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育课程

中学教育课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育

我市初一年级从2002年秋季开始使用华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接触新教材,我们立即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一缕清新之风,新理念、新思想从教材中四溢出来。新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全文阅读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63-01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积极地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道德、文化艺术、劳动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则不够重视。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受到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做到寓教育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教书育人合二为一。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相互帮助,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困难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培养他们正确的礼貌礼节;培养他们尊师爱幼,平等待人,做事公正,与人为善,言行一致等诸多品德;培养他们爱护公物的公德意识。这些做法对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很有意义。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只有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更有凝聚力、战斗力,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

全文阅读

浅析高中体育课程教学

[摘 要]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并不意味着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普通高中国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在教育教学思想、课程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过去的高中体育课程相比,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努力使课程在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及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康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并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更加突出健康和教育价值

《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应该说,竞技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手段。而且,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选项教学,倡导模块学习,就是为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标准》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赛仍然被用作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些项目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体育课利用它们的是形式,是其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而不是竞技运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更快更高更强。从增进健康的目的出发,我们需要的只是适宜的体能和一定的运动技能。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二、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讲,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以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关注学生一时的运动技能表现更重要。

全文阅读

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

<FONTsize=2>摘要:中学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这门课程不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任务,而是利用有关知识来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活动教学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BR><BR>1997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此规范教育实践。据此,1998年秋季,各地六三学制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在思想政治课中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地方自编教材,主要由政治课教师任教。<BR><BR>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树立。<BR><BR>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约而同地把专门课程放在各种途径的首位。首先,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其次,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受过心理或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短时间内对众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不大现实。而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翔实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在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BR><BR>就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而言,选择初中年级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试行年级,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BR><BR>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补充。在课程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说原有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BR><BR>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建设还刚刚开始,应当尽可能的借鉴国(境)外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应用国内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弯路。<BR><BR>心理教育课程标准如何确定,能否沿用一般学科制订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实

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心理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十分显著的。一般学科的科学性是由与之对应的科学体系作保证的,其真理性有普遍的社会承认及科学的权威性作基础,例如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等,中学学科课程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心理教育课程则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学课程,不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任务;它也不是为今后更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科学奠定基础。倘若将此课程定位于心理学课,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其直接后果也是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次,尽管心理教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依据,但是直接出现在课程中的并非这些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而是经过处理的比较浅显实际、生活化的阐释和形态。课程的目的并非要学生通晓这些学科,而是利用有关的知识来维护、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再次,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某一门科学知识,而是有关对受教育者自身生活和成长中种种现象的探索,以及对他们形成健康心理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助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即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和接受它。因此,心理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沿用一般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而应有新的思路。<BR><BR>既然心理教育课程不以传授某一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较为系统的知识为任务,那么依据什么来选择其课程的内容呢?我认为,应依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帮助成长、促进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确定课程内容。换句话说,什么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它就应当成为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心理教育应该是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的。具体地说,心理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一些涉及面广,程度比较浅,然而决非随意拼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建立起为他们所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二是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使之能比较从容主动地应付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中生情绪变化多、幅度大,他们为此而困惑不安,不知如何分析和把握,往往被动应付,盲目地听任情绪的支配,有的甚至导致行为失当。心理教育一是要帮助他们认识人类丰富多样情绪的正常性,二是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的技能。对他们来说,知识的了解是必要的,而如何排解消极情绪的困扰则是更需要的,如掌握发泄愤怒的恰当方式,学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方法,等等。总之,这些技能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以个人经验为载体,根据中学生共同体验或普遍经历来选用。<BR><BR>技能虽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但教给学生时却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行为三个成分。”虽然一个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以渐进方式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与解决知与不知的知识学习和会与不会的技能掌握相比,态度的培养比较困难,但仍然应该是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事实上已有的或正确、或错误、或正误相参的态度,可以通过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形成开放的、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正视身心变化,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在较高水平上自觉地、积极地迎接来自自身和社会的挑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BR><BR>如果以上对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考虑是合理的话,那么在教学目标上也就不宜直接沿用学科教学中“识记”、“理解”这一类主要针对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而应是心理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提示和要求。不然的话,无论怎样强调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最终任课教师还是会按学科课程的既定模式组织教学,即使是“应用”,也可能只是作业或考卷中将知识“生吞活剥”的书面应用,而少有个人的感受与体验。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将仍然决定于按知识学习的要求组织的考试。最终出现成绩的好坏与学生个体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相关的尴尬局面,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BR><BR>心理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应有所创新,确定符合受教育者成长生活逻辑的编写线索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编写形式。从国外境外比较成熟的教材看,大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北美地区此类课程为代表,以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为线索,侧重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一条是以港台《辅导活动》为代表,以学生面对的社会适应、学习、择业三方面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从实际效果看,各有千秋,均受到所在地学生的欢迎。从学段看,前者较适合于初中生,后者较适合于高中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教材,在表现形式上,均充分考虑到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设计新颖,版式活泼,画面生动,文字鲜活,学生爱不释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BR><BR>心理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有所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普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其教材相对应,这是由学科教学以传授系统科学知识为主的性质决定的。心理教育则不然,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而心理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教育课程应遵循这一规律,引入活动教学,并且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BR><BR>综上所述,心理教育进人学校课堂,对处在身心变化高峰期的中学生是福音,对教育工作者则是挑战。如果能在心理教育课程试行阶段作积极探讨和研究,势必对我国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整理)

