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精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体观念临床进化心理学土家族人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认识到情志的重要性,七情内伤会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引发多种情志病症。而情志作为中医学对现代心理学情绪的特定称谓,认识到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会产生心理上的复杂反应。心理学家通过明确心理障碍的具体标准,以中医学“整体思想”来研究土家族人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本文简述如下,以供今后进一步学术探讨与交叉研究之用。

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主要特点

首先,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长期的生产与临床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运用古典哲学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思想,中医学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作为人体一部分而存在的。通过非常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实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其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中医学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阳光、水、温度、生物圈等,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再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社会环境是相统一的。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的好坏也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当这种社会因素与人体不相适应时,稳定、有序、平衡、协调的健康状态就会被破坏,从而成为邪气影响人体的正气而致病。

2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相应的背景下,如果一种机制未能执行它在进化中所形成的设计功能,那我们就可以说该机制发生了功能障碍。

3 进化心理学所致问题的表现

3.1 当面临相应的适应性问题时

由于设计功能未能被激活,常会出现一些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土家族人强调存在的“基本问题”,如老人正常死亡后举行丧礼时,常常会以笑丧的形式,这反映了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死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如果存在心理障碍时,扭曲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降临时,非喜悦而是痛苦。

3.2 当机制在不应该激活的背景下被激活时

外显与可观察的行为方式,周围环境的条件反射与影响效果,反映了条件性情感反应在新情境中的泛化和发展。例如土家族人通过哭嫁,有回忆母女情深,有诉说分离别哭,有感谢父母养恩,有教女为人处世等等,可见其十分丰富的感情内涵。在哭嫁歌时,一般即席而坐,见谁哭谁,以娘婶多见。如果这种哭嫁过多地倾向于不合适的对象,缺乏哀婉离别,甚至有一种报复的冲动,苦笑皆非,于情于理不合,凸显的就是变态心理下“患病行为”的刺激强化。

3.3 当一种机制未能和其他机制相互协调时

协调的失败,可能存在对信息加工的不完全性和缺少言语理解的相互协作,也有器质性损伤参与调节作用。由于机制的“平均”功能所伴随的正常错误,人类在用相应的心理机制来对自身和他人的配偶价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非将主要经历和策略用在吸引同自己比较相配的对象中。例如在恩施地区的梭布垭石林,每年一度的土家族女儿会主要通过对歌和诗意,来表达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伴侣的追寻与选择,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但是由于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如土家族人看到的节目主持人和女演员都十分漂亮,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高的比较标准,因而低估了自己配偶的价值。为了在女儿会上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一些土家姑娘可能因为抑郁、体型等功能障碍而出现不协调。

4 中医学“整体观念”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4.1 中医学“整体理论”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方面的丰富内涵

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的中医学,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七情会影响人的身心。如土家族人十分信奉的《灵枢.本神》道:“是故怵剔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乐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它本身强调了心理方面的异常会引来人们情志上的疾患,与进化临床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心理障碍存在许多同源性。在整体分析土家族人远古环境与现在环境之间的差别性时,由于适应性问题的主要特征发生了改变,会引发土家族人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与中医学七情治病还受到年代心理特征、当前生理状态等紧密相联。

4.2 中医学“整体观念” 指导进化临床心理学

以整体观来辨病求因,中医学认识到人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进化临床心理学时可把心理障碍的问题与其相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统筹兼顾地利用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去正常地挖掘其设计功能。

4.3 中医学“整体观念”应用于土家族人心理障碍的治疗

在多年的生活生产与临床实践中,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的中医学摸索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在土家族地区十分流行的针灸、推拿、气功、穴位封闭等。这些方法因为成本低且简单而易于操作,特别对一些疑难的心理障碍具有独到的疗效。如因七情不畅引发的顽固性呃逆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内关或穴位封闭;惊恐过度所致发热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十宣放血;耳穴压豆可解决长期因为心理障碍所致土家族病人的睡眠状态紊乱等。通过权衡土家族病人心理障碍的整体表现形式,熟悉土家族人的人体经络循行走向和分布状况,结合土家族的民族医药特色,可以帮助更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土家族人走向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朝文,陈平,吴双等.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在临床护理程序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13(5):3-5.

[2]孙广仁,童瑶,陈文垲,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增刊:224-228.

[3]D.M.巴斯,熊哲宏.进化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2-457.

