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

[论文摘要]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今年来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应用范围的扩大,转基因农产品和其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转基因食品是基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modifiedobjects,GMO)中的一类,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GMF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GMO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GMF。现阶段的GMF主要以GMC为食品(比如转基因番茄)或以GMC作为原料而加工的食品(比如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奶)。转基因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一、GMF发展概况

1994年,第一例进入市场的GMF(转基因番茄)在美国诞生。现在至少有13个国家种植了GMF,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最大,达3030万公顷,68%;其次是阿根廷1000万公顷,23%;加拿大300万公顷,7%;我国50万公顷,占1%。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确定的GMF品种达43个,有60%以上的加工食品有转基因成分,GMF的销售额达百亿美圆;有调查显示,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大多接受了GMF,仅有27%的消费者我食用GMF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已批准了6种GMF的商品化,其中食品3种: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延迟成熟番茄。随着我国对GMF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的GMF品种会越来越多。目前,研究重点是开发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鱼等食品。

根据GMF的来源可以将GMF分为植物源GMF、动物源GMFH和微生物源GMF。现阶段的主要是植物源GMF,涉及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油菜、转基因马铃薯等。全球转基因种植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最大2580亿公顷,占全球GMF的58%。

全文阅读

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和发展论文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普庇泰教授

[5]首先提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1998年他研究发现,幼鼠食用了转基因土豆之后,其免疫系统和内脏都受到了损坏。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后来经审查发现这项研究结果不够详实,不足以证明转基因食品具有危险性[6]。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尚未有定论,迄今为止也没有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重大的事故伤亡。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渐加强,各国开始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监控和管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管理世界上主要分为两大模式,这两种模式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分别是开放鼓励型的美国模式和严谨限制型的欧盟模式,其他国家实行的模式介于两者之间[7]。欧盟对转基因食品一向严谨。尽管欧盟的研究表明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欧盟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需要靠长期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得以进行。欧盟的管理模式以转基因食品的工艺过程为基础,所有的转基因生物,都要接受安全性评价和监控[8]。转基因食品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预防”原则。其目标是保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保护环境免遭破坏。其管理政策是确保欧盟市场健康正常的运转[9]。欧盟很重视转基因食品的立法。自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新食品定义和主要成分、安全评估机制和成分标识。从田间到菜场制定了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所有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须通过欧盟的强制性安全评估和批准程序,同时进行标识,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确保转基因食品监督有效,并能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理机构是欧盟食品安全局。欧盟各个国家在管理上存在差异,没有完全依照欧盟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来实行。与欧盟管理模式相似的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10]。美国提出,必须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风险的存在,才会采取适当的管制,即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管制须建立在“可靠科学”原则基础上[11]。美国管理模式以产品为基础,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之间没有本质差别,具有同样的安全性。美国在国内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自律管制、在国际上推行转基因产品贸易自由,管理模式宽松。美国没有制定完整的法规来管制转基因食品,仅纳入到现有的法律管制范围内。美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有:美国农业部、环境保护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美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很是乐观。加拿大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美国相似,运用自律性管理。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口,随着环境的急剧恶化及耕地不断的被征用,耕地面积却在大量的减少,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转机[12]。中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国家对转基因技术非常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中,大力支持发展生物技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国家。近年中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3]。中国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模式。中国的管理机构有: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中国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农业部。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DNA在提取的时候会产生的应抑制因子、产品深加工时破坏了核酸等因素会使PCR结果呈假阴性;作物受到病毒感染、实验室污染等因素会造成PCR结果呈假阳性[16-18]。所以,定性PCR只能初步检测转基因食品。为了解决PCR存在的问题,消除检测干扰,在试验中引入内部对照反应,从而可以半定量地检测样品[19]。(1)竞争定量PCR:其主要的过程是将一种人工构建的相互间竞争模板,使这种模板能够具有一致的待检测基因所具有的动力学特点,能够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引物和底物相竞争,之后进行电泳检测。将结果制成标准曲线,计算待测基因的含量。该方法容易产生误差,比较难使用[20]。(2)实时荧光定量PCR:该技术是普通PCR的升级,主要思想就是把一个标记了2个荧光基团的探针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根据探针上的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然后将结果制成标准曲线,计算未知模板的含量[21]。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很高,它的最小检测量为2pgDNA/g样品。检测要求低、范围广,可以检测一些已经加工,或者还未进行加工以及混合样品。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能对PCR反应进行有效地实时的监测。在实时荧光PCR技术中加入闭管分析,不需要加入PCR后处理过程,能使核酸的交叉污染有效的降低甚至消除。此方法的挑战就是定量标准物的滞后发展。(3)多重PCR:在同一反应体系中的多个靶点能同时进行PCR检测,试验结果可靠,操作简单快速,降低了检测的成本。多重PCR法的应用前景很广阔。(4)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与特异性探针结合的基因组片断内或其周围序列进行酶切,研究基因内部的序列。该技术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要求样品的纯度高,检测费用也较高。Southem杂交的检测对象是DNA,而Northern杂交是RNA。基因芯片又叫DNA芯片或DNA微阵列[22]。是美国的Affymetrix公司开发的,世界上第一块商品化的基因芯片在1996年问世。基因芯片技术是目前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前沿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杂交技术。将探针分子固定在载体上,用PCR、末端标记等方法对待测基因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基因与固定了的探针杂交。借助放射自显影或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CCD相机检测并读出各个不同斑点信号的强度,将所获得的杂交信号用相应的软件处理,得到被检样品的遗传信息。该方法可实现样品大量序列的检测和分析,同时完成样品的定性定量。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完成ELISA的检测。酶作用于底物后,颜色会发生变化,抗原结合抗体时,可以通过比色过程或者根据荧光反应来测定。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样品中含有抗原的的数量。ELISA检测可以同时完成样品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该方法选择性和灵敏度较高,但复杂基质对它的准确度有干扰,外源蛋白质含量低或被热处理变性,该方法的检测能力就会下降[23]。3.2.2Western杂交Western杂交又称蛋白质印迹法,是将抗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电泳的分离能力、显色酶反应的灵敏性结合在一起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复杂混合物异蛋白质的含量。用于检测特异性目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可达1~5ng,还可用于检测不可溶性蛋白质。其检测的关键是抗体的制备[24]。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改善措施

