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指导式教学

指导式教学范文精选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1篇

根据新大纲这些改革思想,我对以往“写文前,教师指导;写作后,教师批改;批改后,教师评议”,特别是作文指导中,文章该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要用哪些好词好句要作具体详细的规定;而作文评议过程,学生没有参与机会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我把“指导”与“评议”的位置倒过来。作文指导限时10分钟,作文评议安排40分钟,从时间安排上有意识地扭转了“重指导”“轻评议”的倾向。其次,在指导内容上也采取了宜粗不宜细的方法,重在激发写作兴趣,拓宽写作思路,激励写作欲望上下功夫,对于写作方法、写作要求、写作内容不作过细规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再次,在作文评议中采取了全员参与、人人动口并动手的方法,把作文的评议权和修改权还给学生。评议的时间安排多一些,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作文评议和修改中学习写作技巧,学会品词赏文,提高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

二、作文指导,注重激发写作兴趣,拓宽写作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只要有兴趣,就会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就需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在激发写作兴趣上下功夫。如采用“身临其境法”讲述故事的方法激趣;播放优美歌曲激趣;利用电教媒体再现学生生活场景、活动画面等有效手段激趣的因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唤起学生需要自我表达,需要真情吐露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至于文章该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要用上哪些好词好句,不作具体详细的规定。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三、作文评论让学生全员参与,人人动口又动手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过程指导;反复实践;修改;重写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40-03

[作者简介]吴欣亭(1986―),女,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作文指导是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审视目前小学作文指导教学,过程指导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源之一。本人认为,要走出目前作文指导教学的困境,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以下作文过程指导策略:

一、创设情境

(一)创设情感情境

教师在教学进行时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情感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与写作内容相应的情感情境之中。例如,指导学生描写“雨”的作文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或图片投影把学生带进雨的世界。又如,要求学生写关于“文明”的作文时,笔者一般会播放一段“文明礼让、廉洁修身”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对将要写作的内容有直接、形象的体会。

(二)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感情境后,接着应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个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考和探索过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因为,只有情境与实际经验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所以,当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引起学生想了解它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们就说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了。以五年级的《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为例,笔者会先让学生背诵关于雨的古诗,当学生根据以前的积累,背出关于雨的诗句而对如何描写“雨”产生兴趣时,笔者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雨景描写的情境之中,学生就进入问题情境了。

二、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

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是过程指导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围绕能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知识点,设计出三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序化的训练步骤,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通过这三个步骤掌握写作的方法和规律。

(一)初练――析文――归纳――修改

初练就是初次练写,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个作文片段的过程。初次练写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在写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当学生的问题被指出来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初次练写实践作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方法和规律来。

例如,在《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教学课上,笔者借助多媒体平台出示一幅《荷花图》引导学生对图片上的景物进行描写。当学生完成初次练写后,笔者随机选择三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通过评讲指导学生归纳出描写景物的第一个方法规律:1.是什么:这是叙述的写作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陈述的对象介绍清楚。2.怎么样:这是刻画的写作过程,旨在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把描写的事物写得准确、细致。3.像什么:这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写作过程,是为了把写作对象描写得生动、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二)再练――评析――归纳――修改

再练是指运用初次练写得来的第一个方法规律作为方法指导对初次练写的习作进行修改,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和归纳意识。当学生完成修改后,教师当即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从每个小组当中推荐出一篇范文提交到班上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归纳较深层次的方法规律,并要求学生以此方法规律为指导修改二次练写习作。

例如,在《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中,笔者在学生的初次练写实践的写作训练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描写雨的技巧一”――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描写:1.雨的特征:形状、颜色、质地、声响、味道。2.描绘背景:天空的不同、人的反应、环境的变化。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然后笔者要求学生运用雨景描写技巧一修改初次练写习作。当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修改作品并卓有成效时,笔者再通过学生互评和点评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归纳出“描写雨的技巧二”――从多方面、多角度描写:1.视觉:雨的大与小、形状的判断、颜色的观察。2.听觉:雨落下的声音、落到地面的声音、拍打事物的声音。3.触觉:人体触摸雨的真实感受,冰、冷、凉、温、热?4.嗅觉:雨所带来的气息,清新、浑浊、闷热、压抑?

