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1人文教育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而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从其雏形乃现时起便与人文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弘扬真善美人性,完备道德修养,对时下医院医师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医乃仁术”,这种医哲交融现象在其他学科能够体现的情况屈指可数。故而,在中医院校管理教育中,培养和凝练学生与人文相关的中医药行业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诚然,作为一名杏林后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中医临床技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一名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医学生阶段的人文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古书有云:大医精诚。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无欲无求,不问其贵贱贫富,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逐渐充斥着医学领域。医学生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种种表现充分暴露出对人文德育肤浅的认识和无知,反映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程度严重,国内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中医学生必须领悟到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素质。我们作为授业解惑的园丁,基于中医自古以来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呼吁加强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便今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2.1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对较大,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是胸怀大志,服务人民,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相互结合。这样以来,少数群体开始自我膨胀和满足,导致人文环境恶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到在校学生。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虽然受到传统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众多高等中医院校中追求物质,忽视对医学精神追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诸如,随着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校园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开演唱会,排队打地铺抢购门票者亦是屡见不鲜;约好一起去看书,因为琐事放鸽子……课堂中老师教授的传统医学人文情怀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别提去思考和挖掘中医学古籍中经典人文精神。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后果严重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为此,国家号召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和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的理念,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2.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适应就业的需求,努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十分贫乏。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比例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课程开设呈现随意性,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选修课缺乏系统性。中医院校学生们也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考取各种证书以及社会实践上。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漠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学习和文化活动。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

2.3人文师资力量及素质欠缺

全文阅读

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论文

一、存在问题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里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副业”,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就开展一些,没有条件就不必开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即使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更不用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缺乏、没有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以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盘活市场,办学效益极低。

(三)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承担一定办学任务的办学实体,职能的双重性造成学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继续教育学院在具体实施办学任务时,被视作办学实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及经费使用调控权,难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而在福利分配时又被视作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继续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已很难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办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六七成都是医药卫生执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且基本沿用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集中培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影响力,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市场十分广大,这些工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尚未纳入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因此,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不仅项目多、受众广、潜力巨大,而且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

二、发展对策

全文阅读

关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

摘要: 本文通过传统中医教育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对比分析,提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在如何树立专业思想、加强医德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临证时间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传统中医教育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我国中医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中医学专业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然而,当前中医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这使得许多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困境。[1]笔者通过传统中医教育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对现代中医教育作出一些探讨,以期对现代中医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选拔方式

传统的中医人才选拔需要通过不断的考核,确认其医学知识够得上准入资格和自身道德没有大的过失方能继续深造学习,如此就可以确定通过的学生拥有足够的医学基础和一定的道德修养。如清代造就医官人才,分为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是教授内监中的学医者,外教习是教授普通平民及医官子弟中的学医者。外教习人员的选拔及培养均极其严格。按照规定:“初进医生,自取同乡京官印结,赴院(太医院)具呈报明,经本院首领厅验看后,再取本院医士、医官保结,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试。医学可造就者,准其在院候试,挨次顶补。”这些经过重重考核、确系“通晓医理、身无过犯”者,才可以进入外教习厅学习。[2]

现代中医高等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经过高考选拔,学生只需通过相关中医专业的分数线即可进行深入学习。这种选拔方式通过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在确认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医德修养基础和合适的学医动机方面缺少一定的选拔标准。

(二)医德教育

全文阅读

从文献内容看医学教育教导现况

作者:杜朝东 王沁 冯正中 李毅 潘贵书

论文被引次数

分别统计了该专题被引1-20次以上的论文数量。按照黄金分割原理,将被引1-3次划分为低频被引用区域,4-9次为中频被引用区域,10以上为高频被引用区域。结果显示,低频被引用区域共有2515篇论文,被引4125次,占总被引总频次的30.96%;中频被引用区域共有855篇论文,被引4742次,占被引总频次的35.58%;高频被引用区域共有264篇论文,被引4458次,占被引总频次的33.46%。其中,被引用10-19次的论文有206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5.67%,累计被引频次是2642次;被引20次以上的论文有58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1.59%,累计被引频次为1816次,体现了“低频被引用区域论文数量较多、论文总被引频次低,而高频被引用区域论文数量较少、论文总被引频次高”的文献利用特点。