作者单位:

1.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445000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整体观念;探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的解释:中国固有的医学;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中医学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是指在认识人体、认识疾病以及解决健康问题的过程中,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因此,也有一种说法是“中医治本”。

中医整体观的本质

中医整体观首先强调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即天人相应。比如,人体内流动的血,就如同河道内运行的水;肺与四季中的秋季相应,秋季的时候,人容易出现肺病;夏季,人会多汗;冬季,人会出现尿多的情况。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会注重自然对人的影响,从而使治病的方式与西医有所不同。其次,整体观念注重人与社会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要适应社会,人生活在群体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不是抱怨、满腹牢骚。很多疾病的发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常常有人一考试就紧张,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等,而解决类似的健康问题,则非中医莫属。最后,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经络、系统、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比如牙痛,西医就是治牙,而中医认为,牙痛可能与胃经有关,通过泻胃经之火来治疗牙痛;同理,消化不良,可以通过疏通胃经而达到促进消化的目的。

因此,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出现健康问题,离不开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天候地气,即所谓生态环境,世俗人情,即所谓社会环境,七情六欲,即所谓心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上说:“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这就要求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要有整体的观念,不仅要对患者自身的整体性进行把握,而且还要将患者的病证纳入天人一体的大环境、大系统中来考量,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除此之外,从健康的新理念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角度分析,中医的整体观更加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强调了对人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社会具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中医整体观的哲学属性

从哲学属性上给中医的整体观做一个诠释,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医整体观所具有的优势的正确理解。中医学基本方法论就是阴阳学说,阴阳理论奠定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W思想的一个体现,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而总结出的规律。比如,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等等,发现世界是一分为二的,阴阳学说便逐渐产生。进一步运用阴阳理论认识人体五脏六腑,从而产生藏象学说,以及用阴阳理论认识药物、治疗疾病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医的整体观是由哲学中来,又到哲学中去,这种与哲学互生互长的深刻联系符合辩证唯物论的根本法则,也说明了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的整体观并不简单是语言上的逻辑推演,而是一种哲学思辨层面上的逻辑推演。中医整体观的这种哲学逻辑,经过临床上几千年的应用,证明是验之有效的。虽然现代科技暂时还无法解释清楚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其科学性已经彰显无疑。它更加注重把握人的内在、外在的运动、变化过程;更加注重对形成疾病的天时地利、社会状况的外环境的调整;更加注重对于人的意识作用的全面、深刻理解,以及对患者的意识干预。因此,中医整体观是中医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在哲学指导下的科学技术升华。

中西医的差异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的改革既要保持中医学特色,又要兼顾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的现实,需要找到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关联的通道,便于医学生理解中医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趋同性是两种医学体系可以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其中整体观念又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中医理、法、方、药等所有的领域。它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由许多组织器官所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有机整体。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配合协调,病理相互影响。同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时刻给予人体以影响。人体对于自然环境具有主动适应能力,但气候变化剧烈,超过人体调节能力,即会导致疾病。

现代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现代医学模式是指在现代医学、科学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医疗卫生结构体制,也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模式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整体,它不是单纯的自然生物体,而是与其周围的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联系的社会生物,它不断与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人的健康与疾病不单纯和自然及生物因素有关,社会及心理因素也与之密不可分。因而在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中,不单考虑到自然与生物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

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是系统论、整体观在人们头脑中的作用的结果。整体性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而现代整体论,是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思维趋势。当前不断发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医疗模式,也是系统思想、整体分析的一种应用。可以说现代整体观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哲学基础,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围绕整体观这一方法论才能进一步得以实现。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中医整体观念不谋而合,从现代医学模式角度去理解和学习中医理论,可以让临床专业医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以整体观为基本特点的中医理论体系。

2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整体观念认为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的关系,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整体观念相关理论体现在中医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因课时有限,需要围绕整体观念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基本理论上,哲学基础方面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这是整体观念的源头。气是构成世界万物最原始、最基础的物质,其运动变化而构成自然界万物。元气论既对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加以阐明,又阐述了人体结构功能及病理等方面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运动变化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生理病理方面主要有脏腑经络、病机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阐述人体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在心理医学方面,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也是密切联系的。人的正常生理与心理功能的有机融合即“形神合一”,而心理的失调往往可产生多种躯体疾病等等。

