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国外转基因生物法律保障相关立法评述
国内外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直接规定相对来说比较少,缺乏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保障机制全面的研究。相关国际协议和公约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以及WTO中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部分国家制定了涉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性的法规,如英国的《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1978)和《基因操作规章》(1989)、法国的《控制遗传物质被改变了的机体的使用和扩散法》(1992)、美国的《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1976)和《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以及日本制定的《重组DNA实验管理条例》(1979)等。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法律监管方面,欧盟和美国两大阵营在对消费者知情权、管制理念及管制方法上都有鲜明反差。美国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管理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对其采用的立法原则为科学原则,而欧盟则为预防原则。科学原则指的是不论是否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都应搜集足够的证据证明风险存在与相关措施间的因果关系。欧盟认为科学是存在局限性的,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严格,结论总会具有某些不确定性,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构发生后才采取行动。在具体规则上欧盟采取强制标签制度、过程管理体系、严格市场准入风险评估机制,美国则为自愿标签制度、产品管理体系、较为宽松市场准入风险评估机制。美国制定《毒物控制法》、《国家种子鉴定法》、《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以及《联邦植物有害生物法》等,但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即对转基因产品不进行强制性标识。欧盟国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认为生物技术本身具有潜在的危险,强调风险预防,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管理比较严格,要求转基因食品在进口和上市销售之前,必须接受风险评估和获得批准。欧盟第178/2002号条例32(即《欧盟食品基本法》)要求,食品、原料以及生产食品的动物,以及任何用作食品的物质,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阶段,都能够被追踪到。
二、转基因生物法律保障立法理念及原则
1.风险监测的程序性原则
由于转基因生物存在着未知的风险,加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也可能导致其给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风险,而以现有科技尚不能完全预测,从而还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危害的发生;此外,人类生活中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吸收抗生素或过敏源等,或可引发人体基因突变。同时,转基因科技还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危害一旦爆发,将是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风险监测,将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各个环节纳入法律调节的范围中来,对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检测和追踪,尽可能地规避并减少其损害。
2.公众参与原则
由于存在着政府失灵,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致使单靠政府的力量已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过程是公众与公共权力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公众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必然。因此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已达到很多国家政府的共识。
3.公共利益原则
1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胡瑞法了其所在团队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研究最新成果:超过九成的现有最高水平研究支持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
这个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团队检索并阅读了自1980年1月到2014年5月被收录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有有关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论文,共计9333篇。统计结果显示: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影响的论文数量为451篇,未发现转基因安全性问题的论文占92.2%;有关转基因生态影响的论文数量为1074篇,未发现转基因安全性问题的论文占91.6%;有关转基因对生产影响,即对农民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影响的论文数量为1763篇,其中得出正影响的论文占92.5%。其余五千多篇论文为关于基因克隆等基础性研究,未涉及转基因安全性讨论。
划定标准严格
记者:你为何会选择研究SCI中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论文?通过检索SCI文献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此前国内外是否有与之类似的研究?
胡瑞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之后,SCI论文引用数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衡量科研工作和评价人才的最主要指标,与研究人员个人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密切挂钩,甚至已经产生“唯SCI论”的现象。这种做法有失妥当,但不管怎么说,SCI论文受到如此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些论文代表着人类最高的研究水平。类似的研究以前也有过,但无论文献的数量还是统计的时间跨度均未能超过此次研究。
记者:在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文献中,你如何划定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为证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或“不安全”?
胡瑞法:对于将哪些论文的结论划为支持转基因安全性或质疑转基因安全性,我们设定了严苛的标准。只有某一研究的结论显示,与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农产品对生物或环境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我们才会判定其为“安全”。而一旦论文结论显示,转基因产品使生物或环境的某项指标产生了不利于安全的显著变化,即便这种变化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也会将其划为“不安全”或“有风险”类型。比如,有一项研究是涉及转基因产品对试验动物血小板影响程度。该研究结果发现,这种转基因农产品会造成试验动物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减少后的数值仍在健康范围之内。我们也将这一论文划为证明转基因农产品“不安全”。
记者:从你的研究中,如何得出“转基因技术”受到了严格监督的结论?
