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症医学论文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为了更好的提高重症医学科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就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工作年限低于2年的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基础护理理论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对于2~5年的护理人员,要加强其专科知识的培训;对于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主要加强危重患者病情的分析能力,参与病房的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保证患者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来完成每天的晨间护理、基础护理和晚间护理,病情允许的时候可以为男患者刮胡子,为女患者梳头,为患者修剪指甲等。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保持床单整洁,定期更换被褥,避免褥疮的发生。

1.2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如今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已经成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关键内容,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同时还要限制非医务人员的探访,家属也不能长时间陪在患者身边,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孤独和焦虑感,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护理人员还要主动做好患者生活护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向患者做好宣教及康复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3观察和评价指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前后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了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相关护理之后,观察组满意27例,比较满意6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7.06%;对照组满意19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85.2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症医学科每天接收都是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才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重症医学科患者实施系统性的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深化护理专业内涵,落实护理责任制,从而提高本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本院根据重症医学科患者的需求简化工作流程,制定方便措施,尽可能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努力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在当今社会,各医疗机构提高了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深入践行优质服务理念,真正把护理人员还给患者。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尽管目前重症医学拥有自己的学科代码,在众多三级甚至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也作为临床专科独立建制,但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尚未开设重症医学课程,统一的危重病医学教材是由麻醉领域的专家编写,仅限于在麻醉专业的教学中应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纲中也多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实习内容。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教育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重症医学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从事重症医学专科人才的现状很不相称。实际上,危重病医学教材建设的不规范和严重滞后也影响着麻醉学高等教育。而临床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并不仅限于重症医学科病房(ICU),其他各临床专科同样也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突发危重症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形。但现代医学高度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以及各专科繁忙的工作节奏,致使专科医生只注重狭窄的自身专业,思维和技能过于局限化,缺乏最基本的危重症抢救的知识和技能。当面对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囿于精细专业化的“管状视野”,常常不知所措,结果使本来可以救治的患者往往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重症医学课程,让学生熟悉重症患者的基本病情评估方法,学会认识患者潜在风险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熟悉危重症脏器监测与支持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抢救重症患者的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业务素质。根据重症医学的特点,其课程安排应该置于临床医学整体教学中去统筹考量。重症医学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各临床专科理论课程结束后,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进行。考虑到重症医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联系紧密,重症医学具体课程教学也可紧接着病理生理学课程结束后开设。其他学科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内容,如一些重要器官(心、肺、肝、胃肠、肾、脑等)功能不全或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感染、营养、输血等内容完全可以并入到重症医学课程讲授,除了理论授课和见习之外,还应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重症医学科进行临床实习。对医疗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有必要安排至少2周时间到ICU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心肺脑复苏、深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认识和了解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ICU常规操作技能。

2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日益规范,人才梯队逐日壮大,在大中型医院或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承担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是担任麻醉专业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是挂靠在急诊医学教研室。这种现状很不利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发展,教学内容边缘化,知识点零碎,难成独立的整体系统,且常常与内、外科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学生没兴趣,教师积极性也不高,完全背离了重症医学学科内涵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师资相对缺乏。目前国内从事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专业人员多来自其他各个临床科室,除有短暂的进修学习外,并未受过正规的重症医学教育,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脱离的现象。为了尽快发展重症医学,培养医学本科生对重症医学的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为将后培养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既富有专业素质又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担负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教研室应当结合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做到“有纲可依”,目的明确。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宜安排在学生整个实习计划的最后一站,实习内容不仅应包括临床实践中体现的基本理论和抢救危重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临床老师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或培训,结合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树立学生对重症医学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安排学生进入ICU观摩学习,应注重强调纪律性,对标准与规范的依从性。教研室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进出ICU的规范,控制每批次实习的规模或人数,做好院内感染(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错或事故。

3应积极探索重症医学的教学方式

3.1重症医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医学实际上是高级的“全科医学”。当患者病情发展到重症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各个器官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时,一个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会全面地思考机体整体的问题,注重机体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妥善处置病情,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权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协调安排好各个器官的处置顺序,兼顾平衡照顾好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专科医生比较关注的是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问题,虽然一个个专科疾病也是整体,但就其诊治而言,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一脏器或某一系统。所以,体现在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重症医学不仅跨越各临床专科,而且还包含医学物理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容也必然是跨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是各种“零散”知识集中整合处理过程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为实现临床整体思维的教学目的,推荐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紧急处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继续恶化发展?同时要考虑这些措施又应该如何发挥其最大效应,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理解这是“治标”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因“症”溯“病”,就是追询导致重症的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治本”的过程。抢救重症的“整体思维”,就是在ICU医疗实践中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要在控制重症这个“标”的同时,也注重致重症之疾病的这个“本”的治疗。譬如以严重脓毒症为例: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机体器官发生一系列损害,即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发生肝、脑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抢救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强调正确处理好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兼顾全身各系统、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做好原发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尽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活生生的临床问题带出一个个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2重症医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又检验于实践,很多理论上认为可行,动物实验也确实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常常遭受失败,这一点表现在重症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临床本科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向学生强调医疗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方的价值和愿望,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它所谓“最佳证据”就是要求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对象都是重症,病情复杂,变化快,尽管有先进详实的高端监护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团体,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力求遵循选取“最佳证据”原则,切忌盲从权威专家,更要强调医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专家的经验对于你所面临的重症个体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医师要主动向经验发出疑问,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寻找当前情况下的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最佳诊疗方案。尽管已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意见也是循证医学证据荟萃的结晶,但它不是最终结果。所以,强调临床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对指南的依从性,但不可否认其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所要做出的临床决策。

