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精选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1篇

推拿治疗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临床学科,也是一门对理论与实践融合要求很高的临床学科。学生对推拿治疗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课堂教学是临床实践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推拿治疗学中相关理论知识,那么他们在紧接下来的临床实践课上就会更加迷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科接班人更有利于推拿学科的发展,是每一位推拿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不断总结,现将这些体会和经验总结如下。

1 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分配课时

推拿治疗学中涉及到的临床病种较多,骨伤科、内科、妇科、五官科及儿科病症均有所涉及,但从推拿临床实际情况或者从各医院推拿科收治病种来看,骨伤科疾病尤其是其中的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则是该科的主要病种,这些病人占就诊病人总数的70%以上,因此,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些疾病的讲解上。因此,有必要跳出教学大纲重新安排课时。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以及小儿推拿中的泻泄、发热、疳积等临床常见病在课时安排上均会给予重点倾斜,而对于推拿科临床中内科与妇科中极为少见的病症如腹泻、月经不调等在课堂上可不必作为重点讲解。

除了上述的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外,笔者还根据学生对书本上每个病种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来重新安排课时与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在学习推拿治疗学时就已经在其他相关学科中学习了内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病症的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等相关知识,如果教师仍在课堂上讲述这些内容,将是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因此,有必要减少或删去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将这部分内容的课时扩充到推拿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治疗篇中去。

2 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推拿治疗疾病主要是依靠双手来进行的,对于外行人而言,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例如,推拿治疗引起的临床意外并不少见,不同的推拿医生对同一疾病或同一病人的治疗疗效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在推拿治疗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推拿临床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表现在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路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诊断不明常常是引起推拿临床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思路不明朗则是推拿临床疗效不好的直接原因。例如,笔者为了启发学生在诊断上的临床思维,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提问学生:一个以肩痛为主诉的前来推拿科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想到患者患有哪些病症的可能呢?笔者会启发学生:对于上述病例,在临床诊断时如按大多数临床医生的习惯与定势思维判断认为,凡来推拿科就诊的肩痛病人八九不离十就是肩周炎患者,这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知道,临床上引起肩痛的病症较多,如:急性肺炎、胆囊炎、心脏疾病、糖尿病、肺癌及颈椎病、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肩痛,并通过临床病例的例证教学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启发其临床思维。

3 强调中医理论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

目前推拿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受到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等现代医学的影响较大,这些西医学知识的渗入在推动了推拿学发展的同时也淡化了传统中医理论对推拿学的指导意义。学生学习期间,通过对其它西医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教材中有关推拿学现代研究进展内容的学习,以及临床见习时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等方式,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西医学思维模式与习惯,如他们往往更喜欢用西医学知识去理解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远没有象学习《针灸学》、《中医内科学》那么有中医思维习惯。事实上,推拿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从其一产生就一直深深地根植于经络腧穴理论、脏象理论等传统中医理论。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中医理论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讲授每一疾病、哪怕象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样的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时,都应该把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渗透其中,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散发出中医气息、充满着中医氛围。

4 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引入和补充

教材作为教学和传授知识的载体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但由于限于篇幅,其中的有关某些疾病章节中的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相隔甚远,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遵循教材外,完全有理由和必要对推拿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与临床紧密相连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讲授。例如,对于推拿病房中收治最多的病种之一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疾病的治疗,单单讲授教材上的内容笔者认为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授课教师就应该增加有关各推拿流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要点、中药外治法及腰椎牵引疗法,以及西医的脱水消炎、改善微循环及止痛等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学生就有一定的了解,为他们进入临床实习作好准备。

5 不忽视对小儿推拿的教学

相对于成人推拿,目前小儿推拿的临床与科研均开展得不好,鉴于此现状,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忽视了小儿推拿的教学。笔者认为,忽视与丢弃小儿推拿而单靠成人推拿单足跛行的推拿学发展趋势绝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教师应该从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本文在前述内容中强调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以突出骨伤科疾病尤其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这一教学重点,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视小儿推拿的教学。历代推拿典籍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小儿推拿著作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小儿推拿在推拿学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临床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推拿对部分小儿病症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小儿推拿有时甚至能取得比成人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小儿推拿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小儿推拿的学习兴趣。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2篇

尽管目前重症医学拥有自己的学科代码,在众多三级甚至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也作为临床专科独立建制,但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尚未开设重症医学课程,统一的危重病医学教材是由麻醉领域的专家编写,仅限于在麻醉专业的教学中应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纲中也多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实习内容。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教育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重症医学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从事重症医学专科人才的现状很不相称。实际上,危重病医学教材建设的不规范和严重滞后也影响着麻醉学高等教育。而临床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并不仅限于重症医学科病房(ICU),其他各临床专科同样也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突发危重症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形。但现代医学高度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以及各专科繁忙的工作节奏,致使专科医生只注重狭窄的自身专业,思维和技能过于局限化,缺乏最基本的危重症抢救的知识和技能。当面对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囿于精细专业化的“管状视野”,常常不知所措,结果使本来可以救治的患者往往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重症医学课程,让学生熟悉重症患者的基本病情评估方法,学会认识患者潜在风险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熟悉危重症脏器监测与支持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抢救重症患者的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业务素质。根据重症医学的特点,其课程安排应该置于临床医学整体教学中去统筹考量。重症医学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各临床专科理论课程结束后,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进行。考虑到重症医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联系紧密,重症医学具体课程教学也可紧接着病理生理学课程结束后开设。其他学科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内容,如一些重要器官(心、肺、肝、胃肠、肾、脑等)功能不全或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感染、营养、输血等内容完全可以并入到重症医学课程讲授,除了理论授课和见习之外,还应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重症医学科进行临床实习。对医疗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有必要安排至少2周时间到ICU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心肺脑复苏、深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认识和了解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ICU常规操作技能。

