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范文精选

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明年全市妇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履行“维权、发展”两大工作职能,重点推进“家庭、社区”两大工作领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切实维护权益,优化和完善妇女儿童发展社会环境。

妇联组织要把维护妇女权益、关注弱势群体作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强化源头参与,推动政策维权,优化和完善妇女儿童发展社会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促维权,在维权中谋发展。

1、积极启动妇女儿童“十一五”规划。明年是**市妇女儿童“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的开启之年,市妇儿委办公室将在“十五”发展成果展示基础上,从**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省、苏州妇女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加强前期研究,集思广益,努力使我市“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广泛宣传,扎实推动,努力提高我市妇女儿童工作的示范水平。

2、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广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优化《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举措,充分发挥反家庭暴力快速反应机制的作用,严厉打击伤害妇女儿童的暴力行为,进一步构筑反家庭暴力的坚固防线。继续开展以虞山镇为试点的“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创建活动。针对我市外来流动妇女日趋增多的现状,依托市妇女权益法律援助站的资源优势,在乡镇、村(社区)设立新市民巾帼维权站(岗),全方位维护外来妇女合法权益。

3、以社区和家庭为支撑点和重要领域,大力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社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各级妇联要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融入社区,以家庭的和谐美满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市妇联将继续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型”、“健康型”、“节约型”、“绿色型”、“廉洁型”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主动整合社区资源,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妇女工作在社区的影响力。大力开展巾帼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开展家政服务、家教指导、维权咨询等社区服务,服务群众,建设社区,奉献社会。依托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4、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市妇联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六一“庆祝活动、“**虞城妈妈爱心行动”、“新世纪巾帼扶贫帮困循环拉力赛”等活动,继续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儿童、爱护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培育家庭教育工作亮点。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主体,通过制定出台**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计划、开展指导员培训、家庭教育工作研讨、家庭教育论文征集评比、知识竞赛和亲子教育现场推进会等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以“市民课堂”为依托,不断提升社区家长学校的教育内涵。

二、坚持科学发展,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十一五”建设。

妇联组织要围绕经济中心,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提高团结动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列为妇联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坚持率先发展,打造创业平台。市妇联将在全市妇女中深入开展大创业行动,帮助女性实现创业和扩大创业规模。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妇女进一步鼓起敢为人先的勇气,发掘自主创业的潜力,争当巾帼创业带头人。推动知识女性、女科技人员在广泛参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创办企业,促进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潜质的妇女积极创办中小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女性就业招聘专场、女性人才洽谈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协调社会力量为妇女创业提供多方位服务。继续实施项目滚动计划,建立一批女性创业培训基地,扶持一批创业带头人,集中宣传表彰一批女性创业典型,积极组织创业观摩交流,不断提高女性创业能力,在全市推动新一轮女性创业热潮。

2、坚持统筹发展,打造致富平台。积极开展“双富”活动,促进“农村妇女大创业”行动深入推进。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女农民企业家、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规模经营大户、女经纪人和中高级女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和带动农村妇女开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富民合作社,引导她们在发展高效、生态、创汇农业中成为致富能手。同时充分发挥“三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作用。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自办、联办、能人领办、参股合办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发展和完善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面广的“三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普及和推广,为农村妇女提供直观的指导和示范,切实做到新品种在基地示范、新成果在基地产出、新技术在基地应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使基地建设向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科技示范网络。

3、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建功平台。“巾帼建功”竞赛活动继续以“巾帼文明示范岗”为载体,发动在职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才。市“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在考核、验收基础上,表彰十佳“优秀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命名一批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以服装服饰博览会、金秋经贸洽谈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及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活动,展示“巾帼文明示范岗”崭新风貌。在科教文卫、经济组织中拓展“巾帼文明示范岗”争创领域。结合行业特点,在窗口行业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服务型示范岗创建活动,激励妇女将才智奉献于发展,将文明奉献于社会。要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创建主题,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推动争创活动成为激励女性争先创优的有效载体。要围绕科教兴市目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一批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妇女在科教前沿出成果出人才。

三、加强教育培训,多层次多形式提升妇女整体素质。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各级妇联组织要采取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运用多渠道、多领域的资源,抓好教育培训,更好地发挥宣传妇女群众、教育妇女群众、引导妇女群众、提高妇女群众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全面提升妇女整体素质。

1、注重内容拓展。要扎实推进“女性素质工程”、“母亲教育工程”,培养“四自”女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妇女,用科学的知识教育妇女,用法律法规规范妇女,用文明的风尚引导妇女,不断激励广大妇女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促进女性人才成长和开发机制的形成,营造全社会帮助和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的良好氛围。要推动更多的女性成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突出方式创新。要紧紧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决策,要适应不同层次女性的发展需求,建立与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其它各类教育资源,千方百计为妇女教育创造条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办法,办好不同层次妇女的培训班。如科级女领导、机关乡镇中层女干部培训班、女性科技专业人才出国培训、下岗女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家庭教育知识培训等,帮助妇女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社会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妇女在参与社会、管理家庭、教育子女、促进事业、建设社会中的作用,使妇女同男性一道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共同分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3、强化阵地建设。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和网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妇女教育阵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当前,要以市妇女干部学校、妇女培训基地、妇女活动中心、社区和农村妇女学校为基地,加大工作力度和辐射面,对城乡女性进行培训,帮助广大妇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创新协调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女性劳动者。

四、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和完善新形势下妇联组织建设。

妇联组织要适应新时期妇女发展和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双重需要,把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妇联组织的潜能和智慧,为全面提升妇联组织的工作质量和能力水平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推动妇女工作向纵深发展。