3.3重症医学教学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培训

重症患者转入ICU或突发病情恶化时,常常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深静脉穿刺插管快速补液等急救处理,这就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因此,重症医学科医师除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学习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操作技能项目非常多,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净化等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心脏临时起搏、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ECMO)等更专业技术也已进入ICU。对于即将毕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生,重症医学科教学不应该缺乏有关基本技能操作的实习内容。要注重加强心肺复苏、气道开放、静脉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显然对于将后从事任何临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学生对于操作往往很感兴趣,教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实习操作技术时应启发式讲解技术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领。而且在实习操作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要点,操作过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熟悉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生印象更深,掌握得会更牢靠。另外,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具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的特点,非常适合重症医学专业的带教实习,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重症医学教学的大趋势。

4小结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医院重症医学科基本概况:置病床数10张,拥有护士22名,年龄18~40岁。工作年限1~18年。本科3名,大专13名,中专6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14名。床护比1∶2.2。

1.2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625例,年龄16~78岁,平均49.5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开展优质护理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患者(神志清醒)或者患者家属的配合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仪表仪态、健康宣教内容、患者的需求满足情况、服务态度等各项满意度,每个项目都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来测定。另外根据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考核标准进行质量、绩效考核。

2具体实施方法

2.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氛围: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关于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让护士人人熟悉实施内容并认真贯彻实施,按照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对照自身找差距,统一认识提高服务观念,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按规范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2.2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病人入住后,护士应热情接待,采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认真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饮食生活习惯及心理活动情况。加强主动服务意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尽量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检查、治疗、护理工作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工作中保持镇静,操作熟悉、忙而不乱,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认真执行医嘱,迅速配合医生完成抢救。

2.3提倡主动服务:

由于重症医学科病房不同于其他科室,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定时探视制度,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患者的治疗、生活起居全部依靠护理人员,患者会出现孤独、焦虑、无助、恐惧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认真询问及倾听,落实晨、晚间护理,提供患者的各种生活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使其安心治疗,在实施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适等,取得信任和配合。

2.4结合学科特点,将制度落到实处:

根据各班职责,结合科室人员的情况,实行具有专科特点的弹性排班,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使护士保持最佳工作状态,精力充沛有条不紊,以保证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实施护士分级管理,推行护士长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制定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建立入院前、入院时、住院、转出或死亡后全程服务规范,保证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落实首问、首听、首看负责制,各种问话有回应及落实;监护病情到位。完善探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实行人性化的探视管理,接待探视家属,要求笑脸相迎,规范迎接用语。积极采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完善及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严格护士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薪酬、晋升、评优相结合。

2.5加强医患、护患有效沟通:

医患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使医患双方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性的治疗,使病人得到更满意的服务。

2.6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2.7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严格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做好教育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从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调节、功能锻炼等多个方面,让患者掌握相关保健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促进患者自我防护。同时,护士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适时地、有目的地将躯体护理与健康教育融于一体,使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可促进和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提高满意度,让健康教育要真正服务于患者。

2.8完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根据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及要求,细化人性化服务工作流程,对传统的排班方式及工作分工进行改革,加强程序化管理,实施以责任护士包干病人的排班模式,使人性化护理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安排外出进修及参专科培训,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科室质控小组重点检查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病人满意度分别为70.13%及93.29%,差异显著(P<0.01);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平均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果说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确保了护理安全,护患关系得到改善。表1中率的比较用X2检验,得分的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4体会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本次研究中,86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46例,占53.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2例(37.2%),下呼吸道感染14例(16.3%),胃肠道感染21例(24.4%),泌尿道感染13例(15.1%),其他6例。

1.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ICU住院时间较长、侵入性操作较多、抗生素使用时间长、种类较多等均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见表1:

1.3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感染均在3天内消失,治愈率为100%。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高龄、侵入性操作、ICU住院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联合使用种类较多等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机体较为衰弱,机体抵抗力较差,因此极易受到外界感染,而接受有创性检查及治疗患者,机体正常防御技能受到破坏,导致细菌侵入人体难度较大,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侵入性操作中,一些消毒灭菌不合格医疗器材的使用等可诱导感染的发生,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为了抵抗细菌感染,患者多会采用抗生素治疗,然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种类较多等均可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感染发生,因此针对上述因素,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及护理干预,减少感染的发生。护理对策:

①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工作较为繁重,医院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健康教育,同时由院内指派专门感染检测员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及指导;所有侵入性操作所需使用的器械、工具等均需严格消毒并拔管。

②保证ICU内良好的室内环境,在不同患者之间采用屏障进行分隔,医院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安装空气层流设备,对空气污染进行杜绝,室内每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定期消毒清洁室内器械及设备。

③所有进入重症监护室内人员均需适应专用消毒口罩、衣帽及拖鞋等,进入病房及操作前均需严格洗手,医院需要配备手部专用消毒剂;患者使用的废弃物放进密闭、专用袋子内送往专门的垃圾处理中心进行操作。

④本次研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护理不到位引起,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医护人员需要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及无菌手套;患者使用呼吸机通道间隔2天更换一次,同时将冷凝水及时处理,避免患者倒吸;采用环氧乙烷对相关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患者使用器械均专人专用,保证无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吸痰技术。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组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方案”的临床诊断标准判定,本次研究的15例SAP患者均符合该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占9例,女性患者占6例,患者年龄段为24~63岁,平均年龄为(33.52±2.69)岁,其中胆源性患者占6例,酒精性患者为4例,高脂饮食患者占3例及原因不明的患者占2例。