笔者引导学生归纳雨景描写技巧时,如雨的特征、背景、修辞运用、多方面、多角度等,所得的方法规律都是由学生自己从习作里面归纳的。笔者做的事情不是直接告诉或者灌输给学生这些方法技巧,而是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归纳自己习作里面本来就存在的方法规律。而这种思维过程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将会伴随学生终身,这也是衡量作文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主要标准。学生运用这种方式习得方法规律去修改自己的作品时,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三练――点评

三练是指从二次练写实践修改后的作品中归纳出方法规律,然后以此方法规律作指导继续修改作品的过程。学生经过前两次的反复实践、修改后,对某方面的写作基础技能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但对一些更深层次的方法规律可能还没掌握或者还处于无意识状态。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更深层次的方法规律,我们需要三练。

如前面所讲的《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初次练写实践归纳出的“描写雨的技巧二”都是最基础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无意识地用到,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罢了;再次练写实践归纳出的雨景描写技巧二同样属于较基础的范畴,只是层次高些,只有优秀生用得比较好罢了。那么,当全班学生都懂得运用“描写雨的技巧二”修改自己作品而达到较高层次时,笔者就顺势而上地引导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作文中归纳出更高层次的“描写雨的技巧三”――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1.对自己描写雨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2.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态度:笔下的雨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感情与雨的表达关系:自己的感情怎样通过所描写的雨抒发出来?

三、重写作文

“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意。”重写作文是作文教学过程指导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不可或缺的,是作文水平提高的落实阶段。

(一)修改性重写

每篇作文都是一个整体,而写作文的过程是综合性的活动。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还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语言、阅读积累,对作文进行加工与润色,无形中对这篇作文的结构和行文重新进行梳理。这种修改性重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雨》的作文指导教学课上,有位学生在“再练”环节,对雨进行了这样的描写:“不知道咋的,雨滴哗啦地从天上掉了下来,把什么东西都拍打着咚咚响。”通过“评析、归纳”环节的指导,笔者鼓励这位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描写雨的技巧一”,对这个句子开展了修改性重写:“雨像生了谁的气似的,满天小石头般大的雨滴像子弹一样往地面上砸,把教室的屋顶、路上的广告牌砸得噼噼啪啦响。”这样,经过修改性重写的训练,作文的表达效果与修改前相比肯定更上一层楼,而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这“一改一写”中得到长足的提高。

(二)拓展性重写

重写是重新构思、组织作文,而不是把原来的作文抄写一遍。当学生经过反复实践和修改环节,掌握了写作某类作文的方法规律后,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这些方法规律重写一篇作文。这种做法不但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让学生更熟练、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技巧。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作文过程指导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教师开展作文指导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该通过实施创设情境、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重写作文的过程指导策略,遵循作文指导的规律,加强学生写作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进而形成一种具体可行、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意义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指导探究式;物理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物理实践中,“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型而实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教师们在教学中关注主体,鼓励对话,重视生成,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合作、创新中主动感悟和认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单纯的探究式(开放探究式)教学往往耗时太多、指向性较差,若把它变成“指导探究式”,则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其不足。笔者认为,目前在教育界比较活跃的“探究式教学”大多是“指导探究式”模式。下面将“指导探究式”与“开放探究式”进行如下比较:可以看出,“指导探究式”比“开放探究式”易于控制,对实验仪器、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宽松,也便于推广。

一、“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指导探究式”教学,其目的是:①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并能应用知识;②要让学生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③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社会价值;④要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指导探究式”教学其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发展并逐渐学会学习。教师指导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提高“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策略”。为了保证“指导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在课前,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校的条件(如有关实验器材)、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兴趣和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等因素;在课中,教师施教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要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便及时进行指导。

对于相同的物理知识,学生的认知途径可以不同,那么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就可不同。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与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系统运行的目标和系统的外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选择“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时,至少要考虑六个方面的内容:①要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可能某些方法比较适宜而另一些方法不太适宜教师可对其做适当的取舍。②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实现的,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学科的特点,还要符合课题内容的特点。教师在“指导探究式”时,适宜于选用既不复杂又不太简单的内容。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如果学生学习水平较高,学习准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可以考虑选用“指导探究式”。④要考虑时间是否允许。因为“指导探究式”比“被动接受式”耗费的时间多。⑤要准备好充足齐全的教学设备。“指导探究式”需要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实验器材必须要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③还应考虑教师本身的可能性,符合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个人特点。