1、进一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要抓住换届选举年的有利契机,会同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做好基层妇联换届选举的工作意见》,认真抓好妇女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干部“四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强、配齐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加强新经济领域和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妇女工作柔性组织的建设工作,通过女干部联谊会、女私营业主联谊会、台商家属联谊会等各类组织,畅通妇联与各界妇女、尤其是优秀女性群体的联系,巩固发展妇女工作的社会化格局。继续加强对女企业家协会的指导。

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各市、县粮食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苏政发〔2006〕52号)和《国家粮食局关于“***”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国粮展〔2007〕63号),增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粮食流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贡献力量,现提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指导意见。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间,全省粮食流通科技工作以健全粮食安全体系为主线,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开展行业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储粮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推进粮库建设和改善仓库功能,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全面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低温储粮等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全省仓储技术和管理水平。“十五”期末,全省科学保粮率达80%以上,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应用小型稻谷低温干燥机。应用农户储粮新技术(新型储粮仓),建立农户示范点,指导农村科学储粮,增加无形粮田,促进农户增收,受到农民欢迎。(二)粮油加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我省无锡布勒、苏州佐竹等外资企业生产的面粉、大米加工装备国际一流,我省牧羊、正昌两企业自主设计开发的饲料机械和饲料成套设备技术全国领先。粮油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提升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全省粮油工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放心粮油”产品数量全国最多,粮油产品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各种畜禽饲料逐步系列化,颗粒饲料比重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特种水产饲料生产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三)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势头良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模式初步形成,已经开发出米乳饮料、米糠营养素、小麦胚芽、小麦膳食纤维、生物质等一批粮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有效地推动了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延长并加粗了产业链,提高了粮食增值转化能力,提升了粮食产业化水平。(四)科学规划并推进江苏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编制完成《2006~2015年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全省“两纵两横、四大枢纽、节点”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总体布局。各地积极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整合和优化现有仓储、加工、运输、装卸、批发、信息等各种物流要素,发挥了资源集聚效应,提高了粮食流通效能。(五)粮油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省粮油质量监测所经过扩建改造,配置先进的粮油检测设备,通过了国家实验室验收。各地逐步加强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调整运行管理机制,全省初步建立起粮食质量监测网络。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在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储备粮质量监管、市场准入、放心粮油工程、食品安全监督、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职能作用。(六)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行业管理智能化、粮食政务公开化、粮食商务电子化。省粮食局和各市粮食局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并开通门户网站,发挥政务平台和服务窗口作用。不少粮食企业也建立网站信息,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一些工业企业采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试用省级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库存动态管理,增强了政府粮食应急预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粮食科技面临的环境和需求(一)面临的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全球性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粮食行业也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由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粮食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全省粮食供需将长期紧平衡。为此我省制定了“全省口粮省内自给,工业、饲料用粮缺口市场调节”的粮食安全基本目标,倡导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库,更要藏粮于科技。进入新世纪,我省率先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解除了影响竞争、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为粮食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江苏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方便、营养、健康的食品、饮品和保健品,逐渐成为生活消费的重要需求,为粮食科技发展确立了依据。江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一批长期从事粮食和食品研究的技术专家、学者,为我省发展粮食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面临的需求1、全面达小康的需求。江苏全面达小康,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对粮食品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绿色、营养、健康是人们的消费追求,市场的竞争重点由价格竞争逐步转向品牌竞争。“***”期间,应引导无公害和生态种植绿色粮食;实施绿色储粮技术保证品质;改进工艺和提高装备水平,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开发营养、健康、保健食品,培育名牌产品,满足人们对食品随时性、安全性、营养化、多样化的需求。2、建设新农村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是我省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基本条件。依靠科技发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减轻粮食二次污染,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期间,要引导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改变储粮方式。通过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质量,促进农民优质优价增收;通过科学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减损增收。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龙头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实施“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引导健康消费、安全消费,逐步改善农民生活。3、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小型粮油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差,加工质量低,粮食浪费多,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生产成本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粮食流通产业高效增长。农村和基层企业存储粮食技术条件低劣,虫、霉、鼠害比较严重,在源头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期间,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等环节,应积极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的新型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粮油的综合利用和增值转化,改善粮食流通设施条件,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以技术进步推动全行业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面对外来资本、产品、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不断涌入的国际竞争形势,“***”期间要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尽快引入粮食流通领域,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组合、集成,不断带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拉长粮食产业链,充分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通过应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降低粮食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竞争力。