1.2临床症状

15例SAP患者具有:腹痛、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等临床症状,CT检查显示胰腺增大、腹腔积液、回声增强、胰周渗出。15例SAP中,10例脏器功能衰竭,以肾脏、呼吸功能衰竭常见,1个脏器2例,2个脏器2例,3个脏器1例。

1.3治疗方法

该次选中的患者中选择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有7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为能够及早发现心、肺、肾等器官是否产生功能障碍,对心、肺、肾等器官的功能进行密切的检测;对患者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管喂及灌肠的方法以达到利胆导泻的作用;为抑酸抑、制胰液的分泌,也可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及生长抑素(奥曲肽);同时对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进行纠正;积极扩容抗休克;并给予抗感染和营养支持。选用手术治疗的有8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对胰腺及胰周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对患者进行置管引流,主要含:胆囊、胃及空肠造瘘;对患者腹腔进行灌洗;对患者进行胰腺包膜进行切开术等。

2结果

非手术组相较手术组住院时间短,手术组死亡例数(37.50%)高于非手术组(28.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研究

重症肌无力(Myasthemina Gravis,MG)属临床疑难杂病,具有病情反复、疗程长、治疗棘手等特点,现代医学对于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许多学者及专家对于重症肌无力的病变部位、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许多医家及学者经反复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证经验。如何借鉴当前医学信息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方法及成功案例,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挖掘利用,是今后中医临床和医学信息学科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1 中医病名

中医历代文献中没有重症肌无力这个病名的记载,对其症状也没有完备而系统的描述。后世医家根据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将本病归属于"睑废"、"歧视"、"痿症"、"虚损"等范畴。邓铁涛[1]认为本病中医病名应为"脾胃虚损"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症,如眼睑无力或下垂,属"睑废"或"睑垂";复视属"视歧";吞咽困难、饮水咳呛、言语无力、发音不清等则属"喑痱";抬头无力属"头倾";四肢瘫软无力属"痿症";肌无力危象则属"大气下陷"。

2 研究病机

2.1脏腑病机

2.1.1脾胃虚损 刘小斌等[2]总结邓铁涛之"脾胃虚损,五脏相关"理论指出,脾胃虚损是根本,但多延及五脏而出现临床诸症。李广文[3]认为综观MG各型的临床表现,其关键病机为脾胃气虚,但亦终至肝肾不足。

2.1.2脾肾虚损 孟如教授[4]认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肢体肌肉失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但本病病程较长,病程日久多挟痰挟瘀,阻滞经络。邓毓漳[5]认为本病病因当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重点在于脾肾。

2.1.3肝肾亏损 马耀茹等[6]认为,虽然本病以肾不足为病机关键,但日久侵及肝,肝肾同源,肝血旺则筋柔肉润,肝肾强则筋骨得养,举动自如。肝肾精血亏虚,则筋骨肌肉失于濡养而萎软。

2.1.4从肝论治 刘少云[7]介绍尚尔寿教授的经验,认为重症肌无力的病位在肝,肝不主筋罢极无本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2.2经络病机 吴以岭[8]教授指出"奇阳亏虚,真元颓废,络气虚滞",为本病发生的病机。奇经八脉通行上下,总督诸阴诸阳,渗灌三阴三阳,与五脏六腑及体表器官关系密切。奇阳虚损,不能约束十二经脉,血液运行散乱,经络瘀滞,则肌肉失去濡养,而致肌肉颓废无力。

3中药治疗

3.1分型论治 蒋方建[9]介绍李庚和教授的思想,认为证型可归纳为脾虚气弱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血虚络阻型及元气虚脱型。①脾虚气弱型治法:补中益气升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葛根、当归、黄精、陈皮、甘草、大枣;②气阴两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滋阴,基本方:黄芪、党参、生地、熟地、怀山药、山茱萸、制首乌、炙龟版、枸杞子、麦冬、白术、甘草;③脾肾阳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温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制附子、鹿角胶、熟地、巴戟肉、锁阳、脐带、怀山药、补骨脂、甘草;④血虚络阻型治法:养血通络,基本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宣木瓜、潼蒺藜、鸡血藤、蜈蚣、红花、甘草;⑤元气虚脱(衰败)型治法: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补肾纳气,肃肺化痰急救之,基本方:别直参(另煎)、制附子、蛤蚧末(冲服)、紫河车粉(冲服)、大熟地、沉香粉、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淫羊藿、炙苏子,猴枣散或鲜竹沥兑生姜汁另冲服。

林丽等[4]对孟如教授治疗的32例MG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分型为:①中气不足型,治宜益气健脾,补中升阳,方以补中益气加减;②脾肾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健脾,滋肾养阴,方以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加减;③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方以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④气血亏虚型,治宜补气养血,方以十全大补丸加减;⑤气虚血瘀阻络型,治宜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以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李广文[3]将该病辨为四型施治:①脾胃气虚型,治宜健脾益气,方拟补中益气汤与四君子汤合方;②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拟黄芪生脉二至四君子汤合方;③气血亏虚型,治宜补益气血,方拟黄芪八珍汤治之;④脾肾阳虚,治宜益气温阳,方拟黄芪理中汤合右归丸。

