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针灸甲乙经》:无人超越的针灸典范

皇甫谧是魏晋士人中一个相当独特的人物,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因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面对曹魏代汉,司马氏专权,立志不仕。

皇甫谧42岁患严重风痹症,不为病魔屈服,悉心钻研针灸。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家已对针灸进行了系统总结。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和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但是晋代以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其义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以《黄帝内经》中《素问》、《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据,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成为我国医学经典著作,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针灸甲乙经》,共10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654个(包括单穴48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1600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

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把《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足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影响之深远。皇甫谧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世界针灸学之祖”、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正如诗云:

治世有方轻作官,

祛疴求索苦钻研。

巅设书台远尘俗,

柳遮残阳献绝编。

全文阅读

针灸甲乙经治疗便秘针灸医学论文

1针灸医学《针灸甲乙经》对便秘病位的认识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而《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则云:“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又有《针灸甲乙经·卷之八·五脏六腑胀第三》论述:“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以及《针灸甲乙经·卷之九·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场中鸣短气第七》论述:“饮食不下,鬲塞不通,邪在胃脘。”可见《针灸甲乙经》认为其与胃及三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治疗便秘,应从治疗胃及三焦的功能开始。正常的饮食,是保护胃肠的重要途径,是保持正常排便的重要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达到长寿的理想境界。

2针灸医学《针灸甲乙经》对便秘病因的认识

宋代《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大便干涩》将便秘按病因分类,分为五种证型,并将各种证型出现的症状进行详细描述。而《针灸甲乙经·卷之六·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则有“曰:便病奈何?曰: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色,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胀。”因此,《针灸甲乙经》认为便秘主要与胃肠的寒热虚实有关,与《圣济总录》有相似的认识,可指导我们在治疗时对补泻手法的选择。

3针灸医学《针灸甲乙经》中治疗便秘的治则与穴位

3.1《针灸甲乙经》治疗便秘的总则《针灸甲乙经·卷之九·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曰:“腹中不便,取三里,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也符合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实则补其母,虚则泻其子”。在选用时,我们可以结合对便秘病因的认识,对选穴及手法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效果。

3.1.1循经取穴《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曰:“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气逆取其太阴。厥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景岳全书·秘结》[5]亦云:“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循经取穴主要是根据其病因,选取相应经络上的穴位,以达到去除病因,解决病痛。

3.1.2常用穴位《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曰:“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大便难,中渚及太白主之。大便难,大钟主之。”以上则是根据病症,选取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即对症取穴。

全文阅读

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

【摘要】 目的 对《针灸甲乙经》的经穴处方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针灸甲乙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主要选取《针灸甲乙经》中卷七至卷十二中的针灸处方,分析经穴处方特点。结果 《针灸甲乙经》主要以单穴使用为主,占83.4%,配穴使用以五腧穴使用最多,辨证取穴是其最大的特点。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配伍使用,如经穴配伍,经经配伍等。结论 《针灸甲乙经》为后世的针灸的临床应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经穴处方;特点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以《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为蓝本,加以比较研究,按类编排,删除浮言和重复,并广泛吸收秦汉时期针灸医学实践经验编撰而成,是现存最早第一部理论系统、临床丰富的针灸学专著[1],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

《甲乙经》总成12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甲乙经》大量填补了腧穴理论的空白,从《黄帝内经》的160多穴增加到349个,并记述了各部穴位的别名、部位、取法、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五输穴理论、适应证和禁忌等等,卷七至卷十二积累了大量的针灸处方,为后世针灸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简单谈谈《甲乙经》的临床经穴特点与应用。

1 单穴处方使用特点

1.1 精简而慎重 《甲乙经》有1045个处方,其中873个为单穴处方,占83.4%[2],处于绝对地位。华佗治病主张疏针简灸,《魏志》说:“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七、八壮,病亦应瘦;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曰:“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单穴使用得当,取穴正确,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代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多种刺激达到中枢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其结果可互相抵消,或彼此增强而产生另外的后果[3]。单穴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腧穴的作用,也体现了在当时腧穴的临床应用情况,即精、简而慎重。

