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孝道歌词

中华孝道歌词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歌唱孝道 促养成教育

[摘 要]因地制宜,把山歌与孝道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山歌为载体,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通过山歌的创编,对孝经进行解读,以多种形式展开孝道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山歌;孝道;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84-02

我校申请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A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素养》的深层次研究――《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研究》。我们依托我校是“山歌、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优势,以山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歌唱孝道,意义深远

1.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孝”是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在《论语》和《孝经》等书中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一直是炎黄子孙尊崇笃行的美德,被视为为人处事品格的具体体现,是不可缺少的立身之本。《孝经》中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孝行,是德行的根本。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于今天来说,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知之甚少,出现了许多人格上的偏差,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对家庭长辈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对弱势群体更是漠不关心。 “传统孝道教育的缺失是孩子产生种种偏差心理的源头”,不少专家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社会和家长都呼唤孝道的回归,而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却缺少系统的孝道教育。将孝道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有其时代的必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我们选择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其目的也正基于此。

全文阅读

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考论

[摘要]《古今类序诗苑》是唐人操诗歌专门之选的最早总集之一,因从未有过具体研究,故在梳理南朝及初唐诗总集的基础上,从编纂目的、体例、时间、集名等方面入手,以廓清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是为续刘孝绰《诗》,慧净《诗英华》是再选《古今类序诗苑》及《诗苑》与萧统《诗苑英华》的关系。

[关键词]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续书

[分类号]G254

1 南朝至初唐的诗歌总集及问题的提出

《史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三千余篇”当是《诗三百》编定前的累积,且有过编订。《隋书・经籍志》(下称《隋志》)说由鲁太师挚“次而录之”;孔子据此删成《诗三百》。换言之,《诗三百》是从鲁太师的纂集中再选而成,实乃后世再选本之滥觞。迨及南朝,诗歌专门之选集出现第一个高潮。《隋志》著录有谢灵运《诗集》、《诗集钞》、《诗英》,萧统《古今诗苑英华》,徐陵《玉台新咏》,《青溪诗》等;其原注记载已佚总集有张敷、袁淑补谢灵运《诗集》,颜峻《诗集》,萧统《文章英华》等;共著录和注记此期编纂的诗歌总集七十余部,集中于陈代前。考两《唐志》、《崇文总目》、《玉海》等,初唐再现选集诗歌的高潮,如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郭瑜《古今诗类聚》,释慧净《诗英华》,释玄鉴《续古今诗集》等;仅纂于唐高宗前的诗歌总集就有二十余部。

以上总集归类:①大全集式总集,如谢灵运《诗集》。钟嵘《诗品》:“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可知谢氏《诗集》在于广收博采。②据自编或他编总集再选的英华集,如谢灵运《诗英》。《隋志》著录谢氏《诗集》后即著录《诗集钞》、《诗英》,可知其乃谢客据自编《诗集》再选。王立群认为:“南朝总集编纂多据前贤总集再编”。如《隋志》著录刘义庆《集林》、孔逭《文苑》后即著录佚名《集林钞》、《文苑钞》,此二集当为无名氏据刘、孔所编总集再选。揆之《隋志》体例,可知“诗英华”之类乃编者据自编或他编总集再选。③类聚总集,如《玉台新咏》、《古今诗类聚》。《玉台新咏序》:“(于是)撰录艳歌,凡为十卷”。此为专门类聚艳诗。《古今诗类聚》,新旧《唐志》等著录,参《艺文类聚》“以类相从”体例,或为分类聚诗的通代诗歌总集。④燕会唱和诗集,如《青溪诗》。《隋志》注云“齐燕会作”,即南齐时宴聚、文会的唱和诗集。⑤续纂总集,如《续古今诗集》。这类续书有如孔宁续《文章流别集》的《续文章流别》,释道宣续《弘明集》的《广弘明集》,李康成续《玉台新咏》的《玉台后集》。僧佑自序《弘明集》按“类聚区分”编录,《郡斋读书志》:“(道宣)因采辑自古文章,下逮齐隋发明其道者,以广僧佑之书,分……统归等十门”。《广弘明集》亦是以类聚区分体例纂而续之。《文献通考》“《玉台后集》”条引晁氏曰:“唐李康成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玉台后集》旨在续《玉台新咏》。从现存资料看,续集大都在时间、体例、内容诸方面与前集衔接,主要是广采别集,集名一般保留有前集的关键字眼。

