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教育培训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移动智能教育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

笔者所在的陕西省依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手机学院(中国陕电手机学院)先进的技术平台和课程资源优势在省内“一市两县”针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开展了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对当前培训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包括这样几个要件:一是移动智能工具。目前智能手机已在基层党员干部中逐步普及,因此借助移终端平台来实施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可能。二是该项培训模式的优势。通过移动智能教育培训模式有助于将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便捷地大规模配置给面临工学矛盾的基层人员,实现培训教育与参训人员日常工作之间形成无缝衔接。三是该项培训的质量管控。针对远程培训难以进行质量监管的难题,陕西电视广播大学实施了线上管理+线下辅助的方式来应对。但从中仍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且这些难点问题也在参训人员的培训总结中反映出来。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现实分析

结合该项培训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现从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现实分析。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目的

为了促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能及时有效地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提供培训平台,在陕西省汉中市和澄城县、泾阳县试点开展了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在这一背景下的教育培训目的可细分如下:

1.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自觉学习,还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给予解决。关于认真学习和领会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言,则需要通过大量的文本材料和视频材料来向党员干部们进行宣讲。

2.适应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特点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乡镇等重要岗位,每天将面对繁杂的日常工作,因此,试图通过传统集中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打乱他们的工作计划。因此,在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下,因模式的灵活性和弹性等优势将有效解决培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培训与空间距离之间的矛盾。

