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带动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认知行为与思维状态,决定着学习活动的成败。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对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与活动更为感兴趣。历史教材以文字形式呈现,相对来说枯燥无味,尤其是以往教师采用机械的照本宣科,将原本生动活泼,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上成枯燥的材料阅读课,让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自然就会觉得历史学科索然无味,最终对历史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一件繁重的任务,学生苦不堪言,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只会滋长消极对抗情绪。而采用历史再现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来将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立体式多维画面,所带给学生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将学生带入一个多维的画面之中,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开认知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插图、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等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强烈冲击,增强教学的画面感,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展开富有兴趣而主动的历史学习。

二、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强化学生历史体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往往时空跨度大,这一点并不能在文字中很好地表现出来。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记忆这些零散的文字片断,而并没有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学生的认知处于肤浅的记忆层次,而没有深入地揭示历史过程、挖掘历史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可以将历史画面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历史的重演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亲其感受,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从而达到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由于学生的认识较为肤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现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长征之艰辛。这样,学生也可以从背景、路线、意义等方面来深入了解,从而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三、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有效突出重难点问题

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之所以是重点是在某一模块、某一章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其他知识的关键;之所以是难点就在于针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广大历史教师所最为关注与探索的重要课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就必须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采用再现教学法可以在学生与历史之间架起桥梁,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殿堂,亲身去体验,去感受,用心去思考,这样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认知。如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如果只是枯燥而单一地进行文字材料的讲述,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地记忆这些史实资料,教学枯燥无味,不仅不能突出重难点,相反还会让学生因此而心生厌倦与反感,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考,更好地突出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与演示功能,从影视剧中截取相关的视频资料,并收录教材所配备的相关插图。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制作直观形象立体的历史课件,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大唐胜境,让学生用眼睛来观察,用耳朵来聆听,用心来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展开分析与思考,进而对贞观之治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比较与分析。这同样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四、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历史学科又是一门特殊学科,在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上具有特殊优势。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有让学生了解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历史再现教学是还原真实的历史画面,这样的学习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身临其境,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只是通过教师讲解文字教材与教材插图,学生并不能深刻感受到鸦片战争所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与耻辱,那么也就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丝毫涟漪。此时,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截取影视剧《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走进那段难忘的历史,亲临现场,让学生亲眼目睹八国联军烧杀掠夺的恶行,目睹万园之园这座世界文化瑰宝在熊熊大火中毁于一旦。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现圆明园前后图片对比,让学生在辉煌与遗迹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让学生铭记历史,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

全文阅读

中学历史新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日趋高科技发展,这就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方面也应做出相应的改进,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便成了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创新能力;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05-01

一、对于传统历史教学的反思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来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偶尔提一个问题,必定“惊起一滩鸥鹭”。如此课堂,学生怎能学好,更别说学以致用了。这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新时代将逐步被淘汰。

二、新课程改革趋势的要求

教师在授课上要进行革新,首先要转变的就是观念。化“填鸭式”为“自主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阶段的学生缺少的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趋势也要求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认为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难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人全身心投入。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多种教学途径,多种模式,加深印象,分析理解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花心思。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可将PPT做得更吸引眼球,将死的历史通过一些鲜活的图片展示出来,使学生自己愿意去看、去学。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乐趣,并能够自己动脑思索,而不是一味的听、记、写。除了一些可行的课外实践,还可以在课堂上多搞一些其他形式的活动。历史知识小竞猜、历史观点辩论赛、历史成语大比拼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些多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就不容易对这看似枯燥的历史课产生厌倦,反之,他们更容易学到知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让“教学”变成真正是在教人“学”。除了授人于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学生之间形成一条友谊链,让学生觉得自己被信任,被重视,而不是觉得老师厚此薄彼,如此,学生对于学习就会更有冲劲儿,对历史就能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老师去坚持不懈地开拓新的方式。

全文阅读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

摘 要: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相对古老的学科,历史教学需要找到新的基点来挖掘教学的深度。本文从历史故事在教学中运用意义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深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措施。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故事;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只讲解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重视讲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有关知识,通过历史故事向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历史故事是培养学生人格与情感的有效措施,在中学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故事都能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所以,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应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性格特点,选择适宜且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而培养其历史思维、史学思想等综合能力。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