2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日益规范,人才梯队逐日壮大,在大中型医院或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承担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是担任麻醉专业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是挂靠在急诊医学教研室。这种现状很不利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发展,教学内容边缘化,知识点零碎,难成独立的整体系统,且常常与内、外科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学生没兴趣,教师积极性也不高,完全背离了重症医学学科内涵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师资相对缺乏。目前国内从事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专业人员多来自其他各个临床科室,除有短暂的进修学习外,并未受过正规的重症医学教育,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脱离的现象。为了尽快发展重症医学,培养医学本科生对重症医学的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为将后培养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既富有专业素质又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担负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教研室应当结合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做到“有纲可依”,目的明确。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宜安排在学生整个实习计划的最后一站,实习内容不仅应包括临床实践中体现的基本理论和抢救危重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临床老师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或培训,结合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树立学生对重症医学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安排学生进入ICU观摩学习,应注重强调纪律性,对标准与规范的依从性。教研室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进出ICU的规范,控制每批次实习的规模或人数,做好院内感染(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错或事故。

3应积极探索重症医学的教学方式

3.1重症医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医学实际上是高级的“全科医学”。当患者病情发展到重症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各个器官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时,一个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会全面地思考机体整体的问题,注重机体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妥善处置病情,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权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协调安排好各个器官的处置顺序,兼顾平衡照顾好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专科医生比较关注的是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问题,虽然一个个专科疾病也是整体,但就其诊治而言,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一脏器或某一系统。所以,体现在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重症医学不仅跨越各临床专科,而且还包含医学物理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容也必然是跨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是各种“零散”知识集中整合处理过程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为实现临床整体思维的教学目的,推荐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紧急处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继续恶化发展?同时要考虑这些措施又应该如何发挥其最大效应,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理解这是“治标”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因“症”溯“病”,就是追询导致重症的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治本”的过程。抢救重症的“整体思维”,就是在ICU医疗实践中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要在控制重症这个“标”的同时,也注重致重症之疾病的这个“本”的治疗。譬如以严重脓毒症为例: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机体器官发生一系列损害,即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发生肝、脑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抢救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强调正确处理好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兼顾全身各系统、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做好原发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尽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活生生的临床问题带出一个个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2重症医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又检验于实践,很多理论上认为可行,动物实验也确实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常常遭受失败,这一点表现在重症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临床本科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向学生强调医疗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方的价值和愿望,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它所谓“最佳证据”就是要求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对象都是重症,病情复杂,变化快,尽管有先进详实的高端监护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团体,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力求遵循选取“最佳证据”原则,切忌盲从权威专家,更要强调医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专家的经验对于你所面临的重症个体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医师要主动向经验发出疑问,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寻找当前情况下的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最佳诊疗方案。尽管已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意见也是循证医学证据荟萃的结晶,但它不是最终结果。所以,强调临床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对指南的依从性,但不可否认其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所要做出的临床决策。

3.3重症医学教学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培训

重症患者转入ICU或突发病情恶化时,常常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深静脉穿刺插管快速补液等急救处理,这就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因此,重症医学科医师除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学习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操作技能项目非常多,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净化等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心脏临时起搏、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ECMO)等更专业技术也已进入ICU。对于即将毕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生,重症医学科教学不应该缺乏有关基本技能操作的实习内容。要注重加强心肺复苏、气道开放、静脉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显然对于将后从事任何临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学生对于操作往往很感兴趣,教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实习操作技术时应启发式讲解技术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领。而且在实习操作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要点,操作过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熟悉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生印象更深,掌握得会更牢靠。另外,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具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的特点,非常适合重症医学专业的带教实习,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重症医学教学的大趋势。

4小结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3篇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中医各专业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如何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际中去,如何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学生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诊断学课程教学,应结合医学院校所设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诊断学;教育教学教法;模式改革;专业特点

诊断学是阐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临床课程,为临床疾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准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基础[2]。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知识,完成教与学的协调统一,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用医学科学思想关心教育学生树立医学专业信念

