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症医学管理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精选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医院感染; 管理; 预防控制

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全院各科的危重患者,其患者特点是病情危重、变化快、病因复杂、症状严重[1],这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ICU科室工作的特殊性,医院为其配备了大量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为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获得生命的再生创造了条件。但在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侵入性操作和应急的抢救时机比较多,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而一旦出现医院感染则又可明显的增加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险性,这也是造成治疗的失败关键环节之一[2]。因此,加强对ICU的科学管理,研究和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发生率,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措施,是保证ICU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成功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通过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入住ICU抢救的685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保证ICU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资料为2010年1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患者685例,经统计其发生院内感染人数为159例,其中男96例,女63例,年龄19~92岁,平均58岁。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患者感染均发生在入住ICU 48 h后或转出ICU 48 h发生,且入院时不存在感染也不处于潜伏期。

1.2 方法 由本院感科专职人员将医生确定的医院感染的159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按“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对医院感染病例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疾病名称及危险因素等进行分类统计。

1.3 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相关规定进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临床相关因素情况 本组ICU住院患者共685例,其中159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3.21%,其主要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而致感染,其中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PICC置管术5例、气管切开、口腔感染8例;共发生医院感染204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9.78%。年龄>60岁的医院感染患者125例,感染发生率为26.82%,≤60岁的34例,占15.53%,临床相关因素构成比见表1。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 医院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94例,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52例;其次是泌尿道感染21例,PICC置管术后感染5例。

3 管理措施

3.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制 成立医院感染科,由1名院长直接领导,ICU科内由科主任、护士长、医师1人和护士1人组成科室院感领导小组,加强对医院感染有关方面制度及院感知识的宣传学习,使ICU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护工、保洁员在内)认识到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严格遵守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

3.2 落实院感制度实施院感监控 医院对ICU医院感染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ICU院感小组反馈,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协助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科室领导对全科工作人员每月组织感染知识学习,增加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制定相关侵入性操作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及告知制度,如呼吸机相关肺炎、气管切开患者的管理、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PICC、中心静脉压测定等操作的感染和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为患者做各项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手的消毒的有关制度;进行侵入性操作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管; 留管期间认真做好管道护理[3]。

3.3 加强ICU环境的管理 病区内保持空气新鲜,病区内配备了空气净化消毒机,每日定时消毒2次,每次一小时,患者所用桌、椅、床等用物及地面每日用含氯制剂擦拭消毒3次。每月对病室、治疗室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监测一次;医院对细菌监测结果进行检查,控制空气细菌数

3.4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进行各种穿刺、导尿、PICC、吸痰、换药、冲洗等操作时,要自觉的遵守无菌操作原则[6],特别是吸痰时一定要戴手套,吸痰管一次一更换,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严格遵守吸痰操作规程,轻柔操作[7],防止污染。笔者对ICU使用呼吸机的管理加大了力度,设专人负责呼吸机的消毒与管道更换;呼吸机接头、湿化罐、螺纹管、呼吸囊以及吸引器等一般医疗设备遵循专人专用原则,每周对呼吸机螺纹管进行消毒更换;尽量使用一次物品,防止发生交叉感染[8]。

3.5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 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进行尿道口消毒2次,每日更换尿袋1次,按尿管厂家规定时间更换留置尿管,每日进行1次膀胱冲洗[9];对高热、昏迷、留置胃管和禁食、气管插管的患者每日2次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舒适。定时为患者做翻身叩背和吸痰,防止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氧气湿化液-蒸馏水每日进行更换,对长期吸氧者每周消毒更换湿化瓶;对于各种穿刺部位及管路严格尊守无菌操作规程,定时消毒更换,保持无菌状态,控制感染发生[10]。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相关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医德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5],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而ICU是医院危重患者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发区。因此,加强ICU医院感染的科学管理,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危重症患者的安全、提高临床医疗和护理质量,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郑玉华.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6(中):234-235.

[2]黄妮娜,胡靖青,麦敏玲,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护培训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8):115-116.

[3]徐亚鹏,牛会.ICU监护过程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5):91-92.

[4]李伟娟,卢晓燕,周静仪,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119-120.

[5] 吕亚. 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环节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6(22):102-103.

[6] 赖春霞,姚吐娟,刘丽华. 三甲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教育培训效果评介[J].中外医疗,2012,(2):141.

[7] 刘朝芹. 感染控制策略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2012,(2):127-128.

[8] 杨柳,李宏.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现状及发展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09,16(11):253.

[9] 徐丽华,钱培芬.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0.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2篇

目的:了解和探究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临床价值,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效率。方法:分别随机选取我院的30名重症监护人员,并均分为两组,第一组人员作为实验组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形式,第二组人员作为对照组,采取普通的护理管理理念,两组护理人员分别对2013年-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50例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结果:第一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有所提高,并且患者的满意度为97%,护理人员的团队意识有所提升,而第二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如第一组,患者满意度为86%。结论: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护理中能够极大的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能够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和护患关系。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重症;护理

在重症医学中,护理人员经常要面对大量的危重患者,所以,面临着大量的检查和护理项目,相对于其他护理人员而言,重症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对人性化管理理念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以本院30名重症医学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工作,作出理论性的研究和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的30名重症监护人员,护理人员的年龄区间在24岁~40岁。并且人员均为女性。在2013年~2014年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的50例重症监护患者,患者年龄在35岁~65岁之间,其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5例。

