡献。

四是职称评判标准不一。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尺度不一致,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全文阅读

浅谈塔里木工程公司职称论文存在的必要性

摘要:近年来,国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和试点,已经在中小学教师、基层卫生技术等专业推出了新的职称制度和措施,其中最吸引眼球和引起争论的就是不在将教育作为副高级及以下职称评审条件。

为适应国家职称制度改革思路,满足集团公司战略发展对人才资源发展建设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改革进程的深化以及相关职称政策的变化势在必行。职称评审不仅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利益,更关系到钻(修)井队生产领域专业队伍的健康稳健发展。职称论文也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做好此项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职称评审;评审论文;专业技术人员

一、职称相关概念

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钻(修)井队负责钻井工程技术、电气技术和钻井液技术的岗位人员。

职称评审,是评价、衡量专业技术干部的手段。通过评审授予专业技术干部一定级别的职称,既是对他们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一种激励,还是对专业技术干部培养与使用工作的认可。

职称论文,是为评职称所使用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的主要载体,也是作者专业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是论文中的一种。

二、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技术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审标准及评分等级

全文阅读

大学图书职称评审的论文要素论文

摘要:文章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尤其因某种原因初入行、并想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晋升职称的同仁,起到介绍、分析学术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要素和指导如何写好职称论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资料;论文;科研

我国恢复专业职称后,图书馆专业即设立了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和助理馆员职称系列。近年来高校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日益规范化,图书馆员在业务职称方面步步提升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道路。学术论文是个人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因此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参评人员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以此作为晋升高级职称举足轻重的必备条件之一。也确实有成千上万的专业干部通过专业期刊,使之成了专家和业务骨干。笔者就此谈一些感想和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高校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中的论文要素

由于职称晋升机制的建立,高校图书资料人员职称评定条件中对中、高级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评定都有“论文著作”的基本数量要求这一硬性指标。尽管不同地区情况有所差别,从论文数量指标和具体要求上看,也存在着有的过于严格,有的则较为含混、宽松,而造成了同一级别的职称,水平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相差甚远的状况,这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的差异有关,也有人为的因素,但总而言之,晋升高级职称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要求参评人员除了论文以外,首先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组织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考试,以及还有一定学历的要求,如40岁以下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对申报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团结协作、集体观念、敬业精神、继续教育等方面以及对政治思想和工作表现年终考评都有一定要求,其中对高校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条件中的科研要求,即对论文要求的评价和分析,以下摘录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对论文要求的有关章节:(省去破格)

1.1申报副教授资格

1.1.1科研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文科4篇以上、理工科3篇以上;或者撰写正式出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著作,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文科2篇以上,理工科1篇以上。

1.1.2申报教授资格:科研要求:撰写正式出版的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个人学术著作1部(15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高水平、有创见的系列学术论文:文科5篇以上,理工科4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专业高水平、有创见的系列学术论文:文科8篇以上,理工科6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图书资料系列基本参照该条列)??从2001年起,在增刊、内刊、专辑、论文集上及作为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或参编个别章节的书籍不得作为评审材料送同行专家鉴定及上报省教育厅。

全文阅读

科研院所职称评聘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职称体系在我国已经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目前随着部分工程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本文针对现有科研院所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职称评聘标准、评价实施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科研院所的职称体系优化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称评聘 量化 考核 评聘分离

一、我国科研院所职称体系的历史

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工程类、设计类的科研院所处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其运作体制由原先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向市场化、企业化运行的模式转变,因此需要不断增强组织本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在竞争逐渐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研院所最为宝贵的资产,是院所成果产出以及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因此需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吸引、选拔、培养和激励。而职称评聘体系作为科研院所中人才评价的基本体系,对于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会影响到组织本身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现有工程类的科研院所职称评聘体系予以分析,对其不足予以改进,这样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组织。