摘 要 目前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品种、产量急剧增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全社会争论的问题,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毫无结果。本文在概述认同和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两种说法的基础上,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最后指出在技术、法制多种约束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71-01
今年6月,农业部对三款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美国塔夫茨大学2008年在我国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等消息的披露,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广泛争论中,人们一时很难分辨哪些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说法是武断、谣言、投机炒作甚至是利益驱使,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已近20年,目前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品种、产量急剧增加。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毫无结果。
转基因技术分为两类,一是把异源生物的基因转移到某种生物中,二是对某种生物的基因本身加以修饰改造,它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研究水平的限制,由于科研人员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的了解还比较肤浅,虽然被转移的基因的功能是已知的,但有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由于基因插入时其插入部位是随机的,转基因生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科研人员没有预计到的后果,比如转基因农作物中已有个别品种出现了引起人体过敏的蛋白。这引发了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辩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现在没有凸显问题,但有滞后效应:比如,转基因植物的DNA经过重组后,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转基因农作物的某些蛋白质,可能渐渐地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人类健康造成隐性伤害,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在若干年甚至一两代之后,问题才表现出来。
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就不是一般的自然技术问题了。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也存在争论。转基因是一门现代生物科技术,但对人类是否有利,主要看怎么应用这项技术及应用的目的,是否被某些人利用谋取私利?从研发到投产再到消费者手里,过程是不是透明?监管能否到位?消费者的权益是否能够受到较好的保护。某些专家说经过安全论证过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生产阶段,还存在着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以有机食品为例,有不少厂家花钱买认证,那么就无法证明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厂家没有按国家要求在转基因食品的包装上标明,人们很难分辨是不是转基因食品。这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知情权被剥夺意味着失去吃什么的选择权。
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当然,没有证据表明有害不代表肯定无害,但是,更不能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有害就认为它肯定有害,由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心存疑虑、认同度差,市场销售的食品,一旦需要标识,大部分食品生产厂家都采用非转基因原料,一些厂家为了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这样的舆论环境,不仅使得转基因食品有害论占了上风,而且还耽误了基因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进步。
科技人员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转基因得到的生物有很多优点:可增加作物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过大量的科学试验,相关国家和政府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食品对人体是否安全,主要看人体对这种食品的代谢能力,重组的基因经过筛选,经研究证明不会在人体内积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通过向玉米中转入一种来自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基因培育出一种抗虫玉米,转入的这种基因能导致鳞翅目等昆虫死亡,但对人体无害,因为只有鳞翅目等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他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
摘要: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和饱受争议的话题。分析了近年来关于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评估的一些综述以及相关研究报道,总体来说,至今尚未发现可以证实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畜禽动物不安全的案例,少数对转基因食品有毒性的报道最后被证实是由于试验方法或统计方法的错误造成的。但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导致的环境风险评估就复杂得多,更难以评价,只能进行长期监测和预防。政府作为决策者必须对转基因作物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管体系,并使消费者增强对转基因作物的信任。展望未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安全转基因技术”有望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转基因作物的风险。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安全;环境风险;食品安全;评价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S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02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5.001
Abstract: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nd food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 was reviewed. In general, no significant health risks were found and confirmed scientifically in the commercial GM products. A few reports of toxicity finally were proved to be caused by experimental or statistical errors. But long-term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risk for the GM crops is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Government as policymaker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regulatory system for the GM crops, and enhance the consumers' confidence of the GM crops. In the future, the so-called “safely transgenic technology” will reduce the risk of the GM crops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 security; environmental risk; food safety; evaluation and regulatory system
自从1994年第一例转基因番茄“FLAVR SAVR”在美国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全球快速增长,从1996年的170万hm2增长至2012年的1.7亿hm2[1],16年间增加了100倍,使得转基因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最迅速的作物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以其培育周期短、性状转移精确等优点而成为未来生物育种的大趋势。
