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师教育

中师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中学体育教师教育

“体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体育教育”的执行者——体育教师来说,应具备必要的素养,应不断地全面提高自己包括道德、知识、意识、作风等方面的修养,使体育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笔者认为,当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

一、思想修养——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爱岗敬业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素养,是高尚的思想政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灵魂。体育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他们立志终生当体育教师的原始动力。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才会有光荣感和自豪感,才会有敬业精神,乐业不倦,才能挚爱学生,诲人不倦。只有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中才会有执着的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能力修养——有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其目的除了教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术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体质。所以,体育教师首先要门门精通。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有对大纲和教材的驾驭、处理能力,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安排运动量,有效地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的课堂组织能力;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兴趣的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力;以及能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有助于建立技术概念的清晰生动的讲解能力。另外,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行为和锻炼情况并迅速分析判断的能力,具有保护帮助、纠正错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

(二)指导业余运动队训练能力。

学校业余运动队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延续,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金字塔”基础,也是体育教师实现在学校工作中的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学校的支持和重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普通中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以田径和本地区重点项目为主的业余运动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的诸多因素中,教练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着他所训练的运动员的成绩高低。由此可见,担任学校业余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还具有教练员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才会使训练工作沿着明确快捷的轨道顺利进行,从而取得好的成绩。

全文阅读

中学教育教师德育论文

一、中学教师德育职能发挥现状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德育俨然成为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由于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准确的引导,使得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有的学生法律素质不高,中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中学教师又忽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使得很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甚至不守法。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考试内容结构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各地中学生考试试卷,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中学考试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科试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拓展拔高类的题目并不多见。虽然是提倡了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就目前的成效来看,似乎没什么进展,仍然提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这从我们的试卷内容结构看的最为明显。

(二)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也在不断提倡改变教师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学习了新的教法之后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也只是应付检查,只有在听课的时候才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比较有效的社会实践课往往都因为学校怕承担风险,害怕出意外事故而被取消。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三)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全文阅读

中学师德师风教育总结

从*年11月6日至2009年3月25日,根据县教育局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扎实地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先后经历了组织发动、学习宣传、反思评议、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我校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

一、成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高度重视,*年11月6日召开学校行政领导会议,成立了以庞宁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对整个工作进行总体上的规划与部署。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初中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指导思想到位,任务明确,活动步骤清晰,职责到人,措施有力,得到了县教育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督查组的肯定。

二、召开师德师风教育动员大会。在*年11月9日上午,学校经过精心准备在*初中多媒体教室召开师德师风教育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上,校长庞宁同志作了重要的讲话,首先传达了校长会议精神;庞宁同志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我校的制订的《*初中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强调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工作安排等,要求教师认真参加教育活动,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重新树立*初中教师的良好形象,促进*初中科学发展。最后,校长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局崔局长《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在全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三、切实抓好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活动。学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明确了集中学习时间为周日晚集中例会。明确了集中学习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讲话》、《汶川地震教师英雄谱》等相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要求每位教师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不少于3000字。同时学校根据县教育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位教职工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自学时间不少于15个学时,以“师德教育活动通讯”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学习期间,按要求每位教师都撰写了学习记录,心得体会。

四、做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监督机制。为了扎实开展教育活动,我校成立了德师风教育活动宣传组和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监督组,宣传组积极向县教育科研网和玉林市教育信息网提供我校师德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做法和经验、师生先进事迹,其中我校607班在班主任吴少文老师的带领下向双旺初中患白血病捐款救助的事迹得到了《南国早报》(2009年3月10日)、《玉林晚报》和*县教育科研网的报道,充分体现了我校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年12月14日在*初中举行的*县“弘扬高尚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的报告会上聘请了三名退休教师代表为师德师风活动监督员,监督员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我校师德师风情况,为学校师德师风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1、在学生当中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包勇、刘小丽、吴少文、刘桂华、梁光锋等老师被评为我校学生当中最受欢迎的好老师,同时对我们学校内部的先进教师事迹大力表彰宣传,号召教职工向身边的典型学习,起到榜样模范带头的作用。

2、举办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报告会。12月14日邀请县实验中学副校长,玉林市优秀教师江锋同志到我校做了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报告会,江锋同志的报告娓娓道来,见解独特,深入浅出,启发性强,对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我校教师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开拓创新,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教师。