三、“***”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我省粮食工作“安全、发展、法治”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基本要求,以支撑粮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研发及应用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加快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创新引领原则。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把创新作为促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保护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2、因地制宜原则。坚持科技发展与我省粮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坚持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基础相适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结合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实际,突出装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突出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全面提高粮食流通科技现代化水平。3、优势互补原则。充分挖掘和整合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及科技研发优势、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优势和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优势,推动产学研紧密协作,促进支撑单位和实验基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发展目标2010年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整体实力国内领先。具体目标是: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较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粮食流通科技总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力争在重大技术上有所突破,粮食绿色仓储技术达到先进水平,加工技术装备优化升级,粮油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取得更大进展,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良,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获得较大进展,工业生产自动化得到应用,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粮食流通科研队伍,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四、“***”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按照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一)优先方面1、粮食仓储方面。以科学保粮为主要内容,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保粮技术的同时,重点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通过试验、集成、推广,促进储粮技术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推广应用符合农户储粮要求的新技术和设施,实现保质保量、减损增收。2、粮油加工方面。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一批粮油深加工新产品、主食工业化产品和营养保健食品,重视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适当发展生物质产品。3、粮食检测方面。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促进粮油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积极实施国际国内领先的粮油质量检验标准,推广应用先进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检测的效率。4、粮食装备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和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强重要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加工装备关键技术,提高粮食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积极应用粮食机械成套、集成、功能配套和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控制技术。5、信息技术方面。以行业管理智能化为目标,推进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粮食价格采集、粮食预报预警、粮库管理、粮情监测、储备粮管理、生产流程控制等业务上的全面应用,探索开展以粮食批发市场网上竞价交易为重点的粮食电子商务,加快“数字粮食流通”建设。6、现代物流方面。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着力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粮食流通“四散化”进程,实现粮食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二)工作重点1、着力推进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产学研联动的协作机制。确立粮食龙头企业为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人才集聚和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和资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产业先导技术的引领者。选择省内外具有较强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支撑单位,聘请从事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的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全省粮食流通科技专家委员会,“***”期间要建成粮油机械实验基地2个,稻米加工实验基地1个,小麦粉加工实验基地1个,油脂加工实验基地1个,仓储实验基地1个。构建联合攻关团队的合作机制。汇集我省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粮食科技技术攻关和国家粮油及其粮食机械等产品标准化建设,建立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及时了解粮食高新技术最新发展方向,跟踪国内粮食流通科技发展前沿动向,组织和实施好一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积极组织和参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装备,提高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能力和水平。完善粮食流通科技管理的协调机制。粮食行政部门着力统筹、协调、管理行业科技资源,组织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本行业配置,营造上下结合、左右协调的环境。加快建设科技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指导和市场服务。通过行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中介组织的服务引导、专家顾问的科技导向、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实验基地的中试承载,整合配置粮食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粮食流通科技创新。2、大力构筑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技术支撑,大型骨干仓储企业为载体,通过技术与资源整合,建立江苏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保粮新技术应用示范库和科学保粮实验基地,为保粮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加大对科学保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在骨干粮库建设和粮库维修改造中积极推广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低温干燥等储粮技术,推行粮库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科学保粮和仓储管理水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储粮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生态环保绿色储粮技术和低毒高效粮食熏蒸技术,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加强对粮食加工企业、农户安全储粮的技术指导,开展储粮技术咨询活动,推广适合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设施,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力争使农民储粮损失从5%降到0.5%,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3、全力搭建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依托,成立“江苏省粮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龙头企业联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粮油精深加工、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向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利用产业化经营推动主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开发具有营养、健康、保健品功能的精深加工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以粮食或粮食作物废弃物如秸杆、稻壳为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加大杂粮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功能性、营养型早餐类食品,拓宽产品的应用范围,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保证饲料安全和提高饲料的饲喂效能;大力开发秸杆饲料、棉菜籽饼、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鼓励支持蛋白质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加大我省特种水产饲料的开发研究,提升产业优势。4、努力完善粮油质量检测服务平台以省粮油质量监测所为龙头,以省辖市粮油质量检测机构为骨干,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检测平台,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粮食质量卫生监管职能,切实执行好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与监测制度、储备粮质量与品质检测制度、政策性用粮批检制度、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加强粮食品质检测和质量监管能力,推动粮食质量检测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拓展。5、倾力打造粮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根据江苏“两纵两横”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现代化”的要求,全面启动建设南京、南通、徐州、连云港4个省级粮食物流枢纽,并辐射带动全省8个(宿迁、淮安、盐城、泰州、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和镇江)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使物流中心也成为粮食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按照散粮运输无缝化连接的要求,发展实用、高效、经济的散粮接收、计量、发放、运输设施和设备项目。根据国家建立的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标准,推广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装卸设施的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进一步研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电子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使粮食仓储、运输、加工转化、批发与配送、价格采集、预报预警、应急调控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粮食流通信息共享,形成集粮食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五、夯实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基础保障为确保“***”粮食流通科技较快发展,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粮食流通科技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科技的指导管理工作,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一)强化科技投入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对粮食流通科研和高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粮食流通科研经费预算。积极争取粮食产后处理技术、设备享受同等农机的政策性补贴。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专项,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落实专项经费,推行项目管理,督促逐项实施。引导、鼓励科技型粮食龙头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研发费用按其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二)强化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强粮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保证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大力引进优秀年轻的科技人才,建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组织科技培训、出国深造、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跟踪前沿技术,提高粮食流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建立岗位技能轮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高技能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组织广大粮食职工开展粮食流通技术专向攻关、技术大比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秋收’大忙季节即将来临。为全面做好‘秋收’各项工作,夺取粮食丰产丰收,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秋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秋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季节之一。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玉米、水稻、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农民种地积极性高涨,秋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优质玉米种植比例进一步提高。但受前期干旱、中后期低温阴雨寡照和大风等不利天气条件,部分玉米有倒伏现象,对全市秋作物产量将造成一定影响。据农业部门田间测产,预计今年全市秋粮产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

今年我市‘秋收’工作的目标任务是:秋粮产量达到1.9亿公斤以上,小麦播种面积达到51万亩,统一供种面积90%以上,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突破10万亩;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70%以上,秸秆青贮总量40万吨左右。

‘秋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以实现秋粮丰收为目标,全力打好‘秋收’生产攻坚战。要充分认识搞好‘秋收’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增强做好‘秋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早安排,早动手,确保秋粮丰产丰收。市政府已成立‘秋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工业区管委会主任任成员,切实加强对全市‘秋收’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全面负责本辖区‘秋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实行区域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及时、迅速地解决‘秋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秋收’工作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秋收’各项工作