(二)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手段

全文阅读

电力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应用

【摘 要】某市供电局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开展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佛山供电局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是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上尝试根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建立电力企业岗位应知应会培训模型,并采用信息化手段落地的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员工登录系统,即可看到本人当前知识结构及岗位知识要求,系统通过对员工知识结构的认证,来筛选和培养各专业人才,建立员工学习地图,逐步从原来的“人员库”转化为“人才库”,并为员工转岗及晋升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该系统的建设,电力行业培训标准得以信息化落地、电力行业培训资源实现科学管理、各岗位人员学习地图初见雏形、电力教育培训工作正式跨入“智能化”时代。【关键词】电力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能源管理系统的综合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开放性通讯标准协议,并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酌发展,越来越多的业主。智能建筑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快捷的服务,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台管理机制,达到环保和节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因此,建立各种智能化系统共用的统一IP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系统的高度集成,就成为了解决此间题纳有效造径。IP技术通过高效的以太网把包括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在内的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纳入整个旧MS,使得建看任何一个子系统状况.满足智能建筑管理高度自动化的要求。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良好、舒适、便捷的居住与工作环境,这也是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2IP技术在电力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随着智能建筑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从单一的监测变为既监测又控制;从本地监控变成既能本地监控又能远程监控,直到天人值守;监控范围从只监控低压配电系统逐步拓展5U监控中、高压配电系统、变压器、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电源、直流电源、大容量不停电电源(UPS)互投电源(A下S)和应急照明(EP5)等;从监控单一配电室发展到监控多个变电站;从自成独立系统扩展到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链网、与BMS系统链网,直到与供电局的调度所链网;从一般酌供配电监控管理发展到对电能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量已越来越大,一般的现场总线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采用IP技术已是必然的趋势。 1、建设背景电力企业培训模型被提及比较多的有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等,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及和实际培训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推广和利用。行业内一度认为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看起来很美“,但是无法在实际教育培训工作中加以应用。2010年,某市供电局作为省电网公司教育培训创先工作的责任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学习项目子体系创先工作。学习项目体系是教育培训创先的主线,围绕公司组织能力需求,全面梳理内部知识,以关键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和课程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对公司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借助国内外企业培训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入手,开发菜单式培训课程,使每一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块化,形成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的学习项目培训系列教材和电子化课件。市供电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的先进培训手段,结合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思想及智能电网先进思路。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在原有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培训系统。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传统配电网走向智能配电网的必由之路。 配电自动化建设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始使用时限顺序送电装置,自动隔离故障区间,加快查找馈线故障地点,而在此以前,配电变电所以及线路开关设备的操作与控制,均采用人工方式。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电子及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出自动重合器、自动分段器及故障指示器,实现故障点自动隔离及非故障线路的恢复供电,称为馈线自动化。这种自动化方式,没有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且仅限于局部馈线故障的自动处理,因而称这一时期为局部自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电压调控、负荷管理等实时功能在内的配电自动化技术。1988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编辑出版了“配电自动化”教程,标智能电网知识读本志着配电自动化趋于成熟,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之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供电企业开始大面积实施配电自动化,我国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始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这一阶段,称为系统监控自动化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l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应用于配电网的管理,形成了离线的自动绘图及设备管理(Automated Mapping,AM/Facilities Management,FM)系统、停电管理系统等,并逐步解决了管理的离线信息与实时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Acquisition,sCADA)/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 Automation,DA)系统的集成,进入了配电网监控与管理综合自动化发展阶段。3.智能配电网的组成3.1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是开放式的、基于标准的架构,集成了数据通讯网络和智能设备,用于支持未来的电力交换系统。3.2分布式电源分布式电源的建设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分布式电源的辅助服务是对电网的支持。 2、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各单位开展年度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建设的核心。3、系统的构建策略3.1建设思路由于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岗位应知应会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都围绕岗位应知应会模型建设来展开,根据省电网教育培训创先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以及设备和技术参数、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某市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和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信息化落地工作。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对人力资源部梳理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划分,拟定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架构设计、拟定应知应会培训项目编码规范和项目开发监理,由实施厂家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工作。3.2建设方法3.2.1业务再造流程先固化后优化。为了保证流程再造成果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佛山供电局采取“先固化后优化”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的推广方法对系统进行逐步的升级和完善。3.2.2集中开发、统一部署。该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改造,以佛山供电局为中心进行集中的软件开发、测试,统一对各部门和区供电局进行部署。3.2.3加强业务流程再造宣贯与培训。为更好落实“先固化后优化”的实施策略,佛山供电局通过专项培训情况,开展了针对培训业务人员的流程扩充成果的逐层宣贯工作。3.2.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方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深度介入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时就要求监理方深度介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进度监控、成果审查和测试等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4、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4.1应知应会标准固化与维护 由各负责单位培训员负责录入标准,可实现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维护。通过人员编码与岗位代码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可自动形成人员编码与培训项目代码的一对多映射关系。4.2岗位符合度评估 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通过一定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得出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计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4.3培训需求调查管理 由员工所在部门利用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员工应知应会差距清单,识别差距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从而得出年度培训需求,形成年度需求报告。4.4培训计划生成 年度培训计划应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培训需求调查每年自动生成的、员工自己选择的、直接上级领导指定的。由各单位培训员负责汇总录入每个人的计划,自动形成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初稿。对下年度培训项目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编制培训预算。

5、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解决的问题5.1实现了局培训的全员覆盖 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全局全员培训的完全覆盖。截止到2012年7月,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了将近2年时间,审核并固化了全局698个岗位应知应会标准,为支持网络培训应用,开发了将近400门电子课件,并同步建设了基本涵盖所有岗位的配套题库数万道,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5.2实现了培训的智能化全过程管理 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按岗位制订培训方案,自动生成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结合课程课件,推送到员工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员工学习过程的监控,培训积分的自动计算、学习档案的自动归档,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并可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5.3实现对员工岗位符合度评估 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计算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推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可按员工进行分类统计,查看详情后,可查看具体的员工已完成的课程与实际应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对照关系,为员工绩效评价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5.4实现网络培训的在线管理 实现从培训项目的建立到培训效果分析等一系列在线管理功能。可由系统生成学员报名、办班管理、学员学习情况监测与统计、培训效果评估、月度、季度、年度等报表,实现办班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提高各项数据查询的速度与准确性;5.5实现培训的监督考核管理 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6、小结国外先进企业早已有通过培训模型信息化来实现智能化培训的案例,国内一些较先进企业也已经逐步开展岗位胜任力模型及岗位知识库的建设工作,但大多由于电子化培训资源不足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面对如此广阔且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要用很小的篇幅讲清其走向是很困难的,所以本节只介绍与电力系统控制和监测有关的局部的情况,即着重介绍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中具有变革性重大影响的三项新技术: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FACTS(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和DFACTS(用于配电系统的柔流输电系统)技术以及基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统一时钟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某市供电局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以“智能化、实用化、标准化、集约化”为基本原则,以“创先”为指导思想,运用“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远程网络教育为主的培训方式,以岗位课程体系为指引,以课件教学为依托, 以培训管理机制为约束,以岗位符合度考核为手段的培训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流程、注重培训效果,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提高个人和企业的业绩,推动企业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使教育培训工作在服从企业主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广东电网公司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规范[2]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扩充需求说明书[3]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扩充建设实施方案[4]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试行)