作为医学专业的教师,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忠诚于医学教育事业,要有医学科学高尚的人格和医疗的品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医学科学的热爱,以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去引导学生,树立医学专业的信念和救死扶伤的精神及人生观[14]。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分为中医、中药、临床、中护及骨伤等多个不同专业。中医班的学生年龄大,有高中文化基础,心理发展有明显的探索性,闭锁性,独立性等特点。需要教师主动的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各专业五年制大专班的学生则是年龄在15岁左右的初中生,他们远离家乡、父母,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照顾,老师能满腔热情的对待他们,他们也认为老师是可信赖的人,有什么困难或要求,学习上有什么疑问,都能直率的提出,相互交流思想,沟通认识,相处之中,发现他们不成熟的见解,不稳定的情绪及时提出,耐心教育,树立他们医学专业的信念。诊断学是诊治疾病的金钥匙,掌握它才能诊治疾病,才能救死扶伤。同时还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去感染他们。这样,当他们有缺点、错误时,老师再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能够接受,激发了他们学习诊断学的兴趣[3]。

2按照诊断学教学大纲认真备课书写完整系统教案

我们使用的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院校十三五规划统编教材《诊断学》,《诊断学》有篇,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二篇问诊;第三篇检体诊断,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五篇医学影像诊断;第六篇器械诊断等部分,共四百六十多页[1]。规定要求72学时结束,每学时讲几十页,内容繁多,学时有限,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牢固地掌握,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环节改革,要在备课过程中,仔细钻研分析教材,对每个篇章的内容,哪些是要求熟练掌握的,哪些是仅做一般了解的,根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周密的分析、编排,把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来和实际应用统一起来,然后再系统掌握,有侧重点的传授给学生,完成大纲的要求,所以只有领会大纲,吃透教材,讲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取舍得当,重点、难点选的准,讲得透。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书写出完整系统的教案,书写好一个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是完成教学计划的关键一步,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备课,教师把教材内容进一步整理、充实、系统和精练,然后再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比如,第三篇检体诊断,我首先把内容总结后,列一张表格图示,分别把基本检查,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生殖器检查,直肠检查,脊柱与四肢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排列出来,一目了然,要比按教材的顺序平铺直叙效果好,节省学时[2]。

3改革诊断学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

诊断学学科的特点,内容繁多,前后不连贯,第四篇实验诊断中第九章:临床微生物学检查,一种诊断一种形态特征,微生物且个体微小,不能肉眼直视。中医药专业的学生认为学好学坏无关大局。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进行教学手法改革,我认为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对所讲的每节课,经过不同的手法艺术加工,形式新颖多变,讲解生动活泼,举例要得当,例证要可靠,感情要充沛,语言要精确,具体形象的、简洁明白的从教学中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到本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必要性。比如,本章总结五个字说明临床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小、多、大、广、强。个体微小,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列举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说明微生物和我们人类的生产及生活的密切关系。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仅少数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称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从第一个看到微生物形态的列文胡克,讲到现在电镜观察病毒及微病毒微细结构,从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到现在天花病毒的绝迹,从梅楔尼可夫和欧立希分别代表体液和细胞免疫两大学派的争执,讲到现代各种病毒、微病毒微细结构及细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机体的特异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诊断,把教材内容系统化,以故事的形式解说微生物学检查与.临床诊断紧密联系起来,必要的地方附以记录,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趣味化,把深奥的知识通俗话,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且记得牢固[4]。

4归纳整理运用系统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诊断学中的实验诊断内容多,其中十一章,有三十多种检验方法和种类,如果不归纳系统化,不注重相互间的联系。泛泛的讲一个实验诊断接一个实验诊断,从头到尾讲一遍,虽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内容,然而却显得十分单调、贫乏、支离破碎。失去了相互间内在联系和系统性,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设计一条最简捷又利于学生理解和思维的路线呢?需要研究探索改革,为此我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经过细致琢磨,就把三十多种检验方法和种类虽然各不相同,但也有其规律性可循,既有血液一般检验特性,又有骨髓细胞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尿液检验、脑脊液检验、肾功能检验、检验、前列腺液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的特性。既有临床生物化学检查特性,又有临床免疫学检查特性,还有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特性。归纳为五大类,把它们相同和各自不相同的特点,按五个方面重点讲述,就是以这五个方面重点为教学基础,将所有的内容归纳整理设计了诊断一览表。把沉长多方面复杂的实验诊断学各论全部贯穿在一起,从而使众多的实验诊断在一张表内既可系统体现出相互间的联系。又能表现出每种实验诊断各自的独特特点。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用这种新模式教学,教师只讲解每章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提示重点,讲清难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既动脑又动手。再根据“一览表”的要求进行自我“消化”,加强记忆。此外,也可根据专业班次的不同,增减内容。实践证明,这样模式改革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诊断种类形成一个既系统又完整的链条,增强其科学性和条理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5]。