二、“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1.在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中实施“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物理概念或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它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五个环书:第一,教师创设物理情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指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维活动,提出合理的猜想;第三,指导学生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共同讨论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第四,按最佳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取得实验数据,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到正确结论,获得知识;第五,指导学生把探索得到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应用。

例如初中物理“平面镜”一课教学可设计为:①通过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教师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②学生大胆、合理猜想;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平玻璃板、跳棋子、刻度尺等仪器,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并试着自行小结;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若学生的假设有错误,通过实验否定之);⑤出示万花筒、投影幻灯演示仪器等让学生观看,讲述平面镜的应用。在这节课,若教师指导到位,组织得好,其教学效果一定良好。

2.在物理实验中实施“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4篇

一、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小学数学也是这样。预习是“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最核心的环节,预习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教材特点精心编制自学提纲,在提纲中渗透自学方法。预习自学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发现问题。指导预习要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年级不同,逐步由教师指导到引领再到放手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后进生,帮助他们先学。

二、交流指导,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交流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以游戏、阅读等方式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想以动作的、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儿童语言的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学程导航课开始的小组交流可以让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得到反馈,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交流中得到收获,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智力水平迅速发展。所以必须指导好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要说出详细的可操作性的交流方法。我提出的小组交流要求是:①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交流预习作业;②认真倾听,有不同想法等同学讲完后作补充;③有错误的,查找错误的原因,并订正完善;④如有疑问,先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组长记录下来。师生对新知进行深究,通过深究、点拨实现提升。集体交流时,把各小组的见解进行比较引起争论,通过争论从而能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交流,这样就使预习时小组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全班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交流,使学生探索而获得的数学方法相互启发实现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创新增值。

三、方法指导,培养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会大大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就一定能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体会不同解题的策略,能引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促进思维发展。如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4棵杨树苗48元,3棵松树苗63元。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这是一道开放题,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可以先分别算出每棵杨树苗和每棵松树苗的价钱,再比较作出判断。也可以估算,一棵杨树苗十几元,一棵松树苗二十几元,所以松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还可以进行推理:松树的棵数比杨树少,但总价却比杨树多,可见每棵松树苗的价钱一定贵一些。很明显,采用推理的策略,思维含量更高。一道解决实际问题,正因为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总结出不同的思维方法,大大地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指导,密切联系生活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实践、探索,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课外实际结合起来,学会发展。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后,我让学生回家进行实际测量,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如一步的距离等,测量10张纸的厚度,房间的长、宽、高等,让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学会学习。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MOOC;大学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基于MOOC的大学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1.1有助于扬MOOC之“长”,避MOOC“短”,提高大学学习指导的学习质量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简称,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中,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例如,MOOC关注学习者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互动,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进度等方面无特别要求,等等。然而,如果仅靠学生参与MOOC学习,则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劣势。例如,学习者难以坚持下去,MOOC注册者很多,完成者很少;学习者有困惑时难以得到指导老师及时的辅导与答疑等等。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前视频学习活动进行转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基于MOOC的大学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利用MOOC教学视频及在线评价等功能(课前学生独立完成)以及课堂教学(课堂中教师引领与答疑、学生互动与展示等)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可充分发扬MOOC之“长”,避免其“短”,有于提高大学学习指导的学习质量。

1.2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现大学学习指导的目的与功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而知识内化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通过课堂外观看在线视频来完成,知识内化通过老师在课堂内的指导以及师生、生生互动来完成。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翻转课堂”通过教学流程的改变使得课堂时间重新分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拥有课堂话语权,真正实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在大学学习指导教学中,采用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领学生形成新的大学学习观、树立新的大学学习目标、制定大学学习规划、调适学习心理、灵活运用大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为大学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有助于为其他课程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经验

基于MOOC的大学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果实施效果好,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其普适性,将逐渐推广到其他课程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去,为其他课程实施“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另外,基于MOOC的大学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还有助于促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改革。

2基于MOOC的《大学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1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教师的课前活动主要涉及分析大学学习指导教学目标,并对已有大学学习指导MOOC教学视频、小测试进行调整、补充与;学生的课前活动:主要是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学习MOOC视频,并完成MOOC视频中相关的测试。课中活动: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MOOC视频中提出的共同问题,进行辅导答疑;二是生生、师生研讨交流,内化与拓展知识;三是学生成果展示,分享交流。课后活动:主要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学习内容,以及开展查漏补缺活动,有时还需要学生独立探索,完成拓展作业。