全文阅读

电力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建设与应用

【摘 要】佛山供电局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开展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佛山供电局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是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上尝试根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建立电力企业岗位应知应会培训模型,并采用信息化手段落地的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员工登录系统,即可看到本人当前知识结构及岗位知识要求,系统通过对员工知识结构的认证,来筛选和培养各专业人才,建立员工学习地图,逐步从原来的“人员库”转化为“人才库”,并为员工转岗及晋升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该系统的建设,电力行业培训标准得以信息化落地、电力行业培训资源实现科学管理、各岗位人员学习地图初见雏形、电力教育培训工作正式跨入“智能化”时代。

【关键词】电力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智能化

1、建设背景

电力企业培训模型被提及比较多的有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等,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及和实际培训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推广和利用。行业内一度认为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看起来很美“,但是无法在实际教育培训工作中加以应用。

2010年,佛山供电局作为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创先工作的责任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学习项目子体系创先工作。学习项目体系是教育培训创先的主线,围绕公司组织能力需求,全面梳理内部知识,以关键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和课程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对公司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借助国内外企业培训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入手,开发菜单式培训课程,使每一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块化,形成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的学习项目培训系列教材和电子化课件。

佛山供电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的先进培训手段,结合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思想及智能电网先进思路。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在原有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培训系统。

2、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

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

全文阅读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开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以其智能性、方便性、可操作性等特点逐渐渗透教育领域,也为教育培训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并针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模式,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教育培训领域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人工智能;农业知识培训;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全文阅读

教的智慧:从技术走向艺术

【摘要】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很大权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新课程的全面推行需要体育教师拥有相应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小学体育;“智慧型”教师

传统体育教学由于课程理论的偏失和经验的保守而走向了一种简单化、教条化,形成了刻板、僵化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相违背的唯计划性教学,这样的教学压抑、束缚、窒息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使得体育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成了漂亮的口号,教育所提倡和追求的价值观和理想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变化是全方面的,如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的构建,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改变等等。教师与以前相比,权力大了,灵活性大了。灵活性有了,弹性也有了,但如何合理恰当地使用自己的权力,把握好灵活性和弹性的度,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呼吁我们教师要具有相应的教育智慧,要成为体育“智慧型”教师,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呼唤“智慧型”体育教师。

一、改革和优化培训机制

师资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得以与时俱进最主要的途径,新体育课程对教师的培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便是其具体要求。由此可见,推进新课程,必须培训先行。

针对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课程的培训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师培训观,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机制。笔者认为,首先是培训内容多元化,不仅有新教育理念的通识培训,更有不同学科教师的分科培训;其次是培训形式多元化,改变以往培训者一言堂的局面,让被培训者参与到培训中去进行参与式讨论、互动研讨等,充分调动被培训者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无穷的热情和智慧;再者是培训对象多元化,除了体育教师外,还应包括学校的管理者如校长、教导主任等,通过培训促使他们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领路人;最后是培训者的多元化,做到课程改革专家、教研员、校长、优秀教师等的培训相结合,直接面向基层教师进行培训,扩大培训者的队伍和层次,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途径地自我提升