(一)适时收获,加快秋收进度。今年,秋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特殊,其收获时间(特别是玉米的收获时间)应延迟至9月20日后,要通过延长灌浆时间增加产量。对倒伏玉米,要采取有效防虫措施,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危害,降低灾害损失。市农技人员要进村入户,大力宣传玉米适当晚收增产技术,确保秋粮稳产高产。市农机部门要及早安排部署‘秋收’机收工作,做好各种农机物资的供应,确保‘秋收’生产需求。一是抓住我市被**确定为“玉米机收示范县”的契机,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强力推进玉米机收,力争全市玉米机收率超过30%,9月底秋收大头落地。二是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服务小组,及时帮助解决农机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组织引导机手与村组、农户签订秸秆还田作业协议,并对全市秸秆还田机统一调配使用,解决好“有机无田、有田无机”问题。四是加强机手操作技能培训,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和督查力度,确保‘秋收’生产安全。

(二)搞好小麦良种补贴工作,提升小麦品质。根据上级要求,今年我市小麦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按农户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补贴办法采取“收取差价、统一供种”的方式。市农业部门要广泛宣传、推广小麦主导品种,加速小麦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普及应用,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按划分区域种植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推进小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稳步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乡(镇、区)要充分认识今年小麦良种补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形势,积极落实种植面积,提高小麦良种覆盖率,将惠农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同时,要严格按照要求,公示分户种植清册时间不能低于7天。每个行政村确定1—2个主导品种,适度规模连片发展。中标供种企业要依据小麦良种统一供应清册,确保9月底前将优质种子足量统一供应到村、户。市种子公司、才智种子公司、各小麦种子繁育重点乡(镇)农技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落实好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不断扩大适销对路的优质小麦品种繁育面积,促进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高规格建设优质小麦种子万亩示范田和千亩示范方,继续保持我市小麦良种繁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落实关键环节生产技术,提高麦播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麦播关键环节的生产管理技术,引导群众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麦播质量。市农业部门要结合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农广校和农民夜校等阵地,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举办小麦生产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明白纸等资料,开展实用新技术培训。一是提高整地质量。秋作物收获后,要抓住天气晴好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深耕晒垡,对连续实行免耕和旋耕2年以上地块提倡深耕一次,力争10月5日前整地结束,为小麦播种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土壤处理、药剂拌种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精播匀播等技术,减少化肥、种子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病虫危害,确保一播全苗。特别是近年来连续发生小麦病害的乡(镇、区),要与市农业部门一起,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群众采取合理轮作、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有效措施,减少小麦病害,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今年,力争全市51万亩小麦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小麦专用配方肥施肥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三是根据品种特性,合理确定小麦播期播量。**麦49—198、**麦49、**麦21、矮抗58、**高1号、西农979、富麦2008等小麦半冬性品种适播期在10月5—15日,每亩播量6-8公斤;**展4110等弱春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0日—20日,每亩播量7—9公斤。适播期内,播种量高产田走下限,低产田走上限。旱地要大力推广沟播技术,利于蓄水保墒。

(四)疏堵结合,切实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秋收’期间,各乡(镇、区)要坚持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加大秸秆还田机械推广力度,确保全市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35万亩,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比例达到70%以上。市畜牧局和各乡(镇、区)要围绕奶牛、肉牛养殖,做好秸秆青贮的规划、宣传、技术培训和督促检查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各养殖基地、养殖户做好秸秆青贮工作。重点乡(镇)要按照每头奶牛10吨、每头肉牛6吨的标准足额青贮,确保牲畜饲料。积极引导、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中介组织与养殖小区(场)和农户签订合同,开展秸秆收获、购销、运输服务,探索秸秆还田、青贮等综合利用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扩大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范围,力争我市今年秋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市农业、农机、畜牧部门要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督查力度,掌握各乡(镇、区)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严防焚烧秸秆现象发生。

(五)科学规划布局,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秋收’季节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期。各乡(镇、区)要在稳定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优质品种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搞好田间结构配置,调整粮经比例,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作物,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发展粮油、粮棉、粮菜等间作套种模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要围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制定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合理安排茬口,预留充足土地,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及早动手,科学规划核桃基地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市下达的工作任务。

(六)统筹兼顾,认真做好秋管工作。当前蔬菜、红薯等秋作物仍处在生长期。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在搞好秋收秋播的基础上,组织动员群众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治病虫害,并根据天气变化,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做好冻害等自然灾害的抗灾减灾工作,促进晚秋作物生长,夺取秋季农业生产全面丰收。

三、统筹协作,为做好‘秋收’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秋收’工作突击性强,涉及面广,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促进‘秋收’工作顺利开展。

各乡(镇、区)要积极组织群众适时收割,做到熟一块、收一块、平一块、种一块,确保应收尽收、应播尽播。

市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秋收’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市畜牧部门要根据养殖业发展需要,指导农民和龙头企业适时开展秸秆青贮,备足青贮饲料。

市农机部门要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确保购置的农业机械及时到位,发挥作用;积极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开展农机维修、机械调配等服务,加快机收整地进度。

市农业、供销、农机、石油、邮政等部门要积极开展送农资下乡活动,搞好物资调剂,适时足量供应优质种子、化肥、农药、农用地膜、农机、燃油等农用物资,满足‘秋收’生产需要。

市农业、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要加大对农资市场检查管理力度,大力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查违法案件,严防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现象发生。

市粮食部门要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做好秋粮收购工作。

市公安、交通等部门要确保小麦种子调运和秋收农机具转移“绿色通道”畅通。市统计部门要做好秋粮生产统计工作。

市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报,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

市供电部门要搞好电力调度,保证‘秋收’用电。

市水利部门要搞好灌溉设施检修及小麦播种用水调配。

市农发行等有关涉农金融部门要及时提供农村信贷资金服务。

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一、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的意义

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是进一步改革创新企业监管方式与监管领域,努力提升服务水准,更好地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一项有效举措。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有利于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有利于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企业尽快成熟地走向市场、做大做强,为经济“第三次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工商事务指导员的基本条件