1.2一般方法分别将30名护理人员均分两组,其中第一组为实验组,护理人员年龄区间在25岁~39岁之间,第一组采取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第二组为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在岁~40岁之间,采取普通的管理方式进行护理工作,然后将2013年~2014年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的50例重症监护患者也平均分为两组,并命名为A组合B租。其中A组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10例,B组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13例。A组患者由实验组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工作,B组患者由对照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

第一组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方法中包含了两班运行制、组长负责制、弹性排班、强化科室内部沟通以及合理的休息。首先,两班运行制,就是要求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把护理人员分为第一线人员和第二线人员,其中一线人员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和年轻的护理人员组成,这样,能够确保在老护理人员的下迅速的提升年轻护理人员的经验和有效的学习过程,二线护理人员则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组成。其中二线人员要定时的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病人护理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的发现和指正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并且,在进行重大的抢救和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二线人员要及时的赶到现场参与救助工作。其次,就是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制就是要求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能够对年轻的护理人员给予经验和知识的指导负责过程,同时,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在进行重症护理过程中主要是配合辅助老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而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再者,就是进行弹性排班,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重症监护过程需要更替班次,并且还要安排护士进行听班,因此,护理人员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过程,所以,人性化管理过程中,第一组护理人员进行了弹性排班,这种排班就是护理人员将什么时间进行休息和休息的理由分别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过程能够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还有,就是在第一组护理人员中开展一些活动,进而帮助其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例如建立组员QQ群等,便于组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平日沟通,强化了组员之间的和谐氛围。与此同时,当处理完较为紧张的紧急事件过后,都会统一安排护理人员进入休息室休息,缓解其紧张的情绪。

1.3统计方法采用护理人员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同时,对重症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而,实现对上述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30名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问卷审阅中发现,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得到改善的共有12人,其中10人处于第一组人员,2人为第二组成员,而且,对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发现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P<0.05),而第B组患者满意度为86%(P<0.05)。

3分析与讨论

人性化管理过程,就是以人自身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运用到重症护理医学中时,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保证其进行合理的休息过程,进而,改善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使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所提升。并且,在护理人员之间能够营造出一种互信、关爱的和谐氛围,实验研究发现,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医院风险事件、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这说明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秀.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2,33(35):7760.

[2]吴新萍.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21):114.

[3]莫文蓉.护士长素质与人性化管理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5):137.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管理;注意事项

重症医学属于医学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的形成、发展及诊治,是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临床阵地,已经成为了危重患者的医疗病区,所收患者病情均危重且变化较快,患者机体免疫力也相对较差。针对ICU患者而言,要想提高治疗效果,必须要予以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强化限制性探视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机制,营造和谐人文环境,予以性化管理[1]。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究重症医学科管理注意事项,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ICU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67例,女性有53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在(25.56±3.92)岁。在120例ICU患者中,23例重型颅脑损伤与多发伤,17例脑溢血,13例脑梗死,12例严重肺部感染Ⅱ型呼吸衰竭,5例消化道出血,7例心律失常,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重度烧伤,2例电击伤,4例尿毒症,6例重大手术后复苏,其他20例。

1.2方法 ①制定系统管理流程,完善入科接诊工作,完善仪器操作、床单更换、人工气道管理、抢救配合以及各种意外突然发生应对流程,健全外出检查、出科转运、岗位职责、药品与仪器专人管理、晨会交接班、消毒隔离工作等流程,构建护理质量控制策略,开展分组分项检查,及时反馈、复查,强化人员组织结构,构建科护士长负责流程,建立质控流程管理小组,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②以患者为核心,完善辅助流程标准,强化护理质量,保证患者能及时进行救治。③应用定期与抽查相结合方式执行各项工作流程标准,加强督导检查,开展科室早会,及时反馈问题并分析原因,完善整改措施,强化跟踪检查,健全考评记录,遵循星级护士考核标准,开展流程分析讲评活动。④强化护理流程工作理念,经由业务培训、月底质量讲评活动以及科室早会等工作对护理安全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开展综合教育讲评活动,以相关医疗事故为导向,强化护理安全。在典范案例的引导下,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其明确工作流程,积极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此外,在晨会时间段,可以进行抽查提问,于科室理论考试中融入流程内容,体改其认知水平。针对存在难度的工作流程而言,要予以针对性组织示范,促使其全面理解与掌握。

1.3观察指标 制定调查表,对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及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当场发放问卷 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为 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本组选取的ICU患者共120例,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在流程管理实施后,实验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合作科室满意度均优于实施前,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由于当前各医院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重症医学科管理模式不同。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当前重症医学科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①基于重症医学科平台上的统一管理模式, 涵盖综合ICU以及专科ICU,实施集中管理;②基于各专科平台上的分散管理,各专科管理并未形成独立的重症医学科[2]。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作为当前2种基本划分标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难度,节省了医疗资源,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病死率,促进科研与教学同步发展,有利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在本文研究中,主要予以组长负责制、弹性排班制以及两班运行制,加强科室间的沟通,基于全流程管理机制的前提条件下,予以人性化管理[3-4]。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质量与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

综上所述,在重症医学科管理中,予以全流程管理机制,分析患者的具体状况,完善人性化服务机制,有助于满足患者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闫桂云,闫丽娜,陈娥.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全科护理,2010,(03):247-248.