3.2专方专药 邓铁涛[10]自创强肌健力方治疗重症肌无力,主要药物有当归、陈皮、甘草、黄芪、党参、白术、五爪龙等,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尚尔寿教授[11]自拟疏风通络为主复肌宁粉(片):明天麻、全蝎、蜈蚣、地龙、牛膝、杜仲、黄芪。补肾镇肝熄风为主的复肌宁1号方:胆星、菖蒲、麦冬、伸筋草、牡蛎、珍珠母、僵蚕、牛膝、佛手、黄芪、党参、桃仁、钩藤、姜半夏、陈皮、杜仲炭、焦三仙、焦白术。两者合用,随症加减。

吴以岭教授[12]从"奇经"入手治疗重症肌无力,提出治疗重症肌无力治本三法,并研制出重肌灵系列中成药。

张老[13]自创二草异功散,方中糯米草、鸡屎藤健脾消积,潞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陈皮行气除湿,茯苓健脾除湿,二药同为佐使,辅助参术,增强益气健脾之功;路路通活血通络,使气血通畅,甘草益气和中。

王春生等[14]认为本病以肝脾肾虚为主,兼有血瘀,故采用培补脾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方法。拟参龟培元冲剂,主要药物:人参、黄芪、白术、龟板、何首乌、山萸肉、穿山甲、陈皮。

闫洪琪等[15]用天麻、全蝎、蜈蚣、地龙、牛膝、杜仲、黄芪等药物自制天麻牛膝强肌胶囊;用人参、羊肉、山药等组成参蓉复肌胶囊,二者合用治疗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5%。

4针灸治疗

黄景璇[16]取百会、阳白透鱼腰、攒竹、四白、太阳、丝竹空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跗阳、交信等为配穴针刺。李华岳[17]取中脘、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合谷、太白、阴陵泉。并根据临床分型随症加减。

李雪红[18]针刺取脾俞、关元、大椎、百会、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肾俞、胃俞、肩髑、曲池、解溪为第1组穴,取阳白、鱼腰、丝竹空、攒竹、承泣、中脘、脾关、梁丘、阳陵泉、合谷为第2组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穴位注射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髀关、足三里、阳陵泉。并艾灸双侧肝俞、脾俞、肾俞穴位。

王雅娟[19]以"治痿独取阳明"为理论依据指导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配穴特点:阳明为本、随证配穴、以上带下、以主带次。在手法上,足三里、三阴交采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之法,以补益脾胃、调理气血,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5综合治疗

李少芳等[20]以针灸为主,配以穴位注射北芪注射液,再配以补中益气汤或右归饮。治疗100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痊愈62例,好转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

陈伟等[21]将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大剂量补中益气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使用泼尼松单独治疗,统计比较2组治疗的有效率和基本痊愈率,并观察大剂量补中益气汤联合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梁永等[22]将8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常规西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常规西药与补脾强力汤联合治疗重症肌无力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更有效。

6其他研究

6.1文献研究 董秀娟等[23]以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为主线,对痿证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中与重症肌无力症候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裘涛[24]整理了有关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历代文献,从而为更好的研究重症肌无力提供文献支持。

6.2与计算机相关技术结合的现代研究 杜宝新等[25]收集用于治疗痿证的方药,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结合历代对痿病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初步了解不同时期治疗痰病的药物规律。

饶媛[26]收集重症肌无力病例447例,建立重症肌无力疾病数据库,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重症肌无力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合并症、五脏病变、常用药物、药物归经等变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采用KNEX、SQL Server等数据挖掘软件及稳健回归、Na?veBayes等算法对重症肌无力症状、五脏病变规律及不同分型重症肌无力关键诊断因素进行数据挖掘,探讨重症肌无力中医脏腑病机,及重症肌无力西医分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刘凌云[27]应用脏腑体用论、通过数理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阐释分析重症肌无力病例的症治规律。收集病例866例,采用SAS8.0和SPSS19.0统计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链接图、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病例从诱因、发病节气、症状(兼夹症、合并症)、体征、舌象、脉象、中药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中医文献中有关重症肌无力中医药治疗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7结论

①关于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的看法,存在多种理论并且形成了不同的论治,中医药治疗大多是从脾胃、脾肾及肝肾着手治疗为主,方药大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探索中形成了许多验方,可以指导其他医家临床使用。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者也不在少数,在针灸治疗上多从脾经、肾经循行和眼周取穴,治疗效果较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在注重全身调整的同时也注重局部治疗。②关于本病的分型标准,各医家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果能够统一,将会在本病治疗上更加规范。③各文献报道采取不同的疗效评定标准,有些为自拟标准,影响了疗效评定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有待建立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④随着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疗效评价指标已不能满足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治疗对改善患者体力功能、情感功能以及提高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因此,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前景广阔。⑤将计算机相关技术运用到重症肌无力研究方面的文献甚少。运用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显著,但由于中医辨证知识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缺乏大样本的的临床调查以及客观严谨的的数据分析研究,大大影响了中医药在重症肌无力诊治方面的评价及方法的推广。数据挖掘技术善于从缺乏先验信息的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寻找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据挖掘技术恰好可以解决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未来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重症肌无力的诊疗数据,并使其符合一定的数据规范,进而将诊疗信息与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推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更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1]邓中光,邱仕君,邓铁涛. 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与辨证论治[J]. 中国医药学报,1993,8(2):41.

[2] 刘小斌. 邓铁涛教授对五脏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73.

[3] 李广文. 辩证治疗重症肌无力21例[J]. 光明中医,2004,10(19):38.

