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受学时所限,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师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着重介绍最常用并有代表性的药物,突出重点。如在解表药,可侧重常用代表性药物麻黄、桂枝、柴胡和薄荷的讲解,而对于其他药物可以简要提一下甚或不讲。
作者:王君明 冯志毅 王辉 贾玉梅 崔瑛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1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一、课程衔接构建思路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一、课程衔接构建思路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采取分层随机取样,随机抽取2010级和2011级在校护理本科生各60人;2011级和2012级护理专科生各60人.共计240人.自行设计问卷,最终形成17项问题.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3份,其中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9.1%.利用所得数据对民办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进行评定.
2研究结果
2.1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
(1)医德认知程度不高.调查“选择就读医学专业的主要目的”结果显示,有114人选项“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救死扶伤”,占49.3%,这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神圣使命感;68人选项“医生的职业好,比较稳定”,占29.4%,这部分医学生认为护士工作非常地稳定;14人选项“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占6.1%,这些医学生认为护士的待遇和被尊重程度比较高;选其他选项的35人,占15.2%.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重的是该职业的实用性和利益性,把护士这一身白衣当成谋取物质的一种手段,以此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声望.
(2)医德素质不容乐观.调查“怎么看待当前部分医生存在的收受“红包”和“回扣”现象”的结果显示,有126人选项“不应当,这是违背医德的行为”,占54.5%,这部分学生表示医护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作为医护工作者在任何场所都决不应该收取患者“红包”和厂商“回扣”.但调查同时显示,29人选项“很正常,是医生劳动价值的体现”,占12.6%;45人选项“医生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收些红包也应该”,占19.5%;31人选项“无所谓,给了就收,不给不要”,占13.4%.这些数据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医学生的医德素质状况.调查“在发生重大危害公共安全的传染病时期,作为医务人员志愿到一线开展救护工作,对此观点有何看法”,结果显示,129人表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占55.8%.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在个人利益和患者利益面前过多地考虑前者,数据显示,26人不赞同(11.3%);63人矛盾,有点担心自己(27.3%);还有13人选择其他(5.6%).正因如此,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小错连连等问题.这与医学生的基本医德素质相差甚远,亟待提高.
2.2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原因分析
(1)医校道德教育实践能力弱.护理专业学生对当下的医校道德教育实践基本满意,上学期间定期地参加见习实习,但学生仍期待着实践时间有所延长.目前,大部分医学生对当前的医德教学有很大的意见,强烈反映授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受医校现行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理论性“填鸭”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医学生学习的兴趣.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逆反心理;对策
论文摘要:医学院校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学习动机、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消除这种逆反心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克服逆反心理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模式、制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交互的过程。而在当前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医学院校一、二年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稳定的,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消逝,对大学英语学习就会表现出一种反感、厌烦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烦闷的体验。感兴趣一失去兴趣反感和厌烦,这种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逆反心理的发展和生成过程。
1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1不能适应由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时期在大学一、二年级,这阶段是学生从高中步人大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认知心理发生剧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各有其侧重点,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学英语教师通常会系统的讲解语法、词汇知识,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做什么样的题,怎样做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监督之下进行的,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中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到了大学阶段,英语的学习重点和要求都发生了改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大学英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上的信息量会加大,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增加。因此,大学教师往往以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多开口、多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
刚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适应这些变化,对大学教师所给予的充分自由反倒不习惯,认为大学教师不负责任,对于英语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很难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从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英语学习热情降低,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摘要:实验报告是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出现敷衍了事、内容雷同、甚至数据虚假等多种不良现象,未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论文式实验报告能有效地解决这些不良现象。
关键词:实验报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88-02
实验课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课堂实验操作和课下实验报告撰写组成。实验报告能反映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及对理论知识、实验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往学生按照常规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出现敷衍了事、内容雷同、甚至数据虚假等多种不良现象,未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论文式实验报告能有效地解决这些不良现象。本文就2012年实施的论文式实验报告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的综合质量。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与分组。选择同一教师任教的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2009级本科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分子诊断学》两门课程的4个实验教学班,每个班25人,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常规组,2个班作为改革组,常规组和改革组在课堂实验教学环节完全一样,而在实验报告书写环节,常规组按照常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改革组按照综合性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2.方法。(1)实验报告书写格式。常规实验报告格式:①题目;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原理;④实验结果;⑤实验结论。论文式实验报告格式:①题目;②摘要;③前言;④材料与方法;⑤结果;⑥讨论;⑦参考文献。(2)问卷调查。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有关常规实验报告和论文式实验报告比较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全部100名学生中以匿名方式进行。
二、实施情况与总结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从专业特殊性的角度进行思想教育,更要采取培养措施,首要任务是积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一,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了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学习目标的缺失必将给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惰性。非医药专业的学生因所学的专业没有优势,各方面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二,要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改变大学生对于传统高中式学习方法的依恋。学校要教会学生非医药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认识。
(二)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发展路径比较明确,学校的各项规划和发展目标都有清晰的设计,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清晰的认识。然而,对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因处于不同的学院,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师资队伍等水平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学校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要扎实构建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引导机制,帮助学生科学分析未来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既要有自己远大理想的考虑,也有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理性、合理地设计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非医药专业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要对规划认真修订,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水平,不走形式。
(三)完善非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