[2]田苗.重症医学科护士如何防范医患纠纷[J].哈尔滨医药,2010,(05):57-58.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重症医学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26-02

人性化管理指得就是以人为核心,构建文化管理运作的新模式。在医疗市场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因此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高要求在重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重症医学科不仅面临危重患者数量大、病情严重,还面临检查、护理项目繁多的特点。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这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即以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性化管理在重症学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以提升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将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25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跨度为25-39岁,平均年龄为33.25岁。

1.2人性化管理方法

1.2.1两班运行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重大、紧急、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急救知识,还应当具备全面了解、判定病情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具备分析监护数据、图像的基本能力。这些技能都要求重症监护科的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年轻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求重症监护科采取两班运行制,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担任二线人员,每天定时进入病房检查患者的治疗情况、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隐患并予以排除。二线班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在有大型抢救任务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是及时赶到科室,参与抢救工作。

1.2.2组长负责制

护士长应当将25名护士进行分级排列,根据其能力的大小分出一级、二级、三级护士。一级护士是业务熟练、具备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其主要负责对下级护士的指导与监督,并在大型急救工作中负责协调等工作。二级护士需要具备2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患者的具体护理工作,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控。三级护士是工作经验小于2年的护士,其主要负责配合一级、二级护士的工作,并接受专项的培训和教育。组长应当对本组的工作负责,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安排本组人员工作,做到人员的合理调配。

1.2.3弹性排班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需要更替班次,还要安排护士进行听班,因此大部分护理人员都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因此,科室内部应当建立弹性排班制度,护士将本周的休息时间、休息理由写在排休本上,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安排协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需要对事件进行合理安排,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理人员和管理者的协调会改善科室内部的工作状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1.2.4加强科室内部沟通

由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轮班,因此科室内部人员的沟通并不充分,长时间累计就会导致科室内部人员产生生疏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因此,重症医学科为了加强科室内部的沟通,建立了科室内部的QQ群,在群里分享科室内部的最新状态,并共享护理的经验与教训。这样不仅能够方便科室内部沟通,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同时,重症医学科还建立了飞信群,便于管理者将最新的工作安排及时、准确的发送给每一位成员,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意见的反馈,便于科室工作的开展。科室每年分批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户外活动,如徒步、拔河、羽毛球比赛,小游戏等,设立小奖项,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科室人员感情。此外,管理者还能够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为成员送上生日祝福、节假日祝福等,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管理者的关爱,提升其归属感,进而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2.5建立休息室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急患者,因此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状态。为了帮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本科特意建立了一个休息室,在其中布置了沙发、饮水机、报刊杂志台、盆景植物等,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用来帮助护理人员缓解紧张的身心,提高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这一做法还能够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科室的人性化管理,大大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1.3统计方法

使护理人员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其工作状态的改变。由患者对重症医学科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理人员自我评价

通过护理人员的自我评价,发现其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24位护士表明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所占比例为96%。

2.2患者的评价

通过对重症医学科35位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其中2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十分满意,13位患者表示对护理比较满意,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高大97.14%。

3.分析与讨论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指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就是指在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护理管理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 童飞跃,对护理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6),第84页。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等级医院评审;护理质量管理;重症医学科

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盖各层次的评价体系[1]。其中, 护理工作涉及评审内容的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管理者, 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迎接新一轮的医院评审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重症医学科的各项护理工作。

2012 年, 我省开展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认真对照《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卫生厅组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中得到了护理专家的好评, 顺利通过医院复审。结合创建达标经验, 现将重症医学科护理迎评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医院概况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评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 于2012 年通过山东省卫生厅三级甲等医院复评。目前, 开放病床1396 张, 设有58个临床科室、50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34名、护师237 名、护士381名;本科学历199名、大专学历613名、中专学历79 名。

2 护理迎评工作

积极响应护理部号召, 制订重症医学科迎评方案;护理迎评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分别是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准备迎评阶段、现场评审阶段。

2. 1 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 2011年初, 全院召开了中层干部评审达标会议, 明确创建目标, 为迎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症医学科迅速成立迎评核心小组。成员均为护理骨干。由护士长组织精读评审标准, 汇总护理相关条款, 制定迎评推进计划, 责任到人。将责任划分到每一名护士, 做到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迎评营造了浓厚氛围。

2. 2 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 有护士长带领护士反复学习《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分析标准, 找出现有工作的不足, 层层完善, 请教院内护理专家, 咨询参评过的医院, 制定《重症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护理核心指标与达标要求》, 并将其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护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执行。同步制定了 “迎评周工作计划”、“每日一制度学习计划”等相关内容, 一步步推进中医院迎评工作。迎评材料也从标识、目录、内容以及需要的支撑材料都做了统一要求。

2. 3 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 成立科室内护理评审小组, 模拟专家检查思路、评审办法, 并结合本院实际, 安排多次自评, 不断总结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为有效整改奠定了基础。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方面;做到反复练习, 人人达标, 培训的同时, 锻炼护理人员应对检查的能力。

2. 4 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 邀请院内护理专家指导工作, 模拟评审场景进行试评, 增加督查的客观性和严格性。汇总专家意见、建议, 逐项整改。追踪整改效果。同时, 利用统计手段把目标量化, 实施统计评价, 用详实的数据测量出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根据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 查缺补漏, 提升各条款的等级水平。

2. 5 准备迎评阶段 这是迎接评审工作的冲刺准备阶段, 从接待评审专家设定检查路线, 以及护士长向评审专家简要的介绍科室特色(灵活掌握), 以及迎评办公室内的布局, 迎评当日的人员安排等均做好周密准备。召开工休座谈会, 坦诚告诉患者及家属医院迎评检查的真实性, 征求他们对病区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意见, 积极沟通解释, 取得配合, 做好迎评前患者及家属的培训。

