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道德教育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精选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伦理学定义道德是把“道”和“德”分开定义的。它们把“道”客观的定义为做人的标准和人们之间相处的原则;“德”是“得”即是得到的意思,指的是人们通过实践“道”而获得的高尚的品格以及崇高的理念。通常我们对道德的理解都是积极的,它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它能升华人们的品格,它同时也能使人愈发优秀。放在社会层面上来说,道德会促进社会更加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更加愉悦。但是道德的内容一直会跟着时代的更替,文化的差异,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对于道德教育的定义,显而言之,就是对学生道德品质造就的过程。它包括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是公民教育的前提。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完成对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具有优秀品格的人进入社会,也推动了社会和谐健康的向前发展。以前的道德教育要求人们对基本的道德理念的理解,现在的道德教育也越来越看重人们思考的自由和破除人们大众精神上的束缚,这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人们思想的升华。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二、体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良好方式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也同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概念是指老师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最终达到使学生具有体育素养的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体育内容的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以及塑造优秀人格等。从而可以看出体育教学是一种使进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它也同时需要担负着对学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三、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缺失

体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渠道,但是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没有去好好利用这个渠道。现在的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目标太笼统,方法比较简单等弊端。造成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遗漏的情况。

1.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代的教育中虽然道德教育被提出并且重视起来,但是在学校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高效的考察教师完成道德教育工作的考核标准。这直接会导致许多教师对道德教育的认知和感受不深,在教学中反映出来就是他们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忽略了它的重要性。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学生总是抱着在平时理论课中学习学累了,在体育课上“玩一玩的”心理去看待它。再加上体育老师的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深,完全没意识到道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直接会导致我们的道德教育的失败。

2.目标过于宽泛不切合学生实际

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般都是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往往忽略了最低层次的个人道德的教育。这就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久而久之,道德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宽泛的口号。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没有得到提高,教师也无法深层次的进行道德教育。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今的教育体制,太多的偏向于“教”,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学生不主动参与而是被动地接受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缺乏创新,过于单一化。并且由于生源情况的不同和地区教育水平的不同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我们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于是出现了教学目标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也会直接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败。

四、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提高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程度应该先从教师的培训着手。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内,许多体育老师对道德教育的理解还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老师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再者,要端正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的态度,使同学们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投入进去,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而不是抱着体育课“玩一玩”的心理去参加体育活动,从中使他们学到团结合作、培养竞争意识以及塑造优秀人格。

2.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

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把教育目标逐渐的过渡到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中去。这些素养包括体育素养和个人的品德修养。体育素养是指对体育动机,体育重要性有着良好的认识和具备正确的运动观点。个人品德修养包涵了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品格以及想法等等。我们应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感以及意志水平为目的,以学生为本来制定目标。只有学生本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了,才能发扬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

3.丰富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当然,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首当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现实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上缩小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以政代德”有损于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尤其值得强调得是,对一些“左”的倾向,更要注意加以纠正和防范。

二、加强对中学教师人格的塑造

在教育领域,立身是立言的根本,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教师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德育环境里。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的程度常常超过了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恋亲情结”转移到师长身上,或者在师长中寻觅自己“英雄崇拜”的对象,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行为举止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摒弃“育人者”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重于道”,避免爱富嫌贫、亲尊疏卑,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人格。

三、确立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解放教师

第一,尊重和保护教师应有的权利。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思想、观点和教育风格应得到学校的尊重;教师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直至个人仪表等应是独立自主的。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天24小时都是道德的完人,对于中学教师的个性和他们的社会职务,我们应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二,正确对待教师的情绪,科学有效地进行劝解。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时刻在影响着教师此外市场经济的大潮,更是给中学教师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中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及生活水准都不太理想。所以当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时,当他们遇到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上的高与低等各种现实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时,常常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错位。于是有的教师牢骚满腹,有的焦躁怨恨,有的自卑消极、应付差事,甚至有的经不起商品经济的挑战与物质利益的诱惑,把商品经济的原则盲目地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中去,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取代一切。凡此种种,必然对教师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损害,使他们陷入心理上的苦闷、彷徨和空虚中,摆脱不了内心的矛盾,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唤起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第三,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校一定要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一些中学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标准定得过高,用古代“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师德观来衡量和要求现代教师,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天职,而轻视教师的应得利益,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队伍变化的必然性,要求教师事事处处都成为“人之楷模”。有的中学把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标准描绘得“尽善尽美”,把“誓做蜡烛”“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喊得又响又亮,对教师的应得利益却很少考虑,甚至连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都不能很好地维护。有的中学对教师双休日补课、节假日加班要象征性地给予报酬,与此同时却给教师冠以“拜金”的“罪名”,甚至有的把教师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也视为不本分、不道德的行为。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诚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准则,教师如“蜡烛”“人梯”般的奉献精神应当大力弘扬。但是,不能过度理想化,不能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师德模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抽象概念。中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赋予教师思想道德以更有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思想建设具有合乎实际的可操作性。