3、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进行自查自纠。认真反思、反复对照、撰写好个人师德师风自查材料,并认真填好《*县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教职工自查评估细则表》。

全文阅读

教育中师生关系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氛围。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者、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心理交替的矛盾时期,特别是“80后”一代,各方面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作为受教育者的被动心态,又有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的主动心态。

1.年龄与心理发展不同步

大学生个体形态上的生长发育已进入稳定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往往倾向于追求独特,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易发生变化,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2.自我提升、认知意识增强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它使人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它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它使人的心理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和丰富。且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从这两点来看,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他们注重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把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

3.智力活动多元化

全文阅读

浅析中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德育教学作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中师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这也是大家一直以来,所探讨的一个关键。德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能学生的体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好好抓住这一契机,中师教学中的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中师教育德育教学重要性改革措施

引言: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于青少年而言,是报效国家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有力体现。学校教育应该加强体育教学,还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把德育教学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切实地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同时还可以确保学生可以有效的利用体育课以及其他的课外时间,不会占用到其他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从上个世纪50年代其,还有90年代我国两次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这些也都是因为学生健康状况在不断恶化,体质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也给我们很大的警示,我们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推动中师学校体育的改革的同时,把体育教育与德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一、加强体育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性

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普通高中生不同的是,,中师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将会直接进入社会,需要面对来自求职、就业的各种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求每一个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的文化水平和德育素养,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为了加强对中师毕业生的培养,中师学校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到与职业技能教育一样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在中师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实施德育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把体育教学与品德教学的不断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得融入社会。

目前,在一些中师学校还对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学的忽视。在中师体育教学期间,应应该普及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更为重要的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塑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成体育教学工作最终目标。的出发点与目标。这就要求不断改变体育教学中只是锻炼身体的片面性认识,而真正实现德育教学。

二、关于德育教学的内容

在中师院校内,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中师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目标性明确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外,当然也需要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

全文阅读

德育教育中的师爱之情

21世纪既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又是人类互爱互助的世纪,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交融为一体的情感教育的世纪。面对着高技术和高情感平衡的挑战,时代需要人文和科学、情感和理智的结合和交融,给未来文明以更加和谐的发展,这就需要重视亲情文化的建设和熏陶。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强调以情为本,以亲为道德之源。为此,我们在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中,要给学生以更多的亲情体验和幸福感受,从中感悟人生之价值,享用人生之快乐,使人生更加健康完满。我们的德育应把道德情感的发展与培育作为整个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我们的德育真正成为有情的德育。

一、有情德育模式初探

新世纪的德育应该是有情的德育,它立足于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要给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生命,从而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举止。

我们认为,道德是人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和谐身心的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们友好相处的社会规范。它的基础是人类和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它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安定和生活幸福;它的基本内容对己是调节身心和谐的准则,对自然和社会是爱护性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人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各个领域,它发生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在道德中,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而其中的核心要素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我们理解为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它是主体内在蕴涵着的归属需要和向善要求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反之,会产生不安感、羞愧感和内疚感,从而激励自己去进行新的道德追求。因此,道德情感是人的内心道德世界的情感反应和表现,它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心理财富和目标要求。它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求之中,如归属感、依恋感、自我认同感、自尊自爱感等,都与道德情感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有着丰富的道德韵味。

婴幼儿早期建立起来的双亲依恋感受、安全感受、归属感受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合作产生的最重要源泉。学校中的师生依恋、同伴依恋与家庭内的亲子依恋,具有异质同构的心理机制,它同样是建立彼此信任感、友谊亲切感和自我认同感、自尊自信感的基础。

有情的德育模式的建构,要以儿童、青少年道德思想论理教育上半月·综合0062山情感发展的轨迹为基础,来确立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育策略。

道德发展研究中,道德人格论认为儿童道德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受社会和个体的情感需要所制约的。为了保证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完美,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条件,以合适的方式去满足儿童的内部需要,应给予儿童与青少年以自由、自主、自律的发展。让他们在适应社会环境中,培养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他将人的个性发展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重点要解决一对主要矛盾。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从出生到青少年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品质是: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O一2岁);