2.2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等等。在具体做法上主要包括: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教学视频的策略、学生课前学习MOOC教学视频的策略、学生参与MOOC平台讨论与完成小测验的策略、学生课堂互动与研讨策略、教学相辅的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等等。

2.3质量评价

基于MOOC的大学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课前学学学习指导课程MOOC教学视频的质量评价———以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基础,具体包括学生学习视频的次数与实践、参与讨论的问题与次数、完成小测验的情况、等等。二是课堂学习的质量评价———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基础,具体包括学生参与课堂研讨的情况,师生、生生互动情况,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情况等等。三是课程学习的质量评价———证明学生完成此课程的程度,除了包括以上两方面以外,还包括利用利用总结性评价(考试)或论文形式来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用标准的评分系统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分级。

2.4保障因素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6篇

本课题是在赣县中学“543”教改模式下,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以及课堂需要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感情。教师起引导、点拨、总结的作用。

【教W目标、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和情景剧表演来体会词人的感情。

2.根据意象展开讨论,体会词人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关于离愁,你会想到什么?(课堂开始,直接以离愁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再让学生猜想,面对离愁,柳永会想到什么。)

二、目标解读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提醒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了解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学习时更具有方向性。)

三、预习检测――以音入情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此来检测学生关于文本朗读的预习情况。

2.学生个读,尝试读出感情。(学生自由举手朗读,但最好找一男一女两人读,来感受不同的音质带来的不同感情。)

3.教师配乐范读。(配上舒缓感伤的轻音乐,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领略词人的情感。)

4.朗读完成后提出问题:“词中哪句话点明了主旨?”(多情自古伤离别。)

过渡语: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中写的是离别的场面,接下来请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同学们带来的情景剧表演。

四、预习检测――由事悟情

1.学生通过情景剧形式来表现故事,体会词中的离愁别绪。

情景剧要求学生课前自主排练好。剧本的撰写,台词、旁白、人物动作的设置都由学生自主根据课本完成。

2.学生表演时,要配上相应的背景图片及音乐。音乐要根据情境的不同,情感的加深而有所改变。

第一幕:晚、长亭、骤雨初歇。关键词:别。

第二幕:暮、兰舟、暮霭沉沉。关键词:痛。

第三幕:夜、杨柳岸、晓风轻拂。关键词:伤。

过渡语: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演绎,通过他们的表演,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词人离别的场景,对文中的情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围绕离别,词的上阙和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作者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来表达离情?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五、文本解读――直抒胸臆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点出并分析其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如“无绪”“留恋”“泪眼”“无语凝噎”等,再说表达的情感。

2.齐读直接抒情的句子。

过渡语:通过词中“无绪”“留恋”“催发”等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结合刚刚的情景剧,我们更能体会临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意境,更能体会那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满腹叮咛却伤心难言,只能用泪眼来传递的深情。除了直接抒发离情别意,词人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离愁呢?

六、文本解读――融情入景

1.找出借景抒情的句子。

2.教师范例分析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给人凄切、落寞之感,古代“长亭”常为离别之处,含有离愁别绪之意,“骤雨”代表女子希望大雨能把词人留下,并且秋天大雨过后,常有悲凉、清冷之感。

明确:①交代了别离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②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③烘托出主人公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七、合作探究――赏析品情

明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小组合作讨论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明确要求: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2.全体起立,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整理答案,由学科长督促,组员把组内讨论的重点记录在《学案》“小组讨论成果”处。

3.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的讨论情况。

八、交流展示――赏析品情

1.小组派一位代表展示成果,进行赏析的口头展示,要求姿态端庄,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使用普通话;书面展示,要求书写清楚工整,突出重点,使用规范字。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着展示者的思路思考,要给展示的同学正确的评价、补充和质疑。

3.问题展示完毕之后,梳理答案,并记录在《学案》“班级规范答案”处。

九、精讲点拨――深化情感

1.教师对学生展示做出中肯的点评并进行补充,学生齐读品味作者情感。

2.答题指导:怎样回答艺术手法题?