四、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监督评估制度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学生;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和德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道德教育;情感

语文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的世界更是一个灿烂而生动的世界,它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婉转低回,时而叹息不止,时而催人泪下。进入这个世界,犹如进入了一个奇幻的妙境,而我们带领学生徜徉其中,则更是领略了它带给我们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感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唤起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除政治课之外的语文重任。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通过语言、文字进行道德教育,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用语言渲染进入情境

那是一堂公开课,课题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当分析完贝多芬的处境时,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上帝给了我们健全的身体,让我们感知世界,无以想象这个音乐家当双耳失聪时,会是怎样的落寞与狂躁。但是,我们记得他的——瞎子阿炳,双目失明的他拄着棍子如何在青石板上踽踽独行,任艰难的生活削瘦他,任那冷风苦雨撕扯他单薄的褴褛秋衣,任苦难的人生铸就他。于是,才有了《二泉映月》,今天,让我们记住贝多芬,记住《命运交响曲》,因为他们,都是伟人!……”这一番话深情的表述之后,学生在瞎子阿炳与贝多芬的命运中找到了共鸣,一种由衷的敬佩油然而生。因此,恰到好处的用语言渲染,让学生的感情共鸣,是语文教学德育的第一部曲。

二、运用现代技术教育唤起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技术可以很好的丰富课堂。如七年级上册课文《春》,在课文学习前的导语中,我先展示了一组美丽的春景图,配上美妙动听的音乐,此时春未到,但春景已荡漾在学生们的心中,接下来的春草、春花、春雨……等美的图景,学生已一目了然。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 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50-01

一 激活和唤起作用

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接受心理活动起觉醒和指向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动力。正是学生的道德需要唤醒学生的接受注意,强化接受的准备,并对和自己道德需要有关联的道德信息源产生敏感与专注。学生的道德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思想接受活动的主动性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道德需要能使他们在面对适合自己需要的道德接受时,唤醒其接受准备,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外来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求贤向善的原动力,是学生想成为“好人”的情感要求和行为冲动。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需要,不能让学生出现需要满足后的沉沦,贴近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观察、分析,培养他们追求道德的习惯,他们就会主动接受,成为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基础。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周期性,是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者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刺激学生的受教兴趣,提升教育的效果。

二 定向和选择作用

“定向与选择作用”是指个体意识倾向性会使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目的性,依据主观愿望去实施并达到行动的目标。学生的道德需要左右学生接受选择教育的对象,需要越强烈,对道德教育的弃取选择、接受和拒绝的反应也越鲜明,影响接受的兴趣,并向一定的方向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因感到自主选择的欠缺而力求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机体对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在学生道德认识形成过程中,如果教育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成为其需要的对象,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效果。当有关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存在差距,学生的反应将是麻木的、迟钝的,如果差距过大,则会产生逆反甚至对抗的心理。

依据马斯洛的观点,包括自主选择需要在内的道德需要是人类的“似本能”,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性需要,指向的是一种终极的价值。无论是作为一种“似本能”还是一种超越性需要,它都是柔弱而易受伤害的,同时也是易被忽视的。作为一种超越性需要,自主选择一旦被剥夺,便会导致“超越性病态”。如果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只停留在自然的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么他就会渐渐地失去对求知的渴望和道德的良心。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不仅有对道德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对道德情感的需要。面对“选择的时代”,道德教育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道德需要的选择功能,而且要积极利用学生的道德选择需要。

三 调节和强化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学生的道德需要在其接受道德教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调节作用,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受教起调节器和控制阀的作用。强化作用是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接受道德教育中的倾向性因素的动机作用,使其道德接受中具有某种情绪色彩,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组织与强化,使道德接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具有强烈的需要和意向,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需要是人的本性,不存在没有需要的人,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被人称作“缺德的人”。学生道德需要影响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记忆,催发学生接受和转化。学生的道德需要越强烈,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冲动也就越强烈,越能对新接受的思想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情感、意志,并迅速转化为言论、行为,促使学生新的思想的社会化。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6篇