5采用启发对比教学增强诊治疾病的科学记忆

诊断学中内容多,采用启发对比教学法,进行对比记忆是掌握运用知识的基础,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理解和思维。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加强记忆。尤其是诊断学这门学科,是运用记忆最多的学科之一,如常见症状这一部分则更为突出。如果只按教材内容不分枝叶,面面俱到,虽然也能把每种症状的特点讲出来,但无系统性,学生对常见症状的特点记忆也是十分零碎的,甚至张冠李戴。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记忆。虽然常见症状的种类很多,但他们彼此间存在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果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抓住不同症状之间和同属中症状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这样就容易记忆。例如:症状发热属其共性就有:①疼痛感染发热,②水肿感染发热,③呼吸困难感染发热,④咳嗽咳痰感染发热,⑤恶心呕吐感染发热,⑥腹泻并发症发热,⑦黄疸并发症发热,⑧心悸并发症发热等他们共性皆发热[11];这样在各个症状发热共性的基础上,再找出各个症状的特征,各自不同的个性,共性和个性分属得清清楚楚,易学易记易背易掌握;又如:第四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七节咯血,第十一节呕血与便血,第十四节血尿,都有出血、咯血、呕血、便血,与血有关系的共性,只是所在的部位不同,再分辨出不同的各自特点个性,列出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再如:第十六节眩晕,第十七节晕厥,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呕吐,都有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气急的症状属于共性,但各有各的个性,眩晕是周围性(耳性)眩晕,中枢性(脑性)眩晕等。晕厥是单纯性(血管抑制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等,心悸有心慌气急晕厥抽搐等个性特点;又如:第二节疼痛,第三节水肿,第四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五节呼吸困难,第七节咯血,第九节心悸,第十一节呕血与便血,第十二节腹泻,第十四节血尿等,都有局部疼痛症状,同属症状之间一类的共性,但也有他们各自的个性,分类数清,就抓住了共性和个性,列出一览表[12]。因此,在归纳的基础上按“一览表”的顺序讲解,详而不乱。并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鉴别不同的症状。在鉴别中加强记忆,从中可以掌握各种疾病症状特点和规律,分析出病因病机。同时能举一反三,利于理解和掌握其他疾病的症状,进行临床诊断鉴别,利用这张表进行对比教学,将由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传统方法,改为学员自己归纳,教师讲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尤其当自己归纳有误被教师纠正时印象更为深刻,其效果远比死记硬背好的多。科学地指导学生潜心复习归类,可以收到举一反三,意想不到的效果[8]。

6总结诊断学的教学体会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学经验在于总结积累。我每次课后,回忆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体会和不足的教训,并查找原因。教学中只有不断总结教法,严于解剖自己,才能明确前进方向;只有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从深度到广度不断提高。同时,我常常抽出一定时间去听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课。这样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也学习到了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多年来教学效果显著,受到了老师、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6]。

7进行诊断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诊断学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加上死板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学生总希望教师把书本知识消化后,以最容易吸收的方式传教给他们,而不希望照本宣科,杂乱无章的满堂灌。试想在教学中对每种诊断单纯地照本宣科,连续讲解几十个诊断内容,大量单调频繁乏味的视听刺激,抑制了学生的大脑活动,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结果在厌倦中昏昏欲睡,虽然也能按时完成授课内容,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失败。为此进行改革,采取新的教学模式,精讲点评法,抓住本学科重点进行点评,以点带面;绘图公式直观法,把复杂的内容绘成图表,列成公式,直观进行教学;讨论互动法,把本学科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讨论互动,最后老师总结评判;归纳对比教学法,归纳诊断类型,进行比较,讲解方便,连贯性强,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大脑活动的兴奋性,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反射和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达到同步化[7]。

8提高诊断学改革教育方法是讲好课程的重要步骤

诊断学教学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就要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进行改革。我在讲医学影像诊断各论的内容时,在不违犯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把教材的内容划分为五个小段进行分讲,它们是(1)X线诊断;(2)磁共振诊断;(3)介入放射学诊断;(4)超声学诊断;(5)核医学诊断。在讲第①x线诊断、②磁共振诊断过程中精讲了其临床症状,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使难以区分抽象的影像学,有了实体实物联系和参考依据,更加容易掌握影像诊断内容,这样互相衬托又突出了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要准确诊断疾病,诊断查找出疾病的发生病因,分析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最终得出准确诊断的方法和结果,才能不贻误病情[13]

9勤于动手实验实践是学好诊断学的重要方法

诊断学实验课是对理论课的验证,是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重要一个环节,比如常见症状诊断,理论上复杂难记,原理较为抽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遍,就会牢记不忘。在上实验课时老师的示教非常重要,要一丝不苟,规范操作,并对操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早解说,及时纠正,实验后要指导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并认真批改,把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办法及时通报给学生,以明确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只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总论结合各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深入浅出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就能提高教学质量[10]。

参考文献

[1]李广元.诊断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79.

[2]魏武.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81.

[3]马家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98.

[4]沙恒玉.诊断学教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2013:35(5):41-42.

[5]李芝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设想[J].中医教育杂志,2000,42(6):56-57.

[6]张林.诊断学教材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1,35(4):30-31.

[7]陈明园.诊断学与临床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2,26(4):37-38.

[8]沙恒玉.诊断学中常见症状与临床相结合教学[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6(6):56-57.

[9]沈霞.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5-201.

[10]薛江峰.临床诊断鉴别探讨[J].四川中医杂志,1998,34(11):41-42.

[11]刘维庆.肺炎临床治疗36例分析[J].山西中医杂志,1996,20(11):21.

[12]沙恒玉.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08(18):5-60.