据新旧《唐志》,在唐人操诗歌专门之选的总集中,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应是比较早的一部,其再选菁华本即慧净据此删选而成的《诗英华》,它们对初唐诗坛及当时南北文风的融合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可惜都已佚失。问题因此产生,可能是前人误解《续高僧传・释慧净传》所引刘孝孙《沙门慧净(诗英华)序》(下称刘《序》)之意,造成了认识上的一些差距。不仅如此,这种误解信息的递相因袭还使其与刘孝绰《诗苑》、萧统《诗苑英华》之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因此,辨析此二集的集名、成书时间、类型、体例及其本末关系,厘清刘孝绰《诗苑》、萧统《诗苑英华》何为唐代续集所本,探讨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的编纂情况等,就成了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2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的编纂概况

刘孝孙所纂总集最早见于《旧唐书・褚亮传》附《刘孝孙传》(下称《刘传》):“(孝孙)尝采历代文集,为王撰《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此集是采历代别集而成。据《全唐文》所录刘《序》:“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可知《古今类序诗苑》是为续《诗苑》,属上述第五类总集。“序”疑作“续”,“类续”即类聚区分、纂而续焉。《古今类序诗苑》原本或作《续(诗苑)》,亦未可知。旧《唐志》著录为“《古今类序诗苑》三十卷”,比《刘传》所载少十卷。新《唐志》著录为“《占今类聚诗苑》三十卷”,“序”被改作“聚”。《玉海》卷五九“梁古今诗苑英华”条:“刘孝孙《古今类聚诗苑》三十卷。”注曰:“旧史四十卷”。所据为两《唐书》,集名则沿袭新《唐志》。《全唐诗》有刘孝孙小传,但称其“撰《古今诗苑》四十卷”,集名无“类序”二字,或另有所本。

全文阅读

刘孝扬:用心诠释音乐的灵魂

笔尖在纸上轻书流转,一个个音符便如百鸟一样从五线谱上飞出,谱写出灵动欢乐的乐章。灯光渐亮,舞台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音乐响起,他总能抓住音乐的灵魂,以他不拘一格的指挥方式,感染和吸引在场的每一位人。伴随旋律,激昂时如巨浪击打礁石,舒缓时如花香拂过鼻尖,指挥动作或铿锵有力,或轻柔徐缓,时而随乐舞动,时而互动观众……他一生以音乐为伴,改编合唱曲、指挥合唱,用心在倾听每一首歌曲的灵魂。他就是资深的合唱指挥家――刘孝扬先生。

音乐 源自心底的热爱

音乐,已成为刘孝扬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着音乐梦,音乐给了他快乐、活力、成就、激情……音乐是他的一切,而他的一切都是源自心底对音乐的热爱。

刘孝扬先生祖籍福建福州,从祖父辈起便漂泊海外,他是第三代华侨,祖父曾是名基督教传教士,担任新加坡福灵堂的第二任牧师。教堂音乐旋律简单、合唱的和声编配声效和谐,而且极具渗透性,这给了刘孝扬先生很好的音乐启蒙,他从小在教堂音乐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小有天赋的他从小就展露出了较好的节奏感和听觉,还自学了吉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他爱上了音乐,开始走上了音乐道路。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建国前期,满怀对故乡的深情,侨居海外的刘孝扬先生回到了祖国,在福州和北京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北京求学期间满怀对音乐的热爱,他参加了一些业馀合唱团,在练习中,他意识到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还很薄弱,单靠兴趣和一点点自学的知识根本不能在音乐社团里长存,他开始筹划着去专业学校学习与深造。

1952年,刘孝扬先生考入了c阳东北音专作曲系(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的後裔,c阳音乐学院的前身),大学期间,他最早选择了作曲系,学习了乐理、和声、复调等科目,打下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其後,声乐系的声乐老师发掘他的嗓音是不可多得的男中音,又鼓励他转向了声乐系发展,直到1955年顺利毕业。

