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题化教学论文

专题化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专题化教学管理论文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全文阅读

专题化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一、明确作文教学训练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为原则分年级制定具体的作文教学目标。比如初一阶段的学生可以加强写作手法中记叙、描写表达方式的训练,初二阶段的学生应加强抒情、说明等表达手法的训练,初三阶段的学生应以议论表达为主,并综合训练学生各项表达手法及文体的应用,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写作手法与本领。

二、分专题进行集中式训练

1.加题专题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教师根据制定的作文训练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根据不同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明确的作文分步教学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关于议论文教学,就可以细化为论点、论据、论证、论述过程等四步教学过程,由此构成了作文训练的专题教学内容。

2.专题教学三步走:

(1)理论详解。

教师应根据每课时的专题教学目标精心备课,把系统的作文教学知识进行分解到具体的教学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与掌握。教师应注意在理论讲授中要结合一定的作文实例,一是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二是学生在实例示范中学会理论技巧的应用。只有讲清了作文理论知识,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才能有理可循;只有提供了足够的实例示范,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才能有例可循。

全文阅读

小专题教学个性化发展论文

【关键词】小专题设计教学内容创新个性化

【论文摘要】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我认为,设计“小专题”教学,使之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性,在“乐”、“行”、“活”、“思”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众所周知,丰富的教材内容不等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例子”,我们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处理教学内容,而应该用教材教,以“小专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处理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小专题”,就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再对课程内容采取增、删、改、合、立等手段设计专题,利用二、三个课时进行探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种“小专题”教学,探究角度要新,论题开口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种大而泛之的论题。在“小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促使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既要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促使其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之,“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小专题”教学,“设计”而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专题”教学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一、“小专题”设计讲究趣味性——“乐”中求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剂”。因此,“小专题”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专题的论题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如学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在学完苏轼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小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

又如,教学《祝福》一文,应整合《孔乙己》、《故乡》、《药》、《狂人日记》等小说,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及深刻意蕴,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唤起学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我设计“谁杀死了祥林嫂”小专题探究,指导学生将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剧的人生及悲剧产生的原因。这种着眼于情节和主题的“小专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人生经历、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鲁镇的文化背景进行整体透析。学生在对诸多细节描写的解读中可以发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将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应从鲁镇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无辜女人逼上绝境的。小说超越了《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单维度的批判,从多维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违背人性的因素进行反思。另外,还可以从“看”与“被看”的人际关系角度,透视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从具体语言中品味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唤起学生的悲悯心,呼唤人性的回归。

这种“小专题”教学中的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快乐学习中求得个性化发展。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论文]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实验初探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 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 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 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全文阅读

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专题式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内容十分广泛,军事院校受专业设置、授课学时、教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由一个教员根据章节体系按部就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学员第一任职的需要,实行专题式教学是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军事院校 传统文化 专题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2-02

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转换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有选择地整合、提炼、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根据专题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矫正了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某一专题的强化和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学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全文阅读

大学生专题化教学思想政治论文

一、思政课中实施专题化教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中政治课的延伸,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的,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内容是重叠的,为此就应注意处理好与高中已学内容知识交叉部分的讲授,防止学生产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高中课程的重复,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专题式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专题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关注社会问题为特点,同时要求教师要打破教材体系,从纵横两方面整合课程内容,这样才符合大学生思想具有社会性、认知具有能动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也存在知识的重合,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也有相关的表述,专题式教学可以根据教材体系,挖掘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不同课程的重合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题,既有效确立不同课程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要求,又凸显不同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2.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高度压缩,表述抽象、理论性强和跨度较大等特点,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如果仅仅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忽略教学时数、学生层次、院校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熟知教科书的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打破章节的限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形成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而鲜明的若干教学专题。

3.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应注意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性特征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个人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教师来说也就形成不同的讲授风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专题,这样可以把每一位老师的特长和个性充分体现,课程具有了个性特征,才更容易打动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应注重教师的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对于原来分别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学为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专题式教学将教师从现有的教学任务繁重“、一人一讲到底”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个人只需完成所负责的教学专题,这也就意味着一位老师一个学期只准备一个或两个专题,备课时间充足,甚至可以弥补教师本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不足。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相关问题讲精,讲透彻。因此,专题式教学是解决教师知识结构与教材的理论结构矛盾的有效手段。

二、思政课中实施专题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全文阅读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改革的研究

摘 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实习实践和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以导师制为支撑,以就业为目标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并在选题方式、指导方式和考评方式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渐进式 导师制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34-02

随着高校前段时期的招生规模扩大,近年来本科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这种压力释放出来后,对于高校的教学环节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精力减少,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双双下降。如何从本质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与就业挂钩,形成一体化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两种关系问题

1.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面对求职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第四年最重要的问题明显不是写一篇质量多高的论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好工作无疑比写好毕业论文重要的多,这就造成学生视毕业论文为无关轻重的环节,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临近毕业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对大学四年所学习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

2.毕业论文与实习的关系。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并且实习实践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几周内,多数学生由于事前不能确定论文题目,只能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返校进行论文的开题和写作,答辩时间为六月底。这样就造成了毕业实习不能针对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有的放矢。学生联系的实习企业不一定合适,实习了几周后才发现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和数据不足,再换单位浪费了很多时间。