[13]陈吉容.影像诊断学教学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08(18):106-108.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4篇

见到晁彦公时,他刚刚做完实验动物的准备,采访过后要带着来参加清华第一附属医院急重症超声培训班的学员做实验。晁彦公记不清这是举办的第几次培训班了,手机里全是询问何时开班的信息,“提前半年名额都报满了”。

有关超声的重大变革

2011年,在从法国回京的飞机上,突然广播急寻医生,有人晕倒。晁彦公过去询问情况,飞机上噪声很大,听诊器听不清,又摸了摸脉搏,还在。在得知病人有糖尿病史后,晁彦公凭借经验判断是低血糖。

结果也正如晁彦公所料,结局也是让人欣慰的,补充了糖分之后病人没事了。可当时的晁彦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是有一台便携的超声仪该多好!

“20世纪70年代就有超声了,大家已经习惯了排队等着做检查,等着出结果。而最近这十年,随着设备小型化和便携化的发展,超声正在往‘可视化听诊器’的方向发展。”晁彦公介绍,现在超声仪变成了笔记本甚至是手机大小,医生可以拿着随时到病人身边去。

重症超声作为重症病人的监测和评估工具,已经成为国际重症领域的热点问题。由于超声动态、实时及可重复的特点,使其不仅仅可以用于病情评估,还可以进行动态监测,得到一些其他监测手段不能得到的重要监测和评估数据,为重症病人的治疗调整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超声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晁彦公举例说,假如有个人出车祸肝或者脾撞坏了,原来还要用平车把病人拉到超声科去检查,这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病人转运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问题,而现在凭借便携的重症超声技术在急救科甚至是急救车上,就对病人有了快速且准确的了解,大夫也准备好了相应的抢救,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因为这样的变化,越来越多学科的医生带着小型仪器来到病人身边。

从自己摸索到核心成员

晁彦公从2007年开始接触重症超声,“那时候国内没有人这么做,国外当时也是刚刚有一些文献出来,因为全世界做此类研究和应用的人也并不多。”

肺部超声可以作为重要工具,帮助大夫在很多临床急症上进行鉴别和诊断。在看到国外这方面的报道后,晁彦公觉得很神奇。但苦于国内完全没有人从事这方面工作,于是晁彦公自己就钻研起了国外文献。

没有师傅指导,晁彦公就尝试摸索着研究。

“超声是要看图像的,没有图像,光听人家说什么是A线,什么是B线,完全是一团浆糊。”因此国外网站上只要有图出现,他都会存下来。

他还专门找工程师开发了软件,为的就是把在床边检查和网上的超声资料都记录下来,然后再对比文献,逐渐理解具体是怎样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晁彦公慢慢地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两年多的时间里,晁彦公积累了很多的问题,没有同伴可以交流的他迫切地想找人指点迷津。2009年,WINFOCUS(世界重症超声联盟)在泰国举行了一个学术活动,中间有一段培训。晁彦公得知后自费赶到曼谷,住在一个医院旁的小饭店里,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完成一篇约稿。

WINFOCUS的专家们注意到,一百多名参会人员里,只有这么一个中国人。而且,这个中国人还异常活跃,不仅课上积极提问,下了课还追着专家跑,把自己积累的问题和案例拿出来和专家讨论。

这次会议聚集了包括WINFOCUS奠基人在内的多位顶级专家,他们发现,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原来不光是来学习的,他不仅对重症超声的理念理解得非常到位,还在中国做了大量的工作。刚好WINFOCUS想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临床超声的应用,就对晁彦公说,既然你已经做了这么多工作了,那你愿不愿意加入到这个团队,一块向全世界推广?

一年以后,晁彦公作为国际培训讲师赴欧参加了为期几个月的完整培训,在意大利、法国等不同中心全面学习了重症超声应用以及培训和交流技能。在这一过程当中,晁彦公又结识了很多欧美专家。大家交流得很多,讨论得很多,国外专家又发现,晁彦公在医学专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很多工作走在他们前面,于是又问,你愿不愿意成为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

于是,晁彦公成为了WINFOCUS全球核心团队成员,负责信息化方面的支撑工作。2012年后,晁彦公开始参加联合国举办的医疗技术进步相关论坛,多方沟通并专题发言。

让国内重症超声发展与国际同步

日前,2015第四届环太湖地区创伤急救论坛暨“上海市急诊ICU质控中心床旁超声技术培训班”举行,晁彦公特别讲授了《急诊休克:聚焦的流程化超声管理》,给大家带去最新的超声进展和国际理念,使大家对超声的应用和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但晁彦公记得第一次在国内公开演讲的时候,并未像现在这么热闹。

2011年,晁彦公把重症超声带回到国内,去不同的场合推广讲课。有一次讲课是在国内的重症年会上,“400人的会场,只有15个人听课。”但让晁彦公看到希望的是,当时在场听课的都是国内的大专家。

随着国际上重症超声的快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国内临床超声也逐步成为热点。在著名专家刘大为教授的指导下,北京协和医院王小亭和晁彦公共同推动成立了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开始致力于重症超声在中国的培训、推广以及未来的高水平科研合作。 肝脏3D可视化效果图