(一)读书学习夯基础

全文阅读

智障学生十五年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均快速增加,随班就读工作迅速发展,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然而,90年代中期,大量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不能得到就业安置,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也纷纷下岗。社会需要受过一定职业培训的智障学生,但此时我国智障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智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未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前中度智障幼儿教育(4~6岁)几乎空白,有的学校虽然有了学龄前一年的教育,但对中度智障幼儿的教育训练才刚刚起步,使许多智障幼儿错过了身心发展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其次,智障学生的高中教育未形成。90年代中期,我国尚无智障学生高中段教育,以致智障学生不能发展必要的专业能力,形成一技之长。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智障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一迈出校门就将陷入“就业无门,升学无路”的境地。

再次,智障教育的康复训练刚起步。智障儿童缺陷的补偿、纠正,需要医疗、训练、康复工作的干预。因此,培智学校不仅应具有教育职能,同时也应具有康复职能,但当时的培智学校尚不具备。由于缺乏康复训练,智障儿童丧失了康复良机,严重影响了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回归主流。

最后,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不配套。为适应轻度智障学生教学需要,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 (试行)》,组织各地进行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于1992年开始陆续使用。这套教材积极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智障教育规范发展。但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巨大变化, 1987年的《教学计划》和1992年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育训练需要。

综上,探索十五年智障教育意义重大。它可以更好的保障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能够进一步完善智障教育服务体系,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社会。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全文阅读

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相融合

随着培智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康复技术也随之发展,并对提升培智教育的实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在培智教育中融合发展现代康复技术,是当前培智教育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代康复技术为切入点,在分析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策略,旨在说明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两者融合背景

近年来,现代康复技术被应用到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培智教育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在培智教育过程中,对现代康复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使得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的融合发展陷入困境,严重制约着培智教育活动的正常发展。现结合智障人功能康复需求的五个方面,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取得良好生活质量的能力,对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从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体系上看,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注重心理健康、注重基本技能与康复、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三个层次呈递进的关系,且因目标群体不同在目标定位上也各异:第一层次注重心理健康为基础目标,适宜所有学生;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则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在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注重基本技能与康复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进而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针对学生中具有发展潜能的群体而言的。纵观当前培智学校的培智教育目标体系,促使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势在必行。

融合发展策略

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 生命是平等的。人们要用爱给智障群体撑起一片天。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是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之一。坚持处理好“医”与“教”的关系,创新出了“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模式,是利用医疗手段促进智障学生康复的有效举措。在具体做法上,可根据医学康复的应用行为分析技术理论,结合多动症、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采用回合式教学法,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因为目标较小,往往是二选一,指令、反应和结果的有效性也就较高。同时,加强对儿童进行言语与语言、注意与模仿以及行为矫正等教育康复训练。

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 智障儿童的训练是他们各方面康复实现的基本途径。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对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在对智障学生进行生理康复的同时,还应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康复训练。从现代康复技术的应用上看,毫米波疗法对促进康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毫米波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传递,可以在短期内重建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条件反射联系的功能协调平衡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里的发病部分,并阻隔刺激源,改善导致应激性紊乱的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结构性约束,达到细胞层面的治疗,提高机体功能和适应能力。将这一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细胞通透性提高,有效控制智障儿童的极端情绪和自伤、反抗、攻击等极端行为。

开展恢复就业技能的康复 “康复”是指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开展恢复就业技能的康复是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康复基于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中,由于就业机会和信息渠道的缺乏,智障者的就业机会较小,即便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康复性训练,获得工作的能力实在有限。针对这一现状和特点,应结合智障者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目标群体适当加强职业技能的康复,有意识地渗透职业康复的内容。这样的康复训练和技能培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此外,还应在恢复智障人群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取得就业机会,使中轻度的智障人士有更多机会进行就业,如开展智障培训中心,帮助智障者通过支持性就业服务找到工作。

全文阅读

关于智障儿童教导现况调查研讨

智障儿童教育是指采取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活动。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本研究以在山西省专门培养智障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任教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全文阅读

智力障碍儿童体育课程研究综述

摘 要:体育课程的实施是影响智力障碍儿童身体机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现状等方面出发,总结了培智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状况,归纳了已有研究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对策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10年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以及应用性的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将智力障碍儿童在体育课程上的研究进行评述,分析探讨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体育课程在智力障碍儿童中的实施寻找新的思路和提供新的起点。