在诊察方法和辨证理论上,主要是包括四诊八纲。四诊是诊查过程中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手段,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及气味声音的变化,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觉、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以及脉诊和触诊等方法来全面收集病人的相关信息;在四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诊察和辨证过程是整体观的具体运用。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扶正与祛邪是中医治病的两项重要原则。扶正是使人体战胜疾病的抵抗力得到增强,使用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补益中药,提高生理功能,祛邪则是用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利水等方法消除致病因素,促进疾病的转归。根据药物性能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升降浮沉及归经的差别,结合病人的体质、发病时节、所处环境的不同而选方用药,运用整体观指导辨证施治。

3结语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4篇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所讲的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这所有的生理功能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另一方还需要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以及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器官都有各自的不同功能活动,又在人体的整体活动下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人体每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同样也会相互影响。一般来讲,人体某一局部的病变往往会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都有关系。因此中医学在诊疗疾病的时候,也会从整体出发,往往通过局部病变来分析整体的病理变化,把局部的病变与整体的病理反应统一起来,并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和判断患者内在的病变情况,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进行适当的治疗。

比如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说患者肝脏患病,医生应该明白肝脏的疾病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向脾脏传变,如果不及时调理的话,就会导致脾脏功能失常,所以患者肝脏有病时,在调理肝脏的同时也要顾及脾脏,对脾脏进行调理。这种整体的治疗观念,防止了疾病的传变和蔓延,保护了没有得病的脏腑。中医学这种“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整体观念,与整合医学所倡导的“从整体出发、从全身出发”完全相符。

人体和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整体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人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同时,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在生理范围内就是生理反应,超越了生理范围,就会成为病理反应。比如人体会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春夏时,气候暖和,人体皮肤松弛,容易出汗,秋冬时,天气寒冷,人体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跟季节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讲春季常见温病,夏季中暑多发,秋季容易得燥症,冬季常见伤寒。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体观念哲学中医方法论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观念的提出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不过,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1],即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一条明晰的唯物和唯心的界限[3],所以向“唯物”靠近是一种时代选择。但是“辨证”思维在道家《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和儒家《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中都可见其光芒,中国哲学是富于辨证的,而“整体”和“辨证”是可联系的,因为辨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所以“整体观念”是有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味道,或者说是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解说中医的发现,它源于民族情结,更是新时代下中医的精神支持点。

2整体观念的文化渊源及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而哲学的形成又是有其地理和经济的背景的。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无论在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农民得靠天吃饭,太阳、月亮的运行和四季嬗替的自然变化是农业必需跟进的。读书人虽然通常并不亲自耕地,但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他们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农民的眼界制约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1]。哲学家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他告诉人们看见了什么,语言简短而内涵丰富,但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确,因为它来源于直觉,不代表假设或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1]。所以,“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感受,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爱慕和顺应。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及哲学背景所决定的。而从哲学发展上,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是自西周以来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4]。《书经》中《洪范》篇传说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商朝贵族箕子对周武王陈述来自夏朝大禹的治国大法,其中提及五行观念,虽然还没有以水火木金土代表抽象的力量[1],但它暗含的“天人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联结在一起的,国君的恶行伴随有自然世界不正常现象。春秋以后,“天人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4],一是老子、庄周道家宣扬的“天人相分”“消极无为”观,《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对于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是自孔孟、《易传》开始的“天人感应观”和“有为观”,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最早表现在对“咸卦”的解释中“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汉武帝即位的前六年,丞相田蚡等人以儒家学说为武器展开了反对崇尚老子道家思想的窦太后把持政权的斗争,这场斗争以窦太后的逝世而告终,从此,儒家取得了正统地位,诸子百家则遭“罢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儒董仲舒的许多措施被统治者所采纳而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制度,而他吸收先秦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5],并利用当时天文、历数、物候等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所构造出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神学目的论,显然也有一定强势影响力。因此有学者认为[4],《内经》中关于人与天地相应的原理,是源于儒家哲学的演绎,确实不无道理。再者,儒家注重伦理道德,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和人的今生[1]。由于这种儒家社会伦理观的渗入,《内经》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中,采用的是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社会组织来比喻描述,各脏腑的联系也是用人际关系来比喻描述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当然,这里并不否认道家等其他诸子学说对《内经》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上在表述中医整体观念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古人认为,人与天地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本身各脏腑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上的阐述中朦胧地找到整体观念的景象。

由上述可见“整体观念”不是中医与生俱来的特定概念,它是与西医抗衡而选择的一个比较概念。但它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