培训是发展与推广的基础,质控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超声技术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要求,晁彦公创新性地建立了气胸、胸腔积液和ARDS动物病理模型,方便学员实际操作。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每次培训都是小班授课,所以培训班火爆异常,“通常都是半年前就报名报满了。”几年下来,急诊、重症、麻醉,甚至包括心内科和呼吸科医生在内,培养了大量临床超声医生,有效推动了重症超声在国内的发展。

然而,他们的工作并没有止步于此。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5篇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6篇

关键词:问题为中心;肾脏病学;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从最初的西方医学发展来看,开拓者们均是带着疑问从解剖实践入手发现人体规律,将医学知识发展传承下来[1]。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被动灌输式,随着当今医学知识的发展更新,医学模式的进步改变,传统的教授式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培养多层次、综合性医学人才的要求[2]。如何满足即将步入实习或者刚刚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对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需求使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肾脏疾病得教学中,多层次的采用"多角度PBL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向导的教学方法,尝试采用交互式问答、典型病例讨论、相关知识类比、校园网络互动等多角度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徐州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3班的教学效果。

1肾内科教学备课中选用多角度PBL教学法为基础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题。我们在备课中要针对教学内容,有层次的设置教学顺序,对包括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边缘学科进行合理划分,从多较角度、多方位向学生讲解肾脏病学知识,确保教学知识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备课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拓展学生思路,并传授知识技能。例如在"肾病综合征"备课过程中,分为三个层次:①复习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肾病综合征病理与临床体征之间的关系;②详细讲解肾病综合症各种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不同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案的选择;临床用药毒副作用级相关处理措施;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③总结肾病综合症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发症以及预后,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和掌握肾病综合征。

2肾内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多角度PBL教学法的应用

2.1营造"讨论式"课堂教学氛围 应用多角度教学法,教师以一种平等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态度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表与书本及教师不同的观点。而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以多种形式,多层次地引导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进行课堂小结,力争在短时间内把知识精简。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以后,再把知识触类旁通。

例如在"肾病综合征"一章中对临床表现总结出:将临床综合症候群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总结为"三高一低";将诊断思路确诊是否为肾病综合征,到确认是否是原发或继发再到确定病理类型归纳为"诊断思路三步曲";激素应用"首量要足、疗程要够、减药要缓"概括为"激素治疗三原则"。通过口诀记忆大大提高了记忆效率,并且能举一反三。

2.2重视课堂提问 进行启发式教学肾脏病学是一门专科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内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肾脏病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授课往往"我讲你听",学生只能当听众,因此学生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的现象,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消化吸收率不高。对于肾脏病理论得授课,可采用问答方式,设置中心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不仅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使主动学生参学习过程中,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设计典型病例,激发学习兴趣 因为教学课时有限,而教学内容繁复,特别使肾脏疾病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增加了学习难度。虽然可通过单纯得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但是容易是学生产生厌学心里。所以,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实际授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常学生对书本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选择临床实际病例背景,使学生直接接触临床患者,通过自己得观察,了解疾病症状,加深学习记忆。所以,教学过程中设计典型病例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泌尿系统症状学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因泌尿系感染后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通过对这个病例的分析讨论,把排尿异常、尿量异常、血尿、肾功能衰竭等授课重点内容通过生动的临床病例引导出来,使学生对泌尿系统症状有深刻印象,进而激发了学生对肾脏疾病的学习兴趣。

2.4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肾病综合征"的教学,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使学生对各种病理类型有直观的了解,其次对各种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判断预后关系。最后,通过询问临床患者的病史,进行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患者的体征、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诊断。通过综合分析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得判断能力。

2.5重视总结,广泛联系 对肾脏内科学得临床教学中,不能单纯得应用诊断学,应与其他学科充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肾脏病学中肾脏综合症的学习,可以联系到相关的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重视对学习内容的总结,通过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习效率。

2.6准确把握治疗原则 临床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准确把握治疗原则为基础。例如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仅要求学生明确用药的原则及常见的毒副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等,但对各种药物的剂型剂量不要求死记硬背,留待学生在见习、实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去探索求新。

2.7课后提出交互式问题讨论,培养自学能力 肾脏病学的教学时数较少,而教学内容较多,仅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就有五大综合征,还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肾脏疾病、泌尿系感染等多项教学内容,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要点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临床诊治过程中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课后的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投入到自学当中是首要问题,我们认为课后提出交互式问题讨论,同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把授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及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后问题的形式布置o学生,同时将相应的参考书、参考文献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课后进行学习、思考与判断,然后利用网络品台互动问答,分析讨论。在下一次上课时进行统一讲评,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肾内科临床见、实习中多角度PBL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得医生,医学生必须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得学习。只有通过临床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得操作能力。多角度PBL教学法在学生诊断和治疗疾病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把握目标问题,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使临床患者的治疗措施更合理,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更具有预见性,进一步为患者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例如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临床要告知学生应从整体考虑,防止单一诊断,注意与"继发性的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过敏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之间的联系,为临床的注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4调查分析与小结