2. 6 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的时间大约是2~3 d 时间, 实际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审前1 d, 医院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备查。评审第1天, 评审专家参加病区早交班, 参加医院汇报会, 访谈院长及分管院长, 访谈护士长, 访谈病区责任护士, 访谈实习护士, 访谈科主任及医生, 访谈患者及家属, 查看病区治疗室及急诊急救流程等环节。评审第2 天, 评审专家到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科室现场查看工作流程和护士培训、护士长考核、病区质量管理情况。评审第3 天, 专家组反馈医院评审意见。

评审第1天, 八个评审小组其中的六组分别陆续来到了重症医学科, 对医疗、护理工作做了全面的检查、评估。全科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评审专家,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 精湛娴熟的技能水平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院的等级评审工作结束了, 纵观护理评审的整个过程,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参加医院评审不仅是对护理工作进行的一次认真、细致的全面大检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动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3]。只有及时把握新的评审理念, 与时俱进 , 解放思想, 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竞争力, 将护理工作推进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齐文中, 周乃忠. 适应医疗市场, 促进医院发展. 临床医药实践, 2004, 13(3):239.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肺移植;重症医学科;管理;糖皮质激素;体外膜肺氧合

[中图分类号] R6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158-03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to patients with lung transplant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ZHANG Xiaoqin PAN Ling'ai HUANG Xiaobo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to patients with lung transplant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Methods Two cases of lung transplant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in 2015. Case 1 was a silicosis patient. Case 2 had pulmonary fibrosi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We applied large doses of glucocorticoid and ECMO for this patient before surgery. The surgical approache was sequential bilateral single-lung transplantation. Measures for lung water control, immunosuppression, and anti-infection, rehabilitation were carried out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to patients with lung transplant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was explored. Results Case 1 recovered well. The patient could be free to get out of bed at the 3rd day after surgery and discharged at the 21st day. Case 2 died at the 73rd day after surgery because of bronchial anastomotic fistula, severe pneumonia and liver failure, although the patient was recieved positive anti-infection, liver protection,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but the treatment was ineffective. Conclusion Good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recovery with lung transplantation. The patient who use of large doses of glucocorticoid before surgery with higher risk of bronchial anastomotic fistula after surgery. ECMO is an important supportion for critical patient in perioperation. Once the breathing and circulation of the patient stably, we should remove ECMO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Lung transplant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Management; Glucocorticoid; ECMO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自Cooper等1983年成功实施首例临床肺移植手术,肺移植手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然而肺移植手术的开展规模,远较其他实体器官如肝、肾移植的规模小,其原因除了肺是直接对外开放的器官,且其本身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肺移植最容易发生感染[1],术期管理的复杂性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重症医学科围手术期恰当的监测和治疗,可以减少肺移植并发症的发生,使肺移植患者及早康复。2015年四川省人民医院共完成2例肺移植手术,为提高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本文结合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重症医学科对肺移植患者的管理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收治的2例肺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30岁,诊断:矽肺。经积极术前准备,择期行同种异体原位双肺移植术,术中失血约900 mL,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50 mL。病例2:男性,53岁,因“反复咳嗽3年,活动后气促2个月,加重9+ d”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外院因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安置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后转入我科。入院诊断为“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②肺间质纤维化”。急诊行同种异体原位双肺移植术。术中失血约600 mL,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700 mL、红悬600 mL。

1.2重症医学科肺移植术后管理

1.2.1 循环管理 近年来由于人工胶体在围术期患者使用中备受争议,我院通常使用人血白蛋白提高患者胶体渗透压,同时联合利尿剂,在保证灌注前提下,术后1周内尽量负平衡,以减少移植肺肺水肿的风险。如有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等高级监测指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血管外肺水与心排量等指标,使容量管理更加精准。

1.2.2 机械通气及人工气道管理 早期限制气道压力

1.2.3 感染防治 保o性隔离,每日空气消毒2次,全身洗必泰擦浴2次,尽早拔除包括气管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管、深静脉导管等在内的各种管道。抗菌药物选用需结合患者基础疾病、供体情况、流行病学情况。一般早期会选用包括覆盖细菌、病毒、真菌在内的广谱抗菌药物的预防治疗方案。之后严密监测,根据感染指标、病原学检查、纤支镜下气道、吻合口、痰液性状等情况做出调整。

1.2.4 早期快速康复治疗 为了实现早期快速康复锻炼,需要给予充分镇痛,使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评分

1.2.5 早期营养治疗 一旦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相对稳定,早期给予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当肠内营养不耐受喂养不足时及时联合应用肠外营养,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底物。

1.2.6 免疫抑制方案 一般情况下采用早期甲泼尼龙后改为泼尼松联合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之后根据血药浓度、患者耐受情况进行调整。例2因为术前存在严重肺部感染,并且全身营养状况极差,故只给予激素与他克莫司联合治疗。

1.2.7 ECMO应用 ECMO是危重患者等待肺移植过程中过渡治疗的重要措施,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早期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对于危重患者强调及时早期应用。在术后,当患者呼吸、循环逐渐趋于稳定后,需要每日评估尽早拔除。