明确:赏析思路为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3.出示范例并齐读。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单影只、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十、文本解读――课文总结

1.总结课文的内容、情感和手法。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班齐读。

十一、拓展训练――虚实结合

1.补充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

2.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让学生找出词中的虚写和实写,并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十二、回扣目标

由课代表小结并回扣目标。

十三、深情朗诵――体会离情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主体间性 初中数学 指导式教学

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竭力主张教育中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理解,从而形成主体间的教育思想。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作为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

在传统的初中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性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的学习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的结果是高分低能的现状。主体间性指导下的现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想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数学知识是一种交互关系的过程,“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交往的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主体身份时才能存在”。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提出了全新的视角。

一、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的设计是不是合教学的规律性合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设计,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对旧的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突出知识准备。如二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在初二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对函数的感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但是由于时间太长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函数的感念模糊或者已经忘记,哪么在学次函数概念之前应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问题试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对于部分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二)教学设计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知识的内化者和探究者,是学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决定者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到课前预习。根据老师给出的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要自主主动的预习每一节课的知识,要主动分析和应用新知识所要用到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的弱势群体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弱势群体在学习中的障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储存与记忆系统中的原有知识和技能是产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部条件,美国著名的心里学家奥苏贝尔从意义学习的角度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在新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到唯一重要的地步,他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哪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证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分化出弱势群体,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一般来说,在课本知识的设计中,每一个新知识点的设计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之所以出现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不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对以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或者说欠账太多。比如对分式的学习,分式所要求的知识准备有,小学所学的分数,初一所学的整式,初二所学的因式分解,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某一方面掌握的程度不够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学生要自觉自主的掌握这些知识要多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二 )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早在三十年前的《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保罗・佛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认为“在驯化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或心里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为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供必要的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探讨,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体间指导式的学习

主体间性的教学思想要求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是主体间指导式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交互性。哈马贝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首先,教师要给出教学目标,目标就是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如二次函数概念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对实际问题情景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二次函数及有关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体会建立函数的模型思想。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学习就更加系统,学生就会明白,学次概念要经历三个步骤,即根据问题情景探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建构二次函数的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进行应用。

其次,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教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意识。如对二次函数概念探究的情景设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在抛篮球时篮球划过的轨迹,或玩乒乓球时乒乓球划过的轨迹等等,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知识储备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这些实际问题自主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多进行指导。

(二)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平等性。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掘弃传统教学中主宰者和权威的意识,要认真聆听每一位学生就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提出的问题有所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全面的一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进行归纳概括指导学生对问题理解透彻。

(三)在课堂练习中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板练习,所调的学生必须具有典型性。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可能在调板练习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解,一般来说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也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教师要在纠错中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质的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适合当地教育实际情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主体间性指导式的教学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教学中百舸争流的教学模式之一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8篇

1体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首先,从体育专业的教学发展来看,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体育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使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有助于推动体育专业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加强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就业意识进步和就业能力增强.从意识上来说,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就业中去,争取好的就业机会,从能力上来说,体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有效的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而在就业竞争中能够占据更多的优势.最后,从学校的整体教学来看,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推动整个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相对而言,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的选择性比较单一,就业的过程中如果选择其他方向就业,例如选择进入企业等,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对于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其就业的选择性,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就业水平.

2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课程和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2.1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的指导

在目前的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课程设置中,是根据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即属于学校的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的构成内容有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力与素质提高、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就业技巧、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构成.从就业课程的内容来看,涵盖的面比较广,既包括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力分析和意识培养,也包括对当前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分析,但是在体育专业就业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的指导.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前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普遍认知不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的教师,在教师方面,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部分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的,这些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的知识,因此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能系统化的进行课程的教授,而是只能就一些宏观的形式进行讲解,但是由此导致了一个问题,即教师普遍存在对于就业形式严峻的过度讲解,但是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培训却力有未逮,使得学生对于就业存在了很大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其次,在就业课程的设置上,由于就业课程只是一种辅的,因此课程的安排次数和时间都比较少,同时上课的学生却比较多,导致了有限的时间内难以传授有用的知识,不利于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发挥.

2.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体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面比较广,能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对于学生起到一定程度的知识普及作用,但是这些教学内容都是比较客观的,教师只是对之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导致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形式上,由于教师的专业性等不足,导致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制作了PPT,然后根据PPT内容进行讲述,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真正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

2.3教师和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

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现实中,存在教师和学生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教师来看,由于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教学创新的动力,不能实施有效积极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都是大课形式,因此很多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逃课、上课但不听课情况比较突出,由此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限,不能有效的促进其就业能力的增强.