3整体观念的优劣

谈及整体观念,有人会以“天人合一”并谈。“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最早明确出现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乾称》(《西铭》)篇中,但其用意不是要编织宇宙的关系网[5],注重的也不是人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而只是为了强调个体的道德义务,是指一种对个体的利害得失具超越态度的道德境界。借用这个词语来说明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免有些牵强。倒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系统论符合辨证法的范畴,而且从历史的时间先后看,“天人感应”才是对《内经》中医理论建构有积极影响的学说。事实上,《内经》也没有天人合一的固定言词。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是“在不了解事物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情况下无奈的认识模式”,并以此言“中医这种整体观具有巨大的缺陷”,其实是在言词解读上受的误导和束缚。而且,虽然中医里没有微观机理的结构,但至少有五脏六腑等内部要素及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结构)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整体”:指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跟各个成员或各个部分相对)。故又有学者认为“中医所强调的整体是一个较为忽略部分的整体”,这是仅把整体观念作为一个单纯词,而不是作为一种方法或原则来看。并且事实上,中医并不忽视和否定局部,局部治疗法也很多。

笔者认为,这个整体观念注重的是事物内部组成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天人相应、五脏的生克乘侮等,是一种辨证观念,是优势点。然而,这个整体观念强调维持整体自身的平衡、稳定及常态,缺乏有关对立冲突的深刻理解,看不到建立新平衡的重要意义[6],限制了中医的发展,是劣势点。中医为什么自觉无以突破呢?因为,在黑格尔理论里,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新生的事物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始了;而按照老子和“易传”的思想,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个事物又重复过去的旧事物。这就是劣势的根源所在。

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的哲学理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有部分哲学思想具有持久性的价值。理论的更新不只是否定先前的理论,它可以批判地继承先前理论而创造新价值。撇开古中国与古希腊关于哲学的方法论的区别,也不论“元整体”与“合整体”的差别,整体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不仅是中医的精神支柱,它还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系统科学的进展,正为整体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借用非线性理论的话,医学的任务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揭示杂乱、破碎、混沌等极不规则的复杂生命现象内部所蕴含的规律,找到一些简单定律,实现对非线性中稳定因素的有效控制,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样,整体观念无疑是中医探索生命的有力武器,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47.

[2]刘延伶,赵洪钧.“整体观念”特色论之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2,23(4):45.

[3]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导论[J].医古文知识,2004,3:6.

[4]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6篇

作者:于学芬 单位:山东省青岛优抚医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医文化”的定义是: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文化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中医文化是以中医学术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最大特点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人们对世界万物的基本认知理念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整体性是中医思维的最突出特征。中医文化的本体观是气一元论,这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系统观思想的源头。中医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学理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曰人。”并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其他如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之气说明人体、疾病与自然的联系,以“六气源于一气”说明人体各种生命基本物质之间的联系,以“百病皆生于气”说明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等。中医文化的气一元论本体观,涉及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可有效阐释有关世界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把人体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和统一中考察人体生理病理过程,是中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诊治的出发点。

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中和”是《周易》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8]。《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致中和。“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平为期,以和为重,极致中和,这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中和”思想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是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在中医的认知方法中,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意象思维,无一不有[9]。但体现最充分的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适中的内、外环境和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求适中,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与疾病斗争,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积极措施。适中能保持身体健康,失中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必须认识到,执中是人类在长期同疾病斗争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应对疾病的积极手段,是体现人的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一个作用过程,这实质上就是中医学倡导的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养生、治疗学的理论核心。

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因此,“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医学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部过程,历代医家皆以“以人为本”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人命至重”,善待生命,注重养生,以“治未病”作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使人们摆脱疾病困扰得以健康长寿;关注人的精神心理,把生命个体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主导思想[10]。“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中医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的“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11]。“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提示医者要专心医道,寻思妙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持之以恒,方能临证不惑,救死扶伤。切不可浮躁偏执,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同时,还要心怀至诚,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要求诚笃端方,力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12]。中国人一直注重德的培养,中医文化中的“道”和“德”是指人们心身问题的根源,也孕育了“以人为本”的解决心身问题的方法,其科学性不在于微观探索,而在于对生命问题的真切体会和总结。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7篇

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学科的诞生日新月异。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又融合了现代医学。为了达到满意的诊疗效果,在取长补短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其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医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认同。它博大精深,展望未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基于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中西医诊治的思路上,取二者共性和长处,从思维上进行汇合、融会贯通,进而提升为临证决策等思维方法。现笔者就以下几方面的体会阐述如下:

1仁术和责任观念

仁则同情、友爱、仁心。医乃仁术是祖国医学数千年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行业道德,确立了医护人员要以病人为善的思想境界。对待病人,认病不认人,不论贫贱、富贵,一视同仁,不能有私心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中医学、西医学历史均短,经验积累较少,它不只是汇合了中医、西医的长处,更集中了中医、西医存在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临证诊治存在着思维繁重,矛盾复杂,面对生命,面对病人的诊治需求与医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故中西医结合临证要坚定仁术和高度的责任观念,让世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树我医者高尚形象。

2 方法和整体观念

中西医结合诊治是人类自主改善生命活动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措施。人体是由多层次结构组成的统一有机整体,中西医结合医学汲取两种医学自然观的辩证及唯物论的合理内涵,其核心观点是机体生命及疾病发生规律,概括即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整个思维过程。在思维方法上,中医以演变和取类比象为主,通过自然与人体的宏观辩证,归纳分析,推理判断,天人合一,然后依法则分轻重缓急顾及整体用药,从而体现了科学性的决策和整体观念。西医则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揭示理化运动规律,以还原论为指导,深入探索人体生命及疾病的精确的微观层次。但二者在整体思维方面,中医优于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取二者之长,将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分析紧密结合,进而走过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思维过程,形成诊治决策思维。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有机的结合,全面灵活的决定治则用药,最终形成整体的诊治方案。

3动态和细微观念

中西医结合以各自的理论,强调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及运动变化规律,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维持生理机能健康。当出现物质及气血化生、经脉循行的恒定变化时则会产生疾病,中西医结合临证时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仔细收集,通盘思考,有机融合,揭示本质,抓住重点。中医以四诊立法为基础,用药经医生仔细监测疾病的趋向、邪正消长,虚实进退,及时调整,动态增减药物,适时地更迭具体方法,做到“证变法变,法变药变”。西医则要掌握疾病的不同症期,疾病的转机以及病理等方面的变化,结合实验和仪器结果,对治疗方案做必要的变更和完善,做到“病变法变,法变药变”。从中医西医动态决策着眼,思维共融,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

4治疗与平衡的观念

生命的存在有赖于自身对环境的调节能力,使之处于适度动态平衡,置于天人合一。失衡状态,机能失调往往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故中西医结合治疗应首先考虑以恢复机体正常内在的自动控制调节机制以及其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并消除自体的引致因素。中医临证决策中的调整阴阳、调理脏腑气血,通达经络,扶正祛邪,升降沉浮、寒热温凉用药配伍等,以及西医纠正水电解质,调节内脏组织器官的功能减退和亢盛,调节免疫机能,肿瘤或占位病变的摘除,器官的移植,消除致病因素,以药品形式补充营养,选药上的适应症和避免副作用等等,都是为了消除机体内部矛盾,达到恢复新的平衡。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理教学 整体护理 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广泛,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照顾病人,护士的护理观念和工作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专业化,整体护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趋势,是基于现代医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的护理模式,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整体护理更加关注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护理,有科学的护理程序和实践指导理论。整体护理模式教学能够为建设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提供护理人才,是推动我国医疗护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整体护理教学尚且没有系统的教学理论支撑,没有适应整体护理教学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护理教学的教学实践研讨任务艰巨。[1]

一、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临床护理注重病人在生物学上的某一疾病的护理,整体护理不仅注重疾病护理,更注重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病人在医疗中的心理状况、精神需求、文化需要等提供个性化的整体性护理服务,这就对护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国护生的培养多以专科卫校见多,高等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只能为医院提供少量的护士,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护理临床实践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整体护理教学目标。针对中专生通过整理护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引导护生参与跟班实习,达到与病人良好沟通并对立完成护理病例记录的目的,在后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掌握整体护理程序,能够独立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服务。针对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护生,要夯实整体临床护理的理论教学,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导师引导,完成病人从住院到后期复查的整体护理,在毕业后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护理程序独立提供整体护理服务。[2]