2 结果

病例1恢复良好,术后第3天可随意下床活动,术后21 d顺利出院,至今生活良好。病例2因先后并发支气管吻合口瘘、重症肺炎、肝功能衰竭,给予积极抗感染、保肝降黄、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73 d死亡,考虑患者吻合口瘘与术前使用大剂量激素及极差的营养状况有关。

3 讨论

根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数据,肺移植术后3个月的存活率为84%[2],手术技术及术后管理不完善仍是术后30 d内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本文结合以上2例肺移植的临床经验进行探讨。

3.1容量管理

适当利尿、容量负平衡已成为大多数肺移植中心容量管理的重要措施。为最大可能地实现容量负平衡同时亦保证全身重要脏器的灌注,我们同时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提高血压,以增加液体负平衡的空间,从而减少肺水肿风险,与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的处理一致[4]。

3.2感染防治

由于免疫抑制的应用、移植肺血供改变及去神经化导致纤毛运动清理及咳嗽反射弱化,并且肺脏与外界相通,持续受上呼吸道定植微生物的影响,与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相比,术后移植肺更易发生感染[5,6]。感染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移植术后的各个阶段占据首位[7,8]。因此环境的清洁及免疫屏障完整性的保护尤为重要。我们将患者保护性隔离,每日空气消毒2次,全身洗必泰擦浴2次,尽早拔除各种管道。抗菌药物的选用需要结合患者术前感染的情况,同时筛查供体携带的病原菌极为重要,因为在术后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后,供体携带病原菌极有可能成为肺移植患者的致病菌。术后早期连续微生物学监测是有益的,并根据培养结果结合患者其他临床情况为抗感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由于肺移植后支气管吻合口的缺血,易罹患吻合口真菌感染,因此,在肺移植后的纤支镜检查中要注意观察吻合口,及早进行针对性抗真菌治疗。

3.3术前使用激素与术后吻合口瘘

一些终末期肺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纤维化等。但激素对手术切口的愈合有重要影响,会导致吻合口裂开、狭窄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肺移植术后早期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将是致命的[9]。有文献报道,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在0.3 mg/(kg・d)的剂量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而我院病例2由于肺纤维化,术前长期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 mg qd(相当于0.8 mg/(kg・d),大大超出安全范围,术后2周出现吻合口瘘,加重肺部感染,大大增加此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对于术前使用大剂量激素的患者,术后更需严密观察吻合口情况,警惕吻合口瘘的发生。

3.4 康复及营养治疗

德国学者Ihle F等[10]提出,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活动耐量,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国内也有研究证实针对肺移植患者实施术后肺部康复治疗,是术后患者恢复的关键因素[11]。因此,我们尤为重视包括肺部物理治疗在内的早期康复治疗。充分镇痛可提高活动耐受性,早期拔出各种管道不仅可以减少感染相关并发症,同时便于患者活动;营养治疗为患者活动提供能量,同时活动的本身也促进营养底物吸收与利用。病例1在手术后3 d内即下床活动。病例2在ECMO及有创机械通气期间由康复科医生给予被动锻炼,停用ECMO及有创机械通气后,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情况下,逐渐增加主动锻炼,间断下床活动。

3.5 ECMO的应用

ECMO是危重患者等待肺移植过程中过渡治疗的重要措施,甚至有多项研究显示自主呼吸患者使用ECMO不仅可使患者安全过渡到肺移植,且ECMO辅助时自主呼吸与气管插管患者相比,清醒自主呼吸的策略更能帮助患者从快速临床恶化中得到缓解并获得更好的术后生存,术后1 年存活率达到85%[12]。同时ECMO对危重肺移植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早期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ECMO也常用于治疗移植肺功能异常及再灌注损伤[13-15]。病例2术前因为严重呼吸衰竭,在呼吸机支持下氧合仍难以维持,我们及时给予ECMO辅助。虽然ECMO使用可以帮助危重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但是使用过程需要抗凝,增加了术后出血的风险。由于管路的植入,皮肤黏膜屏障破坏,亦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因此,当术后病例2患者循环、呼吸功能明显恢复后,我们于24 h内即撤出ECMO。

4 结论

良好的重症医学科管理是肺移植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经过我们初步的临床尝试,已获得相当多的宝贵经验,限制性容量管理、保护性肺通气、气道情况的连续观察、感染的防控、早期快速康复治疗是管理的核心。术前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肺移植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支气管吻合口瘘,对病情极其危重的肺移植患者,术前及术中ECMO的辅助应用,可以为患者争取等待供体的时间,减少术中风险。然而目前肺移植患者重症医学科的管理仍充满着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继续探索、积累经验,最终提高肺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红阳,王大鹏,臧芝栋,等. 肺移植患者痰液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5):3495-3497.

[2] Trulock EP,Edwards LB,Taylor DO,et al. The regist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Twenty-first officiallung and heart-lung transplant report-2004[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04,23(7):804-815.

[3] Christie JD,Edwards LB,Kucheryavaya AY,et al. The Regist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twentyseventh officiallung and heart-lung transplant report 2010[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10,29(10):1104-1118.

[4] 朱艳红,陈静瑜,郑明峰,等. 肺移植围术期ICU的监测与治疗[J].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3):8-10.

[5] San Juan R,Aguado JM,Lumbreras C,et al. Incidenc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late infection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Data from the RESITRA study group[J]. Am J Transplant,2007,7(4):964-971.

[6] Sims KD,Blumberg EA. Common infections in the lung transplant recipient[J]. Clin Chest Med,2011,32(2):327-341.

[7] Chaparro C,Maurer JR,Chamberlain D,et al. Causes of death inlung transplant recipients[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1994,13(5):758-766.