由于转基因技术能够打破物种间基因转移的“天然屏障”,近年来转基因安全问题争议不断,转基因技术这一专业名词对普通大众不再陌生。公众对转基因安全的担忧并没有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推进而有所减少。相反,随着第二代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外源基因和转基因作物种类的增加,其安全性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争论[2],这些说法不一的研究结果,更加提高了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安全性的担忧,并在许多国家成为转基因作物推广的强大阻力。科学地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给公众清晰明确、值得信任的答案,是科学界和政策决策者所要深思的问题[3]。
摘要: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是通过改变生物基因的一种新型技术,这种转基因技术在科学上存在着很多的未知性。因此,人们对这一新技术出现了很大的争议,转基因技术受到了一些抵制,目前转基因新技术的安全性还在争论之中。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体系构建
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将生物的DNA发生变异。我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预防农业转基因生物对我们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中转基因技术指的是经过转基因技术的改变,即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生物DNA基因组的生物。
1.我国转基因生物的风险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的转基因管理机构主要有卫生部、环保部、科技部和农业部组成。我国的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主要是政府性质的公办研究院或者公办的研究所进行科研立项,然后根据审批的结构进行研究。转基因生物监管的程序主要是对生物转基因实验,这种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中间试验;第二,环境释放;第三,生产性实验。根据我国相关的转基因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到我国的转基因风险监管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在监管上比较单一,公众很少参与。农业部下属的安全委员会决定一种生物是不是安全的,安全委员会中的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是安全委员会中的专家可能存在利益上的关系,使专家不单独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是忽视了普通民众的担心。(2)我国的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中对于安全等级的划分缺乏相应的标准,并且没有对相关的资料、数据作出科学的判断。(3)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的主体和开发商的责任不是很明确。当前,我国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管是农业部下属的安全委员会,因此这个安全委员会要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保障。(4)没有很好的社会风险互动平台。因为转基因生物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不确定性要积累相关的历史数据,但是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中缺乏相应的规定,因此应该让公众参与到转基因生物的互动中来。(5)相关的部门监管执行不到位。例如,在购物商场上的一些食品在商标很醒目的位置贴着本产品非转基因产品,但是转基因的生物的标签放在隐蔽的位置,很不起眼。我国的监管部门在检测转基因技术上没有建立开放的机构。
2.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第一,应用范围。这种转基因项目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确定项目的开发环境。当前的生物转基因风险监管下应用环境是不是存在风险逃避的可能。第二,发生的条件和概率。这种生物转基因项目风险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少。发生的条件和发生的概率需要长期地做大量的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的相关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危害程度。这种生物的转基因对人们居住的环境和人的本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发生这些影响时对环境和人的本身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这些问题都要经历大量实验,根据实验的相关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风险的预防是根据以前同样的问题得出的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生物的转基因技术,第一,要根据以往的科学技术的风险监管经验作为导向,并且根据相关的规定防止生物的危险发生;第二,假如是新的生物进行转基因技术,一定要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进行;第三,假如一种生物实验成功,需要上市,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批和备案。风险追踪指的是对存在不确定潜在的风险的项目要认真记录,记录相应的应用情况。对于转基因项目的追踪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过程追踪,对于转基因生物要根据其流通环节进行信息的追踪,流通环节包括:研发试验、生产加工和应用消费等。另一方面,环境的监管。要通过长期的环境监测数据记录当前的环境变化情况,对于环境存在的异常情况要进行记录,并且进行及时的处理。风险的处理是当出现事故时要有应急措施。当转基因生物出现伤害事故时,要调查事故的原因、危害,针对这些原因和危害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急措施进行后要对事故的责任进行追究,依法处理。当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与否还存在争论之中,本文对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体系体系进行了探索,对转基因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概述,对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对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摘 要] 转基因作物作为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的比重逐年加大,但是我国当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议也甚嚣尘上。《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作为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具有正确普及与推广转基因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认知的作用。着重对公选课教育背景下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加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教学与社会普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公选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4-0091-03
0 引言