中国缺乏系统的法规来制约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因此需及时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纳入到法律的框架内。需要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建立相应的部门并明确它们该承担的职责义务和管理权限,对一些经过转基因技术加工的产品和借助转基因技术进行研究的行业开展全方位的正规的管理体系[25]。许多发达国家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立法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立法时可以借鉴。在对待转基因食品风险的不确定方面,学习欧盟等国采取审批制度和强制性标识制度。鉴于转基因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发达国家均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中国在确保安全的提前下,也应使转基因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转基因食品从研发到消费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必须采用标识、通报等措施保证消费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当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很不完善。普遍存在未办理转基因生物标识,并私自进行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的行为。由于缺乏完整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检测体系,监督市场产品时,无法准确判断农产品是否有转基因成分,缺乏奏效的监控手段。因此,通过市场调查了解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实际情况,掌握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来源和加工后的形式等,制定相应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条例。建立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定期监督制度,借助已建的转基因食品管理机构,加强农业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中国境内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实行标识,不标识和不符合标识规定的一律不得进口和销售。标识目录由农业部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并公布[26]。目前相关部门的职责配合不够,很难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应设立专门的系统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加工、运输、进出口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督,确保转基因食品产业安全规范的运行[27]。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不能确定,应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因此,政府应设立专业的独立行政监管机构,全程跟踪,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有效的追踪制度,详细记录每一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速度的找出危害关键控制点,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针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风险不确定性,制定安全评价标准以保证转基因食品行业正常稳定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需要合适的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品种繁多且数量大,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成分复杂、待检测成分被降解或破坏,检测难度大[28]。目前的检测手段有:人工检测、仪器检测和生物芯片,但不能满足当前的检测需要。因此,需加大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力度,使检测快速、准确、可靠。在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防范[29-31]。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需做到公开透明。需制定一整套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法规、安全评价标准、方法及规则。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源头开始,以及对其生产、加工、成品、销售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详细的存档化管理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存档,使记录和标识具有可溯源性[32,33]。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营养上的要求和质量上的评价以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等标准作为是否决定进口及进口的数量、方式等的判断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有效且实时的预警机制,在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处理上,要防患于未然。监管部门对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实行跟踪检查,将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公布于众。政府应重视和加强对国外转基因食品相关政策信息的收集和研究,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一些必要且合理的咨询服务,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摩擦[34]。