全文阅读

教师教育中影视教育对教师学习的影响及意义

摘 要: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有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技术条件。传统的学习方式如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校本教研等显得形式老旧,让教师感受不到新意,体验不到乐趣。在超媒体技术支持下,作为视频学习的影视教育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反馈,产生共鸣。

关键词:超媒体技术;影视教育;教师学习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教育影视资料以其丰富的内容、逼真的效果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所以,恰当地运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习者的感观刺激,可极大地提高学习成效。

一、影视教育的内涵

教师教育中的影视教育是教师作为学习者,利用现代超媒体技术,以诉诸视听的影视作品和教学视频作为辅助手段,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的新型教育模式。作为集合视觉、听觉两大接收信息系统的教育媒介,影视教育以其展示内容和手段的及时、丰富、深刻、生动形象等特点,成为一面反映教育教学实况、折射教育真理的镜子。教师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和影视教育所具有的功能相契合,这就使影视教育可以为教师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影视教育集声、文、色、形、像于一体,其具有针对性、契合性、生动性和梦幻性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它能增加知识的信息容量,充实内容,丰富形象,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知识线性传输的方式,使教学信息的传输层次多样化、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性,拥有更加开放的空间,更利于学习者运用多种感官完整准确地理解知识,迅捷地获取知识信息,尤其对于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这种模式更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更有助于教师学习。

二、教师教育中影视教育对教师学习的影响

1.改变教师的学习理念

全文阅读

教师教育成为中学发展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教师教育是教师发展的推动力,并指出教师教育要主动面向基础教育,积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要注重选择性、创新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同时强调,要发挥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政府的职能作用,做好教师的职后培训,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发展课程体系

AbstractThe"Centuriesplan,education-oriented";The"Educationplans,teacher-centered."BasedonChina’scurrent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secondaryschoolteachersintheanalysisofproposeddevelopmentofteachereducationisthedrivingforceofteachers,andthatteachersshouldtaketheinitiativeineducationforelementaryeducation,activelyexplorenewcurriculumsystem,weshouldpayattentionselectively,innovation,researchandpracticality.AtthesametimestressedtheneedtoplayNormalUniversity’sresourceadvantage,andthefunctionandroleofgovernment,theteachersdoagoodjobaftertrainingandcontinuouslypushforwardtheprocessofprofessionalizationofteachers.

Keywordsteachereducationteacherdevelopmentcurriculumsystem

在当前,人们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发展等社会问题以及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把解决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希望都寄于教育,希望教育界承担起更多的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责任。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观念就是这一认识的真实写照。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即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开拓的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等等。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但是,我国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从总体上看,发展很不平衡;从广大农村中学看,情况很不理想。主要问题是教师发展共识不够,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缺少推动力!我认为,让教师教育成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从一个地级市的调查透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湖北省黄冈市是一个有着730万人口的地级市,据调查统计,该市现有普通高中76所,在校学生17.8万人,教师1.15万人;普通初中309所,在校学生44.2万人,教师2.2万人。全市初中教师学历达到大专的90%,高中教师学历达到本科的80%。在一次全市县一中以上高中校长会上,大家就教师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交谈,总的印象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很不平衡,在同一学校的教师间也不平衡;有相当一些教师对于专业发展压力不大,动力不足;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面对新课改,一些教师不敢大胆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

全文阅读

中澳教师教育对比分析

摘要: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中小学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和“一体化”并重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教师教育提出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职前教师教育;在职教师教育

“良好教师队伍的建立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1]。”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动态系统论的观点,教师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部参数,其发展与变化依赖于自身及教育为其发展创造的外部条件。本文拟通过对中澳教师教育的对比,探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路径。

1中国和澳大利亚教师教育对比研究

1.1中国教师教育现状目前,中国并存着两个教师教育体系:一是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我国要求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及其以上学历,中学教师具备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1997年和2009年,我国相继增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部分免费师范生和大学本科生进入师范大学或一些综合性大学接受教育硕士或教育博士培养,以提升我国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二是在职教师教育体系。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只限于在职进修或短期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接受在职教育硕士和博士培养。“我国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正由阶段化向开放型和一体化方向转变和发展”[2]。为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2010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3]。”其中的顶岗实习最具中国特色,即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培训任务主要由师范大学承担,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计划。国培计划形式新颖、内容具有针对性,可适当缓解当前师资需求的压力,是促进我国在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年以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实习以及教育技术等课程构成。培训内容以专业教育、师德培训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教育实习多为集中式和短期式培训。