3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3.1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并不是大四期间给学生进行临时指导的课程,而是从大一到大四必须持续进行的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样,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大一开始就逐渐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进而有效的引导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首先,在大一的时候,主要针对大一学生的就业观念等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大一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大一学生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予以讲解,帮助大一学生针对性的发展自我;在大二的时候,主要要针对大二的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利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育课堂中的一些集体活动,帮助大二的学生提升配合意识、团队意识,进而更好的在就业中取得优势;在大三的时候,由于大三已经到了考虑发展方向和毕业选择的时候了,因此这一时期对于大三学生的就业引导教育应该从大三学生的自我认知开始,帮助大三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使得他们理性的认知自我,进而在就业中能够根据自我的优势,促进自我的发展.而在大四的时候,由于大四的学生已经开始了求职生活,这一时期应该注重就业形式的讲解、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过程中的简历制作、面试培训等,帮助大四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

3.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在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有本专业的教师进行的,例如辅导员等,这一类的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缺乏专业性,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缺乏多样的教学方式,由此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应该加强形式多样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或者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学、情境模拟、素拓训练等,通过这些方式,将一些常见的就业问题进行阐述,同时还可以模拟现实中的就业面试等,帮助学生熟悉就业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提前感受面试的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3增强对于就业课程的重视程度

首先,从学院和学校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增强对于就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摆脱在教学安排中,对于体育专业就业培训课程的课程设置上,适当的调整课时,在不影响学校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课时,促使就业课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研究,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制作PPT,对着PPT讲述,而是要结合切实情况,针对性的对各个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促进教学的效果提升.最后,从学生的层面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就业课程对于自身就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对于教学中的一些训练项目主动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发展.

3.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

在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是由指导员等进行兼职的,这些教师的长处在于擅长做思想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就业指导中的一些专业性知识了解却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会由于专业性导致教学效果的弱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要加强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就业指导教师更好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就业指导课堂中引入一些社会就业培训工作的专业人士,通过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展开有别于学校教学习惯的教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发展.

3.5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在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指的是类似于已经就业的学生开展就业经验交流这一类,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就业学生的力量,开展交流会等,帮助需要就业的学生吸取就业的经验和营养,促进就业的一些好的做法的传播;硬件资源包括各类教学的设施,例如影音资料、情境演示和实战演练等方式,充分的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就业前进行有效的培训,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4总结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6)02-080-04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国人就业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复杂,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已成为常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更趋于理性,用人单位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历与毕业院校,而是更加看重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和综合能力。越来越多的院校认识到,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校期间,既要加紧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体验式教学”的来源与特点

体验式教学的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学者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库伯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体验、观察、反思与归纳这四大学习步骤的科学重复。除了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教育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还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体验式教学”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应用于教育领域,一直以来,美、英、法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同期,我国也接触到了“体验式教学法”,但我国主要停留在对教育理念的介绍与梳理上。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对体验式教学价值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应用于国内教学领域得案例也越来越广泛。“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更为突出。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更加在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也更提倡课程的活动由学生负责设计,将他们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并引导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二是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体验式教学”的情境非常灵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与个人的特殊需要,能够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探求每个学生更适合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三是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都更为灵活。如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可按照市场中的职场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用社会调查、个人信息材料投递、利用微信朋友圈、QQ群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求职过程,增强学生在求职中的应变能力;四是教学更具实效性。“体验式教学”可以“体验”为重点来展开教学活动。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来说,真实且生动的求职情境,可以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二、当前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文件,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等做出了指导性的要求。要求认为,就业指导课应以科学、系统的方式展开,同时,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发展。调查显示,当前国内高校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总体开设情况较为乐观,讲座、报告会等形式的就业指导也很常见,但不少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缺乏就职面试、笔试、材料投递、个案分析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环节设计苍白、陈旧,简单、统一,教师基本上照本宣科,侧重政策宣讲、形势分析,对就业市场信息变化的掌握不深入且缺少体验式就业指导,难以兼顾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个性。因此,现有的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多教学效果不佳,很难满足教育部对课程提出的教学要求。同时,由于职业认知能力得不到切实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悲观失望,并因此而轻视这门课程。可见,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迫切需要改革。而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切实对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帮助,是高校职业指导课面临改革的重大课题。

