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传统植物营养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1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不足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陆景陵和胡霭堂等人编写的《植物营养学》(上、下册),共21章学习内容。目前,我校农学专业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为总学时数54学时(36学时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在短短的36学时中完成21章的理论学习内容,使得课程内容大大缩减,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性成果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在节水节肥、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实验教学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入和验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大批植物营养应用性人才奠定基础。而我校的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仅开设18学时,且大多数实验都为验证性实验,只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植物营养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讲授知识。面对丰富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忙于照抄幻灯片上的内容,对知识缺乏充分的思考,无法对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不宽
目前,植物营养的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课本内容上,都是课本上现有的知识和概念,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而讲课中少有提及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面狭窄。
2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摘 要: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专门人才,《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该文从优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科实用性和新颖性,夯实并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互动式课堂讨论和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多指标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考核,使考核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学生水平和社会实际需要等3个方面论述了对《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97-02
高校《植物营养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肥料的种类、性质、施用等[1,2],要求学生在对植物营养学科有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肥达到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实现增产、增质和培肥地力的目的。《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实际密切联系,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核心骨干课程,目前四川农业大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还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每年修读人数接近300人,影响面较大。
四川农业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设《植物营养学》(《农业化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考试形式较单一等问题。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农林院校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提高《植物营养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对该课程采取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优化教学内容
1.1 拓展学科知识领域 将学科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纳入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其学术视野,也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中,介绍了2014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的研究论文《Producing more grain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s》[3]。该文报道了课题组通过5年时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布设的大样本的田间实证结果,发现采取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可使小麦、水稻、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8.9t/hm2、8.5t/hm2、14.2t/hm2,实现了97%~99%的最高产量,同时大幅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环境代价,从而实现增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通过以上论文的介绍,使学生对于化肥合理施用对粮食安全、保障环境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2 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 《植物营养学》是《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的后续课程,其内容与前两门课程虽有衔接但其着重点却大不相同,在目前学时有限的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突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经与相关任课老师沟通后,本门课程主要调整了以下理论课教学内容:(1)各必需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吸收和同化途径、失调的症状等调整至相关肥料之前讲授,让学生从元素功能、在土壤中的转化到相关肥料更加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更加牢固。碳氢氧及有益元素因与作物施肥关系不甚密切,且在《植物生理学》中已有相关介绍,故主要让学生自学,仅在其他章节讲述中列举某些元素,如硅对禾本科尤其是水稻、钴对豆科植物的营养作用;(2)“源-库关系与产量”因《植物生理学》已讲授,本课程不赘述。“矿质营养与品质的关系”调整至各元素生理功能之后讲解;(3)《植物生理学》涉及少量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的症状,此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中却是重点,尤其是一些代表作物典型缺素症,如水稻缺锌“坐蔸”,苹果缺钙的“苦痘病”,油菜缺硼的“花而不实”,玉米缺磷的“紫苗病”等,因其是植物营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故为《植物营养学》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4)《土壤学》已讲授各矿质养分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及迁移转化机理,《植物营养学》无须重复讲述,而是重点讲授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5)对于没有学过《遗传学》的农资专业来说,“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特性”比较晦涩难懂,故本章仅介绍相关概念及举例,不作深入讲解。通过调整,《植物营养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教学内容互相协调,详略得当,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规律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它也是高等院校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植物营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为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旨在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规律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营养学(Plant Nutrition)”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园艺学、农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中重要课程之一。
植物营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该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科学、资源科学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紧密结合[1],具有与多门学科互相联系、彼此交叉、互为渗透的特征。本文将从“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改革必要性出发,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为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旨在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一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植物营养学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或者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等手段来调节植物体的新陈代谢,以此来提高植物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因此,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对于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农林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农林类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就必须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与深入的实践[2]。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正确掌握,增强学生利用植物营养学原理及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更应该对“植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课实践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有用人才。