1.2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现状20世纪90年代后,澳大利亚教师教育发展迅速,先进的师资培养制度为其提供了坚实保障。澳大利亚的职前教师培养主要由各大学所设的教育学院来承担,教师教育大学化逐渐完成[3]。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采用四年制的单学位形式培养。中学各科教师采用四年制的本科双学位形式培养。教师培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小学教师侧重学科知识面广博,中学教师侧重学科知识专业面窄而精深。联邦政府教育部门、就业和劳资关系部门于2000年正式启动《澳大利亚优质教师计划》(AGQTP),意在提高在职教师专业水平。2011年至2013年,联邦政府支付了22.5百万澳币分层次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关键学科领域的培训[4]。在AGQTP的推动下,“2010~2013年,仅新南威尔士州大约有30万教师参加了读写、计算、科学和职业教育等科目的培训活动[5]”,该项目还为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许多职后发展机会。为实现教师具备全面教育能力的师资培养目标,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学以中小学为实习基地,利用中小学教师对职前教师进行教学指导。职前教师的实践课程分散于各个学期,且各阶段实习内容层次分明,难度逐步加大。如墨尔本大学“一年级安排十五天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教师如何授课;二年级时安排二十天的实习,主要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三年级安排三十天的实习,主要是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四年级先是三周的在校实习,然后是每周两天的教学实习[6]”。基础教育阶段核心学习领域,即外语、艺术、英语、数学、健康与体育、技术、科学、社会与环境教育已经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普遍应用[6],是职前和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参考。在课程设置方面,澳大利亚职前小学教师课程设置门类较多,不分学科培养,切合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职前中学教师培养课程门类较少,分学科培养,符合中学知识性和能力性教学的需求,同时各阶段职前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见习同时进行,且时间较长,目的在于逐步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

谈中国外语教师教育

关于教师教育,最先被界定为教师培训,即teachertraining,教师培训着重培养与提高教师实施教学任务、管理课堂的能力、技巧与技能。这一定义强调的是为教师上岗的便利性与熟练性提供培训。我国大多数职前外语教师的课程属于教师培训,如师范高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方法等课程,为师范生提供的是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其后有学者提出:培训一词更多指向一门手艺、技能,较为功利化,于是另一个更为中立的名词“教师教育”即teachereducation应运而生。这个定义除了强调提高教师的教学与授课技能以外,还需要提升教师学科基础知识,如语言学、文学基础知识、英美概况、应用语言学知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等等学问,这类基础知识的强化有利于教师能够追本溯源,结合课堂教育,提高课堂知识的科学性整合以及更好地指导课堂实践活动。但是,无论是教师培训或者教师教育都意在侧重教师接受各种形式的锻炼提高技能与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被动接收者而非信息提取者。在逐渐认识到主观能动性重要性的同时,教师发展被引领入公众视野,即teacherdevelopment。与此前的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发展重视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渴求自身进步与发展是教师教育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得以提高的内在动因,教师发展也就是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理解教师做决策的本质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教师本人积极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身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身的教学发展。此后,在教师发展的基础上,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总裁Barduhn博士进一步引申,提出了持续专业发展(进修),即Contin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PD),这个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的一块基石,它提倡教师参加长期持续、周期实施、贯穿教育事业的进修计划。