历史故事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简单的历史故事,可以加强历史课程的趣味,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有趣味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好奇心理改进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氛围不再单一乏味,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例如,教师讲解《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时,可以穿插“晋楚争霸”“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历史故事,以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②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容易地接受和理解历史知识,此外,学生可以从故事中获得各方面启迪,如思想、价值等。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选择适当的历史故事穿插于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顺应改革发展,还能丰富历史教材内容,对其进一步补充说明。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措施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历史课堂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与课堂的开始息息相关,好的课堂开始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助于课程内容知识地学习。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开始时的导学,通过有效的导学方式吸引学生对该堂课历史知识的注意力,如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来源广泛,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古诗词,都能从中找到一定历史的故事。教师运用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将所学历史知识与听到的故事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地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师讲解北宋的“靖康之变”时,可以引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虽然岳飞与“靖康之变”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名将,一直力主北伐,以收复失地。教师讲靖康之变时,借助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词句与其抗金故事引出主题,可以让学生很有兴趣的学习 “靖康之变”这一章节。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历史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将历史事件中的特定环境与历史教学相融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历史观;形成

G633.51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历史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历史观的形成要素,让学生提升历史素养,形成终身的历史观。而高中的高中历史的历史观有唯物史观、地球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同的历史观。

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促使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的历史教学已经走进了一个多元化的历史教学时代,已经从过去简单单一的历史观转变为运用多元化的历史史观去看待分析历史,对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多元史观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如何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如在人民版《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中《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教学中,本节课涉及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不但教学内容多,而且难点有一定的理论性。如果在教学的时候,单纯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了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之间的关系。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用于佐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自我的判断与评价,要能够运用多方面的历史事实来充实这一理论基础。在学生的历史事实资料无法完全佐证的情况下,教师也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补充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等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理解工业兴起的艰难。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的历史学习,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会学生将历史事件中的特定环境与历史教学相融和,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高中历史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单一的历史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注重整个历史知识的连贯性,让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研究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历史观以及现代史观,并能够将这种历史观作为全新的方法来诠释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贯穿融入到整个历史知识体系中,从而促进整个历史观的形成。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引导学生能够让自己从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历史。教师还要充分的利用好教材,关注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教学链接(如相关的人民版教材的知识链接等),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整合学生的历史观点,让学生从能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就要教会学生将历史事件中的特定环境与历史教学相融和,而不是仅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英国资产阶级历史的简单历程,让学生理解光荣革命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已经搜集到了英国国会和国王关系的演变,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同时,针对“光荣革命”这个事件发生的经过以及发生的历史背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重点地进行探究,并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从网络和书籍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大量的历史事件的阅读,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理解光荣革命的意义,认识到新制度的诞生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此时,学生已有的历史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历史观,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能力。

全文阅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历史观的培养

摘要:历史教学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科学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正确的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在阐述历史观的含义的基础之上然后分析历史教学之中学生历史观培养的必要性,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历史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历史教学;历史观;培养

历史观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的总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其中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我们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因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使得很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把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作为了唯一的目的,并且往往夸大这个目的。从教师的教学工作出发,历史教学工作者,简单的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有两点危害:(1)不能就历史知识做出深层次的讲解以便学生理解,(2)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其中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不能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理解历史本身,更谈不上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等等。由此,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便只能陷在琐碎的历史事件中,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在历史观的培养与历史知识的掌握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一、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观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观帮助我们包括学生理解自身的基础定位。对于一名中学生而言, 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或者说此时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培育期。较之成人而言,个人的自我形塑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学校环境的培养作用,对其个人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同时应该注意到,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某种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千差万别而且很可能并不完善,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基础定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对历史观的培养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历史上比较著名影响巨大的事件和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无不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的体现。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面貌反应当时的社会阶层所处的情况,并且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中学生在充分地掌握了基本的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学习《鸦片战争》,就必须分析国内背景和国际形势,使学生认识到封建文化下的专制制度不能与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中国近代化的进行艰难探索。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对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3]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既要授之于“鱼”,也要授之于“渔” ,即按照历史研究的认知方式获得历史学习的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全文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教育理念由过去注重应试教育的培养,发展到现在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体系,并且掌握分析和归纳的能力。针对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思维的途径进行分析,并探讨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引言