自1995年1月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被批转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转基因品种已有87例,涉及大豆、棉花、玉米、小麦、油菜、哈密瓜、番茄、马铃薯等共17种植物[1,2]。世界范围内共有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已达到1.7亿公顷,1996年~2011年转基因作物产值达到923亿美元,共计节约了4.73亿公斤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约有1730万人口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3]。可以说,转基因作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转基因研究领域的投入,2008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培育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4],截至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不断升温,从而引发社会性的争议。笔者在2013年底进行的社会调查问卷表明,合肥市高校院所较为集中的蜀山区,不仅普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存在误解,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高达75%,就连在校大学生甚至食品专业本科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因而,从科普层面上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宣传,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保障民众的选择权,显得迫在眉睫,而从高校层面提高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识,继而推动社会层面的科学认知,促进普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知识的了解,以消除民众的疑虑甚至“妖魔化”的偏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效方式。
笔者所在的食品学院并未开设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本科课程,只在《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选修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食品检测的部分内容,因而并未系统和完善的形成一个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专业同学尽管学习了相关课程,对于转基因食品还是缺乏系统的认识,缺乏对某些网络流言的辨别力,因此,尽快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关注新技术、新问题、了解行业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与公众决策的意识,也有利于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培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管理政策、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人才。
1 公选课程面临的难点与突破
摘 要:通过电子资源检索的方式,回顾了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文献。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在在国内外存在悬疑性问题。国内学术界有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但国外学术界仍存有很大的争议。中国仍需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的监测监管,实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309-03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健康和国家利益的重大课题。这是一个至今还在探讨研究、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的难题。
一、研究进展情况
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检索出近年来国内大学有30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研究了这一专题;主要是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从国际贸易及WTO规则的制定,欧盟与英法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管理问题。自2007年,各专业刊物只有7篇文章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在“搜数网”(中国大陆统计数据库)中,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检索到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成果登记汇总表中,有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做的“转基因食品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一项成果登记在案;同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项目名录中,有上海、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做的“进口转基因油菜籽和转基因食品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获得二等奖。
在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网站上,可以浏览到中国最新的农业转基因技术工程的大规模的研发信息。中国农科院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基因食品工程建设,并开展了转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和讨论工作。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和深入,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新的问题不断提出,必然会出现人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等关系中的道德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食品安全领域,引起了人们在伦理层次的思考,也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伦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43-01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诞生,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普及,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面对科技迅猛发展,转基因食品种类逐年增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在全世界激起广泛争论,随之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成为学术理论争论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重大话题,这中间面临着许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伦理难题。如何保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以及有效地解除伦理道德上的束缚成为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态势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把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把分离到的外源目的基因通过各种方法植入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转移到此生物的基因组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之稳定遗传并在性状,营养价值,消费品质等方面朝着人们希望或喜好的方向发生改变。转基因食品是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人为通过DNA重组技术将一个生物体的优良基因导入另一个生物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显著不同,无需等待大自然缓慢的自然选择,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按照人的意愿改变遗传性状,使生物界几千年的进化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甚至,转基因食品能够实现自然进化过程中不可能的基因重组,完全不受生物体亲缘关系的限制,可以创造物质新品种。
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转基因食品就是生物技术的产物。近十余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争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扶持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把转基因食品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迄今为止,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上,无论从种植面积,种类还是从种植范围上都具有了相当的发展和一定的规模,即使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对转基因食品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抵制转基因食品的观点逐步占上风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甚至包括抵制呼声最高的欧盟却从未放松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开发。转基因食品的研发正在全球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