综上所述,当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和安全管理都存在着不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相当重要,却又困难重重,同时存在不确定性。应该科学的对待风险,既要发现确定的风险,又要意识到当前没有发生却又潜在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应提前进行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转基因检测技术难度高、过程复杂且周期长,因此发展高效、准确、快速的检测手段是转基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进一步完善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使转基因食品技术及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赵建春张鹏工作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全文阅读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摘 要:通过电子资源检索的方式,回顾了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文献。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在在国内外存在悬疑性问题。国内学术界有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但国外学术界仍存有很大的争议。中国仍需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的监测监管,实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309-03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健康和国家利益的重大课题。这是一个至今还在探讨研究、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的难题。

一、研究进展情况

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检索出近年来国内大学有30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研究了这一专题;主要是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从国际贸易及WTO规则的制定,欧盟与英法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管理问题。自2007年,各专业刊物只有7篇文章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在“搜数网”(中国大陆统计数据库)中,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检索到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成果登记汇总表中,有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做的“转基因食品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一项成果登记在案;同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项目名录中,有上海、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做的“进口转基因油菜籽和转基因食品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获得二等奖。

在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网站上,可以浏览到中国最新的农业转基因技术工程的大规模的研发信息。中国农科院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基因食品工程建设,并开展了转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和讨论工作。

全文阅读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转基因食品有未来“粮食咽喉”之称,其安全性备受关注。但是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了解程度不一,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该课程与案例法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及考试机制的探索和完善,旨在培养具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转基因 案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83-03

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ul Berg教授首次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获得首例重组DNA,自此拉开了转基因技术在人类史上的发展序幕[1]。20世纪90年代,第一例利用重组DNA基因工程菌生产的凝乳酶在奶酪工业中的使用,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以应用[1]。1993年,美国批准Calgene公司转反义Pg基因的延熟番茄Flavr-Savr上市,这使得转基因食品正式进入了民众的消费生活中,成为传统生物技术食品的延续和丰富 [2]。此后,转基因植物源食品原料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被寄予厚望的转基因食品被誉为未来“粮食咽喉”,但是随之其安全性也开始备受关注[3]。纵观我国近几年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发展状况,2008年,我国启动了计划投入资金约20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根据该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就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功能基因克隆验证与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和条件能力建设等五大优先领域这些重点问题及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突破[4]。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美国转基因巨头孟山都首席技术官Robert T. Fraley和另两名在作物中插入外来基因技术的科学家获得了国际农业领域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这是拥有27年历史的“世界粮食奖”首次颁奖给研究转基因的科学家[5]。多年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其安全性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同时也款款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就我国情况而言,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了解程度不一[6]。高层次的学术界和科研人员对其安全性的信息掌握较多,而普通民众的知晓程度较差,很多人只是听说有转基因食品的存在,谈不上科学理性的认知,更没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是人云亦云,甚至是盲目的谈“转”色变,可见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推广势在必行。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与转基因安全知识的推广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经由高等教育的食品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扎实的掌握转基因食品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性评价常识,做到能够客观、理性的认识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进而拥有认知新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才能让科学之风吹开发展之路。

自200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6门课程,其他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等课程,其教学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新技术、新问题和新生产力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从事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打下基础。而《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原理概念相对晦涩难懂,教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的必要性

全文阅读

转基因食品消费者风险感知调查

摘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关注,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对消费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就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不全,购买意愿不高等问题给出了进一步的调节策略。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消费者;风险感知;调查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引言