[4] 林丽,曹惠芬,孟如. 中医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临床总结[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16.

[5] 邓斌. 邓毓漳治疗重症肌无力经验[J]. 江西中医药,2010,4.

[6] 马耀茹,窦建卫.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证治初探[J].陕西中医函授,1997,(4):14-15.

[7] 刘少云. 尚尔寿教授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摭拾[J]. 中医药学刊,2001,(19):36.

[8] 吴以岭. 从"奇经"治疗肌萎缩[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1.

[9] 蒋方建.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J]. 中医文献杂志,2009,3:24-26

[10] 邓铁涛.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及治疗[J].中国中医药报.2003,9:29-32.

[11] 黄坤强. 复肌宁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70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2(18):743.

[12] 吴相春. 吴以岭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思想和经验[J]. 江苏中医药,2009,41(3):25-26.

[13] 张瑞明. 张德修老中医临证经验撷要[J]. 四川中医,2004,22(10):5.

[14] 王春生,刘亚军,李宝生等. 参龟培元冲剂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5,24(5):288-289.

[15] 闫洪琪. 天麻牛膝强肌胶囊与参蓉复肌胶囊合用治疗重症肌无力21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9-20.

[16] 黄景璇. 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28例[J]. 黑龙江中医药,2005,15(5):49

[17] 李华岳,石世华. 针刺联合贞芪扶正胶囊与单用中药对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2):191-192.

[18] 李雪红.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50例体会[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868.

[19] 王雅娟. 从"治痿独取阳明"论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3):42.

[20] 李少芳,林卓鹏,林皓. 针药结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0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04,36(9):43-44.

[21] 陈伟,徐兵,付耀武等. 大剂量补中益气汤联合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35.

[22] 梁永,楚兰,况时祥.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6):28-29.

[23] 董秀娟,刘小斌. 与重症肌无力相关的痿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中医学术源流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2):2376-2378.

[24] 裘涛.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文献研究[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

[25] 杜宝新,许浩游,贾妮. 历代"痰病"文献的用药规律分析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抑郁;烦躁;阳虚病机;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18-02

抑郁症也叫做抑郁障碍,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是该病临床主要特征,属于心境障碍常见类型。而在抑郁症患者中,通常还会表现出烦躁情绪,烦躁在抑郁症的表现中发生率不低于90%[1]。中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而在其他中医文献中,还有“阴气少,阳气胜,故热而烦满”,这些内容均以阳热证立论[2-4]。而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及临床实践,笔者认为阳虚病机与抑郁症“烦躁”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试从阳虚病机方向探寻其与抑郁症“烦躁”的关系,报道如下。

1从文献史料分析阳虚烦躁

烦躁,是情绪表现的一种。烦躁主要指心中烦闷、焦躁,易急易怒,甚至在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躁动不宁的特征。中医理论中,胸中热而不宁是为“烦”,手足扰动不安是为“躁”,烦躁的中医病机有虚实寒热之分[5]。在《伤寒明理论》[6]中,有明确记载:“烦躁之由,又为不同,有邪气在表而烦躁者,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有因火劫而烦躁者,有阳虚而烦躁者,有阴盛而烦躁者,皆不同也”。说明烦躁病机分多种类型,其中便包含阳虚所致的烦躁症状。而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的记载,这段文字叙述表明的是伤寒患者,脉象虚浮,误用火法治之,亡失心阳,心神外浮,心阳不足,受水饮痰邪所乘,扰心而惊狂,半坐卧不安之症[7]。以此可以看出,烦躁表现中心神浮动、卧立不安与“心阳不足”有关。现代“火神派”医者认为烦躁与阳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8],并对阳虚烦躁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其中,在《扶阳讲记》当中专门对阳虚所致烦躁进行了论述:“一方面是阳虚不能镇纳群阴,另一方面是阳虚不能安住本位而出现躁扰不宁”。而在《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9]中,王彦恒曾指出:“烦躁在抑郁障碍极为常见,不少医者只知以栀子寒凉除烦,其实非也”。这些文献都说明烦躁与阳虚病机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2从疾病临床特征论述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关系抑郁症中“烦躁”表现较为常见,且发生率较高,但不是所有的抑郁症都存在烦躁情绪,因此烦躁并不能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必有症状。“烦躁”在抑郁症的诊断中可称之为精神运动性激越[10],在临床检查中常表现出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其在接受检查过程中,患者往往存在许多小动作,比如:反复坐立、扯头发、搓手、咬手指或嘴唇等行为。这些“烦躁”表现可与《国际疾病分类法 ・ 第 10 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内容相结合,判断患者是否为抑郁症“烦躁”。两个标准中并未提到“烦躁”,说明抑郁症中“烦躁”症状必然是与抑郁症的其他表现伴随存在。伴随“烦躁”表现的其他症状很难以中医“热症”来阐述[11]。临床上,抑郁症分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症状表现主要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及其他躯体症状为主。心境方面,抑郁症表现出持久的情感低迷、悲观抑郁。患者中症状较轻者,表现出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兴趣缺乏、无愉悦感等,而症状严重者,则表现出痛苦不堪、绝望、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等[12]。情绪低迷在中医上与心气虚、肝气虚病机有关[13]。意志活动方面,表现出行为懒散,不愿接触他人、闭门独居、疏远亲友等,中医上属精力衰减,与肾阳虚、脾气虚病机有关。认知功能方面,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时间长、学习困难、思维灵活性减退等,中医上属于认知疲乏,与脾气虚、肾阳虚病机存在联系。由此可见,抑郁症与阳虚病机存在一定联系。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对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抑郁症患者1100例中,341例存在畏寒肢冷症状,而这些患者均伴有烦躁症,583例存在神疲乏力症状,同样这些患者伴有烦躁症。在中医辩证体系当中,则常采用神疲乏力与畏寒肢冷属于辨阳气亏虚的主要临床依据。由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很大程度上,抑郁症“烦躁”或许与阳气亏虚存在相关性[14]。

