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志愿者活动感想

志愿者活动感想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想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有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落实《关于组织开展xxx学院2011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xxx学院大学生支教培训服务团在抚州市东乡县洋桥殿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团在该过程中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服务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推进江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我团志愿者在三位带队老师的领导下,我们以义务支教为重心,开展电器维修、政策宣讲、社会调研等各种服务项目,引导所有志愿者一起“与伟大祖国共奋进,为中原崛起先青春”。我团由本校的26名学生组成,有喜欢街舞的,有擅长音乐的,*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在学院团委的统一安排,在李老师和郭老师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机电系精挑细选的几名队员来到街道上摆摊,开展了家电义务维修,宣传讲解电器维护基本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刚到村头,便看到村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人们对义务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活动开展过程当中,队员们真正发挥了维修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在闷热的太阳底下积极为群众进行家电维修。维修时不懂的地方就互相询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直至把问题给解决为止。

拿到维修点来的有电风扇、影碟机、收录机、电磁炉、电饭锅等。东西多,队员们拿出维修本能,本着求实、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条不紊地在现场除尘和维修,耐心地解答村民的询问,并传授一些维护电器的基本知识。随后,志愿者们还为乡亲们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家电维修知识,鼓励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科普知识,自行处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使乡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艰苦努力,志愿者们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地为乡亲们修理了电视机、洗衣机、收音机、vcd、电风扇、日光灯等各类电器,接受群众咨询多达100多人次。比较大的家用电器,别人不方便拿来的,队员们就上门服务,尽量解决每一个群众的问题。这两天的工作量十分的繁重,在此期间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在工作中,我们都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尝试着应用一些实用的技巧去解决问题。同时,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次的三下乡活动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走进农村开展活动,在我的人生里,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脚印。走上讲台为山村的孩子支教,在拼凑的课桌上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我体会的是在城市生活,学习永远都只是“知道”的东西。

短短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虽然路途遥远,虽然烈日炎炎,虽然住宿条件恶劣,但我的心里依旧还是很充实的,尤其是见到那一位位拿着作业本的小学生、那一位位用微笑回应我们的朴实农民。从他们那信任的眼神和开心的微笑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与荣耀。能参加这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深感荣幸。这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农村的生活,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更重要是我们了解了农民生活的辛酸,还让我们所有的志愿者体会到了团队的精神。点点的小事,都能体现我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体谅,帮助和支持。也认识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中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推动力。今后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社会的明天献出自己一份力,一切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我们离开了胧脚、离开了胧脚人民,我们带走的是农民的纯朴、善良、真诚;带走的是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问题的思考。我要感谢此次“三下乡”的整个过程,它使我感触到纯朴的做人道路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以及坚强不息的生存理念;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使我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了更深、更细的认识。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研究

【摘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之中,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在很多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一些客观限制,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着参与目的不明确、价值认同感不强、思想和行为的不一致等问题。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亟需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来规范他们的志愿服务行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志愿者既有正面影响,也存在不足和失当,这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自身主观因素和大学生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误两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情况下,进行矫正、创新,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 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服务活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58-01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是一支具有高涨热情和一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队伍。但是大学生志愿者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以及自身其他的主观原因,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其自身的专业性等独特优势,可以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志愿者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成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不仅注重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还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志愿者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二是注重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志愿者影响现状

1.参与目的不明确

全文阅读

高校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其次分析了高校志愿者活动与当代大学学生思想教育的密切关系,说明了高校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如何通过志愿者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志愿者活动的内涵

“志愿者”指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和自己的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1】。

志愿者行为本质是在主体自我选择基础上的利他行为,具有民间性、自治性、独立性的特点。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高校中开展志愿者活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志愿者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归宿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基础,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前沿,通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与志愿者精神有着广泛的契合,志愿者活动是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也在丰富、补充和完善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2】。

1、志愿者活动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论认知,仅仅通过书本和教导所传授的思想政治内容仅仅浮于表面,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效的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其次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思的磨练,只有经得过磨练、耐得过考验的人才能使个人思想意思逐步走向成熟,实践是对个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打磨和萃取;第三坚持参与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规范持续的志愿者活动能够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逐步规范个人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在志愿者活动中,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的优良品格【3】。