全文阅读

教师干预教学对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影响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对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近三届440篇毕业论文的调查,本文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师干预教学等辅导教学,特别是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等的毕业论文课程,对于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教师干预教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18-03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是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在毕业论文方面从专业的选题、论文结构、研究意义等项目上都有专业的要求。本研究对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近三届的英语专业440篇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跟踪,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尤其是将2011、2012届的毕业论文与2013届的毕业论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与教师干预教学,特别是开设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

国家教育部对于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的规范在2008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进行了重申并深度阐明了毕业论文的要求:“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应与英语语言、专门用途英语和翻译等领域相关,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学术论文规范、论文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1]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方面,毕业论文是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蒋亦华(2009:103)提出“大论文观”,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教学,它不等同于某一门专业课程或是某个传统概念中的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2]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期间的每个阶段,课程之间应连贯衔接,建立相应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开设系统的毕业论文课程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与干预教学的联系

全文阅读

本科毕业论文在外语实践教学中的新内涵

摘 要: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大多关注教学模式和环境的构建,对本科毕业论文鲜少关注,造成学术型论文与应用型教学之间的矛盾。在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对毕业论文进行重新定位、建立新的选题框架,并提出以实践为主导的论文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既能够达到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也可以确保实践教学流程的完整实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外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33-02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才比拼日趋白热化,对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全国各高校紧把时代脉搏,努力探求更为理性务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尝试扭转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方向,侧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训。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应考虑三大条件:实践教学模式(一、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校内硬件和校外实习)及实践教学考核(考评和论文)。就外语专业而言,我们往往致力于前两项条件而忽视第三项,不仅导致实践教学的完整流程遭到破坏,更可能造成运作矛盾。这种矛盾尤其体现在传统学术型毕业论文和应用型外语教学理念间的错位。那么,以实践教学为原则,应为毕业论文赋予怎样的新内涵、提出怎样的新要求、确立怎样的新标准、进行怎样的指导才能有效达到培养、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呢?这是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教改重心,也是本文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论文在实践教学中的新定位

和传统的学术论文相比,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毕业论文有其本质的不同。经多年总结和修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对本科毕业论文作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该定义依次对毕业论文的本质、目的和要求进行了概括。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是“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表明它在整个实践教学流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当谈及毕业论文的目的时,递进式地分三个层次:知识、技能的巩固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论文的目的是对实践教学力求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全面强化和考查。而定义对毕业论文提出的要求言简意赅,最终落足于“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几个关键字,即能否解决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时所遇到的困难,才是衡量论文选题是否有价值、论述是否合理、论文是否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基本标准。

全文阅读

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思索

随着高校前段时期的招生规模扩大,近年来本科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这种压力释放出来后,对于高校的教学环节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精力减少,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双双下降。如何从本质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与就业挂钩,形成一体化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两种关系问题

1.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面对求职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第四年最重要的问题明显不是写一篇质量多高的论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好工作无疑比写好毕业论文重要的多,这就造成学生视毕业论文为无关轻重的环节,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临近毕业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对大学四年所学习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

2.毕业论文与实习的关系。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并且实习实践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几周内,多数学生由于事前不能确定论文题目,只能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返校进行论文的开题和写作,答辩时间为六月底。这样就造成了毕业实习不能针对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有的放矢。学生联系的实习企业不一定合适,实习了几周后才发现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和数据不足,再换单位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经济管理类专业采取了许多措施从宏观角度进行了把握和引导上述两层关系,包括:大力开拓稳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带动就业;提前选题,带题目深入企业实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等措施,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改善了学生实习条件、促进了就业,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但是,这些解决策略也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1.系统化不明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环节,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存在明显的内部关系,需要揭示出来反映客观教学规律。学校的解决策略虽然对两个层面问题起到一定作用,提出了很多具体而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且不断进行补充和修订,但显得过于零散,策略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关系,同时没有了解问题全貌的手段,只能是对目前问题的一种缓解,没有从教学系统角度来清晰的揭示出主要矛盾。系统化就是要探究问题的目标,明确对象的内在运行机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问题长久解决之策。因此,有必要提出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明确目标和机制,为具体制定实施策略给出科学指引。

2.执行效果打了折扣。学校的解决策略是基于过程管理模式,而非结果控制模式。过程管理是对实践环节存在问题的一种应对性策略,需要很多人力去进行监督和执行。比如,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提前选题有一定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带着问题去实习。但是,从选题到实习中间短短两个月,不足以使从未经历过学术研究的本科生了解所选题目的实际意义。学生对论文也意识不清,没有论文的概念,缺乏基本写作能力和逻辑推理分析能力。由于对选题的不理解甚至不关心,进入实习企业后,就不会针对选题进行认真的企业调研,收集数据,观察和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提前选题,带题目深入企业实习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相比之下,使用结果控制模式,将以目标为导向,实施从结果反溯的管理行为,从前期教学环节入手,搞好渐进式实践教学,强调内部逻辑关系,充实教学环节体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