一是纪律观念淡薄,自律能力差。如:不按学校要求约束自己,易受外界不良刺激影响等。二是责任感缺乏,不求上进。如: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自己不求上进还影响别人上进等。三是伦理观念淡薄,不服从师长管理。如:在家我行我素,动辄与家长发生冲突,在校不认真学习,破坏正常秩序等。四是诚信意识淡薄,常为自己开脱。如:不如实向家长反映学校要求,以各种借口向家长要钱,编造谎言为自己的违纪行为开脱等。从上述不良道德行为的状况可以看出:本校少数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状况令人担忧,本校道德教育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尽管本校政教处和班主任在道德教育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升学率和重点率仍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本校道德教育不能不围绕智育这个硬指标来进行,其实效性自然不高。二是重知识轻内化。本校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普遍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对其能否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却很少考虑,这就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教师们做了不少工作却难见实效,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衡量道德教育的实效不仅要看学生道德知识掌握了多少,更要看学生道德行为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而要让学生道德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只有让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去自我教育并主动发展,才能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三是重感化轻惩戒。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缺失,本校政教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往往只能以教育感化为主,期望其主动“弃邪归正”。如:针对少数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政教处和班主任做了不少工作却收效甚微。可一走入校外有明显禁止标志的地方,他们就能自觉遵守规定。这是因为一旦违反了那里的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应对相关学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惩戒。

3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本校少数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状况和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本县其它农村中学也普遍存在。可见,提高农村中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

3.1不断更新理念,提升道德教育高度本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认识到:道德教育也是教学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校坚持面向全体,全程育人,坚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将行政、德育专干、班主任和少数道德行为缺失的学生结对,开展“一帮一”教育活动,让帮扶教师深入到这些学生成长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中,督促他们养成道德行为。

3.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道德教育水平一是不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本校通过班主任例会、专题讲座、师徒结对、座谈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班主任培训;通过选派班主任到省内外名校考察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通过为班主任购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等书籍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二是构建完善的道德教育网络。为了避免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而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本校以家长学校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并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良好格局。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本校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学生干部在政教处指导下,组织系列道德教育活动,让所有道德行为缺失的学生参与进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不良道德行为的勇气和养成道德行为的信心。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7篇

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人格现代化。两者结合的基本思路是: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体心理机能的优化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成长为宗旨,运用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手段,促进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

二、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1.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合理性所谓“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心育德、以德促心,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这是更完整的心灵教育,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原本就存在一定的渊源。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即“性”,把心理等同于人品。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关于怎样做人,其实质蕴涵着人格和良好行为的培养。当然,这也是现代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传统的心理修养方式——内省,就是把心灵与品性修养结合在一起,依据内心具有的自觉性来把握、扩展和提升自己。可见,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同源。心理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教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2.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健康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需要。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增强德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心理-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会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最后,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给心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活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三、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几点探讨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让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构建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体制,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心育、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环境一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以学校高层为领导、全体教师为主力军的工作队伍是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德育、心育一体化的主要保障。以班级为单位、全体教师为实施者,充分有效地把德育和心育结合到一起,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心育水平。二是培训和加强各科教师的德育、心育能力。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培训,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升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发展。

2.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心理-道德教育”平台要重视把“心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心育一体化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心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索取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例如,语文教学中“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通过优秀的古典诗词歌赋的讲授和对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配合开展讲故事、朗读、演讲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产生心灵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学习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像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仍然坚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境界及独立的人格。在语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3.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中实现“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学校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探索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正能量迁移到学习上,逐步跃上成功之道。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舞动青春”“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我为影狂”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心理-道德教育”思想引导之下,学校组织开展特色化的班队活动“心理班会课”。这是一种将心理辅导课与班会课相结合的探索,即利用班会的形式,融入心理辅导课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和健康心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通过主体活动得到有关的体验和领悟,端正自己的心态和品行,全面、健康地成长。与传统德育班会课相比较,心理班会课有以下特点。

(1)挖掘传统德育目标下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在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目标。

(2)从形式上看,更注重活动性、体悟性。心理班会课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体验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舞台。在此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将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应用于其中,如热身活动、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心理自述等。