工商事务指导员由所在地的各工商所按照“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原则指派公职人员担任。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一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可担任多个企业的指导员。其基本条件是:

(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二)熟悉辖区工商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

(四)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

三、工商事务指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每季走访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指导企业申报无区域名、冠取省名,扶助企业做大做强;

(三)提供企业改制时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及新型出资方式、组建集团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四)帮助企业争创“省知名商号”;

(五)随时接受企业咨询工商事务,协调企业与工商部门的有关事务;

(六)帮助企业开展信用建设,为企业获得更多的信用资源出谋划策;

(七)提供网上年检有关业务咨询服务;

(八)及时向企业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免费为企业上门讲法;

(九)及时提请企业纠正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十)解决企业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其他事务。

四、各工商所联系指导的企业范围

《实施“五个一万”工程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实施意见》、《实施“五个一万”工程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考核办法》以及“关于扶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通知”等文件中所涉及的企业。

五、工商事务指导员工作纪律

工商事务指导员行为准则:

(一)态度热情,语言文明,举止得体,服务规范;

(二)认真负责,廉洁高效,优质服务;

(三)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

工商事务指导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作风粗暴,态度冷漠,语言生硬;

(二)工作责任心不强,办事推诿、拖拉,刁难企业;

(三)接受企业礼金、礼物和吃请及其它行为;

(四)其他违规违纪行为。

六、工作步骤和方法

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要与当前开展的“红盾风采·阳光工商”主题活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具体步骤和方法:

1、制定方案。各所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并广泛宣传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请各所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切合辖区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及时确定工商事务指导员及所联系的企业,将指导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书面告知企业。同时,制订实施方案,于9月15前上报分局企业监管二科。

2、联系指导。各所结合实际,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发联系函等方式,经常性保持与已确定的企业联系、沟通并根据企业的要求予以指导企业办理相关工商事务,保存好有关资料。

3、认真总结。12月中旬。各所对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建立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工作的开展情况,政策措施的落实,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建议、意见以及工商部门采取的处理措施、结果等,并在12月中旬书面上报分局企业监管二科。

七、工作要求

健全与中小企业联系挂钩制度,实行“一帮一”帮扶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行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是一项新的工作。

各工商所一是要以选派好工商事务指导员为关键,搭建工商部门在企业展示形象的平台。二是以做好管理和服务为基础,搭建工商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平台。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致力建设服务型工商,打造“为红盾添彩,为发展助力”的机关服务品牌,竭力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一意义和作用

(一)“制度”是在深化体育改革中产生的管理社会体育的一项基本制度,给我国现行体育法规增加了新内容,填补了社会体育人员管理上的空白,也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际步骤,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工作在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方面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二)“制度”的实行,对政府加强社会体育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推动体育社会化,加快社会体育广泛、深入发展,指导群众科学地锻炼身体,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制度”的实施,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作用。

二管理机构

(四)“制度”的实施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必须在省、市、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进行,不设体育局的地方,由同级人民政府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或兼有行政职能的体育事业单位负责(以下将体育局、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和兼有行政职能的体育事业单位统称为体育行政部门)。

(五)省、市、县(市、区)三级体育行政部门,可以分别委托同级地区的体育协会负责授权范围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被委托的组织必须设有独立的工作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管理工作条件。委托有关组织负责管理工作的体育行政部门,要将被委托组织的情况,报上一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六)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群众体育机构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管机构,并应确定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不专设群众体育机构的体育行政部门和被委托的组织,均应确定主管机构、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和国家级四个级别,分别由市体育(教体)局、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授予和建档。

三业务培训

(八)申请授予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者,均须参加相应级别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与考核工作,按管理权限分别由省体育局、市体育(教体)局群体工作部门负责进行或指定培训单位进行。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合格的师资和教学条件。确定培训单位,均须经同级体育行政部门决定或批准,并报上一级体育行政部门备案。

(九)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的目的任务、时间范围、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授课要点、学时安排、考核要求等,均应按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培训教学大纲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可编写补充教材。未按规定的培训大纲、教材和教学计划进行培训,或未按规定程序经体育行政部门决定或批准,擅自进行培训的,不承认其培训考核结果。

(十)市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和评审工作情况应及时以文字和报表形式上报省体育局群体处备案。

四申报与审批

(十一)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的委托组织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的申请受理工作。申请人应向主要活动指导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申请,省、市被委托的组织只受理授权范围的申请。

(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武术、体育舞蹈、健美、健身(美)操、气功、健身功法及各项大众体育项目)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凡符合条件、履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责者,均可申请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凡申请授予等级称号或晋升高一等级称号者,须直接向受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填写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见附表一)。

2、相应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合作证书,申请晋级者还需提交原等级证书。

受理部门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后,按批准权限提交相应的评审委员会。

(十三)省、市体育行政部门都应设立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主管机构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聘任,应包括体育行政人员、科研单位或院校中从事(或熟悉)社会体育的科研人员或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社会体育活动骨干,一般任期四年。

技术指导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评审委托有关单项协会成立评审委员会。

(十四)各级评审委员会按省、市的顺序,分别设立一级、二级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评审委员会。县级体育行政部门接受在本辖区内进行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的人员的申请,对所报材料签署意见后,按批准权限提交市或者省级评审委员会。一级和二级及其以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评审委员会,分别由9-11人和5-7人的单数组成,任期四年。

(十五)评审委员会是负责评议、审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否符合相应技术等级称号条件的组织,必须坚持原则,正派公道,严格执行《制度》规定的条件和秩序,科学客观地做出通过或不通过的评审结论。

评审会议必须有不少于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数到会,在认真评议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经与会二分之一以上人数同意方为通过。