论文作者

第一作者数量1-9篇以上的作者分别为9345人、1662人、489人、187人、98人、36人、26人、24人和26人,未标著作者的论文有63篇。其中,1名作者发表了18篇论文,1名作者发表了15篇论文,2名作者发表14篇论文,分别居1-3位。同一作者论文被引情况同一作者有1至6篇以上论文被引了9215次、2456次、753次、493次、220次和158次。没有标著作者名称的被引论文13篇,共被引30次。其中,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来自四川大学,累计被引97次;其次是中南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的3名作者,累计被引次数分别是87次、86次和76次。被引论文作者合作情况由1至4名及以上作者完成的论文为1185篇、781篇、639篇和1029篇,分别被引4011次、2662次、2432次和4220次。其中《高等医学基础综合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06,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由第三军医大学25人共同完成,被引7次,体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共同参与的团队精神,作者的合作意识较强,合作范围广。单篇被引论文情况单篇累积被引用30次及以上的论文共18篇。从被引论文作者情况看,由1至5名以上作者共同完成的论文分别有4、3、4、3和4篇。从被引频次看,被引最多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03,作者吴应锋),被引97次;《统一思想创立新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学改革介绍之一》(中华护理杂志,2000/10,作者沈宁)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01,作者胡凯),分别被引86次和60次。这些论文的学术利用价值较高,对后续研究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验证了论文被引频次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学术水平越高的文献利用特点,同时也说明这些论文的作者是该专题研究的核心作者或重要作者。

被引论文的来源

期刊被引文献来源于573种期刊和会议文献。从载文数量上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有381篇论文共被引2122次,《西北医学教育》有259篇论文被引979次,《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有258篇论文被引895次,《医学教育》有208篇论文被引995次,会议论文6篇被引15次。从刊物的级别上看,有142篇被引论文出自39种核心期刊[4],共被引853次,大部分被引用文献出自非核心刊物,占刊物总数的92.67%。

结论

全文阅读

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摘 要: 人文素质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培养一名优秀的医学生,除了要传授医学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外,还应加强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院校应克服现有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进一步更新观念、丰富内容和形式,系统地培养既具专业水平又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 新形势 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努力把医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卫生事业的推进者,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增强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医学行为的抉择能力,确保医学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目前,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然落后于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理念上重视不够,依然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从属位置,实践上落实不到位,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方式和评价途径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一、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大学诞生于西方中世纪,初始以教学为中心,课程以“七艺”为主体,注重绅士教育,强调人文素质培养。19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知识进入高校课程,柏林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同时,尤其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期望学生能够以理性驾驭科学技术,造福人类。20世纪以来,针对人才日益“技术化”、“工具化”的倾向,美国大学更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学“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芝加哥大学的“名著阅读运动”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舶来品”,初始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20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后,随着过细的专业教育发展,人文教育便逐渐弱化,在一段时期,甚至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代替。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院校调整后,人文素质教育又逐渐进入大学教育视野。可以说,一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

(二)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社会、人文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众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医学研究对象和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怀角度,都蕴涵对人类价值的关怀。因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职业,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医学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西方很多医学院,在课程体系建构上,都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人文学、医学三大部分,把社会学理论、医学法律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等列为必修课。有的高校还建立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机构。本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并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并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末,中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了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2012年上半年,又联合发文,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工作,提出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医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医疗事故,客观上要求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诸如此类的医疗事故,出现原因主要不是医学技术水平不高,更多的是由于医学价值观不正确,对病人缺乏关爱,没有坚守住医学职业道德的底线。这些方面,都属于医学人文素质的范畴。这表明了医学高等教育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及实施关键