三“、体验式教学”在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

1.自由辩论式

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初衷就是帮助工科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定位,引导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感知就业的压力,做好就业的心理与技能准备。就业形式分析是就业指导课的先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自由辩论的方式,对工科大学生就业形式问题展开分析。辩题可根据就业形势、行业实情和学生兴趣进行设计,如“用人单位是关心工科大学生的学历,还是能力?”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辩题,如“当前就业形势是否有利于工科大学生就业?”等等。不论选择怎样的辩题,关键在于要能引起学生对就业形势的重视与思考。辩题选定后,按照辩论赛的模式,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为正、反方以及评审团,各自投入辩论准备。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引导辩论有效地进行,尽量让辩论活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辩论完成后,作为评审团的学生,应当首先对辩论予以点评,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并陈述,一是要对三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二是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重点分析,以促进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深度思考,使之建立起理性的择业目标,并积极投入就业准备。

2.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求职面试形成直观的印象。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没办法让学生体验真实求职的过程,领会求职时的心态与感受,“体验式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最常见的角色扮演法是召开模拟招聘会。在模拟招聘会开始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招聘会场,再设计若干个待聘单位以及需求的职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展开模拟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求职者或者招聘团队的角色。模拟开始后,先由“招聘方”介绍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人岗位的工作要求、薪资待遇,再由“应聘方”上场递交简历,发表应聘演讲。观场的学生要认真观察其他“应聘者”的面试表现,并将其他人的面试表现与自己的“应聘”流程形成对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参加模拟招聘会,以营造更为真实的应聘情境。模拟招聘完成后,教师应对各方表现予以点评,剖析其中的求职技巧,强化学生真实的感知。角色扮演不但有利于工科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增强其职场应聘的应变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过渡与转换。

3.社会调查式

很多工科大学生之所以对求职感到茫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在求职前做好知已知彼、人职匹配的准备。社会调查教学法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建设符合社会现实的职业认知。具体来说,各专业的工科大学生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人才选聘要求。具体方法是:选择省内或者市内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定各自的调查范围,联系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展开调查。调查方式的形式不限,可以侧重运用其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形式。调查完成后,每个小组都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用于班级交流。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教师在交流现场要进行点评并进行梳理,汇总出当前社会人才选聘要求。通过社会调查,提升了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帮助学生熟悉岗位供需状况,增强其对就业信息进行筛查的水平,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4.小组讨论式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企事业单位对应聘者进行集体面试的重要方法,最为常见的形式是情景模拟,旨在观察应聘者在面临现实压力环境中,展现自己语言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水平的能力。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工科大学生得以对面试场景产生直接印象,亲自感受面试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升学生沟通和应变能力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先将教室布置成会场,再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提供招聘案例,在案例的选择问题上,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假如你是一个大型企业的领导,你会从《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谁作为你的人力资源部长?”。案例选定后,各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要注意的是,教师不需要参与讨论,其工作重点在于组织活动开展和观察学生表现,并及时点评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的现场表现,并由此入手制定提升其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案。讨论完成后,教师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升面试水平。

5.材料投递式

在细节决定成败的求职过程中,材料投递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满含学问的重要工作,也是包括工科大学生在内的一切求职者所必然经历的求职环节。材料投递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投递途径,体验各种投递形式间的差异,熟悉求职材料的制作流程。在材料投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1组尝试网络投递,1组尝试现场投递,1组负责处理投递材料,1组负责旁观评价。进行现场投递的小组要先后历经材料准备、现场演说以及结果反馈等环节;进行网络投递的小组要熟悉简历格式与邮件使用、线上面试等技巧;负责处理材料的小组要事先了解清楚工科大学生常规就业单位的招聘程序和用人标准,接收投递材料,及时反馈投递结果;负责旁观评价的小组要认真观察并记录下各组材料投递的整个过程,提出疑问、指出问题,对投递展开评价。投递完成后,教师要针对各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投递过程存在的问题予以专门的具体指导,分析各投递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材料投递水平的提高。

四、应用“体验式教学”于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的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比,“体验式教学”的开放性更为突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式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这对目前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重要的考验。教师需要熟悉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招聘流程,以便指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出各个教学环节,将现实就业场景转化为学生课程中的体验场景,促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达成教学目标。首先,教学情境需贴近现实。“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它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亲身感受求职择业时需要面对的环境和问题,从中取得求职经验,实现体验得有效性。为实现教学情境模拟的有效性,学校应购置专门的教学设备以模拟真实的就业场景,缩短校园与真实职场的距离。其次,要看重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体验式教学”同样离不开理论教学,要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感受,就必须在实践活动前,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明确体验的目的、方法和关键节点。在体验结束后,教师们应及时予以点评,以引导学生们领会“体验式教学”中“体验”的微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党珊珊.音乐治疗理论下的体验式教学———以高职就业指导课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56-57.