3从治疗方药论证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关系抑郁情绪伴随的症状中失眠、多梦、精神运动性激越、精力疲乏、焦虑情绪、食欲减退、嗜卧等,都存在阳气亏虚的病理基础。而烦躁情绪在抑郁症患者中,同样与阳气亏虚有关。为探究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之间的关系,本节分析用药组方规律,采取“以药测证”的方法来分析抑郁症“烦躁”的病机与治疗特征。

在97首抑郁症“烦躁”的古代治疗方剂中[15],含有茯苓、人参、白术、附子、甘草、肉桂、黄芪、山药等。这些药物均为益气助阳药物,其在组方中明显用药含量比麦冬、黄芩、白芍、石膏等清热养阴类药物更高。在这一组方中,益气助阳药物相比养阴类药物使用的多,说明该组方治疗抑郁症“烦躁”是以益气助阳为主,这组方剂从侧面验证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有关。中医药物中淫羊藿、巴戟天、黑胡椒、人参与鹿茸等都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这些药物均属于助阳益气类型,表明助阳益气药物可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治疗抑郁症,表明抑郁症与阳虚病机存在联系。

4小结

笔者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分析抑郁症“烦躁”的临床特征及采用“以药测证”方法证实了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存在相关性。但目前还缺乏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之间的具体关系论证,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且本次研究避免将“烦躁”的病机单纯归于阳虚病机,虽然研究存在一定缺陷,但也期望能够给具体研究通过提供绵薄之力,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包祖晓基于贝叶斯(Bayes)网络技术的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74-82

[2]张怀亮从少阳论治抑郁症[J].中医杂志,2008,49(9):781-784

[3]薛蕾,李佳,姜锡斌抑郁症病机辨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24-225

[4]郭蓉娟,王嘉麟,张允岭,等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相关分析[J].中医杂志,2008,49(9):828-829

[5]沈连熊试述《伤寒论》烦躁病机及治疗[J].四川中医,1995(3):5

[6]成无己伤寒明理论[M].1970

[7]赵商勋《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

[8]包祖晓,孙伟,陈文泽,等肝肾阳虚型抑郁症与血清性激素关系及助阳舒心方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03-504

[9]丁瑛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2

[10]陈文姬从仲景方试论抑郁症的辨证论治[J].中华医药杂志,2005

[11]李黎,包祖晓,陈宝君,等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相关性探析[J].中医杂志,2011,52(14):1253-1255

[12]小楼听风抑郁症表现自测[J].当代老年,2010(12):42-42

[13]柳红良基于肝气虚立论抑郁症证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4]范平,陈革妃从“治未病”理论探讨阳虚体质抑郁症的防治[J].河南中医,2011,31(4):345-346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重症医学 医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29-02

重症医学是一门发展极快的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医学的实践基地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其特点是疾病急、危、重以及多学科交叉;正因为如此,重症医学的教学有别于一般的医学课程,更具有难度和挑战性。重症医学的专科研究生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应重视对其临床思维能力、科研理念、医德医风、伦理学和沟通技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重症医学的研究生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重视整体观念、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1 理论授课形象化

理论授课主要是让研究生对重症医学专业有个大体上的认识,为以后进入临床实践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心理准备,理论授课重点讲授重症医学的主要收治范围、病种、特点以及救治规范。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累计的经验,尽可能的列举一些特殊的病例,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形式,在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各种危重症病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可以激发研究生对重症医学这一相对崭新和陌生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初步的了解,还能有助于缓解和减轻学生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的紧张和不适应,为培养研究生整体观念和临床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临床授课案例化

临床带教实践中,各级医师都应加强带教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危重病面对的各种具体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采取启发和诱导提问等方式教学。例如,对于一例肺炎合并脓毒症,进而演变为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危重患者,在一开始教师先不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具体的分析,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去分析和思考患者病情的发展特点,有条理地分析患者从肺炎起病进而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的病情演变过程,给予学生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学会应用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来分析和思考患者为什么会从肺部局部的病变,发展为多脏器病变,具体哪些脏器系统发生了功能不全、其程度如何,发病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和回答后才给予分析总结,并介绍脓毒症的临床防治要点和具体治疗方案,再结合脓毒症的治疗指南,介绍脓毒症救治的临床路径和前沿观点,着重培养学生对危重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诊治思路,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3 临床考核技能化

在目前,学生在临床实习完毕后,学校或教师往往对理论知识的考试比较重视,而却忽视了操作技能的考核。重症医学恰恰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仪和呼吸机的使用、动静脉穿刺术等操作技术是重症医学专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然而,来自日本对36所医学院六年级3303名学生的调查发现,80%的学生不能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1]。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生教育现状亦不容乐观,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执业医师规范化诊治,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护和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很难进行充分的操作实践,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CRRT肾脏替代治疗仪、PICCO连续心输出量监测、ECMO体外膜肺氧合、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等已应用到ICU的临床救治,这些治疗和监测手段要求专科医生掌握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操作技能。为此,我们在研究生的临床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操作技能的示范、训练等,还要强调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重症医学各种抢救技能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只有掌握了重症医学基本技能,学生才能进入重症医学科“医生”这个角色,而不再是没有抢救技能的“旁观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改变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因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强科研素质培养