二、维护转基因食品安全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摘要 本文从基因育种,转基因生物制药及基因治疗等方面,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和医学上的应用,并简述了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095-02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有目的地将来自一种生物的基因稳定地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去,使其表达并遗传给子代的综合技术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1 转基因技术的方法
遗传转化的方法按其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方法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
1.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转基因作物的产生经历了实验室研究与商业化释放两个基本阶段。目前,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释放可能带来的生态或健康风险已经受到关注,并加以调控;而转基因作物获准进入商业化环境释放之前的科学研究阶段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却重视不足。转基因作物在获得商业化释放之前一般经历较长的研究阶段,包括试验研究(基因操作)、温室栽培、田间生产性小试和中试等过程。由于生物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在科学研究阶段,伴随试验作物的生长,不可避免地涉及环境释放问题,因此在转基因作物的科学研究阶段就可能产生潜在的生物风险,并有可能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近年来,以SARS病毒感染为代表的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例子时有发生,使得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受到重视[1-2],同时也反映出生物实验室风险是生物安全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早在2004年4月,我国就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标准是在2003年5月非典流行期间提出并制定的,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2009年7月1日,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生物安全管理要求,但其中对于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并未特别涉及。由于国家在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调控中,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是处于“自检自查”的水平,相关研究机构的监管缺位,将使转基因作物研究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而在研究之初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
1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现状
转基因作物从研究到商业化释放一般需要经历较长时间。获准进入商业化释放的转基因作物品种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申报和风险评估过程。但大多数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相应开展的小规模生产性试验(如温室或田间小试),往往取决于研究人员或者研究团队的兴趣和条件,并不必须通过申报和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从而出现生物风险管理的空白,并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
以“转基因AND作物”为检索表达式,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发现,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论文起步于1988年,至2009年共收录相关文献4289篇,2001年后进入较快增长时期,近年来年均数近600篇(图1)。进一步分析的研究单位发现,数量前60位的研究单位共2665篇,占总数的62.1%,其中发文数量超过50篇的研究单位有17家(图2)。在这60家研究单位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为200篇;最少的是厦门大学,为13篇。其余1600余篇论文涉及发文数量不超过10篇的几百家研究机构。由此可见,我国开展农业转基因相关研究工作的单位涉及面广,分布广泛,研究的转基因作物对象多样,研究水平和条件能力参差不齐。随着国家转基因专项的逐步启动和深入,相信将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参与进来,这种局面将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我国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前审后批的原则,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6条)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11条)的规定,审批前的安全管理应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负责。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查询,到目前为止虽然各地各级农业管理部门都有制定相应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法,但具体到研究单位,目前仅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研究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2009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并起草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就学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组织管理、安全评价的申报、安全管理、违规处理和处罚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安全委员会还将定期对学校内开展的转基因中间试验、生产试验进行校内安全评价审核。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研究方兴未艾,而另一方面,关于转基因作物试验研究阶段中的风险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很缺乏。通过分别以“实验室AND生物安全”“转基因AND生物安全”和“实验室AND实验室安全”为检索表达式,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图3),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起步于1999年,晚于转基因作物研究近10年的时间,在2002年达到高峰,之后回落至年均70篇论文左右水平。1999~2001年是国际上提出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并爆发争议最为突出的一年,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符合这一时期的特殊性。通过关键词分析也发现,现阶段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以宏观背景研究为主(图4),对病原微生物和疾病防控略有侧重(图5)。
此外,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在2003年之后逐渐受到重视(图3),这与2003年以来,我国以SARS病毒感染为代表的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的时有发生有关。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研究仍十分缺乏。由于现阶段国家在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调控中,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是处于“自检自查”水平,相关研究的缺乏及研究机构的监管缺位,都可能使农业转基因研究在实验室阶段就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监管与约束,而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