(3)从参与角度看,心理班会课与传统的班会形式一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又有其不同,教师需要更多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更易于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

4.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除了应用德育的常规方法,如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外,更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来。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运用谈话、沟通和心理测验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8篇

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接受心理活动起觉醒和指向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动力。正是学生的道德需要唤醒学生的接受注意,强化接受的准备,并对和自己道德需要有关联的道德信息源产生敏感与专注。学生的道德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思想接受活动的主动性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道德需要能使他们在面对适合自己需要的道德接受时,唤醒其接受准备,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外来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求贤向善的原动力,是学生想成为“好人”的情感要求和行为冲动。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需要,不能让学生出现需要满足后的沉沦,贴近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观察、分析,培养他们追求道德的习惯,他们就会主动接受,成为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基础。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周期性,是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者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刺激学生的受教兴趣,提升教育的效果。

2.定向和选择作用

“定向与选择作用”是指个体意识倾向性会使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目的性,依据主观愿望去实施并达到行动的目标。学生的道德需要左右学生接受选择教育的对象,需要越强烈,对道德教育的弃取选择、接受和拒绝的反应也越鲜明,影响接受的兴趣,并向一定的方向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因感到自主选择的欠缺而力求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机体对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在学生道德认识形成过程中,如果教育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成为其需要的对象,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效果。当有关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存在差距,学生的反应将是麻木的、迟钝的,如果差距过大,则会产生逆反甚至对抗的心理。

依据马斯洛的观点,包括自主选择需要在内的道德需要是人类的“似本能”,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性需要,指向的是一种终极的价值。无论是作为一种“似本能”还是一种超越性需要,它都是柔弱而易受伤害的,同时也是易被忽视的。作为一种超越性需要,自主选择一旦被剥夺,便会导致“超越性病态”。如果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只停留在自然的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么他就会渐渐地失去对求知的渴望和道德的良心。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不仅有对道德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对道德情感的需要。面对“选择的时代”,道德教育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道德需要的选择功能,而且要积极利用学生的道德选择需要。

3.调节和强化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学生的道德需要在其接受道德教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调节作用,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受教起调节器和控制阀的作用。强化作用是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接受道德教育中的倾向性因素的动机作用,使其道德接受中具有某种情绪色彩,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组织与强化,使道德接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具有强烈的需要和意向,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需要是人的本性,不存在没有需要的人,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被人称作“缺德的人”。学生道德需要影响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记忆,催发学生接受和转化。学生的道德需要越强烈,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冲动也就越强烈,越能对新接受的思想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情感、意志,并迅速转化为言论、行为,促使学生新的思想的社会化。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原因;提升路径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并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孝道挂念开始发生了扭曲现象,就连一直处于教育状态下的大学生都开始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因此,将"孝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性要求。

一、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意义

1.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心作为仁性的根源,所以对大学生实行孝道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亲亲之爱",形成大学生行为思想上的由己及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最终将"孝"升华成个人的道德标准,促成其优良品德的形成。

2.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与"忠"属于同一种概念,认为只有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对国家忠诚。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君主都十分注重对人民的孝道教育。此外,在儒家思想中,实行孝道教育是为了落实百姓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实现个人的立身行道、功成名就。而在现代生活中,愚忠和愚孝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就可以以孝道教育为基础,让学生在爱戴父母、孝敬父母的同时,扩大个人情怀到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上。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让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3.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人组成了家,而千千万万个家又构成了社会。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而中国的孝道文化也正是讲求和睦家庭的建设,要求长晚辈之间的"孝",平辈之间的"梯"。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文化也开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要求重视对人与人之间的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的建设,甚至是对陌生人的"仁"与"爱";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缺少孝道的原因分析

现如今的大学生精神面貌整体呈现出阳光向上的态势,但是其中也依旧存在着诸多的孝道缺失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高校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多枯燥乏味,大学生对教学相关内容学习的兴趣度也不高;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普遍重视实用主义,就连学习和生活也充满了功利性,社会责任心薄弱。表现在传统道德观念上,则为孝道和感恩回报意识的薄弱。在高校中,孝道教育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最为主要的表现,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世界的一体化形成,西方文化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当今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额严重失衡。而大学生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群体,情感道德意识本就模糊的他们更容易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发展不断背离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

2.高校道德教育力度薄弱

高校教育目标的设置一般都是严格遵照教学大纲,对教学效果的过分追求也就导致了教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教育工作。再加之高校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化,教育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学生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抵触心理。