在提高临床诊疗和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应当重视科学研究,坚持医、教、研并重。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必须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教育,而知识创新则有赖于科研工作的开展[2]。通过科学研究工作,教师的思维更加敏捷、开阔,授课中可以介绍更多的学科进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大的科研力量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追踪学科新进展和科研动态的意识,加强其科研素质的培养;要鼓励研究生根据临床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探索,这样会使重症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更加服务临床,有的放矢[3];应当让研究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如研究课题的设计、论文综述的书写、研究项目的申报、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论文的撰写等,并为他们进行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04-02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药因配伍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经方”。然“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尤其随着近现代医学兴起,不少医师更对经方临床运用望而生畏。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在医疗、教学与科研一线工作近40载,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尤擅用经方治疗疑难疾病且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诊,受益良多,现将彭万年教授临证运用仲景经方思路总结介绍如下。

1整体观念识病诊治

仲景创立了中医学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成为了中医临床治病独具特色的优势特点,同时,在《伤寒论》中也有很多辨病识证诊疗用药思路[1],比如《伤寒论》的篇名“辨……病脉证并治”命名就是辨病辨证综合诊疗的体现,可以看出,在辨别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疾病诊治也是中医学临床的重要内容,仲景对疾病的认识,都是将疾病统一在一个包含了对疾病病因、病位、病势、正邪力量等的综合判断的模式之下,是一种对疾病整体的、动态的综合判断模式[2],彭万年教授在繁忙的诊疗中也常教导学生,中医临床诊病辨证固然重要,更要重视辨病,辨病和辨证的灵活结合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思路。辨证论治重视疾病的证候特点,或者从病因出发,或者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或者是对疾病发展阶段特点的特殊认识;辨病则更要重视对疾病的整体全部演变过程的把握。辨证论治中证候相同可以一方治多病,异病同治,这是中医学一大特色;辨别疾病,认清楚疾病,同病异治,一病用多方,结合现代医学观点就是进行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这也是基于对疾病本质的更深刻更全面认识,也体现了中医学的疾病诊疗整体观念思路。比如仲景治疗消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肺胃热胜,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如“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为肾气亏虚所致,则用肾气丸。彭万年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仲景治消渴病十大法,并且指出治消渴不能唯重养阴润燥,必要时需使用祛湿清热法[3]。

2个体化诊疗辨证选方

辨证论治源于《黄帝内经》,经《伤寒杂病论》确立,成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方证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是经方临床运用的特点特色。仲景治病特别强调辨证施治,如“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金匮要略》)。仲景的经方方证运用思维就是“有是证,用是药”,务必要“汤证相应”。彭万年教授在经方运用中教导学生,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即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分辨出证候,并拟定治疗方法,确定治疗法则和方向,但是经方在临床运用中,不仅是要辨证,更重要的是要精通于辨别经方方证特点特色。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方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经方方证是以经方为主确定的证候治疗系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辨证施治以确定疾病的属性、病因作为治疗法则为目的,临床经方的方证治疗思路更简洁明确,目标更直接,是一种临床更为便捷的辨证论治方法,只要熟悉了仲景的经方方证思维方法,掌握经方运用辨证要点,临证就能效如桴鼓。比如经方真武汤,方证主要病机为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其中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方证相符,临床既可以治疗糖尿病肾病,也可以运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等不同疾病。

3特征性主症用药

辨证论治是经方临证运用的重要思路和方法,但由于经方不同于时方的独具特色,在临证运用中还具有另外特点,仲景在用柴胡汤证时也曾明示,“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就是明示后人不必死搬硬套待证候齐全,抓住主症即可使用。彭万年教授临证运用经方也经常强调,经方不仅要辨证论治,也要注意抓住主症,“证”与“症”均为中医经方临床施治要素,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多种症状的病理概括,但在临证中的“主症”则较“证”更为简明和直观,临证也更容易抓住主症。主症大多是疾病的主要症状,也大多是患者的主诉,与疾病病机密切相关,往往多是证候本质的反应,在所有症状中,全身的或特别严重的或患者最感痛苦的症状就是主症,经方临证时只要抓住主症,就可以果断遣方用药,多可以药到病除。从经方角度看,每一个汤证也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症候群,从性质上分,其中有“主症”,也有“次症”、“或然症”等。临床上也并不是经方方证所对应的所有“症”都同时出现。在仲景经方的论述中,不但证候确切,主症大多也是明确清楚,如太阳病证候是恶寒、头项强痛而脉浮,其中恶寒就是太阳病的主症;再比如寒热往来则是少阳病主症。经方临证善于掌握主症,果断遣方用药,常可收到直中靶的之效。

4灵活机动对症化裁

经方临证严谨古已有之,经方临证主症虽说“必见”固然重要,但是对某些汤证中或出现或不出现的证候,仲景也详细列出“或然症”,或用“随症治之”的方法灵活增减药物,这样就更增加了临床治疗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如针对真武汤,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芍药,加干姜……。针对小柴胡汤证,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针对仲景经方中的“或见症”,以及有不少医生在经方使用时原方原量,正如有些医家所云“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5],不敢变更增减一味,不敢越雷池一步,彭万年教授认为经方临证应灵活机动对症化裁,“或见症”一般而言可以视为仲景经方的加减用药、对症用药,符合仲景“随症治之”之意,主症反映疾病的主要病机,“或见症”反映疾病的具体夹杂变化,两者相辅相成,主次分明,全面考虑,才能知方善用,而且在实际临床中,针对具体的患者应更加灵活应对,仲景“或见症”也可能就是“主症”,或者在疾病演变中逐渐变为“主症”,同时仲景经方应用一直在有条件的发展变化着,知常达变,才能领会经方运用实质。