全文阅读

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论文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通性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精神的合目的性。“立德树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更反映了人类本具的道德良知。通过志愿活动加深对志愿精神的体悟,能够唤醒人们内心存有的崇德向善的能量,使人们逐步摆脱物欲的枷锁、回归社会道德成为可能。事实上,志愿精神不仅承续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和行善积德、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且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相呼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在志愿服务中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社会思想道德内涵认知、认同与践行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倡扬志愿精神是相融相通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应逐步引导中学生在体验“我奉献、我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道德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中,逐渐体会到志愿服务实践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体验的碰撞,学生必然会激起强大而持续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性。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促进、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规范的总和,其标准是善与恶,其维持手段则依赖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属于思想道德调节的范围。实际上,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精神境界相关联。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甚至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检验、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教育,更要注重践行落实。志愿服务正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实践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考察个人和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广为赞誉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业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事实上,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既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也践行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体味道德与精神的力量,不断感受成长的乐趣,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赖于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逐步落实与显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检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志愿者的自信心与满足感,能够使其真正体会思想道德的价值魅力所在,既可以纠正错误的观念,又能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基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互动促进的正向关系,可以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并用志愿服务活动检验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寓道德教育于实践的活动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在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是践行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宣传与培育中有意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与精神。不仅如此,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中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信仰和使命,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是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担当与奉献。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志愿文化的建立和志愿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有助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对志愿活动的信心与归属感,在奉献社会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在志愿服务培训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培训是志愿者参与服务之前的关键环节,也是志愿组织有效运作的必要步骤。志愿服务在项目建设或者团队建设中,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尤为重要。要想使项目顺利进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思想、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及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能疏导学生志愿者彼此间的隔阂,使团队内部更加团结并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时,应该告知他们尽量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的服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志愿者之间或与组织负责人之间出现某些误会或矛盾,涉及的志愿者往往会采取退出志愿服务活动,甚至脱离志愿服务组织。因此,教育学生志愿者端正志愿服务理念、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不可缺失。被培训人员应该知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并不是为志愿者或者组织负责人服务的。此外,在志愿者服务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不被尊重、冷落甚至嘲笑等现象,因而在培训中也应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志愿者受挫的心理准备,端正奉献心态,确立正确服务行为,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养成奉献爱心的自觉与习惯。事实上,志愿者用爱心、热心、耐心传递爱心,在给服务对象解除困境、带去快乐的同时,同样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在宣传、培训和交流中,只有让学生对志愿精神在思想上认同,达到心灵上契合和感情上交融,才能真正激发志愿者持久的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通过体验和实践,做一个崇德向善的人。

3.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志愿者积极思考,诸如,“参与志愿服务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从事此项志愿活动的社会意义”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参与志愿服务的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心无挂碍地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事实上,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或许不算难,但是若能一直坚持愿意做志愿者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勇气、毅力和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中遇到诸多的挫折和困难,教师若能及时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指导,就不会使学生志愿者出现消极情绪。这些思想道德工作的投入往往会及时有效化解不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

全文阅读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

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即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将社会的优秀传统道德与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通过志愿服务的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志愿服务将大学生的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增强了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志愿精神所提倡的“进步”思想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

志愿服务的凝聚力,是指志愿服务对广大志愿者具有吸引力,进而对整个民族具有向心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契约精神,将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生集中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依靠为大众奉献的精神和共同进步的理想,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群众意识,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通过帮扶需要帮扶的群体,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和“失位”,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巨大向心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产生外部的激励,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志气高昂的进取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来源于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满足程度,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更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高层次需要是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不断激励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优秀志愿者及其先进事迹的表彰和宣传,以优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激发和呵护大学生努力发奋、不断进取的上进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帮助别人而不断努力。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

全文阅读

志愿服务在90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该研究对150名志愿服务类社团的成员展开调研,并对已毕业的志愿者进行跟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0后的高职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强烈、动机单纯、认识正确,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解决90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在责任心培养、沟通能力提高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关键词:90后高职生;志愿服务;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09-03

一个大学生想要成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外,沟通能力、耐挫力、责任心等基本素质也是影响成才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热议的“90后”大学生成为全国各高校的主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更大。为此,本文从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动机、收获提高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影响高职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90后”是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代人。在当今社会主流观念里,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另类的、叛逆的,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

1.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90后”的成长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网络普及,学习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根据我们的调研,9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知识面的迅速扩展使他们对自己中充满信心,敢于挑战权威,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的个性过于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全文阅读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摘 要: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对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也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建立,使得人们能够对校园文化构建中志愿服务精神起到的作用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素养教育。

关键词:校园文化;志愿服务;文明精神;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57-01

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以自愿为前提下,贡献个人时间、物资、能力并不以此为获取物质薪酬,全心全意为社会献出自我爱心的援助精神,“友爱、进步、互助、奉献”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理念。而校园文化,则是针对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由校园的主要构建者,既全体师生所创建的一种氛围和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的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于师生思想品德的加强、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强调,即提高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对此,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生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推进作用。

一、师生可以在志愿服务精神弘扬中完善自我

(一)志愿服务实践能够体现校园文化道德教育成果

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能够以助人为乐的精神为自我精神教育,在集体活动中相互熏陶,从个人意识的高度上升到集体高度。体能和善良的付出,收获了思想境界的提升。“生活处处给人们以教育”的谚语告诉我们,不要错过生活中每次能够提升自我的机会。公民道德的教育,是志愿活动的中心思想,让师生群体在这样一种“教育氛围”中,通过志愿活动提升道德素养。

(二)从志愿者服务中,定位自身精神价值

全文阅读

论志愿者角色认同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志愿者活动热度的不断升温,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群团组织等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志愿者活动的扶持力度,并将其与志愿者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的某些环节相糅合,实施“学习锻炼,专业提升,服务社会,和谐共建”等志愿者活动计划和方案,在促进志愿者在服务社群中成长、成才的同时,提升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水平。实践中,面对种类纷繁、内容多样的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规范志愿者活动,对建立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活动积极影响力,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和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志愿者; 志愿者活动; 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61-02