二教学现状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然而传统的植物营养学教学受到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植物营养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来讲,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摘 要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气象为主的院校,目前植物营养学教材及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材陈旧、教法单一、课时偏少、实验偏少、实验条件匮乏、跟气象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益建议,促进气象类院校农资专业的植物营养学教学和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植物营养学 气象院校 教学改革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Plant Nutrition Course in
Meteorologic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WU Hongshe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Applied Meteo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摘要] 本文利用设计性实验,改革了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诊断实验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为毕业论文实验和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设计性实验 探索能力 失调症状
多年来,学生上实验课都是依据实验指导书,看懂指导书上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和操作步骤等项便机械地做实验。更有甚者,根本不看书,等老师讲完整个实验内容就照着黑板上的操作步骤做实验。根本不动脑思考实验为什么那样设计,选择的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有哪些优点。学生这样做实验只是验证了实验指导书中的内容,很难通过这样的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比如,“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诊断”这个实验是多数农业院校本科生的一个必做实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实验课上利用幻灯片将不同植物的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图片展现给学生,再配上文字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尽管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各种营养元素失调时植物不同器官出现的症状,但学生对该项实验内容掌握不牢,更谈不上把实验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对田间一些植物不同器官出现的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做出诊断。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改革了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植物,使植物出现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再带领学生到田间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植物出现的一些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进行诊断。
一、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不同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植物,结合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实验设计原理和专业特点,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例如,进行实验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立实验小组,选择的植物培养对象有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油菜、菠菜等多种植物。每个实验小组再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出实验方案。比如,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氮素营养失调症状原理设计出不同实验方案。植物缺氮时引起叶绿素含量下降,老叶片易出现失绿、变黄等缺素症状,而且,失绿的叶片色泽均一,一般不出现斑点或花斑等;当氮素过多时,植物组织柔软,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差。根据此原理,农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氮素水平(缺乏、正常、过剩)对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植物叶片是否变黄,氮素过剩的植物在风力稍大时是否抗倒伏能力差。而园艺专业部分学生对氮素影响蔬菜品质较有兴趣,则选择菠菜和油菜等作为培养对象设计不同氮素水平对蔬菜体内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以考察施肥对蔬菜品质的影响,也为“绿色蔬菜”评价提供依据。植保专业的学生则设计出利用玉米螟侵害不同氮素水平培养的玉米,观察氮素过剩的玉米是否抗病虫害差。植保专业也有同学设计有益元素硅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用水稻稻瘟菌侵害不同硅水平培养的水稻,观察是否是硅缺乏时培养的水稻易得稻瘟病。
二、培养、观察植物和田间诊断植物失调症状
实验中学生按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植物种子进行育苗,待小苗长到10厘米左右进行移苗,将小苗移到不同处理的营养液中。将装小苗的培养钵放在光照、湿度、温度适宜的培养室中培养。定时通气,每三天换一次营养液。实验开始后每隔两天观察一次植物生长状况,并进行仔细记录。当植物出现各种营养元素失调症状时要用相机照下失调症状。学生通过理论课和设计性实验课掌握了关于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诊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在生产实践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植物出现的一些缺素症状做出正确诊断,这势必能解决一些生产实践问题,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应用和升华。因此,我们结合设计性实验课又领学生到田间对主要的农作物如玉米、大豆、小麦等及一些蔬菜如菠菜、油菜、番茄和黄瓜等出现的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进行诊断,使学生所学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三、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摘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农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营养与肥料学》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常用实验技术和校内外实习3部分内容,其中实习对于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笔者作为《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教师对该课程实习的安排,也谈了一些心得体会。旨在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
关键词:植物营养;肥料;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84-03
课程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1]。但课程实习又不同于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内容及形式等均有自身的特殊之处[2]。尽管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实习设计,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设计不同的实习活动,使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等,从而起到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3-5]。我国学生一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6]。鉴于此,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7],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8]。因此应加倍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9]。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方面来实现[10]。野外实习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增加学生见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能建立和加强学生与潜在用人单位的联系,有利于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2]。
《植物营养学》是农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13]。由植物营养生理,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三部分构成[14]。该课程以《植物营养原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合理的施肥措施和植物营养特性遗传改良技术,达到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的目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又介绍实际应用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植物营养理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15]。整个《植物营养学》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常用实验技术和校内外实习3部分内容。其中实习是既依附于理论教学,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实习不但可以克服单纯从书本上、黑板上和实验室里学习专业课的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这对于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6]。从同行反应的情况看,《植物营养学》实习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实习流于形式,有的实习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实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对实习重视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对一周的实习只算10个课时的工作量,远远不能与老师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想匹配[16];实习经费不足及校外实习安全问题[11],等。