(十六)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分别依照“制度”的规定行使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的批准授予权。被委托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后,须提交有相应批准授予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的主管机构,除对评审结论显失公允的特殊情况可提请评审委员会复议或不予批准外,均应根据评审结论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报主管领导签发,并书面答复(附表二)申请人。对批准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并发给证书、证章。

(十七)申请人接到批准的签复后,应凭批件在一个月内到受理申请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的主管机构办理登记手续。由被委托组织受理的,应在主要指导活动地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的主管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管机构,应填写《X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名册》见(附表三),留做档案。

(十八)审批工作原则上每年六月份进行一次。申报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应于每年十二月底之前报省体育局,逾期不参加年度审批。

(十九)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

1、了解体育锻炼和比赛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方法,能够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基层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

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

(1)从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二年以上;

(2)基本掌握体育锻炼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承担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播和锻炼指导工作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3)基本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能够承担基层组织社会体育活动的计划,实施和总结工作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

(4)具有指导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

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

1.从事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三年以上;

2.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承担某项体育活动较高水平的技能传播和锻炼指导工作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效;

3.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能指导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的工作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4.具有指导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能够进行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

1.从事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五年以上。

2.较系统地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在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中取得显著成效,或在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技能和突出成就;

3.较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承担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行业、系统的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或在全国性社会体育工作评比中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4.具有指导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在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十)取得高等体育专业学历的人员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体育教师、非在职教练员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申请技术等级称号可不受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年限规定的限制;可凭学历证明或专业技术职务证明,免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主要评审其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能力与业绩的条件。

五日常管理

(二十一)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管机构应加强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联系,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创造必要的条件,并与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在的单位搞好协调,支持和帮助他们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二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依照下列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1.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

2.可以开发体育技能传授、锻炼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表演、体育咨询等有偿服务,并可按相应的技术等级称号收取不同的报酬。

3.在取得当地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可以开展经营性的体育活动。未取得技术等级称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得从事有偿性的、经营性的体育指导活动。

4.可以应聘到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二十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经常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及时将组织指导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向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或被委托的组织报告,接受其主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将日常的主要指导活动填入工作日志,实行定期注册制度,每年六月份,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原登记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注册。

(二十四)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的体育指导活动由原登记注册的体育行政部门所辖区迁移至另一个地区时,应依照制度的规定,开具《社会体育指导员迁移证》(见附表四),办理迁出、迁入手续。

社会体育指导员短期到登记注册地区以外的地区进行有偿性、经营性的体育指导活动,应到该地区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办理临时登记手续,并接受其管理和监督。

六奖励与处罚

(二十五)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每年对所属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站、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定期或不定期通报交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情况,并依照制度的规定,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奖励,成绩特别突出者可申报予以破格晋级(指提前晋级、或越过一个等级直接晋升为第二个等级)。破格晋级要从严掌握,除规定要求外,还须在省级或全国社会体育评比中获先进个人称号。推荐为荣誉社会体育指导员,须填写《荣誉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推荐审报表》(见附表五)。对违反《制度》和本办法、或有违法不轨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指导员,由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根据情节分别报请审批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降纸、撤销等级称号等处理,以树立良好的社会体育指导风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形象。

七实施要求

(二十六)制度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各地的实施情况,有组织有步骤地举行。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依照制度的规定和本实施办法,制定出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将实施办法报省体育局备案。

(二十七)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发动,广泛开展对制度实施的宣传工作,向社会介绍制度的意义和内容,组织好体育系统对制度的学习,向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人员宣传和讲解制度和本实施意见。

(二十八)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注意掌握和总结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市体育行政部门要随时交本地区制度的实施情况、做法和问题报省体育局。

指导意见范文第6篇

一、评估考核范围

全区93个社区。

二、评估考核原则

(一)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二)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绩;

(三)坚持规范程序、便于操作;

(四)坚持创先争优、鼓励先进。

三、评估考核内容及标准

实行“10+X”考核体系,“10”指社区党建、社区规范化建设与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计生、社区保障和社区文明十个单项考核指标,满分为100分。“X”指创新性工作考核和民主测评等内容,满分为30分。具体评估考核细则见附件三。

四、评估考核实施

成立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见附件一),负责全区社区评估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估考核工作在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主要采取责任部门考评与民主测评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半年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创新评定。各指导部门负责对社区创新性工作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于当年12月10日前反馈各街道,并报送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二)半年考核。由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负责协调组织一次入户民意调查,民意调查成绩作为各社区半年考核成绩,按权重计入年度考核成绩。

(三)年终考核。年底前,先由各责任部门根据社区单项工作评估考核细则,对各社区进行单项评估打分,将评估成绩反馈各街道并报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街道再根据指导意见,结合责任部门评估结果对各社区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街道对各社区的综合评定结果,在征求区纪委、区局、区委610办、区计生局、区城管局、区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各社区最终评估考核等次。

五、评估考核等次及比例

(一)评估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其中,优秀、良好等次由各街道分别按照15%、20%的比例确定。

(二)单项工作评估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被有关部门“一票否决”的,均不能定为优秀、良好等次;年终评估考核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下,或因工作不到位而出现影响我区在全市绩效考核成绩的,应定为不合格等次。

六、评估考核结果运用

指导意见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居民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委〔20**〕4号),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根据《印发**市社区就业服务基地管理规定的通知》(*劳社〔20**〕66号)与《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坊管理的通知》(*劳社〔20**〕219号)要求,执行《区20**—20**年城乡居民培训与就业规划》,拓宽社区灵活就业门路,引导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在社区(村)实现灵活就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管理意见。

第二条社区工作坊是指经审批设立的大嫂工作坊,引导和帮扶就业困难居民在社区实现灵活就业的场所。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灵活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居民,可进入其所属社区的社区工作坊享受灵活就业服务。