[2]王永珍.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35):136-137.

[3]钱黎.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9.

[4]徐燕.论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品牌,2014(07):109-110.

[5]赵荣生,宋宏福.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探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3(05):64-67.

指导式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教学模式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模糊,院校不予重视

目前,各大高校虽已开设就业指导课,但从开办形式上讲远没有达到应该重视的程度。调查显示,将该课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只是少数高校,部分院校虽将就业指导设为必修类,但只在毕业前一年才开设。大多数高校只是将该课在毕业班中开设为选修课,有的甚至只举办几场讲座就敷衍了事。更甚之,某些院校在双选会进行后才应急学习,学习时间倡促,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甚微。同时,院校对该科的理解狭隘,认为这是一门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式、通晓就业信息的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缺乏切实应用价值,也将其视为鸡肋,不予重视。这样,就业指导课的定位不够准确,意义认识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学习很多都沦为形式化,很少能得到规范化、系统化等正规课程的待遇。

2、教学手法单一,实际效果不佳

从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反馈来看,学生认为上课方式上大多还是停留在灌输者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让学生失去耐心。授课老师一般由多位组成,这样教学的连贯性下降更降低了课程的品质。这些因素都形成了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的困境。这样看来,就业指导课缺乏一个既能照顾共性又能兼顾个性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空洞,缺乏应用价值

目前,就业指导材料多种多样,各高校的选择也呈现“八仙过海”之势,但是在一些院校在开设课程时都没有一本规范教材。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自编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各级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是时有所见。教材内容老化空洞脱离实际,在当下社会没有切实的应用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

1、开创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新理念

由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国家应该在充分结合本国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借鉴和学习西方科学的理念和模式,创立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新概念。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和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而且,正确的择业观与学生的人才观念也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人成才教育为学生的择业观提供了坚实的理性支持,而正确的择业观则为成人成才教育奠定了基础,使其更加具有实践性。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是思想政治课中,还是课余生活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得到教育。而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指导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择业观,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强化他们的成人成才意识,激励毕业生们主动投身到祖国各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支持基层工作,支持西部大开发,这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正是大学生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社会的需要。

2、建立并完善就业指导结构化体系

就业指导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因此,构建合理化的结构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就业指导结构化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高等学校当中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课,建立研究并负责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和计划,对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估和交流的专门性的教研工作室。使教学组织结构化、教学内容多样化和教学形式丰富化。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不能只局限在某一本特定的教材当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制定出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讲义,编制出与时俱进、更加直观有说服力、更加丰富的课堂内容。其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只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大学四年级才开展,而应该从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就开始开展对学生就业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系统分析所学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使他们充分认识所学专业,明确今后职业目标;对于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应通过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充实职业知识,同时了解当今就业形势,教育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加强就业能力的提高,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主选择就业的能力;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学校应在提供各种就职前培训、心理辅导、面试技巧指导、提供就业程序及就业权益保护等的同时,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使就业指导全面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当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

3、运用社会资源,提升就业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应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体制,充分的利用各种现有社会资源来改善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比如说,我们可以聘请一些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来参与教学,像是政府机关、知名招聘单位、职业培训公司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的成功应聘者或者本校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在教学大纲的总指导下以不同角度来提出、分析并解答问题,使学生们能从中受到激励,尽早的了解到社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在指导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去参观校园招聘的活动现场,尤其是大型的招聘会,并鼓励他们主动与雇主进行沟通,认清就业形势,尽快了解到求职过程中的辛酸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紧迫感,以便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都应涵盖着就业指导的教育,并且还应该延伸到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调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做好毕业生的后续调查,如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一些有价值的评价或者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好的意见,都应及时地将其反应给学校,争取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道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系统的学科,高校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构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郭亚红.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