通过上述多角度PBL教学法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我们对徐州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3班54位学生的肾脏疾病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见表1。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通过我们多角度PBL教学法的方案进行教学后,徐州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3班54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高,主动进行自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数量增高,从而使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提升,学习效率也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炼了高年级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这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步入临床实习或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以"我讲你听"的方式为主,这种被动式教学是高中的延续,对于思维需要开拓创新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极为不适应,而对于当今知识爆炸时期的多领域学科交叉运用的时代尤为不和,学生、教师都迫切需要一种更为合理的教、授方法[3-4]。虽然我们医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知识,但是采用何种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5-6]。

所以,我们采用的多角度PBL教学法同时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力与能动性。课前教师采用创新思维认真备课,学生期待接受新鲜知识而积极预习;课上教师结合临床实际利用多种方式媒介,以平等医生身份提出典型病例,以会诊形式将相关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分析,最后课后预留问题对下节知识点承上启下,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讨论,再次上可予以讲评分析,从而使肾脏病教学自成体系,使学生始终沉浸在相关知识中融会贯通,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互相评判,也起到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诉,多角度PBL教学法在我们肾脏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我相信此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医学科目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ElangovanS,VenugopalanSR,SrinivasanS,et al.Integrationofbasic-clinicalsciences,PBL,CBL,andIPEinU.S.dentalschools'curriculaandaproposedintegratedcurriculummodelforthefuture[J].J Dent Educ,2016,80(3):281-290.

[2]耿玉荣,李龙斌,古丽松,等.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5:23-24.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7篇

急诊医学是临床危重急症诊治的第一环节,强调第一时间的诊断正确率与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的快速诊断,有效抢救直接决定着患者的转归与预后,这就要求急诊医学科医生具备特定的临床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临床技能,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各种临床信息得出结论并正确处置。医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各级医院间、院内各科室间、家属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须的。

目前国内急诊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诊断思维窄、处置反应慢、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需求。急诊医学迫切需要改革:急需构建与拓展与其发展匹配的知识体系,探索与建立相应的教学手段,锻炼与提高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与处置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为更好的促进急诊医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建立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要满足以下要求:(1)拓展急诊医学思维,提高快速诊断的能力;(2)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3)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养成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习惯;(4)提高满足急诊从业需求的综合人文素质;(5)以医学实践为导向,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实用性急救人才。

因此需要对目前急诊医学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整合课程,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

1 交叉学科知识点的整合

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使知识点涵盖相关交叉学科,拓展临床思维急诊医学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室,病种涉及到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疾病发生发展时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官可同时受到累及,表现出发热、腹痛、胸痛、呕血、抽搐、昏迷、休克等多种症状,加上对急救工作“快捷、有效、安全”的要求,需要急诊医生具备全面的临床各科诊疗理论、知识和技术。因此建议对急救医学的授课课程应采取以系统为模块,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

1.1 纵向整合――以系统为模块,建立涉及多学科的急诊医学课程体系:以“系统为模块”是指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一个器官系统的教学都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将基础医学的内容与临床各种常见急诊的内容融会贯通,在急诊医学临床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相关基础医学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急诊医学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急救医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并使其对疾病有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符合人们认识疾病和学习的规律,使得急救医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课程[1]。将急救医学的课程按照器官系统整合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急诊等多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除讲述每种具体疾病的诊断治疗外,简明扼要地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 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有机动态的融合,这就是所谓的纵向整合,重点在于对疾病的全方位的理解。

1.2 横向整合――以症状为主线,培养急诊特色的临床思维: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内、外、妇、儿”的传统分科,以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疼痛、出血、抽搐、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合,强调疾病诊断程序的逻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快速准确诊断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在以症状为主线的课程整合教学中联合运用基于问题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和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诊断思维的训练[2]。

2 教学方式的整合

目前国内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大班授课的阶段,部分大专院校有开展零星的PBL教学及临床见习,但受急诊医学本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技能差,鉴于此建议可进行了以下的尝试:(1)以症状为主线,根据急诊医学特点,构建PBL教案库;(2) 在授课方式上,使用经典案例,进行情景教学,模拟临床场景,不断训练和强化学生快速病史采集、重点体格检查的能力;(3)引入标准化病人[3],对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并同时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协调能力;(4)利用电子模型人(如高级心肺复苏模型人、气管插管模型人等),锻炼各种应急状态下的动手能力,提高抢救的正确性及有效率。

比如在讲述腹痛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先进行PBL教学。在PBL教学的过程中,设定一个老年的女性患者,突发急性上腹痛的病例。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让其了解腹痛的疾病可能是腹部脏器炎症、穿孔、梗阻等原因导致,腹腔外疾病也可以引发腹痛。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接诊状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强对病史采集的训练。然后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利用EBM方法搜寻目前最合适的治疗手段,并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理论授课,将PBL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腹痛的相关常见疾病按病理病生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等进行讲授。最后在网络上留下一个新的病例分析,让学生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明确诊断及治疗方式,以独立报告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得分。