1996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番茄进行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食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于201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实现了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18年增长。我国的转基因食品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经在基因挖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转基因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和后期影响仍然饱受争议,影响着消费者对其的购买意愿。

一、文献回顾

1.转基因食品

现阶段,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公认为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如今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进入食品市场,在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前进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已经渐渐成为国际关心的重要问题。

全文阅读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摘 要 目前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品种、产量急剧增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全社会争论的问题,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毫无结果。本文在概述认同和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两种说法的基础上,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最后指出在技术、法制多种约束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71-01

今年6月,农业部对三款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美国塔夫茨大学2008年在我国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等消息的披露,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广泛争论中,人们一时很难分辨哪些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说法是武断、谣言、投机炒作甚至是利益驱使,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已近20年,目前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品种、产量急剧增加。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毫无结果。

转基因技术分为两类,一是把异源生物的基因转移到某种生物中,二是对某种生物的基因本身加以修饰改造,它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研究水平的限制,由于科研人员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的了解还比较肤浅,虽然被转移的基因的功能是已知的,但有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由于基因插入时其插入部位是随机的,转基因生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科研人员没有预计到的后果,比如转基因农作物中已有个别品种出现了引起人体过敏的蛋白。这引发了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辩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现在没有凸显问题,但有滞后效应:比如,转基因植物的DNA经过重组后,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转基因农作物的某些蛋白质,可能渐渐地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人类健康造成隐性伤害,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在若干年甚至一两代之后,问题才表现出来。

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就不是一般的自然技术问题了。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也存在争论。转基因是一门现代生物科技术,但对人类是否有利,主要看怎么应用这项技术及应用的目的,是否被某些人利用谋取私利?从研发到投产再到消费者手里,过程是不是透明?监管能否到位?消费者的权益是否能够受到较好的保护。某些专家说经过安全论证过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生产阶段,还存在着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以有机食品为例,有不少厂家花钱买认证,那么就无法证明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厂家没有按国家要求在转基因食品的包装上标明,人们很难分辨是不是转基因食品。这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知情权被剥夺意味着失去吃什么的选择权。

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当然,没有证据表明有害不代表肯定无害,但是,更不能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有害就认为它肯定有害,由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心存疑虑、认同度差,市场销售的食品,一旦需要标识,大部分食品生产厂家都采用非转基因原料,一些厂家为了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这样的舆论环境,不仅使得转基因食品有害论占了上风,而且还耽误了基因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进步。

科技人员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转基因得到的生物有很多优点:可增加作物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过大量的科学试验,相关国家和政府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食品对人体是否安全,主要看人体对这种食品的代谢能力,重组的基因经过筛选,经研究证明不会在人体内积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通过向玉米中转入一种来自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基因培育出一种抗虫玉米,转入的这种基因能导致鳞翅目等昆虫死亡,但对人体无害,因为只有鳞翅目等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他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

全文阅读

现代食品科技与经济全球化分析

摘要:“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充分地表明了食品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离开食品,人类将无法生存。但纵观当今世界,食品安全及食品危机仍然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一些非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状况。随着食品科技的延展和发展,食品科技的双刃剑作用也体现了出来,一方面食品科技可以让一些危险食品无处遁形,从而加剧了食品恐慌,另一方面食品科技可以促使新的食品不断涌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作为各国的第一产业的重要性,势必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食品问题也将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关键词:现代食品 食品科技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82-02

1 食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地位

食物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食物,人类将无法生存。随着经济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科技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的食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即便是这样,在世界很多地区,仍然存在着数以亿计的人类处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悲惨状况中,每天每时,甚至每秒,都有大量的人类因吃不到食物而饿死。另外一方面,高度的不合理饮食与过剩的能量使很多人肚满肠肥,整天为他们的文明病忧心忡忡。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人类为解决食物问题而进行的努力带来了一系列伦理、意识、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困惑与冲突。