二、培养整体护理意识和观念

整体护理摆脱了“功能制护理”的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整体护理教学注重护生在培养护理哲学和服务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完成主治医生的医嘱,做医生的助手。然而我国医学院校和专科卫校的护理教学长期停留在辅助医疗的护理技能教育上,护理专业的老师多由医学院校的医疗系毕业生或医院的主治大夫担任,老师缺乏整体临床护理的教育理念,束缚在传统的病理、病因、诊断等临床表现的护理教学上,不能脱离传统的护理体制,不能培养护生掌握整体护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忽视了整体护理对病人心理护理、精神需求、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教学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卫校的护理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要改革和转变,注重培养护生在校期间就获得现代整体护理的观念,教师通过护理哲学护生的现代护理观,让学生模拟护士与病人的交谈,进行护理思维的充分锻炼,为毕业后进入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基础和自信。

三、整体护理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师资的有效配置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供不同资历水平的教师资源配置。教师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三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历,并且要具有整体护理的教学理念。学校要对教师的整体护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统一的专门培训和严格考评,确保教师的整体护理教学理念一致,掌握整体护理教学程序。学校要开展教师进修和聘请外教讲座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护理教师要在定期开展整体护理教学的研讨会,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护理的实践,教师手把手带领护生完成整体护理实践教学。学校定期邀请整体护理的高年资护师和护理学博士走进校园,看展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师生护理指导,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实践课程。

2.学生的整体护理理论培训

教师要在传统临床护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教学上要加大教学力度,比如在“护理学基础”中增加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护理哲学,增加护理教学中沟通与交流技巧的课时,掌握护理病历的规范书写和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此外,还要真正领会整体护理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在上岗前进行整体护理的统一培训,加强护生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联系,提高护生整体护理理论水平。[3]

3.实习医院科室的准备

卫校护生要在理论课程完成后下科进行病房整体护理的临床实战。学校要配合教学目标在医院护理部组建护生实习的“支撑系统”,即配套护生实习的医院服务队,包括实习代教计划、实习教学目标、学生科室安排、教学查房、专科理论授课内容安排、护生实习考核标准等,学生在“支持系统”实习时间不应少于三周,学生要在病房中锻炼整体护理实践能力,培养护理的责任感,提高与病人的情感交流能力,在实习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工作的能力。

4.整体护理的教学程序及实践

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教学的核心,在护理教学中占据找那个要位置。护理程序是根据真实的临床实践案例,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完整性、决策性和反馈功能的护理工作方法,使护士由从属于医生向独立提供护完整的护理服务转变,程序包括:①健康评估;②护理诊断;③护理计划;④实施;⑤护理评价。在护理诊断中,护士通过病人的个人身体状况、病历、心理状况、精神需求等制定个性化的整体服务方案,护士根据护理方案进行独立护理,切忌只对病人疾病进行护理诊断而忽视病患的医疗感受。在实施整体护理方案之后进行护理评价,总结护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和措施的改善。在护理程序的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实际临床或模拟病房进行讲授,而不是简单的介绍程序的理论,比如在健康评估中,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病人的体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病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整体护理的实战训练,提高临床护理的观察、沟通、动手检查和综合分析能力。

整体护理教学在我国护理教学属于新兴科目,教学工作者要加强与国内医学高校联系,不断进行教学课程的研讨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提高我国整体护理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兰.刘雪琴.周佳,等.整体护理教学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06).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整体观念;阴阳学说;医患矛盾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阴阳学说是中医哲学的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类似于西方的唯物辩证法,即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事物。中医哲学的阴阳学说类似于西方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笔者就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在医院管理和发展,以及在解决医患矛盾问题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价值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地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地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首先指导我们作为医院的最高管理者,不仅要看到自己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郊区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巨大潜力,要看到城区大医院、郊区医院、社区医院是一个医疗体系,是一个整体。要想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医院应该肩负起重任,支援郊区医院,发展社区医院。试想中国13亿人口,如果都不信任郊区和社区医院,大病小病都到城区大医院看病,大医院能不出现问题吗?所以医院领导和一些有经验的大夫要定期到郊区医院出诊,有实力的医院要和政府一起办一些社区医院,把轻病和慢性病患者分流到郊区和社区医院,这是当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必然选择。

2 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价值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地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地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地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俩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笔者试从阴阳学说中的“阴阳的互根互用,对立制约”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医患关系问题。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制约。