在音乐的世界里,刘孝扬先生一直积极活跃,在大学里他就组织过群众合唱队,其音乐才华大大展现。当时国内没有专门的指挥专业,只是派少数人出国深造,後来才设此专业,请的是前苏联专家授课,刘孝扬先生通过自己努力,把握住了机会,1955年进入北京中央乐团合唱指挥研究班,师承前苏联合唱指挥专家杜马舍夫先生,同时还兼任中央乐团合唱团男低音声部歌手,K随团出国演出。他渐渐发现了合唱与指挥的魅力,特别是1955年,他参加的中央乐团男声小合唱获得了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金奖,更加深了他对合唱事业的信心与热爱。

刘孝扬先生选择了留校任教,主持c阳音乐学院指挥专业,将自己的音乐的热爱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感染和影响到更多人,桃李满天下。任教期间他专心於培养专业指挥人才和指挥学院的合唱队、管弦乐队、民族乐队的演出活动,同时指挥过多个专业合唱团,先後培养出中国人民总政军乐团国家一级指挥李美珠、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指挥刘云厚、辽宁歌剧院国家一级指挥史建南、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指挥贾宝林等优秀音乐家。生活中,他还深入基层辅导多个业N合唱团,传递音乐带来的快乐。

全文阅读

从北大校长跪母拜寿谈起

北大校长周其凤从创作歌词《化学之歌》,到为母亲庆生跪拜,再到创作《妈妈的油茶果》歌词,一时间名声大噪,被众多的媒体推向风口浪尖。尤其是他跪母拜寿,更是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12年7月14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省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的家里,在为90岁的母亲吴美华举办的寿宴上,跪拜感恩。“娘说,儿啊,读书时家里穷,让你受苦了。儿说,您80岁生日我工作忙,没回家,对不起……”“到了祝寿的时候,周其凤动情地跪在母亲的面前,紧抱着母亲,母子两人抱头流泪,足足有10分钟,这感人的场面看得当场很多人落泪……”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村支书周极端说起当时的场面,他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次周其凤回家祝寿,在当地业已传为美谈,很多家长们都拿这件事来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

周其凤拜寿跪母,有的人认为是故意作秀,不值得连篇累牍的宣扬;有的人认为作为人子,运用最原始的礼仪去跪拜生他(她)养他(她)的母亲,以此来感谢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尊崇孝道、传承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字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呵护着他(她);孩子长大时,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着父母。“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亲情。

我认为身为人子,无论你长大后做多大的官、拥有多少的财富,在父母面前你仍然是个孩子,是父母永远的牵挂。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世界上最为圣洁、最为伟大的情感!有着“孝官”之称的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有首题为《为善乐》的诗歌:“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当先。

古今多少事,教人结善缘,

善者有善报,恶者以恶还;

全文阅读

《周公之琴舞?孝享》篇研究

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周公之琴舞》篇中存周公所作歌诗一篇,依其内容及《诗经》命篇惯例可名为《孝享》。《清华简》的抄写者选择以“周公之琴舞”而非“周公之颂诗”为篇题,反映了先秦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显现了《诗经》传承史上某些演变之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周公之琴舞》中明确指出《孝享》篇的作者为周公,为周公制礼作乐的说法提供了新的文献支撑,可证周公不仅为周代礼乐制度建立之整体规划者,亦为周代礼乐文化的践行者。

关键词: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颂诗;九絉(卒);孝享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7—0148—05

《周公之琴舞》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的一篇。其文曰:“周公作多士敬(儆)怭(毖),琴舞九絉(卒)。元内(纳)启曰:无悔享君,罔坠亓(其)考(孝),亯(享)隹(惟)慆帀,考(孝)隹(惟)型帀。成王作敬(儆)怭(毖),琴舞九絉(卒)。(下略)”①

由上述引文可知,《周公之琴舞》篇包括周公所作“琴舞九絉(卒)”及成王所作“琴舞九絉(卒)”。其中,前一部分即周公所作“琴舞九絉(卒)”应是狭义的“周公之琴舞”。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