第三条社区工作坊为就业困难居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主要提供来料加工、保安、车辆寄存保管、环境卫生保洁、保绿、家政、城市公共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和用人单位后勤服务就业岗位。

第四条社区工作坊建筑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必须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并依法经营。鼓励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本市户籍人员创办社区工作坊,社区工作坊可享受市、区的就业扶持政策。

社区工作坊负责人,积极广开货源,稳定生产,确保安全,努力扩大就业岗位,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就近灵活就业。社区工作坊必须与工作坊劳务人员签订《劳务协议书》,并统一为工作坊劳务人员购买商业保险,经费向区促进就业资金中申请支付。

社区工作坊应设立安全员负责安全工作,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应按规定配套,安全生产要求、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相关资料应上墙公布。区安监分局负责安全员业务培训。

区劳动分局、妇联、促进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组成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社区工作坊行政管理事务。

第五条建立社区工作坊应具备下列条件:

㈠有符合工作要求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㈡有符合工作要求的资金支持及稳定的货源;

㈢有符合安全生产所需的场所、设备、设施;

㈣有符合工作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第六条申请设立社区工作坊应提供下列材料:

㈠申报《**市社区工作坊设立申请表》;

㈡场地、设备、安全生产等情况简介;

㈢社区工作坊管理制度与生产经营情况。

第七条社区工作坊申办程序

㈠设立社区工作坊,应向区劳动分局提出申请。

㈡区劳动分局受理后,会同相关部门对其申请材料提出意见并报区管委会主管领导审批,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

第八条社区工作坊提供的灵活就业岗位应不少于30个,优先聘用就业困难人员。社区工作坊聘用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及零就业家庭成员不少于各一人。

第九条社区工作坊应确保安全生产,与就业人员签订《劳务协议》,根据协议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第十条符合享受税费减免政策条件的社区工作坊,可向区税务、工商机关申请减免有关税费。

第十一条区管委会将加大对社区工作坊的扶持,把开发社区灵活就业岗位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十二条区职能管理部门将在有需要的社区设立社区工作坊,基本解决社区有灵活就业愿望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第十三条区促进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给予大力支持。

第十四条各社区、小区安排干部加强对社区工作坊的日常管理工作,并监督区管委会就业补助资金落实到位。

第十五条促进就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是:

㈠区劳动分局负责政策落实及指导工作;

㈡区促进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协助区劳动分局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新晨

㈢区妇联负责在开展社区妇女就业服务工作中进行指导和协调;

㈣区经贸办(中小企业办)负责并支持业务拓展及生产管理指导工作;

㈤区社会事务办负责社区建设;

㈥区地税分局负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㈦区工商分局负责社区工作坊工商行政管理;

㈧区财政局负责补助资金筹措;

㈨区安监分局、公安消防、建设、卫生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应给予社区工作坊政策扶持。

第十六条对社区工作坊的各项补助,按《市与镇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实施方案》(*府办〔20**〕17号)和《区资助农民就业实施办法》(*开管办〔20**〕62号)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社区工作坊劳务人员凡达到规定的22个工作天数,可享受区管委会就业资助金;达不到规定的22个工作天数,则按实际工作天数计算就业资助金。

社区工作坊出现如下违规、违纪行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警告、限期整改等处理,情节严重者给予停办处理。

㈠社区工作坊因管理不善,经营混乱,造成生产不稳定,出现劳务人员上访、投诉等事件,此社区工作坊必须停工整改,停工整改期间,不享受区管委会各项优惠政策。

㈡社区工作坊必须依法经营,实事求是帮扶就业困难居民。凡有违反国家政策、法规行为,进行造假、虚报冒领,一经查实,取消社区工作坊开办资格,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㈢社区工作坊因货源不足而造成不能稳定生产,允许社区工作坊内部临时停工,社区工作坊应提前一天到社区办理临时停工手续,社区将该工作坊临时停工情况再上报至区劳动分局。社区工作坊在临时停工期间,不享受区管委会的优惠扶持政策。社区工作坊恢复正常开工后,到社区办理正常复工手续,社区将该工作坊复工情况上报区劳动分局后可继续享受政府各项优惠政策。

第十八条对开办社区工作坊成绩显著的,由区管委会给予表彰奖励。

指导意见范文第8篇

一、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间组织得到稳步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益事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民间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组织行为不规范、社会公信力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民间组织评估机制。做好民间组织评估工作,有利于加强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促进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有利于优化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监管方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增加民间组织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提高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二、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要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形成组织健全、程序完备、操作规范、运转协调的评估工作机制,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主要原则。一是分级管理。按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权限,各地民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二是分类评定。根据民间组织类型按照不同指标分别开展评估。三是坚持客观公正。评估的内容、指标、程序、方法等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紧密结合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和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先行试点,分步推进,逐步完善。

(三)评估机构。各级民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建评估委员会,负责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评估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民间组织评估的具体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或委托相应的评估机构进行操作。

(四)评估内容。民间组织评估要按照组织类型分类开展,社会团体、基金会开展综合评估,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诚信评估。评估内容从基础条件、组织建设、工作绩效(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各地可以参考民政部制订的民间组织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具体评估指标及实施细则。

(五)评估程序。民间组织评估要遵循被评估单位自我评估、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委员会审核、评估委员会公示评估结论、民政部门确认评估结果并颁发证书和牌匾的基本程序。各地可以据此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评估程序要公正、合理、公开。