在非洲国家和地区,人们虽然仍处在食不果腹的现状中,但却拒绝接受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道主义救助。无论在这些非洲国家还是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食品工业仍然是各国所有产业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食品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这也推动了各国食品科技领域的发展。当然食品科技领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扩展了人类食品的范围,另外一方面也提升了食品的鉴别能力,从而诱导了食品危机。

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促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由于人类的体质、性格乃至思维情绪与食物息息相关,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了食品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进化的深刻影响。现代食品科技已成为全球化社会中备受关注、对人类文明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2 食品科技全球化的起源与发展

全文阅读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在资源匮乏的今天,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契机,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对解决资源不足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的安全性备受瞩目。转基因食品存在对人体安全性的隐患,如果法制不完备、行政执法不落实,转基因食品及其生产将对人类构成极大危害。然而,保障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却存在过于简单、制度不完备、操作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将主要对我国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探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转基因安全保障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法律规制;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高新科技,它有着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转基因食品的优势,而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转基因食品为人类造福。我国转基因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行进行法律规制就是眼下的迫切要求。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概述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是指利用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含有外源基因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其衍生物生产的食品。[1]在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的今天,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对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契机,转基因食品对人们的生活正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当然,转基因食品作为试验中的新型食品同样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第一,危害的潜在性。与一般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问题的直观性、确定性不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涉及的危害,由于人类对之认识并不充分,难以清晰把握其有无危害,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涉及的危害将是潜在的、不确定的。第二,致害一旦发生,其危害可能影响深远、后果严重。由于转基因食品的特有的优势,转基因作物已经、还将进一步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加之,人类认识的局限,如果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害一旦爆发,其影响恐怕难以预料。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我国法律应该未雨绸缪,要加强注重风险预防,完善监控的法制供给,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法律规制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法规。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百零一条关于法律适用的规定中,涵盖了转基因食品,自此,结束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层次不高、只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规制的局面。[3]可以说,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可以用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规制的法律,对于从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代表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长足的进步。但是,正如我国转基因技术本身一样,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文阅读

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的构想

摘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大国,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转基因食品和它的安全性问题。如何通过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来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安全法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根据《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曾有报告显示:吃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肾脏变小,血液的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该公司表示出现在那些老鼠身上的异常情况纯属偶然,但仍然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

二、转基因食品的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转基因食品不仅解决了人类的粮食问题,而且丰富了人类的食物种类。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1)大力支持。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其中美国具有健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与环境检测的管理机构以及严格的安全标准,加拿大市场供应的果蔬大部分是转基因食品。

全文阅读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的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又给予了更高要求。现阶段转基因食品的产生,引起了人极大关注,特别是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关系这人们的饮食安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本文主要就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展开分析和研究,便于为人们提供健康的转基因食品,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辨别。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评价 分析和研究

前言:

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备受世界各个国家主体的关注,增加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我国当下也增加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度。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借鉴了Monsanto公司安全性评价方式,对食品基因想要展示的蛋白物质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价。对于非预期影响分析,可以利用对选择和差异性的分析,来展开预期的分析作业。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理论依据

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原则是在1993年初期,OECD经济机构给出,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增加安全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假设一各种类的转基因产品,和以往的相同类型食品进行对比,包括对其特点、化学元素、营养元素、霉素的含量与动物需要的食品相同,进而这一食品就具有相同性。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依据给出,这一新食品的产生和非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积极影响是相同的。对于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进行实质相同性安全的评价,假使仅仅认为一个新形式的转基因食品和当下相同食品没有相同性质,就判定其为不安全食品,这一评价缺少科学依据。因此,在进行食品的安全监测活动时,首先要对新食品的特点和表征进行检测,依据新食品的化学元素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等等,对其进行研究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要增加对新食品的掌握度,看其是否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判断其是否需要立体分析和研究。对于转基因食品来说,不是全部的视频都需要开展动物实验,进而对其进行评价时,依据个别案例为基础进行即可。假如 转基因食品需要展开动物实验,那么对于动物实验的 任务目标和构建设计要极为谨慎和细致。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式

2.1 Monsanto公司安全性评价方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