一、“琴舞”释名

“周公之琴舞”的篇题值得玩味。简文的抄写者使用“周公之琴舞”而非“成王之琴舞”作为篇题,直接原因可能是“周公之琴舞”排列在前,但这种排列也反映了抄写者的某种选择。

全文阅读

刘一桢 情真意厚歌声飘

“公益民歌手”刘一祯,朴实、大方、亲和,舞台上她像天使般为人们送来凉爽和清新,她行云流水般的演唱技巧、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健康向上的艺术品德奠定了她的口碑和掌声。

身体力行倡环保

生命需要绿色的背景。刘一祯由衷的感慨环保的重要,并真心向中国的每个公民推崇这种绿色的生态理念。由著名曲作家孟庆云、词作家张名河联手为她打造的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倡导环保、保护水资源――《长江源》,就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唤起了人们身为华夏子孙的豪情。

有媒体称,刘一祯是演唱中国绿色歌曲的第一人。她常向人说:“人类需要绿色,音乐也需要绿色。让我们用爱心筑起一道绿色长城,用真情去呼唤绿色时代早日到来吧。”

德艺双馨香的辣妹子

三湘大地的钟灵毓秀给了刘一祯这个湘妹子秀美的容貌和清亮的歌喉,绿色军营的庄严肃穆更让她有了军人的铮铮铁骨。

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刘一祯形成了大气、简约、主流的演唱风格,在歌坛上独树一帜。凭着自己精深的艺术造诣和表现力,刘一祯被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誉为“天籁之音”。她对艺术追求精益求精,演唱时情真意厚,音质清丽纯美,音色丰富,高亢嘹亮,穿透力强。她的歌声不仅脍炙人口,更得到了音乐界专家、舆论媒体给予的无数赞誉,是中国民歌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之一。

自2004年开始,刘一祯连续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随国家及部队演出团体出访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地区演出,并多次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经常深入基层部队慰问演出,参加各地卫视的各种大型文艺晚会,刘一祯把她甜美的歌声和独特的音乐魅力传递给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赢得了基层官兵、普通观众和各界媒体的喜爱和好评。

全文阅读

歌曲《常回家看看》之语用分析

摘要:在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一曲朴实无华的《常回家看看》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不久便红遍全国。这首歌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运用语用预设、语境及关联原则等语用学理论,尝试揭示这首歌为何在新时期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感召力。同时,本文也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守孝道的行为进行了善意地批评和规劝,并指出家庭和谐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语用预设;语境;关联;孝道;和谐社会

在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引起无数人的关注,瞬间传遍大街小巷,风靡大江南北。它以最朴素的语言倾诉着人间至纯至真的情感,寄托着普天下所有父母和儿女的心愿。它使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营造出一幅温馨甜美的日常生活画面:天伦之乐、全家团圆、满屋平安。但这一简单朴实的歌曲,却一时风靡大江南北,争相传唱于大街小巷。它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并迅速传播开来,是由于虽然素朴,却能直击人心,从而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本文尝试运用语用预设、语境和关联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揭示阐发这首歌为何在新时期给人的心灵的带来巨大感召力。

一、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问题的出现为语言学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预设也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主要研究歌曲中的语用预设。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的说法:第一种理解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从这种观点出发,每当说话人在一定语境中使用一句话语进行交际时,他对语境总是持有某些设想;第二种理解把语用预设看作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Jackendoff 认为语用预设是用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句中的知识。简单来说,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

在歌曲《常回家看看》中,歌名就包含很多语用预设,比如,谁要回家?回家去干什么?什么时间回家?怎样回家?为什么要回家?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在歌词中,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明确的解释,但作为听众,特别是中国听众,能够很容易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这就主要归功于歌词和听众之间拥有共同的背景知识,也就是两者之间建立了共同的语用预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家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占据了无上的地位,它是人们得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在当代,每当春节,就会有无数游子踏上回家的路途,春运的巨大压力从侧面也说明了家、回家和亲人团圆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哪怕在火车站等上一周也磨灭不了他们回家的念想,因为他们知道,亲人在等着自己的归来。与此同时,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的了巨大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去打工。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80后年轻人也加入打工者的队伍,由于他们独生子女的身份,长辈们更是疼爱有加,更是希望孩子能在传统节日回到自己身边,陪着自己,和自己聊聊天,排遣内心孤独。同时,离家在外的艰辛生活也使得这些游子们内心深处荡起回家寻求精神蕴藉的需求。