[8] Horvath J,Dummer S,Loyd J,et al. Infection in the transplanted and native lung after single lung transplantation[J].Chest,1993,10(3):681-685.

[9] Lima O,Cooper JD,Peters WJ,et al. Effects of methylprednisolone and azathioprine on bronchial healing following lung autotransplantation[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81,82(2):211-215.

[10] Ihle F,Neurohr C,Huppmann P,et al. Effect of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 long-term lung transplant survivors: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11,30(8):912-919.

[11] 廖ハ. 胸部物理治疗在肺移植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31): 3276-3278.

[12] 王凯.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移植围术期的应用进展[J].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6,4(3):190-192.

[13] Hartwig MG,Appel JZ,Cantu E,et al. Improved results treating lung allograft failure with 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J]. Ann Thorac Surg,2005, (80):1879-1880.

[14] 胡春晓,张建余. 张渊等.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管理[J]. 临床麻醉学志,2008,24(7):595-597.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重症监护;管理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78-01

重症医学科(ICU)是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其综合了新型医疗设备、医疗护理专业技术和医院先进管理的优点,建立的直接目的是提升医疗质量,为需要救治的危重病人提供及时而迅捷有效的治疗和护理[1]。现代医学技术日趋完善,使得ICU承担全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监护工作,能及时有效地管理好ICU中的风险因素,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分析ICU中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防范对策,进行合理管理,以便有效防止和避免发生护理风险,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院共有护理人员558名,其中男性39名,女性519人;护理人员年龄在19-56岁,平均年龄(31.4±5.6)岁。医院共有病床总数820张,每日收治患者数量平均约1000例,其中危重患者占到10%-15%,多集中在ICU。

1.2研究方法

1.2.1制度的完善及培训针对ICU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并完善相应防范制度,并对护理人员加强理论和技能培训。根据临床实践和管理需要,建立“ICU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规范”、“ICU危重患者压疮防治措施”、“ICU危重患者诊治讨论制度”以及“危重患者用药安全管理规范”等相应的管理制度文件。制度完善后,制成方便携带的小册子并分发到各个科室;由护士长负责组织培训,必须落实到每一名护理人员;在培训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ICU危重患者护理专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2]。

1.2.2识别和评估ICU患者的护理风险经过几年的总结记录,发现在ICU中患者的护理风险中,用药环节的风险比率较大,占到全部护理风险的67%左右,此类风险既包括了药物的录入、配制和使用方面的风险,也包含了精、麻及贵重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风险。

1.2.3针对ICU护理风险的防犯措施

1.2.3.1落实配药及用药流程的改进针对用药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加强配药及用药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改进,包括取药环节、收药环节、输入医嘱环节、打印治疗单环节、粘贴输液单环节、配药及用药环节等,均做到有效复核管理。另外,对容易出现纠纷和差错的环节进行改进,如避免危重患者因欠费缺少药物,在静脉输液时出现漏配漏输等情况[2]。

1.2.3.2加强ICU患者的身体护理大多数ICU患者因病症危急,均不同程度并发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症状,常出现大、小便失禁和长期卧床等情况,从而很容易引发压疮。护理人员应根据“ICU危重患者压疮防治措施”,根据不同患者情况进行合理的压疮评估工具,加强对ICU患者的身体和皮肤进行护理。

1.2.3.3注意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的信任和认可。对待患者要做到热情接待、细心护理、解释耐心、精心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采取虚心的态度进行征求意见,让患者能够配合进行护理治疗,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3]。

1.2.3.4加强护士风险防犯意识培训在对护理人员的定期培训中,通过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掌握,并及时将各地医院有关安全事故的信息进行统计,并同大家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本院实际护理风险进行对照分析,加深护理人员的风险防犯意识。另外,医院应当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后进行考核,以验证其掌握和履行程度,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可以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犯风险的意识和处理风险的能力[4]。

1.2.4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分别收集用药情况和压疮出现的患者例数,回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2009——2010年)对照组和实施后(2011——2012年)实验组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及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卡方进行检验。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感染管理;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55-02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院护理质量,同时还与医疗事故和纠纷及医疗费用密切相关。重症医学科是感染的高发科室之一,担负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因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条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在消毒隔离、各项目标性监测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ICU感染管理与控制措施介绍如下。

1 重视学科建设,感染管理从病房基础配套设施做起

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1月搬入新病区,在房屋设计和建设初期就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达到ICU病房建筑标准,开放床位10张,总体使用面积649.8 m2,设有2个单间病房,面积各20.25 m2,监护治疗区8张病床,每床使用面积187.2 m2,床间距>1 m,辅助用房275.4 m2,包括患者家属谈话间、医护通道第一次换鞋间、男女更衣室带卫生间、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医护值班室、医护配餐室、库房、第2次换鞋缓冲间、配液间、污物处置间、医疗设备放置间、临终关怀间。设有4个通道、医护通道患者家属通道、医疗垃圾转运通道、药物通道。整个ICU在一个独立的区域内东南西北四面采光,通风良好,病房内配置了先进的空气消毒净化器,为感染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建立完善相关感染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科室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科内设有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室采取“人人参与医院感控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每月科内护理质控小组进行自查,将消毒隔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召开会议集中讨论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院感控办、护理部每月到科室进行抽查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3 加强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每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利用晨会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手卫生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重视对护工、保洁员感控知识培训和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在全面普及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同时,医院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兼职感控医生、感控护士每月参加感染科质量分析会、利用晨会传达到每位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医院感染科在不同时间段,下科室评价反馈各项目标性监测数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多重耐药患者的跟踪观察结果,从另一个角度为科室对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4 加强ICU的消毒隔离管理