全文阅读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反思

摘 要: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从高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题,分析了解决的对策,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素质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角色;素质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传统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普遍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在积极投身课改的具体实践中,我充分认识感受到这些变化,对我的教学工作认识、教学习惯、教学方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课改的目的?课程的要求? 怎样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体育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

教学反思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将自己置身于新课程改革整体的大教育情景中,以自己的事业和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为出发点,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及时深刻地总结、研究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等。

1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师生关系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传统的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了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 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 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的教育目的.

2 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

全文阅读

论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 要 改革创新是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又一标志时代,发展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学生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要的完整的生命体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本文针对高中体育课程的要求,对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阐述。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指导思想推行,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就当前体育教学效果差主要是教学方式单一、观念落后、学生无兴趣不愿意学、体育无用等问题,提出了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充分运用物理学、生理保健学、美学、音乐等综合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主动要求学习,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体育课程学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沿用“传习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现代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还有些中学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沿用以前传习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发展学生身体,简便易行,教师也易于培训,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是,明显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全文阅读

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带来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传统教育体制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面临着挑战。对我们教师而言,怎样把握形势,顺应时代潮流,搞好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成了我们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素材 过程 功能 启迪 引申

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首要地位。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还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这一看法有误。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把新旧教材翻开做一下比较,很轻易就会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比旧教材漂亮得多,其中安排了很多的插图。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从而对学生进行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在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数学家们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第三、结合教学过程,在课堂中适时渗透

全文阅读

新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同时对素质教育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考核,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72-02

青海省高中阶段从2010年9月开始至今正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素质教育是根据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创造出来的教育学概念。它从培养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具体地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本质的工作。教师只有上好体育课,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校体育要树立以体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1.1转变教学观念,实施主动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首先把教学氛围变得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把权放给学生,自己要由过去的"主演"变为"主导",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中体验到运动乐趣。

全文阅读

初中科学课程教育决策

科学的任务就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和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并逐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理性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点出发来考虑,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解决“科学课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原则,把大纲的要求细化,并把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教育寓于其中。教学目标是构建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优化了的课堂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多地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一个坚实的学科基础。首先做到完成科学课程教学中每课的小目标,而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最终完成总目标。

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分析初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什么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而不应是以分数为目标的被动学习。另外,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避免大而空。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中确定和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优化科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更好发展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运用思维、表达、操作等多种感觉密切配合协调参加到学习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积极参加到知识的实践中,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欲望,这就是学生的一种助力。

学贵有疑,教贵做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对问题寻根求源,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才有到于实现由“授鱼”向“授渔”的转变。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

全文阅读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找准教材中德育教育结合因素,并有意识地进行,最终将会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26-01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及祖国的的地形特征,其后特点,农作物的分布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爱国热情,及理解人类的发展应与自然协调发展。

1.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1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中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1.2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