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维持其平衡状态的机制,则是建立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现代医院中的医患关系就象阴阳关系一样,整个患者群体属阴,医护人员属阳。医患之间既是互根互用的关系,又是对立制约的关系。正是医患之间这种矛盾关系推动着医疗体系的向前发展,维持着医患之间的动态平衡。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医院”的医院文化是当今公立中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目标,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发展的新趋势。营造和谐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医患之间的阴阳关系。当今社会,医患这对阴阳关系总体上是平衡的、是好的。但是医患之间的矛盾在增加,也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阴胜阳虚,一方面,患者阴方的要求和维权意识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医者阳方的服务和责任意识在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阴阳两个方面入手,即要“降阴升阳”。

一是要“降阴”解决患者这一方的矛盾。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将解决广大患者最感急切的难点、热点问题做为医院服务的主要宗旨,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推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以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医院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二是要“升阳”解决医生这一方的矛盾。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作为知识经济下的公立中医院,同样也是一个中医技术密集型的单位,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因此,现代化的公立中医院更要靠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来实现持续、稳定地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先进的技术由人来创造,由人来实施,人是最重要的承载者,只要赢得了人才,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医院应该培养树立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发”的学术氛围,让员工认识到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医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1]。

3 小结

总之,要想建设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就要利用整体观念,将患者分流到社区、郊区。利用阴阳学说平衡医患这对阴阳关系,使其关系维持在动态平衡中。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医学 内涵特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0-01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具有理论上客观、精密、量化的优势,且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操作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具有能够对个体实施辩证医治,重视个体差异问题的优势,二者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关系。基于此种情况,中西医结合就可以取长补短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所以中西医结合将会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教学中,将中医学的内涵特质充分的体现出来。

1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自然观

我国古代文明突出任人和自然的相应关系主张“道法自然”,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即是人和天之间的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最大区别。在中医学中,无处不渗透着天人相应的观念。比如,“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人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这些都体现了人的自然、生物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而西方文明却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并演化成人们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西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独立的,由此可见在医学领域当中应用了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科学进而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2 中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

在中医学中,强调通过体验、灵感以及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将事物整体之间通过的规律找出来,即就是注重查同,充分显示任何自然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同时把人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突出形神统一的观念。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非常注重形神统一和身心和谐。而在西方文化中,突出了差异的存在,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注重对事物之间本质区别的寻找,原子论和还原论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分析法和归纳法。将人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实体,这时人体的细胞、器官等就是作为西医学的核心和关键。所以在西医学中查同和差异各有侧重。

3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顺应自然,“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却注重对世界本质以及变化的探索和研究,西医则步入了实验医学中,轻预防而重治疗。

4 中医学辩证论治的治疗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都是注重感觉、表象和动态。因此在中医学中,是从整体、动态、宏观、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对病情进行了解,并灵活处治。中医学突出一因多果、多果多因、多因多果,这集中体现在了采用辩证的方法找到病因,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同病治异、异病同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辩证论治的观念。而西方文化却比较注重概念、静态和理性。所以西方医学对概念比较注重,多逻辑和分析比较重视。西方医学的精髓就是分门别类以及追根究底,这也作为西方医学的优势所在。

5 中医学思外揣内的功能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轻视“形而下”重视“形而上”,因此在中医学中,重神轻形,重道轻器,重功能轻结构,重视规律轻视实体。而西方文化却强调物质性探究的实体中心论,所以在西方医学中,大到肌肉小到细胞对所有可以被认知的结构都进行解剖,而共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所决定的,对结构进行了了解,才能对功能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是死的结构不一定显示出活的功能。由此可见,中医学和西医学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认识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6 中医学阴阳自和的调理管

我国文化主张顺应,侧重主观。所以在中医学中突出辩证论证的基础上,重视对人正确的扶持来实现对邪气的战胜,尤其注重在治疗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主张抗争,侧重征服,所以西方医学在治疗的过程中,是以对抗为基本原则的,通过理化作用来对病理进行改变,治疗比较直接。

7 中医学哲学意蕴的语言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整体、感觉、功能、动态以及查同,所以其语言具有明显的类比以及哲学特征。通常情况下,中医学的语言不但蕴藏这文学意境,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哲学。西方文化则强调实体、概念、理性、逻辑、分析和查异,显而易见西方文化具有概念化、客观化、规范化以及具体化的特征。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医学和中医学相比,其语言更加直接准确,传递和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人们也更容易接受。

8 结语

总之,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东西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设法实现互补。而中西医结合这门新型学科的出现为中西文化的互补交融提供了条件,中医学只有在二者的互补交融中,才能将其本身的意义充分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5):92-96.

[2] 刘星.“天人合一”观本质的演变及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7):39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