非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于未来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程度也会明显影响学习的动力。与医药专业学生相比,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意识并不够,因此,在非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的设计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未来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的力度。一是改变传统的非医药专业学生的考试考查方式,建立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考试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二是非医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符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设计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不单纯让学生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张明辉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1.农村医学专业采用多媒体技术是当代学生的需要。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对高学历要求的冲击下,再加上生源数的急剧减少,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危机,为了维持学生数量,于是纷纷降低入学门槛。选择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初衷和志向,而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家长青睐卫校农医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冲着学校的专业好、就业好、管理严等优势。众所周知,医学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精英教育,但由于学生生源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等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部分学生已经从事乡镇卫生工作多年,其组织纪律性、自律性相对涣散[1]。因此,学生中不乏对学习消极懈怠、兴趣不浓、专业认识淡薄的现象,对从事卫生职业工作准备不充分、内驱力、上进心的不足与缺失均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务人员。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缺乏有意性和目的性,他们往往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他们的学习动机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使预防医学的课堂直观化,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一改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语言叙述,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变化多样,形象多彩,引人入胜,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2.农村医学专业采用多媒体技术是预防医学学科的需要。预防医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联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实际,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观念,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2]。所讲授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饮食和劳动息息相关,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便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好。反之,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由于预防医学涉及面较广,内容相对庞杂,对于基础普遍薄弱的中专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和声言等信息媒体集中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不仅能向学生快速提供精彩纷呈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友好、生动、直观、多样化的交互方式,都对预防医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条件。
3.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注意事项。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时候,也容易出现如下问题:首先,教师仍然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有的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把书本知识搬到了课件上,间接的对书本知识照本宣科,没有额外的教学情景或师生互动,形如课件的讲解员,教师反成了多媒体教学的“附件”,课堂氛围显得沉闷不堪。这违背了多媒体课件简练的原则,即:能用图的,不要用表;能用表的,不要用文字。甚至有的教师坐着讲课,身体、面部被讲台遮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样的课更谈不上教学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忽视备课的重要性,特别是新教师,课前不备课,对教材不熟、不透,离开多媒体课件就不会授课,从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很难提高。其次,课件内容经常切换太快,学生难以适应。有些章节由于知识量大,教师在多媒体内容切换方面较快,往往学生还没来得急看清、看懂画面的信息或者还没记录完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便切换到下一页,学生疲于奔命,一堂原本比较直观、轻松的多媒体课,教学效果反而大打折扣。而且,中职学校以都以老教师为主,对多媒体系统的应用和课件制作不太熟悉,培训力度不够,很难制作出能够很好适应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总之,多媒体教学技术目前作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手段,以其具有的“声、色、形”融于一体的直观效果,丰富了预防医学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还应不断地改进、创新,扬长避短,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尽可能使其规范化。这样,多媒体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徐海滢单位:福建省闽东卫生学校
摘要:《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反映多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忱,使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获得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在《医学生物化学》临床专业本科生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点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实践结果,探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的改善,以期能更好地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本科生;文献阅读;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3-02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众多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讲述生物体内大分子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已逐步贯穿于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各领域,特别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培养高能力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加强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的学习。生物化学理论课程对学生而言最大的难点就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许多学生选择寄希望于老师学期末的课程重点总结,靠死记硬背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显然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其从这门课程中真正学有所获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在《医学生物化学》临床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相关知识点文献分析的实践进行论述,以期与各位同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一、文献的选择
实践的班级为临床专业的41名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5~6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对本班同学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以后,随着对课程的了解加深,开始对相关内容和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现状信息比较渴求,有主动阅读本专业相关文献和书籍的需求和倾向。但是文献对于本科生而言,相对比较陌生,盲目地让学生进行文献的查找和阅读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最初的第一篇主要阅读文献由老师在数据库中查找并下载分发给学生,文献的阅读难度不能太大,以中文文献为主。教师分别针对上课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在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文献,每个小组分发一篇文献。如在讲述《酶》这章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酶的质与量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临床中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某些酶的含量或活性来进行疾病的诊断,这方面的文献较多,如《重度酒精中毒患者血清酶含量变化的相关性》这篇文献,首先从文献的题目上就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作为导向,学生就会认真阅读、分析;再如《基因表达调控》这章的课程内容,学生普遍反应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搜索一些基因表达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文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HER2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这篇文献讲述HER2基因表达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以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诊断指标,学生自己阅读后发现对这部分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透了,效果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临床实例更好。
二、文献的阅读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的高速发展,也改变了文献查阅的方式,通过网络论文数据库查阅文献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获得专业知识和前沿研究热点的途径之一。其优点为:简单、快速、种类多、范围广、更新速度快,比纸质杂志更为实用[1]。在每个小组分发一篇文献后,由老师向学生推荐好用的、常用的专业数据库,如CNKI、维普、万方等。然后给学生讲解如何在学校图书馆网页中根据关键字找到相关的其他文献进行下载和阅读。如分发到《重度酒精中毒患者血清酶含量变化的相关性》这篇文献的小组,根据关键字“血清酶”可以找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清酶活性与临床的关系》、《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血清酶活性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变化的临床意义》等文献进行下载,围绕中心点“疾病与血清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阅读和文献内容的归纳。对于文献的阅读方式,需要给同学做悉心的指导,因为他们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文献,不清楚拿到一篇文献应该怎样入手进行阅读和分析,所以可以给同学“抛砖引玉”的引导,如拿到一篇文献后,先看文献的中文摘要,摘要是一个论文的窗口,通过摘要了解文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然后再看引言,注意引言中是怎么阐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么得出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第三就是文献的研究方法、结果,明白怎么做以及取得了怎样的结果,最后就是讨论部分,通常是作者对整篇论文中有创造性的内容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学生看完后就可以总结自己看完文献的收获以及该文献可进行改进的地方、对自己的启发。每个小组的5名同学每人至少搜索并精读一篇相关的文献,然后经过小组内集中讨论交流后,确定课堂讨论和汇报的主题内容,并推选一名同学作为主讲人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做相关文献阅读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