一、国内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教育的基础地位已深入人心。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教育在国内是高潮迭起。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改革呼声,教育学家和学者们不断探索创新型、可持续型教学途径,这更预示着外语教师教育也将吸引社会各阶层的注意。十提倡教育终身化,市区级政府响应号召组织各种教师进修与学习,学生家长从若干年前将学校视为学生的托管机构到今天积极参与学校学生教育工作、家校联系日渐深化。学校更是吸收政府、社区、校本多维意见与建议,竭尽全力提升教师素质。全球化的浪潮为全球文化的传播推波助澜,在国外,学者们在教师教育方向的各种见解很快便可扩散到中国教育界。因此,学术的交相融合与互相探讨已是大势所趋。在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教授总结说:国外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集中关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的问题研究,把培训做成集教、学、研、思、辨、行为一体的教育和发展过程。在教师教育研究方面,全球关注受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欧洲和北美地区,这也是世界上教师教育研究起步较早的地区,典型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常用的教师教育研究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甚至各方交融叠加。典型的方法有:①观察法。这是在一定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实施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或行为等。②反思法。这主要是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自己教学方法的优劣,实现自我改善与提升。③合作法。此方法关注的是师师、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与配合。④任务法。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提倡创新与头脑风暴。⑤行动法。⑥体验法,创设情境、获取感官与情感的第一手体验。⑦研讨法。⑧访谈法。⑨同伴互评法等。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外研究通常是从细节入手,将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操作中的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实践意义较理论意义更大。国内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国内早期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有大量是基于国外理论与实践的评述总结,其中对国内现状的描述以及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研究较少,并没有钻研我国教师教育的本质与如何实施教师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美国外语教师职前培养项目标准述评、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美国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美国外语教师发展趋势、外语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外语教学技能问题讨论、教师教育范式研究、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重视教师教学发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等,针对中国外语教师教育鞭辟入里的研究依旧广受呼吁。

二、中国外语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

中国大约有300多所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此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也设有师范类专业。在百年的师范教育史上,师范高校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若以一言以蔽之,当前中国的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职前教师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外语职前教师教育还面临各种挑战与考验。在英语研究论坛2009年冬季论坛中,程晓堂提出我国外语师范生教育如下几点问题: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力度不够,部分师范院校还存在去师范化倾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并不都是合格的英语教师;职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相脱离;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未接受职前教师教育。在现今中小学中,师范专业毕业与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外语教师并存,也就是意味着,前者在高校接受的系统教育中教育学理论偏重,而后者一般为英语专业(或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硕士研究生专业)毕业,其在高校期间学习的英语基础课程(包括普通语言学、英美文学、语音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英美诗歌、英美小说等)偏多。两类英语教师在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结构方面有差异,这也是英语教师在接受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比如关于英语教师语音方面的问题已被外语教育界屡屡提及,在教育基础较雄厚的地区受外语教师语音影响的问题较小,而语音偏误、发音不准等外语教师语音问题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显著。在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一项关于学生中小学期间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102位被试者中有89位大一学生选择“未系统接受过语音教学”,更多被试者还陈述当地的英语高考项目中不包含听力与口语测试(或听力与口语测试不计入总分),这也是语音不被关注的一个原因。但究其根本,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足以进行英语分支学科的教学还有待考究。

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方向一系列的研究导向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的误区。夏纪海教授曾提及,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呈如下态势:①重语言研究,轻教学研究,错误地认为教师具备的学科知识越多越深刻,越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自然而然将重心偏移到学术研究而非师范研究上。②重学科的理论研究,轻课堂的应用研究。这导致师范毕业生进入中小学课堂只对理论夸夸其谈,难以与课堂实际相结合,理论只能浮于空谈。③重研究者为中心,轻教师为中心的研究,这是重学术轻师范的必然结果。④重国外方法推介,轻国情研讨,这源于我国研究教师教育起步较晚,只能在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只是目前还处在探索与研究交接端口。⑤重教师语言水平的提高,轻教师教语言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外语教师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比肩接踵,不成比例的时间精力导致教师发展的不均衡。⑥重听讲轻参与,教师教育的方法沿袭传统的说教式讲座,未关注教师的实际课堂实施,参与式体验仍需加强。⑦重宏观整体改革模式,轻微观个性化培养。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教育行业对教师需求量大,因此教师培训教育通常也是“粗放式”发展,很难甚至无法关注教师的个性,实现因“师”施教。

三、向国外“拿来”什么

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起步较晚,这便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不少国际上前人的优秀成果,与我国实际加以联系。这样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已经着手。但是,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本质与如何实施教师教育的有效手段的研究仍旧为数不多,我国的教师教育停留在广泛讨论、总结、概述、翻译著作等方面,缺少的是国外学者“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宗旨,善于发现教师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从问题本身出发,阐释现象缘由,结合理论解释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是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还欠缺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