(六)评估等级。民间组织评估结果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5A(AAAAA)、4A(AAAA)、3A(AAA)、2A(AA)、1A(A)。证书和牌匾的样式由民政部统一制定。民间组织评估结果要实施动态管理,设定科学的有效期限和相应的淘汰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资助或奖励。各地4A以上等级(含4A级)的民间组织评估结论需要报民政部备案。

三、加强对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将民间组织评估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积极动员,统筹协调,根据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实际,有效结合民间组织管理重点工作和专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

(二)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与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相关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主动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

指导意见范文第9篇

一、引导基金的性质与宗旨

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

引导基金的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通过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弥补一般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重建企业的不足。

二、引导基金的设立与资金来源

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创业投资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状况设立引导基金。其设立程序为:由负责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提出设立引导基金的可行性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和不断完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和负责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

引导基金应以独立事业法人的形式设立,由有关部门任命或派出人员组成的理事会行使决策管理职责,并对外行使引导基金的权益和承担相应义务与责任。

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财政性专项资金;引导基金的投资收益与担保收益;闲置资金存放银行或购买国债所得的利息收益;个人、企业或社会机构无偿捐赠的资金等。

三、引导基金的运作原则与方式

引导基金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扶持对象主要是按照《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程序备案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各类创业投资企业。在扶持创业投资企业设立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政府政策意图和所扶持创业投资企业按市场原则运作的有效结合;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考核机制,有效防范风险,实现引导基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基金不用于市场已经充分竞争的领域,不与市场争利。

引导基金的运作方式:(一)参股。引导基金主要通过参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二)融资担保。根据信贷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对历史信用记录良好的创业投资企业,可采取提供融资担保方式,支持其通过债权融资增强投资能力。(三)跟进投资或其他方式。产业导向或区域导向较强的引导基金,可探索通过跟进投资或其他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投资方向。其中,跟进投资仅限于当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创业早期企业或需要政府重点扶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时,引导基金可以按适当股权比例向该创业企业投资,但不得以“跟进投资”之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运作业务,而应发挥商业性创业投资企业发现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项目和实施投资管理的作用。

引导基金所扶持的创业投资企业,应当在其公司章程或有限合伙协议等法律文件中,规定以一定比例资金投资于创业早期企业或需要政府重点扶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引导基金应当监督所扶持创业投资企业按照规定的投资方向进行投资运作,但不干预所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日常管理。引导基金不担任所扶持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的受托管理机构或有限合伙型创业投资企业的普通合伙人,不参与投资设立创业投资管理企业。

四、引导基金的管理

引导基金应当遵照国家有关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管与监督制度。引导基金可以专设管理机构负责引导基金的日常管理与运作事务,也可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管理机构负责引导基金的日常管理与运作事务。

引导基金受托管理机构应当符合下列资质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其管理团队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3)最近3年以上持续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4)没有受过行政主管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重大处罚的不良纪录;(5)严格按委托协议管理引导基金资产。

引导基金应当设立独立的评审委员会,对引导基金支持方案进行独立评审,以确保引导基金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评审委员会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创业投资行业自律组织的代表以及社会专家组成,成员人数应当为单数。其中,创业投资行业自律组织的代表和社会专家不得少于半数。引导基金拟扶持项目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评审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拟扶持项目的评审。引导基金理事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对拟扶持项目进行决策。

引导基金应当建立项目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对引导基金的监督,确保引导基金运作的公开性。

五、对引导基金的监管与指导

引导基金纳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财政部门和负责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部门对所设立引导基金实施监管与指导,按照公共性原则,对引导基金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及其资产情况进行评估。

引导基金理事会应当定期向财政部门和负责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部门报告运作情况。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时报告。

六、引导基金的风险控制

应通过制订引导基金章程,明确引导基金运作、决策及管理的具体程序和规定,以及申请引导基金扶持的相关条件。申请引导基金扶持的创业投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业绩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其高级管理人员或其管理顾问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已经取得良好管理业绩。

引导基金章程应当具体规定引导基金对单个创业投资企业的支持额度以及风险控制制度。以参股方式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可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事先通过公司章程或有限合伙协议约定引导基金的优先分配权和优先清偿权,以最大限度控制引导基金的资产风险。以提供融资担保方式和跟进投资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的,引导基金应加强对所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使用监管,防范财务风险。

引导基金不得用于从事贷款或股票、期货、房地产、基金、企业债券、金融衍生品等投资以及用于赞助、捐赠等支出。闲置资金只能存放银行或购买国债。

引导基金的闲置资金以及投资形成的各种资产及权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引导基金投资形成股权的退出,应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和引导基金的运作要求,确定退出方式及退出价格。

指导意见范文第10篇

一、各校要确定一名教学尖子教师承担教育局下发的有效教学和教学管理创新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讲解任务,要在村校长的带领下深入细致地学习该标准,要把该标准做为今年课堂教学工作的指南。

二、全体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逐条的进行对号入座,找寻差距,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全体教师要围绕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二是注重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三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四、六个提倡:提倡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提倡多鼓励,少批评;提倡多让学自学自悟,少一些教师的讲解分析;提倡即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重学法指导;提倡节节清。

五、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关注合作意识的培养。

六、课堂教学即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七、要做好学案设计,备学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法指导。尤其要切合实际的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八、做好三本作业的管理,自主作业本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尽量不要搞一刀切,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作公文有约采编业,对于学困生要布置难度稍低一些的作业。改错本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要严加要求

而对低年级的学生要偿试使用,使其养成良好习惯。积累本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尤其是积累本教师要经常在班内举行交流会,要让学生懂得不是只把好词佳句写下来就了事了,而是要会用。

九、关于作业批改。质性为主,量性为辅。提倡使用互动式的作业批改方式。提倡使用人文性的批改方式,教师可以在这个方面加大探讨力度。

十、教师要加强课后的反思,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意见,再课设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