一、课程目标的演进

1987年《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为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方针,从弱智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课程目标为通过适合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体、美等多种活动;2007年《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运动与保健课程目标为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2016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动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体能,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秃筒钩ァ

二、课程内容制定

1990年的《全日制弱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试行》包含六个方面的内:(1)体育、卫生常识方面;(2)队列和徒手体操方面;(3)基本运动方面;(4)实用技能的练习;(5)球类方面,包括对小皮球、小篮球、小足球等内容的学习;(6)游戏;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规定的训练内容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顺序,主要包括局部运动、全身运动两个大的方面;2002年培智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案中体育课程的内容由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组成。其中粗大动作包括蹲、爬、站、走、跑、跳、投等训练项目精细动作包括取、拿、捏、抓、放、拧、握等训练项目;2016年体育课程内容说出所学的动作。体验运动过程并初步了解一些运动名称的含义,如体验快慢,直线走与曲线走,跑、跳、滚等。评价方法:学生体验10米辅助走的快慢,手膝爬行等。2016年课标使体育不在是单一课程,将语言表达融入其中。首次提出评价方式。

三、课程实施现状

全文阅读

“一招得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关注的热点话题,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完善校本培训学习制度,促进教师有效地学习,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契机,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一招得智”校本培训促使培训教师自我提升

“一招得智”校本培训就是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中主讲教师自拟一个课题来展开,通过分析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案例,阐述教育理论,分享教育心得,让全校教师得到教育智慧,从而提高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草根培训。“一招得智”校本培训是围绕促进本校发展与本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来展开的一种适合自己本校特点的校本培训文化,它立足于教师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主讲教师,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研究和教学工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教师参与培训学习和教育教研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校本培训行动深藏的本质,充分发挥了校本培训的潜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强调要以生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样道理,而作为提升教师知识素养的校本培训,以师为本应该是校本培训的主旨,让教师自己担任培训师就是提高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积极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校每周的“一招得智”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校本培训活动,将校本培训交还给教师,让学校教师自己充当培训师,给予教师展示自我优点的机会,让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作为主讲师的每位教师都得自己动手精心准备校本培训的课件。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遇到要探讨的难题,主动地寻找相关的教育理论,收集整理自己的教育案例,归纳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强迫自己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组织准备,用更全面的视觉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与人分享。如有与学科教学方式有关的《先学后教理念在学科中的应用》、教育心态的《工作理解与教师成长》、教育方法的《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师成长心路历程的《在怕与不怕中成长》等这些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这种培训方式,不仅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独自的思考和查阅整理相关的教育理论,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还锻炼了教师动手制作课件的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创造机会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肯定自己以及弥补自己的不足,无论是教育思维还是教育心理都得到一次洗礼,完成了自我修复和自我修炼的过程。

二、“一招得智”校本培训让受培训教师共同进步

“一招得智”校本培训是一种众人“得智”的草根培训,让全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实现共同进步。它立足于工作实践,教育理论和案例贴近现实教育实际,而且案例多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比较熟悉的学校实例,教师们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案例就比较关注,乐于参与,并深有同感。与自己工作在一线的同事给自己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教师们特别乐于接受,而且非常感兴趣,也学习得非常认真。我校有50多名教师,年青教师在学校教师里占据了较重的比例,很多时候年青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不是那么丰富,但他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却为学校的老年教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活跃了老年教师的教育思维。而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通过“一招得智”校本培训让老年教师和年青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校本培训的学习平台,扩大了教师的交流范围,有效地进行互补。教师在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一起解决平时在管理班级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50多个教师就有50多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都有他独到之处,而且每位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思考这种方式是否会让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因为我们教师都是在同一所学校里面,面对起点相同的学生,虽然某位老师的方法或许并不适合自己,但只要自己加以变通,将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变为自己的方式。这样在一起分享教育教学心得的过程,就会引发起教师们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启发来进行自我修复,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分享教学经验,借鉴别人好的一面,改正自己不足的一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