3.大学生心理意识淡薄

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思想意识,心浮气躁而又急功近利,从而大大降级了教育对学生心灵净化的作用。此外,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辈过分的溺爱也是导致他们孝道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升思想道德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方法路径

1.突出孝道训练,提升观念认识

"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良道德素质,但是其也受后天道德教育的启迪和影响。因此,要在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始终贯彻孝道意识,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孝道知性训练。首先,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作为人性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一项道德素质活动。在感恩的行为中,大学生可以感知父母生育、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恩情,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关心父母、报答父母。可以通过优异的成绩、充满感情的书信、亲手制作的礼物或者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等等行为,来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进行尊敬教育。作为大学生,对其成长成才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师和父母。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地位其实也就等同于自己的父母,所以,学生必须要对他们做到发自内心的敬孝之情。可以通过宣传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相关的节日活动,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意识习惯。最后,进行责任教育。一个人存在社会上,都并不可能是独立的个体,既要担负起个人的未来发展,也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更要实现祖国所赋予的责任。所以,在生活上,要做到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在学习上,做到勤奋刻苦、积极上进;而在追求上,则要树立远大目标。

2.加强课堂孝道教育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是培养、提升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最主要途径。将孝道融入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教化作用。首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例如设置高校孝道专题公选文化课,组织孝道名人专题讲座等,又或者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古代道德著作,例如《孝经》、《论语》等,在充分感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取精华去糟粕,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孝道观念。同时,任课教师也必须要加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做到对大学生的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个引领者,其任何细节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形成示范作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孝道引导,并充分结合自身行为实例,循序渐渐地实施孝道教育,感染学生。

3.重视孝道实践活动

"孝"是一种传统道德理论素质,更是一种思想行为和生活实践。苏霍林姆斯基就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当人真正认可它,并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感知,其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时,既要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同样要联系生活,走向社会。由于大学生还并不能算是完全成熟的成人,其在许多方面的活动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例如学习的时间的限制,生活范围的限制以及金钱的限制等等,所以,在实践活动的设置中,要注重细节的安排和与日常生活的贴切性。可以让大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农村等地进行传统孝道调查,还可以组建孝道志愿者服务协会,将实际行动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慈善机构中。以充斥在社会环境中的孝道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孝"行为去帮助别人,从而在知、情、行的融合中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4.营造良好校园孝道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导向、熏陶功能,简而言之,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环境就会形成具有什么样品德的学生。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孝道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孝道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在校园内构建出一些具有广泛宣传作用道德素质教育平台,例如学校的报刊、广播、橱窗等等,时刻对孝道行为进行鼓励和弘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思想意识;其次,充分掌握大学生的自媒体发展规律,以网络科学技术来进行传统孝道教育,加强学生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并由此自举承认和接受中国的"孝"文化。除了教师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外,学生也可以自发组织相关的孝道文化活动,并以此对其他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这就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内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积极组织相关的节日庆典活动、相关主题的观影活动或者孝道辩论赛、演讲赛等等,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过程中实现孝道的宣传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斌.论孝道教育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技术与教育,2013,(6).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第10篇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包含着许多集体体育项目,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在这些体育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且构建了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是很重要的。只有具有了团队意识,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道德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与方法

2.1、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老师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要充分利用体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如果体育老师自身的品德行为一般,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将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教育成果。因此,要想很好的完成中职体育教学的高水平道德教育,体育老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浓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实现道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由于中职体育教学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体育老师不仅要将基本的体育技能教授学生,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好爱,学会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2、提炼体育教材中的道德内容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的渗透要参照体育教材,遵循中职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心里特征,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选择教材时,体育老师要结合学期的教学任务,挖掘并提炼体育教学中的道德部分,真正的在教学中体现道德教学。我国的体育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奋斗史,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史上的感人事件,将体育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力。

2.3、注重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体育老师的个人习惯,如果体育老师每堂课都按时或者提前几分钟来到上课地点,那么学生就基本上都会按时上课并逐渐养成“守时”的观念;如果老师上课时对体育课堂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那么学生也会提高对体育课堂的认识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接受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体育教师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友谊,进而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2.4、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中职体育教学道德教育的对象,因此,在中职体育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突出了创新性和个性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心理上难免会存在低人一等的感觉,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也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现象,中职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要经常性的给出积极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将道德教育很好的融于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