根据这些语用预设,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上文提及的几个问题。歌曲希望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在物质的上供养父母,更要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乌鸦尚有反哺之举,何况人乎?有了这一共同预设,我们就会对歌词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体会父母盼望子女回家的热切愿望,也能够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老年人听完此曲会热眶盈泪,为什么子女们在过年过节听到此曲会心神不安,产生强烈的回家欲望。

二、语境理论

全文阅读

情感传递 爱心接力 道德升华

摘要:2013年我校开展了12次《道德讲堂》宣讲活动,每次宣讲活动都围绕“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八个环节展开,使我校师生不断接受道德洗礼,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新平台,也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道德讲堂;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23-01

2013年我校分别以“树立仁爱之心”、“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做人要讲诚信”、“做一个会感恩的人”、“做一个勤学之人”、“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等为主题开展了12次《道德讲堂》宣讲活动,每次宣讲活动都围绕“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八个环节展开,使我校师生不断接受道德洗礼,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新平台,也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作为学校《道德讲堂》的主持人,从《道德讲堂》的教学设计、素材的搜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开展、材料的整理、课后的记录及反思,都是亲力亲为付出了许多劳动,这就让我更加坚信在这片具有五千年历史的道德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道德讲堂》是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韵味无穷的奇葩,更是"情感传递、爱心接力、道德升华"的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之一。静下心来慢慢回味这十几次《道德讲堂》宣讲活动的开展经过,我就像是如数家珍一般记忆犹新。

2013年11月28日是星期四即感恩节,我主持了一次以"做一个孝顺的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这是有意安排在感恩节开展的,因为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中,感恩与慈孝文化是感天动地的,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在这个时间开展这个活动可以让参与的师生感受到慈孝力量的伟大。尤其是 “唱道德歌曲”和“学道德模范”这两个环节更是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在“唱道德歌曲”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共同唱响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因为我校是卫生学校,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是啊!人这一生要感恩的,要感谢的实在是太多了。首先,要感谢父母,然后要感谢老师,还要感谢那些抗日英雄和其他为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甚至牺牲的人们,同时还要感谢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最后还要感恩社会。所以,人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健全的情感,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并最终做到感恩。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但这个时候歌声是那样的嘹亮、那样的具有感染力……突然间,音乐与歌声嘎然而止,穿着一身护士服的同学们整整齐齐的站在教室里感受着道德力量的伟大,久久不愿坐下。

接下来到了"学道德模范"这个环节。首先,利用抛砖引玉之法先让同学们观看古代《结草报恩》的视频故事,教导他们要学习故事里那位老者知恩图报的精神,以报答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学习做一个会感恩的人。然后,引出当今社会第四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吴林香,女,汉族,14岁,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2013年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最后,同学们都没有想到她今年才14岁,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已经很久了,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双双残疾和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大”家。“这都是天意,既然让我来到你身边,我就要服侍你一辈子。”[1]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用微笑和坚强面对不幸,她的坚强已令许多人动容,尤其是那句“因为她坚信,自己的努力、坚强,还有微笑,远在天堂的妈妈一定能够看到”更是让人感动……

全文阅读

学生道德讲堂主持词

主持词一般由开场白、中间部分与结束语组成。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学生道德讲堂主持词,仅供参考。

学生道德讲堂主持词(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朱庄子小学六年级的道德讲堂!我们的道德讲堂讲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这些身边人,身边事能洗涤心灵,感悟道德,实践道德,从而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 这也是我们开设道德讲堂的宗旨。

这节道德讲堂主题是------《百善孝为先》。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做人的责任,是立身的根本,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我们今天道德讲堂一共有这样六个环节: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悟、诵一段经典、送一份吉祥、做一个承诺七个环节。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唱一首歌曲.

一、唱一首歌曲

请全体同学一起演唱《公民道德歌》。

二、看一部短片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设计方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论文联盟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