3 考核方式的整合

传统的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中, 教师专注于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计划( Outcomebased curriculum)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紧扣毕业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来进行[4]。建议①在笔试中增加涉及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的多选题、以病例为基础的分析题,培养临床思维;②增加非考试考核:如自行选定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论文;通过文档、音像和多媒体自学,按时完成规定作业和实习获得学分;③增加能力测评: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和互助完成制定学习目标;利用小组讨论表现获得学分;根据网络留言、评论给以不同程度学分奖励等;④利用网路平台及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QQ、微薄等网络资源或构建专业网络平台,定期教学计划、教辅资料、讲义或相关文献,组织网络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具有实践性的急诊医学人才,其特点为具备多学科交叉的临床思维,现场的快速反应,正确的诊断能力,恰当的处置手段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整合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利用网络等新兴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以提高 实践技能为导向,着重与实际相结合,增强边采集、边诊断、边治疗的能力,提高第一时间诊断及处置的正确率。并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近年来,我科在进行急诊医学改革尤其是整合教学方面作了教案编撰、教学方法研究等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急诊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今后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努力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武,王庸晋,宋晓亮,等. 以急救医学为平台的课程整合改革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34-35

[2] Savery JR. Overview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Definit ions and Distinct ions[J] .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2006(1): 9-20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8篇

中医诊断学是架设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该课内容广泛,病种繁多,通常教师备课,讲课深感费力,学生学习掌握较困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现介绍如下。

1联系中基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从基础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紧扣是启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结合讲授的具体内容,重点回顾中医基础学过的且与本次课相关的知识,加以复习答疑,师生互动,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内容,也给学生新课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脏腑辨证中的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等,然后根据生理推断病理变化,明确当肾与膀胱生理功能失调时就会产生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肾藏精功能障碍,则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肾不纳气则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贮开合无度,可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病症。通过重点温故,学生对肾与膀胱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的产生就容易理解与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相似比较区分异同

中医诊断学中的许多内容易混淆不清。如哮与喘同有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等症。但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而喘证虽有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然始终没有闻及喉中有哮鸣声;同时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加以区别。又如脉诊中的结、代、促脉同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促脉均为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的时间长。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缓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经过比较分析,学生能明确概念,抓住病证本质和特点,以后在临床运用中不会混淆。

3辨证分析强调要点

中医诊断学辨证部分,由于证候复杂,内容繁多,学生感到学习记忆都很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辨证内容,为以后各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和临床实际,重点讲解各证候的辨证要点。如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在讲心气虚证时,重点要学生记住其辨证要点是心悸与气虚症状为特征;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加上心痛、畏寒肢冷等虚寒症状为特征;心阳暴脱证又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亡阳症状为特征。又如脾和胃病辨证,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脾虚气陷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脘腹气坠、内脏下坠为特点;脾阳虚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中焦虚寒见证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慢性出血症为特点。通过重点强调辨证要点,即能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能使学生很好区分各证的不同。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9篇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005,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9-13.

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第10篇

一、补充辨症、论症的知识,促进学生对症型的理解

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临床相应学科的知识,对于不同病症的辨症方法缺乏理解,教师可适当地补充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症型具体的临床表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例如在讲到清热药的板蓝根这味药时,在其主治病症中教材中列举了痄腮这一病症,为了便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对病症能很好地理解,可进一步解释痄腮又称为流行性腮腺炎,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舌炎、龈炎、腮腺区肿大等,中医辨症其为热毒蕴结所致,而板蓝根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故可用其进行治疗。再如解表药中羌活、白芷、细辛、藁本等都可以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但临床上又根据头痛的部位所属经络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药物。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经络学说的理论,故在记忆和理解药物的主治范围方面有困难,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如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旁的肌肉,并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头枕骨处,故羌活主治风寒感冒所致的后头痛连及项部;又如白芷入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沿发际到额前,并入齿中,故白芷主治风寒感冒所致的前额头痛、眉棱骨痛及牙龈肿痛。通过补充中医的辨症、论症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病症名能够充分理解,有利于其记忆。

二、不良反应中增加药理及毒理学内容

《中药学》课程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不会重点讲授,经常是一带而过,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中药的药理和毒理学内容。因此,在讲授具体中药的不良反应时,可引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理实验或是毒理实验的例子来加以解释,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理解。如乌头及附子生用引起中毒时,首先会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久煎后毒性会减低但药效并不会减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可使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等,而所含强心成分却变化不大。再如关木通剂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讲解时,可进一步解释其所含的马兜铃酸是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生长而导致出现肾毒性。通过这些相关药理及毒理学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将《中药学》课程与其他药学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进行系统学习,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研发提供思路。

三、结合《药用植物学》课程,指导中药学的见习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药用植物学》课程后,对于植物的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药物的感官认识强于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4]。因此,《中药学》见习课可采取药园见习为主,标本馆见习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及课堂,讲授药物的理论知识,再集中到药园中,通过具体的原植物与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进行比对讲解,补充药材的鉴别及采收、炮制等药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最后再去标本馆中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中药药用部位的性状。例如牵牛子这味中药,在课堂讲授时可首先强调其入药部位是种子,在药园见习时再要求学生辨认不同颜色的牵牛花,结合牵牛花的颜色,讲解其种子的颜色与花色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解释在中药饮片中,根据种子的颜色不同,牵牛子的称谓有黑丑和白丑的区别。最后,再去标本馆,让学生辨别白丑和黑丑的中药饮片。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既熟悉了牵牛子植物的形态,也对其中药饮片有了很深的印象,并提高了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中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