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基础学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了中医药专业学生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中医理念的必要性,以《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整合调节一章为例,挖掘梳理了两个方面的思政融合点。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中西医并重的理念,在实现对学生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中医药;基础医学

课程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中医药如何继承和创新,如何与现代科技结合,如何使之现代化臻于更加完善已经成为医药界共同为之奋斗的、永恒的主题和任务[1]。

1将“中医”理念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中医药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的“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大医精诚”等医学理念,倡导的“春捂秋冻、寓医于食”以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理念和方法,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医学课程是包括中医药类专业在内的所有医药专业必学的课程。它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通过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得以了解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中医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招生时中医药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中往往文科背景者较多。由于基础医学与中医药的学科体系差异,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对于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需求更为强烈。将思政有效融入医学基础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将中医理念外化于行、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实现与构建润物无声式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合体系,使中医药文化与基础医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发挥中医药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利用课程思政在“西医药”课程的教学中,将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理想信念熔铸于每位中医药学生的内心,对于增加中医药专业学生对本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刻认识中西医并重的意义和培养中医药综合性拔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挖掘有关“中医”理念的“思政元素”

笔者以《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整合调节”一章中为例,从两方面挖掘了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医理念和中西医结合并重思维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2.1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培养中西结合思维,激发振兴中医药文化的职业使命感

全文阅读

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教学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医药院校的非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关乎我国中医药现代化改革的进程。然而,当前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有待改善,文章对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学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展开探索。

关键词: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全文阅读

试论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 《中医药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有待于从几个方面来实现:激发学习兴趣、课前准备、知识面的纵横联系、运用多媒体教学、育人与授业并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医药基础》 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之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则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主要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暑期在中医院实习两个月时间,感受颇深,无论是在工作态度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有所改变,同时发现现今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比较的前提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过多地抱怨学生基础差、学不懂的同时,是否也应从自己本身入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有所改进。《中医药基础》是专业基础课,是贯穿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桥梁。本门课程包含了3部分的内容:1.中医学基础知识。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是为将来胜任高级工岗位工作打基础,学一些中医知识,有助于其了解商品性能,理解中医处方,更好地与医生、顾客沟通,提高服务质量。2.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各种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3.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方剂和中成药都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定适宜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科学配伍而成,以便在临床上得到更好地应用。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沿用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听并记笔记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打好基础是课程改革成果得以体现的基本条件。教学改革不能简化为“教改”,教学改革本身包涵两个内容,既有教的改革,也有学的革命。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课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热情,渴望获取知识,同时要对科学有浓厚兴趣,要有揭示自然规律、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可为成功的教学提供非常好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前后连贯,结合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教与学互动。对于学生容易看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教授,转化师生角色,这样学生不但能对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而且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怯心理都能有所提高,并能从其他同学的掌声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成就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模拟医患之间诊断和交流的过程。

二、指导好学生应如何进行合理的课前准备

笔者首先对传统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改革,将课前预习的目的进行重新定位,即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潜能。[1]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例如,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八章是防治原则,可以针对这一章节展开提问:1.防治原则包含哪两个方面?2.增强人体正气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讲述,请举例说明这四个方面(不用书本上的例子)。3.我们曾学习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列传》说明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4.什么是三因制宜?举例说明。四个问题中有两个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必须对书本的内容熟悉且举一反三。

全文阅读

略论对中医药基础的教学方式探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全文阅读

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高等中医药院校

中医药教育自1954年开启院校教育模式以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原有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必须实施教学改革,建立切合中医药学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基础医学教学是中医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期学习临床各学科的基石,因此推行其改革尤为迫切。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3-3627-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中医药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计划为60学时,但中医药基础知识面涉及广泛,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等内容,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使本课程的教育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改革理论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显得非常重要。

1 课堂教学创新

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创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与超越,是在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对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彻底革新[1]。引入新的元素,新的形式,转“被动”为“主动”,变“配角”为“主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等,不仅降低课程难度,而且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1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2]。在学习中医辨证基础时,由于学习内容繁琐,叙述性和记忆性强,学生反映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撇开书本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从一些比较典型的病例出发,采用让学生解答的形式,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重要的、难懂的问题上作展开说明,加上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中医诊断的过程有清晰的思路,最后老师加以概括总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提问,把望、闻、问、切的内容以及表里辨证的内容串在一起讲授,使学生对中医诊断的过程及表里辨证的要点有清晰的思路。

1.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3],课堂上教学若总是讲授书本上的理论和例子,学生听课的情绪总会有所低落。采用社会上、新闻报纸上“活生生”的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讨、探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要注意,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案例教学中,案例占据中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案例展开的[4]。同时,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学生感到原本抽象的方剂理论变成通俗易懂又贴近现实,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1.3 知识迁移教学法:中医药基础的理论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对于教师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得不讲但又比较难讲;对于学生来说,听课吃力,又没有获得理想效果。笔者尝试把话题转移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上,利用这种相关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比原来单纯采用理论讲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2 推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全文阅读

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全文阅读

中药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738-01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中医学基础》(简称《中基》)是中医中药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学生入学后初学中医药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它的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一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中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

首先,通过目的教育,阐明这一学科本身的价值所在,并可明确指出《中基》是毕业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之必考科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这样使学生认清《中基》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其明确要想学好医药专业并在日后从事这一行的话,学好《中基》乃是重要的第一步,从思想上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动力。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祖国医学悠久的历史时可适当介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潜力,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我国著名老中医的求学经历以及其高超精湛的治病救人技术。

2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解时重点突出,难点基本讲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刻透彻地领会教材。由于《中基》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诊断等各科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课前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上好课,达到教学大纲预定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确定重点,分清主次,全面思考,写好讲稿,而且讲稿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时修改,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将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3.1 引导和教会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应该理解与记忆兼顾,以记忆为重。所以教师应强调记忆与反复记忆的重要性,同时可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指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能有个整体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间的区别、五脏的功能、脏腑辨证等内容都可以归纳列表来对比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把各章节内容前后衔接,融汇贯通,同时可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让其终生受益。

全文阅读

关于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中医药基础》是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如何在高职院校加强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提高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我国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新课改下应该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基础》 高职院校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7-01

0.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医药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但是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严重,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性知识教学中,但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识记太多的知识,经常会造成记忆的混乱。加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1]。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汇总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根本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

全文阅读

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整合改革研究

【摘要】中医药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基础是四大化学实验,把四大化学实验项目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基础化学的“渐进式、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本科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基础。

【关键词】实验整合 实验教学体系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6-01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即我们常说的“四大化学”实验,它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技术,也是今后学习专业实验的基础,所以学好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至关重要。

一、打破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整合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内容都是基本的操作,有的实验项目放在大一开设,而有的放在大二开设,如“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滴定分析操作”,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练习滴定操作、初步掌握准确确定终点的方法。而“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醋酸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测定”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两者都是以滴定分析操作为主,分析化学实验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安排在大二开设,而无机化学实验是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后,再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却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我们认为这一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量问题的出现,如:(1)造成了实验场地安排的重复、实验教学设备的分散和实验试剂的重复配制、浪费现象; (2)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时认为实验重复,以前做过,导致做实验不专心; (3)增加了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量等。

以上例为代表,尚有多个实验有此现象,综上原因,我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的实验依附理论课程而带来的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应打破原来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改变教学内容过度重复交叉,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2]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