二、现有职称评聘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称体系除了能够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成果之外,还与其职务、待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挂钩,已经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科研院所中以往的职称评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管理需求。一般来说,我国工程类科研院所职称评聘体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不足:

首先是评价标准方面,有些职称评聘的条件过于模糊,有些则过于刚性。由于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主要是从事研究类、基础类的科研项目,其成果价值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无法立即彰显出来。因此有些科研院所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比较模糊,比如强调论资排辈,以工作年限、职务高低等作为职称评聘的评价标准,无法真实反映参评者的真实业务水平。而有些科研院所的职称评聘体系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多将职称条件与其学历、发表的论文以及发表期刊等级、著作数量等硬性指标密切挂钩。有些院所甚至对于职称评聘申请者的外语水平等都做了硬性要求。这种过于刚性评价标准,限制了各类人才的培养,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果导向”论过于强烈,过分追求研究的功利性以及短期效应,无法静下心来从事长期、更加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导致许多实际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但缺乏一定外语水平或者论文著作的研究者无法评上相应的职称,挫伤其工作投入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以及院所科研实力的发展。

其次是评价实施方面,许多科研院所还未能做到评聘分离。职称应当反映的是一位技术人员的水平,而职务则反映的是一种具体的岗位,受到单位编制的管控限制,并且岗位一般会对应到具体的薪酬待遇。许多院所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职称与职务挂钩,导致任职终身制或者职称评聘能上不能下等局面,一方面无法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大量年轻人员的职称晋升,无法充分反映出职称制度的设计初衷,阻碍了科研院所组织人力资本的持续增值,进而影响到科研院所的组织竞争力。

全文阅读

科研院所职称评聘难点与对策分析

摘 要:

职称制度是中国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职称评聘工作是我所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全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结合职称评聘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科研院所;职称评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16-03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表演类专业师资建设

【摘要】表演类专业是艺术高职院校的基石。师资水平是大学的灵魂。搞好表演类专业的师资建设对于艺术高职院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艺术院校作为历史文化传承者中的重要成员,搞好表演类专业师资队伍特别是戏曲类表演专业师资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艺术高职 表演类专业 师资建设

现在的艺术高职高专学校大多由各省艺术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与其他本科设置的艺术院校表演类专业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专业特色大多是本土戏剧类表演专业,虽然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也有相关戏剧表演专业,但弘扬本土戏剧大任大多承担在各省艺术(戏曲)学校升格来的各省高职艺术院校身上。虽然高职艺术院校也都开设了音乐(含器乐)、舞蹈、播音主持、服饰等相关表演专业,但都是依托戏曲类表演专业延伸开展而来,弘扬本土戏剧相关表演专业才是高职艺术院校的特色之所在。虽然戏曲表演市场现在处于历史低谷时期,戏剧所表现的生活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已经造成脱节,但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坚守一份坚持,恪守一份文化是当代戏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高职艺术院校作为历史文化传承者中的重要成员,搞好表演类专业师资队伍特别是戏曲类表演专业师资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

一、当前高职艺术院校表演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任课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学历水平和本科高校比明显片偏低

高职艺术院校教师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本校毕业留校任教,多是第一学历是中专后进修其他在职学历;二是专业院团演员转入;三是正规艺术院校本科毕业进入任教,近年来也有部分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艺术名校研究生来校任教,当然也有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来。对于前两种情况,任教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本科学历一般为在职学历,专业也不太对口。国内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生,一般为本科居多,少数研究生和留学归国人员专业学习偏理论居多,艺术高职院校亟须的表演类专业毕业的人太少。和本科学校一般要求博士学历任教不同,高职艺术类院校的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比例不会超过30%,要按专业对口率来算比例不会多于15%。

2.传统戏剧表演专业师资出现断层现象

近些年,传统戏曲演出市场不断萎缩,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加之专业剧团人员收入不景气,招生也比较困难,各种综合原因导致师资也出现断层。为解决学校戏曲表演专业的师资,不得不采用大量离退休的教师和剧团人员,有的聘请专业教师甚至近八十岁。而本校的老、中、青年教师没有做好衔接。一些与表演类相关的传统道具、舞美、化妆等也是后继无人。为加大中青年表演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全文阅读