[摘要]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尤为重要。本文在探索分析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及其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关键:一是注重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二是将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三是营造浓郁的校园医学人文教育氛围。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本质;任务;实施

【中国分类法】:G4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面临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更应具备“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

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和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1]。“医学”与“人文”的结合便构成了“医学人文”这个新概念[2]。这个概念也诠释了医学人文教育必须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渗透融合在一起,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与关怀,对生命和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崇,对社会、对他人以及自然的深切关怀[3]。

2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

现代医学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医学创新型人才[4]。这就要求在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育体系中全面开展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应体现在从理论层面构建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从实践层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全文阅读

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探析

一、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内容较少,无特色,缺乏活力

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比较少,基本上只有《医学伦理学》《、卫生法》两门课程,且课时比较少,这样不仅内容有限,而且医学人文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其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涵盖范围窄,注重的是政治权威性,对学生们关注的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涉及甚少,对医护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讲解的也不多;再有,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心理把握方面的教育,致使教育缺乏应用性。医学院校的学生需要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但教育的内容没有特色,且侧重于理论讲授,不能与社会实践很好衔接,进而没有实效性,而且大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未能与医学紧密结合。此外,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材还是老的版本,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不能与现实紧密联系。对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应用比较传统的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当今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环境下,很多医学院校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致使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动力。

2课程设置、教师及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是理论教育,缺乏人文实践,且教育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上。医学人文精神的形成不应只是理论上的理解,而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当,一是课时比例较少,二是课程设置未与专业课程很好融合。有些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甚至没有必修课,只是选修课,并且教学内容、质量欠佳。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这种课程设置不能真正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人文教育教师,而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他们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难以深入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而有些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由医学专业的老师担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未能真正理解人文知识,亦不能使医学与人文教育很好地结合,达不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二、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1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当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学习任何专业知识都应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应使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把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医学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理科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医学人文课程的动力和求知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要做好医学人文教育就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社会上发生的医疗事件,可结合课程举办讲座或展开讨论。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理念,帮助医学生正确处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关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应融入到他们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医学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总之,只有使医学人文教育渗入到医学专业教育中,并贯穿于医学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做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

全文阅读

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提出中医药教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指出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规律,认为把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还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长河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2]。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始终高扬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做人、立人的教育。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中医药教育的传统特色。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能,用于服务社会;成人,就是用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塑造和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21世纪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吸引,相互和谐发展成为历史趋势。大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史哲等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然而,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各项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等中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相生。人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提升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仁爱助人、廉洁勤俭、诚实宽容、严谨认真、乐学善思、自强不息、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等人文精神,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等等。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使受学生成为一个不仅能够探知求道、医术精良的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品格健全、品位优秀的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①要改革目前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增加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人文文化发扬其中;②建立与人文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教学,增强人文课程的感染力,使人文课程成疏导课、求知课、求能课;③加强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德、品、学、识兼优的教师,以其自身的教学和形象激励感染学生;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和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教风和学风,使校园文化成为绵延人文精神的载体。

3在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

全文阅读

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提高

摘要:本文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所引用中文参考文献分类两方面25年前后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近年《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在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全文阅读

浅谈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课程设五 学术个性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加强时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时中医药发展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药科学观;遵从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科学设五课程;适应医学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改变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草重学术个性,不把中医药理论视为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善于或勇于抛弃中医药理论中不合理或欠科学的成分,汲取西医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与现代科技结合、与西医药取长补短和相互渗透中求创新。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高等中医药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目前中医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要把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其实西医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医也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应该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模糊论科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传统科学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早期,是从整体出发来认识世界而构建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其典型的代表。从整体出发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集中地体现在濡家的典藉《周易》之中。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的复兴事业中来。

如何引导学子树立对中医的牢固信心,是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标准。加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医学伦理课,各种讲座等方式,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学好中医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至关重要。

2遵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几十年来中医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知识结构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一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以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确立了中医药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和范式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以及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等疗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