4.1 人员的管理

凡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均按要求更换衣裤、换鞋或穿鞋套、戴好帽子口罩,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手的清洗与消毒,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患者多部位感染或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患者与患者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或用卫生手消毒。

4.2 环境管理

ICU环境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使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监护区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2次,1 h/次。配液间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1次,每月中旬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湿化瓶内蒸馏水、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对不合格的监测指标及时做分析整改,并再次监测直至合格。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单元(一床一巾),消毒液拖地每日两次,保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清洁、无尘、无血迹,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4.3 消毒隔离措施

(1)患者的安置。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安置在单间。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每床配置一个听诊器,快速手消液,每接触患者一次立即进行洗手或手消,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每日早晨由加强班人员用75%酒精纱布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桌、椅等,更换床单、被褥等,紫外线照射1 h消毒床单元。(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尽量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1]。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2%戊二醛液内消毒10 h、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 min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6)加强患者各种留置管道的护理与观察,深静脉置管敷料每周更换2次,出现潮湿、松动、渗血时应立即更换。留置尿管的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2],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不需要的尽早拔出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用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可有效减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3],每2周更换1次尿管,每周更换2次尿袋[4]。(7)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出现感染时,立即行接触隔离,挂牌提醒各位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8)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严防多重耐药的形成,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9)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10)对各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分开放置,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管理条例》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送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置。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同时,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积极有效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外,还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手卫生、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同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才能行之有效杜绝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真正意义上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灵芝.实用ICU护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05.

[2]张京利,赵霞,王力红,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87.

[3]金凤财.0.5%碘伏预防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3):85-86.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9篇

重症医学科是全院所有的危重患者接收地,是医院人才、先进仪器、先进监测技术的集中场所,也是医院的科研、新技术成果的应用程度最高的重要科室,它代表一个医院的救治水平重要科室之一,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 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每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能发挥到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到80~90%,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1],因此,护理管理者要善于应用激励机制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其工作绩效。 现将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激机制应用的现状及方法介绍如下。

1 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激励机制应用现状

1.1 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认识和应用不够: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精湛的专科技术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护理管理工作多凭经验和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出现重技术、轻人文心理定势,把注意力集中在常规的护理工作上,在人才使用方面, 管理者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业绩、 轻管理的倾向,往往出现护理人员执行力低,依从性不够等现象,不能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1.2 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对激励机制的需求增大

1.3 激励形式陈旧、主观化:平时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工作中多采用负激励,对于工作中缺乏高度责任心、无精湛业务技能和慎独精神所导致的不良事件多罚款的形式给予惩处,但由于它是一种消极手段 ,常引起被惩罚人员情绪上的不满和行为的对抗,同时缺乏平时的动态考核。年终评选优秀员工、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护理员等激励员工的考核活动实行无记名投票,评选时带有主观的个人情感,缺乏量化指标,考核标准不细化,出现结果不够客观。

2 完善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1 完善考核标准:护士按分层级管理,分N4-N3-N2-N1-N0共5个层级的护士,N4是副主任护师或考取专科护士证书的护士;N3是取得主管护师职称或经过临床专科进修的护士,N2是护师级的护士,N1是取得护士执业执照的护士,N0是助理护士,见习护士。每个层级都有自己职责及细化的评分标准,每天由护长或一级质控员按标准进行检查并打分,作为激励的一个量化指标。

2.2 积极探索精神激励的有效实施方式 ,发挥精神激励的推动作 用:重症医学科护士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区别于其他科室的护士。首先病人病情重,没有陪护,除了治疗和护理,病人吃喝拉撒全在由护士完成,他们有较强的社会认同需要,在基本的生存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渴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关注其在专业水平、社会认知度和经济收入水平、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针对性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 其积极 性 ,而形成行之有效的良性运行机制 。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方式,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证明自身价值成功的平台

2.3 榜样激励:护士长应随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理论、技术和最新发展概况,掌握相关的护理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 , 注重自身知识和管理思维的更新, 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 榜样作用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将医院评选的“优秀护士”、“优秀护士长”、“优秀带教老师”、 “先进个人”“优秀护理员”等奖励作为榜样激励,并在年终科室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2]。

2.4 物质激励:以经济为杠杆,体现多劳多得、除基本工资津贴外,拿出效益工资的30%作为奖励部分,按工作量计算结果及质量考核结果进行分配,另外提高夜班费和加班费,使其劳动价值得到体现,从而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 结果

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重症医学科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第一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自职业豪感增强,工作热情高涨。第二,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防范意识增强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成立重症医学科12年未发生一例护理差错和医疗纠纷,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明显提高。第三,护理队伍素质提高精神面貌明显改观,护士工作的主动性、 觉性增强。2010年我科护理组荣获全国巾帼标兵岗,科室连年获得优秀护理质量优胜奖,荣获自治区卫生厅授予的及崇左市授予的工人先锋号。护士长多年被评为全院优秀护士长及先进个人。

4 小结

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把激励机制融入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注重激励方式的与时俱进,建立适合护理人员需求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 在注重个体需求的基础上, 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应用于护理管理中,既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个人的内在潜力, 又实现 了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达到了激励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护士分层管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074-02