我国中职学校专业命名与职业分类关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 年修订)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基础,通过对中职专业名称与职业名称的分析,发现二者存在对应关系,但二者均存在不规则的现象,提出中职学校专业命名应当保持中高职名称衔接、突出专业的直观性以及职业性,职业命名应当明确概念界定、职业内涵并且保持前瞻性的观点。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名称 职业名称 职业分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72-04

中职学校的专业名称是专业学习内容的集中体现,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 年修订)是学校设置专业与学生专业选择的基础性文件。企业和社会对专业的理解直接来源于专业名称,而且专业名称对学生的选择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后续发展及职业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确定中职专业名称,讨论中职专业名称与职业名称的关系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中职专业命名的现状分析

根据 2010 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下简称《目录》),新版《目录》要完成“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应专业技能、职业标准和继续学习专业方向”的任务。

众多专家学者针对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以及职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学者姜大源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认为专业划分是职业学校对现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客观实际的科学描述,也是对潜在的职业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这一观点强调了专业能够客观描述职业、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两大功能,充分体现了专业与职业的紧密联系。

全文阅读

加强医院职称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医院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职称是医院评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通过分析医院职称档案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提出了建立并完善医院职称档案的几点思考及措施。

关键词:医院职称档案;建设;思考;管理

医院职称档案是医院人事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原始记录。作为知识型、技术型密集的医疗机构,每一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都十分看重职称晋升,以体现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职称档案能为医院知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

1 医院职称档案的构成

医院职称档案一般由各类职称文件、个人申报材料及各类申报表格构成,是医院在各项职称评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历史记录。具体为:

1.1 各类职称文件

包括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如国家卫计委、省卫计委及人社厅等部门下发的有关职称管理的文件和各种资格审批通知,医院内部职称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如关于医院职称评审及聘任的相关规定、职称评审通过人员获得资格名单和聘任文件,申报晋升职称人员公示、答辩记录,各级评委会会议记录和投票结果,兄弟单位之间参观、交流的经验材料等。

1.2 个人申报材料

全文阅读

职本统一职称标准下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摘要】职称评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导向与激励之一。在职本统一职称标准下,分析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现状,剖析职称评审与高职教师发展的错位表现,从目标、内容、途径三方面,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 职称 教师发展 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教师职称是一个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职称评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导向与激励之一。因此,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标准与晋升制度,将引领教师向着专业化发展方向持续前进。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自1980年初明确提出概念至今也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因此,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至今未从普通高校教师(本科)职称评审体系中完全分离出来,制约了职称评审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与促进作用的发挥。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为现代社会经济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分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国内职业教育学者俞启定教授曾撰文论述:研制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新标准应坚持“独立设定、双师导向、分类考量”的原则。河北省于2015年最新印发《河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虽强调了师德、教W业绩等的重要性,但仍以论文、课题、获奖等学术成果为主评定,2016年对于外语与计算机的评审要求也有所松绑。从国家到地方职称评审标准在不断修改,但从整体来看,仍与普通高等学校使用基本统一评审条件,未能从根本上达到高职教师工作专业化发展与职称评定的统一与有机结合。

三、职称评审与高职教师发展的错位表现

1.职称评审方向与高职教师个人发展特长的角色性错位。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属性,因此,高职教师的来源非常多元,高等院校毕业生、企业技术能手、社会能工巧匠等均可成为高职教师。来源不同特长自然不同,而人作为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高职教师个人发展方向和特长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目前职称评审的方向上,过于强调高职教师的“学术角色”,忽视了教师个人发展的“职业角色”。比如:对于一位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任教高职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他必然要多花精力去做不擅长的“学术研究”,而丧失了深入发展其实践能力这个优势的更多机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