对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应试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变相的科举考试,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鉴定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成为了分数,而不是真正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其次,应试教育存在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缺失。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由历史应试教育转向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对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进行明晰。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辩证思维的特点

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由之前的形式思维转向辩证思维,形式思维是对历史的现象进行浅表的认识,而辩证思维指的是对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其对立和统一的形式进行整体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形式思维,而是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种更高级别的思维模式。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全文阅读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

摘要: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很高的知识水平,更需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应从中学历史教学开始,培养学生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总的说来,中学生们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其本身的中学历史学习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思维能力;措施

【分类号】G633.51

1 历史思维的含义

其实历史思维与我们经常谈及的思维是同一个概念,都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并且在主题方面也存在个体、群体以及社会思维的区别。只不过历史思维将历史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但是并不是学习历史的思维就等于历史思维。在中学阶段,我们关于历史思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即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要将历史思维与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历史思维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2 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

2.1 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讲求真实,要求对历史事实的还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论证,这就要求学生们本身有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中,本着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教材中的内容、对老师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批判以往历史事实中的不足之处,批判对历史事实的虚假记载等等。

全文阅读

“再现历史”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针对历史教学枯燥的现状,尝试实施“再现历史”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智力目标统一实现的问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再现历史”;课堂教学;实践长期以来,历史学科被广大学生视为最单调乏味、最缺少趣味的学科之一。如何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再现历史”教学法能够给学生展示一幅丰富多彩的课堂写真,学生可以借助幻灯、投影、视频等媒介,通过小组讨论、角色体验、文学和美术创作等教学形式,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材料为载体,把握历史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再现历史”,就是以文字材料、考古材料、历史题材的图画、戏剧、电影、录像等视听辅助材料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合理引入历史影视片来“再现历史”

通过视听材料来“复活”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历史,“再现历史”。将历史影视片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实际的效果:一是历史影视片通过声音、影像来传递相关的信息,显然要比文字表达的效果更形象直观,最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育承担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引入历史影视片进行教学,教师侧面适时点评,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观看历史影片时受到感染,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三是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历史影视片往往为观众展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大量细节,以及那个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分清影片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与否,要掌握历史和艺术作品的差异,教会学生辨认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真实。特别是对当前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要有深刻的认识,绝不能混淆历史史实。

二、应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来“再现历史”

追溯到历史源头,原始社会还没有成型的文字,只有一些简单的图片,历史的演变没有留下清晰的记忆。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相应的文字雏形出现,历史史册开始记载人的活动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到了封建社会,文献资料在历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出现了流芳千古的《史记》。从这个角度讲,各种文献资料、各类史书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的宝库。我们接触到的文字材料直接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社会意识形态,也有史学家根据各种文献资料编写的史书,还有文学家由此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状况。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运用这些文献资料,或导入新课,或插入补充,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探索历史的奥秘。如北京电视台近期播出的《档案》,它就是利用大量的文字、图片材料来“再现历史”,解密一些历史事件,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摘 要: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初中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问题,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根据个人看法,简单分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全文阅读

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下的大学历史教育

自上世纪末,国家开始在中学进行历史科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教学观念变化的指导和带动下,国家教育部也放宽了在教材方面的束缚,先后出现了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还有一些地方性教材,使教材变得越来越丰富。教材的内容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前大学历史教材的缩写,变成了适应当代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新版教材。与大学历史系教材有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大学历史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这种变化,并思考在教学中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新形势下的

大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

传统的大学对历史教师一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所担负的某一段历史的教学,只要熟悉此段历史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历史史实,给学生讲清楚也就可以了。较为负责任的教师再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就足够了。无论是中学教学适应大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适应中学教学,都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因素。实际上,这种大学历史教育是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今,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以育人为主。新形势下的大学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作重大的调整。

首先,以较高的教师德性从事教学。实际上,高校教师德性是培养中学教师德性的关键一环,虽然不能说高校教师的德性决定了中学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却可以对将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德性越突出,那么这种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大学教师德性的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心理上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个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形成的关键期,他(她)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社会的复杂性造成了对中学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以社会性影响为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为辅,容易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师也最了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面的、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除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外,历史教师的德性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现今,大学教师除了要拥有敬业精神及高度的责任认同外,还应具有平等精神、关爱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内在的善良动机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师之德,潜移默化,培养出德性较高的中学教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