目前国内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1,2],如何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3]。2010年,我院首先开始尝试在重症医学科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在职护理人员及住院患者。ICU护理人员共32名,其中4名男性,28名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5.8岁;平均工作年限8.37年;本科学历16人,大专学历16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7人,护士8人,未定职人员10人;护士长1人,N3护士6人,N2护士8人,N1护士7人,岗前实习护士10人。

1.2 护士分层管理的做法

1.2.1 护士分层次使用

实行护士岗位责任制,根据ICU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技术水平、职称和学历等要素对全体护士进行综合考评,体现按岗设人、能级对应的原则。根据ICU实际情况,设立病区护士岗位(办公护士、准备护士、治疗护士、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层次设置三级护士(N3)、二级护士(N2)、一级护士(N1)三个层次。

1.2.2 制定各层级护士岗位职责

①三级护士(N3)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本组急、危重、特级及疑难患者全部护理工作;负责本组的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按质量评价标准指导并检查下级护士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负责本组心脏术后护理、血液净化技术操作及监护;组织并指导本组每两周查房、讲课一次;负责N2、N1级护士的培训工作;按时参加护理部、科室组织的各项培训及考核;负责实习生带教工作;积极撰写论文;负责落实本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措施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②二级护士(N2)职责:在护士长领导下和N3级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本组急、危重、特级患者全部护理工作;在N3级护士指导下行心脏术后及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负责新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负责指导本组N1级护士工作,协助、配合护士长、N3级护士妥善处理突发事件。③一级护士(N1)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和上级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病情稳定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上级护士;能在N3指导下组织查房;协助和配合上级护士进行危重患者护理或抢救工作,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1.2.3 护士绩效分配

护士绩效分配按岗位系数、工作量、满意度、护理质量和安全等综合指标进行分配。岗位系数占30%,其中N3级护士系数为1.5,N2级护士系数为1.0,N1级护士系数0.8,办公护士岗位系数为0.7,治疗护士岗位系数为0.6,准备护士岗位系数为1.0;工作量占50%;满意度占5%;护理质量占10%;护理安全占5%。

1.2.4护理排班模式

临床护士实习弹性排班制[4],将班次设为两班制,8:00-18:00;18:00-次日8:00,最大限度减少交接班次数,保证患者安全。将全体护士按岗位划分为办公班、准备班、消毒班、外勤班、治疗班和责任护士岗。责任护士分成五组,每组由1-2名N3护士带领若干名N2、N1护士和若干名岗前实习护士组成,每组护理人员保证新老搭配、高层级与低层级搭配,保证了工作量大、夜班和高风险时段护士配置,确保患者得到连续、全程、个性化的护理,保障了医疗安全和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护士分层管理的效果评价指标

护士分层管理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三类:①护理质量:资料来源于护理部组织的月度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包括基础护理、分级护理、危重症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培训操作,每项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②患者满意度:资料来源于护理部组织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工具为自制问卷,问卷由3个维度(护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服务)共15个条目组成。每季度调查一次,样本量为住院患者的50%以上,由患者自行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每份问卷以百分制计算。③护理安全:资料来源于护理部的护理安全统计报表,主要指标包括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缺陷和护理投诉的例数和发生率。以上各项资料的时间范围均为2008年-2013年,其中2008年-2010年为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前阶段,2011-2013年为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阶段。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EPIDATA数据库,由两位大学生进行双遍录入。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以a=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见表1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基础护理、分级护理、危重症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培训操作等8项护理质量得分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且测量前后各项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护理安全比较,见表2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护理投诉、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均出现了下降,且测量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3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得分由95.43分提高到了97.81分,且实施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3.1 护士分层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研究显示,实施分层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士分层管理,岗位职责明确,每个护士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完成工作,各司其职,护士有精力和时间观察病情,落实基础护理服务措施、实施健康教育,确保患者得到更加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5];完善责任护士分层竞聘方案,根据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要素竞聘上岗,体现能级对应原则,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定期考核、评估,建立了竞争机制,促进护士不断提高自我业务能力,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按岗位系数、工作量、满意度、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等指标核算奖金,体现多劳多得,调动了护士工作主动性;临床科室实行科学的弹性排班制度,保证了工作量大、夜班和高风险时段护士配置,保证了护理质量[6]。

3.2 护士分层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研究显示,分层管理实施后护理投诉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分层前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护士分层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研究显示,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及创新潜能,改善了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提高;N3级护士工作经验丰富,负责科室重病人管理,各项业务操作娴熟,技术过硬,观察病情及时准确,患者更满意;护士分层管理,实行科学的排班制度,保证了工作量大、夜班和高风险时段护士配置,确保患者得到连续、全程、个性化的护理,保障了医疗安全和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S.E.O’Connor,J.Pearce,R.L.Smith,D.Vogeli,et al.Monitoring the quality of Pre-registr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piloting of competency base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newly qualified nurses.Nurse Educatiln Today,1999,19:334-341

[2] Yvonne Robb,Valerie Fleming,Christine Dietert.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nurses:a literature review.Nurse Education Today,2002,22:293-300

[3] 莫美英;陈小玲;郑清淼.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5月第22卷第5期.

[4] 李亚兰,丛媛,侯亚芳.护士分层管理在外科病区的实践体会.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年2月第13卷第2期.

[5] 盛芝仁,麦一峰,周红娣,柳春波,陈谦,陈冬萍,陈娅莉,宋晓萍.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和体会.护理与康复,2013年2月第1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