彭万年教授非常重视中医临床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在经方临证中高屋建瓴从疾病整体入手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路,注重辨证论治善用经方方证诊疗疑难疾病,抓住主症体现中医临证精髓,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用药,既遵守仲景原意但师古而不泥古,值得认真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郝万山经方活用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1995,10(2):47

[2]王维武《金匮要略》的识病模式简释[J]中医药学刊,2002,20(6):783

[3]宋爱军,陈丽兰彭万年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5):793

[4]戚沁园,彭万年彭万年教授治疗内分泌疾病验案3则[J]新中医,2008,40(2):115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焦虑症;文献计量学;CNKI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过分紧张、提心吊胆、恐惧不安或者发作性惊恐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等[1]。焦虑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普通人群终生患病率 5.10%,女性(6.60%)多于男性(3.60%)[2]。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焦虑症患病率为1.48%,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6.7%,居第四位[3]。近年来焦虑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焦虑症易迁移、难治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旨在梳理国内焦虑症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分析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分析文献全部来源于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进行文献检索时采用精确、高级的检索方式,发表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以篇名“焦虑症”为检索关键字,共获取全文2769篇。对检索到的文献利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兼 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1.1 以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焦虑症”为检索词,共得到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所发表的文献2781篇,剔除主题不相关文献10篇,重复文献2篇,共得可分析文献2769篇。根据文献计量学方法的相关指标运用Excel 2003对所获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2 参考相关文献,结合本文研究主题,共确定发表年度、发文学科、研究层次、作者分布、发文机构和基金资助等六个研究项目。

2.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分析2000-2015年的发文数据可知,发表文献数量在2000-2005年呈缓慢增长,2006-2009年有小幅增长,2010至2015年出现大幅增长,并在2014年达到数量顶峰,发表文献为288篇,占总文献的10.40%,总之,在2005至2015年期间,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国内焦虑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而各界对它的治疗也将愈来愈重视。

2.2研究内容情况

由表1可知,焦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病学方面,共1387篇,占总数的50.09%,其次为中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焦虑症的中医学研究也达到了419篇,多数论文还进行了案例的症状分析与原因分析,这使得焦虑症的相关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而焦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比较薄弱,只有60篇,占总数的2.17%。与其他相关症状类似的躯体疾病进行比较,发现焦虑症病人的生理变化以及相关调查分析的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焦虑症研究的发展。

2.3 研究层次分布情况

经检索,2769篇焦虑症相关文献分布于18种研究层次之中,且发文量超过50篇的研究层次降序排列依次为:工程技术(自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大众文化、大众科普行、业指导(社科)、基础研究(社科)、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技术指导(自科)。其中工程技术(自科)所占比例最为突出,占总篇数51.50%。由此可见,焦虑症以工程技术(自科)这一研究层次为主。

2.4 作者分布情况

作者发文量是衡量研究者在某一领域研究成果的指标之一,也是有效传播其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经文献统计发现,有关焦虑症的个人发文量5篇及五篇以上作者共38人,发文量共259篇,占总发文量9.35%。其中吴文源、李春波、袁勇贵三位作者关于焦虑症的个人发文量在15年里均超过10篇,经百度相关查询得知三位对于焦虑症研究均有数年历史,为相关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2.5 发文机构分布情况

检索分组发现,机构发文量15篇及15篇以上共8个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总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发文量共181篇,占总发文量6.54%。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8个机构中, 2个为精神卫生中心或者精神病防治院,占比25.00%;4个为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占比50.00%;其余2个机构为高等院校,占比为25.00%,具体情况见表4。通过对文献作者单位的分析可知,精神卫生中心及各级各类医院是焦虑症研究的主要力量,相关的医药大学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对弱于前者。

2.6 基金资助情况

在论文受基金资助情况中,前2名都是国家资助基金,特别是国家自然基金,其发文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基金资助的发文数量;发文量在1篇以上的14个省市级基金中,广东省有4个基金列入其中,其次是湖南省3个、上海市2个,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山西省、河南省各1个。发文数量的多寡同各类基金的资助力度有关,有基金资助发文量总数为104篇,其中国家基金资助的发文数是46篇,占发文量的 44. 23% 。国家基金资助力度大,资金充裕,研究内容丰富深入,故发文数量多。地方资金资助相对有限,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故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3.结论

通过对2000-2015年间国内焦虑症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可知,在此期间,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2014年达到数量顶峰288篇;焦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病学方面,且焦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比较薄弱;焦虑症以工程技术(自科)这一研究层次为主;吴文源、李春波、袁勇贵三位作者为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精神卫生中心及各级各类医院是焦虑症研究的主要力量,相关的医药大学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对弱于前者;基金资助以国家资助为主,且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地方资金的资助,反映了国家和地方对焦虑症研究均较为重视。通过对焦虑症研究文献的分析,在彰显焦虑症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揭示了该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该领域比较固定的研究者较少,多数作者知识偶尔涉足此领域,研究内容需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05-107.

[2]SH EN YC. Psychiatry [M]. The 4th edition.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 460-462.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