笔者从2014年开始讲授园艺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为了充分达到课程实习部分的教学目标,避免出现上述不良状况。笔者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以下是一些具体做法,现提出来与教师同行就行讨论。
一、实习前精心选择实习内容,周密准备
为了避免实习课程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进行了针对性较强的准备。第一,根据《植物营养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精心选择实习内容;二是联系校外实习单位,请从事实际生产的第一线技术人员进行讲解;三是做好实习前动员工作,讲清楚实习课程的目的、意义,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动手,积极向实习讲解老师提问,做好笔记。宣布实习纪律,要求学生必须准时、尊敬实习接待单位的领导、员工,听从安排,不得擅自活动,不得损花折草,保持良好形象。同时告诫学生,违反纪律者将视严重程度扣一定的分数,再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最后对实习活动及安排做出详细的部署。
摘要:“植物营养学”是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本科教育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程的课时数减少,但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植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营养学;土壤酸化;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李江遐(1973-),女,江西永新人,安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23003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92-02
一、“植物营养学”教学现状
“植物营养学”是农类院校本科生修完化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本课程以植物矿质营养为核心,由植物营养生理,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三部分构成,是与生物、农学、资源和环境等学科紧密相关的一门交叉学科。
目前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植物营养学课程面向的专业群体主要是一本招生的种植类专业,具体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基础课)和农学、园艺、植保、茶学、种子工程、烟草及草坪等专业(公共基础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植物营养学”理论课时30学时,实验课时20学时;其他种植业类专业理论课时30学时,实验课时10学时。我校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300多人,受益面广,影响大。
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进行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往的课时进行了压缩,在理论教学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实验课时少的情况下,既要使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又要使学生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技术有一定难度。因此,为提高“植物营养学”的教学质量,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摘 要:园艺植物营养诊断是交叉性较强的农业学科,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其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仪器设备的发明密切相关,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与时俱进,与生产同步。文章从“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现状出发,着重介绍了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旨在建立符合当地生产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立足当地、服务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41-02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是园艺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园艺生产中实行科学施肥的主要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园艺植物营养诊断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利用营养诊断进行科学施肥已成功应用到小麦、玉米、水稻、苹果、香蕉、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上[1],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园艺植物营养诊断已经从一项单纯的技术和方法发展成为一门较独立、系统、全面的课程,其影响渗透到包括土壤、植物营养、植物生理、栽培、病理、分子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典型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成为当前生物学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生产联系紧密[2]。因而,深入发展和完善该课程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满足生产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在石河子大学属新课程,课程建设时间较短。该课程2007年在石河子大学首开,6年来经过不懈努力,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料,著成自编讲义一部。并在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还有待改进。目前,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元素的功能、诊断方法及各种作物缺素症状及防治方法。然而随着科技和营养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致使课程的内容需要更新,尤其是诊断方法和技术手段上需要更新的内容更多;此外,该课程的实验课建设属起步阶段,存在内容单薄、方法单一等缺点,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知识点的要求,因而,建立完整的实验体系也是当务之急;目前该课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放映”的单向授课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双方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为此,应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摘要】研究黑藻和水鳖对富营养化水质的净化能力,探讨利用黑藻和水鳖进行水质净化的可行性。将黑藻和水鳖培植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定期检测培植黑藻、水鳖水体及对照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总氮及氨氮含量。经过88天的实验,证实黑藻和水鳖均可降低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及总氮含量;污染程度较轻时,净化效果好;黑藻对水质的净化能力大于水鳖。黑藻和水鳖可用于富营养化水质的污染治理,可将黑藻作为一种理想的治污植物进行推广。
【关键词】水质 富营养化 黑藻 水鳖
黑藻和水鳖是北京的乡土物种,我们在野外考察中发现,有黑藻和水鳖生长之处水质较为清澈。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利用黑藻和水鳖净化水质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多是与其他水生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研究,单独针对它们,特别是将它们的生长与水质净化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很少。我们选择在氮含量、化学耗氧量和生化耗氧量都较高和氮含量、生化耗氧量相对较低的两个富营养化水体中培植黑藻和水鳖,观察、检测他们的生长与水质的关系。通过检测经培植黑藻和水鳖后水质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总氮、氨氮、水草重量等指标,对黑藻和水鳖在富营养化水质中的生长状况及对水质的净化作用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利用它们进行水质净化的可能性。
一、材料和方法
水鳖采集于王平湿地,黑藻采集于北京药用植物园,水样采集于北京药用植物园,检测数据见表1,两个水样均为富营养化水质,但水样3的环境系统失衡现象较轻。
用塑料整理箱各取3箱1号水和3号水,每箱水重35千克。3箱水中1箱放入黑藻180克、1箱放入水鳖180克,另1箱不放植物作为对照。放入植物后,每10天观察一次,同时取水样进行检测,并称植物重量。
二、实验结果
1. 黑藻和水鳖在富营养化水质中的生长状况
[摘要] 通过几轮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在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和师资力量等关键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推进高校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植物营养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肥料合理施用的原理与技术的科学。对植物营养科学理论的探索,最早是从西欧开始的。为了更好地阐述植物营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及时跟踪该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在植物营养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汉语和英语)是十分必要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外语的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查阅外文文献和撰写论文,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接受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中,针对教材选择、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问题进行了不懈探讨。
一、目前,国内尚无统编植物营养双语教学教材,教师要选择恰当的中、英文教材
选择适合课堂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全国仍没有出版的植物营养双语教学教材,导致任课教师备课难,制作植物营养双语教学课件更难。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挑选适合的英文原版教材,反复阅读。并结合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教学时数和授课内容的要求精心选择中英文表述,制作出适合教学的植物营养双语课件。选择恰当的中、英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单纯用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解上产生歧义与偏差。如果自行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语,难免会产生不规范的语言结构。这样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进行植物营养双语教学时必须将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分层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