志愿者活动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社会活动,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被不断弘扬。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精神文明与其同步发展,社会对公益关注度正不断提升,志愿者组织自身主动地在组织内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并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组织体系,创建打造自己的公益品牌。对个体而言,志愿者活动能够促使个体感悟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完美人生目标,达到教育个体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对社会而言,能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社群,给他们以希望、温暖、动力和帮助,以扩大、提高公众社会参与度,促进和谐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理解的志愿者活动往往就是志愿者利用自身所学和能力水平,简单地向受助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行为,而忽略了志愿者活动精神提出的互助,“助人自助”,即通过长期地提供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使志愿者认识到教会受助者技能并从心灵上去慰藉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关爱。“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志愿者活动形成广泛信任度的社会心态”才是志愿者寻求的最高价值。

一、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不良现状

(一)运动放羊式的志愿者活动。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群志愿者一窝蜂地做同一个公益活动,又是拉条幅,又是喊口号,这种服务重形象,轻实效,一阵风过后,就没有了下文。这种志愿者活动往往没理念,没计划,没培训,仅仅是为了志愿者活动而志愿者活动,因此志愿者活动普遍表现出参与度不高,呈现走马观花,稀稀拉拉的状态。志愿者组织间联系不够,没有统一的协调工作机制,各做各的项目或活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得志愿者活动组织发展的脚步稍有停滞。

另外,还有来自外界的质疑和社会条例的约束,对非专门时期志愿者活动的限制。如在某地举办的“爱心包裹”活动期间,由于相关的批条审查工作程序繁琐,指导活动进行时也没有拿到外宣推广的批准,这就导致此次活动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志愿者们在外宣推广期间会遭到城管的驱逐,志愿者活动组织和志愿者的权利难以得到保护。

全文阅读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实践性的价值观,要真正的为大学生所认同和践行,就需要有良好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实践载体。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通过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六进”志愿服务活动为例,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的内在统一关系,并从实际角度提出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培育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自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在对青年大学生的各种讲话中都提出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大规模群众道德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一、义乌工商学院志愿服务活动情况

自1999年独立办学以来,志愿者工作就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以走进展会为核心,以走进市场、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为辅的“六进”志愿者校园文化品牌,其中展会志愿服务更充分体现了学校大学生志愿者与市场共舞、与义乌发展共生共荣的特色。2001年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以来,展会志愿者人数从原来每年的几十人,上百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每年,学校都组织近1500余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文博会、旅博会、电商会、进口商品展、义博会、森博会等六大展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

(一)在活动组织方面,实施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建设和规范管理,学院逐步形成志愿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学院设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下设各二级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实行总站统一管理,各小分队在一定限度范围内进行二级管理的体制。制订了严格规范的《义乌工商学院青年志愿者管理条例》,包括严格的注册登记、选拔等进入制度,也建立了“黑名单”、辞退、申退等退出制度。通过优秀志愿者评比、十佳志愿者评比等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志愿者评优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学院的志愿者工作。

全文阅读

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志愿服务德育实效的措施

摘要: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存在的内容陈旧、效果短暂、流于形式、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其原因可概括为共青团在思想引领方面的德育功能未能发挥到位。通过深化志愿服务德育主题,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和拓展志愿服务协同育人平台等措施,可有效强化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意义,提高高校基层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实效。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德育;志愿服

上世纪60年代号召开展“学雷锋”活动,拉开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序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高校共青团在志愿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打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助孤助残志愿服务、防治艾滋病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型体育竞赛志愿者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在耀眼的光环之下,高校的志愿服务体系中依然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特别体现在基层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实效性不高这方面。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具有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提高其德育实效性,对加速高校团建工作的发展和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基层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1.团员青年缺乏广泛参与积极性。许多基层团组织往往将志愿服务活动看作校方布置的任务,缺乏起码的积极性。团员青年未能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对培养其甘于奉献、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和增强班集体荣誉感的德育功能,存在着“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被活动”现象。许多班级团支部在志愿服务活动前期组织工作阶段,仅有团支书和少数班委成员参与了商讨和策划过程,其他同学都抱着滥竽充数或是“打酱油”的心态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干脆以种种借口缺席活动,消减了班级整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士气。

2.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高校每遇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都会由校团委牵头对志愿者进行严格选拔和详细指导,若有需要还会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而在全体团员青年都能参与的基层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中,往往得不到如此精细的指导,慰问敬老院老人、孤儿院孤儿和清洁周边环境等传统的活动形式往往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传统的活动形式无疑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有力载体,固然需要保留与发扬,但若开展次数过于频繁,一方面严重影响团员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对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常规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3.活动内涵缺乏深度。基层团组织的团员青年们容易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理解为仅仅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发扬,所以在确定志愿服务活动主题时,常常只从“奉献”这一角度出发,活动的形式也多为简单的脑力劳动甚至是纯体力劳动。事实上,志愿服务的意义远不止发扬奉献精神。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拥有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志愿服务中能够结合自身所处岗位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同时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事实却是鲜有基层团组织在策划活动内涵时能够涵盖到这些方面,与校团委及更高级别的团组织在活动设计的目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