1.2 辩证取穴 《甲乙经》又一明显特征是体现中医之辩证论治的思想,即辩证取穴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以卷九第一篇头痛为例,不同证型的头痛用不同穴位,而同种证型头痛,伴随症状不同,也用不同穴,即同病用异穴,如“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厥头痛,孔最主之”、“厥头痛,面肿起,商丘主之”等。异病用同穴在本书中普遍存在,如卷七第一记载“善嚏,头痛身热,颔厌主之。热病头痛,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颅主之。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厘主之。(“悬颅”,《外台》,《医心方》均做悬厘。)”、“肩髆间急,淒厥恶寒,魄户主之”、“项背痛引项,魄户主之”等。

1.3 局部用穴和循经取穴 经研究发现《甲乙经》的单穴应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就是局部取穴,如“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另外的一个特点是循经取穴,如“颌痛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刺人迎,立已”。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在现代针灸临床用穴也仍处于绝对地位,局部取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近治作用,如痹症我们首选局部穴位,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体现。循经取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远治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症,也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反应。

全文阅读

简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禁(慎)针禁(慎)灸腧穴

[摘 要] 《甲乙经》提出禁(慎)针禁(慎)灸腧穴数十个。为明确其确切数量、名称,其中何穴现已可针(灸),每穴禁(慎)针禁(慎)灸具体情况、理由、原文出处,以及进一步探寻古人确立诸多禁(慎)针禁(慎)灸腧穴之原因,特认真查核原书制成两表,表后又作了类分、简析,使某穴可否针灸一览而明,理由洞然分晓。可供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参考。

[主题词] 穴,五输;《甲乙经》;针灸疗法/禁忌证SimpleAnalysison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rohibited(Careful)Acup

ointsinTheABClassic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Rong,LuoYongfen(ChengduUniversityofTCM,Sichuan610075)

[Abstract] Doze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rohibited(careful)acupointswereraisedintheABClassic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odefiniteamountandnameoftheacupoints,

andwhichacupointscanreceiveacupuntureand/ormoxibustion,andconcretecond

ition,reasonsandoriginaltextofth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rohibitedacupoints,andfurthertosearchthecauseswhyancientphysiciansestablishedtheacup

unctureandmoxbustionprohibitedacupoints,twotableswerelistedbymeansofcheckingthecopyagainstheoriginal,andclass

ificationandsimpleanalysiswerefollowed,whichcanprovidereferencesforclini

全文阅读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题名解

【摘要】

文章 分析 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题名的含义,指出:书名“黄帝”是古人托名之作,以古圣贤作旗号使人们相信自己的 理论 ,并示与道家、阴阳家的内在关系。所称“三部”,系指该书 内容 是将《素问》、《九卷》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删其泛辞,除其重复”集为一部。“针灸”是指书中论治以针灸为主,指明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针灸科的。“甲乙”二字,后代注家多解为编次之意,是其说之一,另外,笔者从 中国 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五行”分析,认为东方甲乙木具有生发欣欣向荣之征,故“甲乙”二字亦可释为“生”、“活”,并作使动用法,即“使人生”、“使人活”、“使人远离疾病,保持健康”之意。“经”,具有“常”、“法”、“径”的意义,古人常把那些重要的典籍称作“经”,表明《甲乙经》是针灸方面的权威性的经典著作。

【关键词】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题名 释名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为《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书的最早传本,对中医针灸学术的 发展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在中国古代 科技 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题名释义

关于本书的命名和卷数,历代记述不一。《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载:《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皇甫谧撰。《新唐书·艺文志》载:《黄帝三部针经》十二卷。《通志·艺文志略》载: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载: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二卷,即《甲乙经》。明抄本、医统本均作《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可见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后人称引多用简称。

其书名冠“黄帝”字样,乃是古人托名之作,并非真为黄帝所著。正如与《内经》 时代 相近的《淮南子》所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那时一般人崇尚远古,所以为了使人们相信自己的理论,就不得不打起神农、黄帝这些传说中的古圣贤作旗号;另一个原因是,传统中医的学术思想受到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比较大,而道家和阴阳家尊崇黄帝,为了表明自己的思想渊源,故以黄帝命名。

所称“三部”,系指该书内容是将《素问》、《九卷》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删其泛辞,除其重复”集为一部。它打乱了原有《素问》、《灵枢》的顺序,以“使事类相从”的原则进行重新编次,理论部分主要取材于《黄帝内经》,其中收《素问》29篇的全篇,25篇的大部分,4篇的个别语段,有20篇未收;收《灵枢》57篇的全篇,19篇的大部分,3篇的个别语段,有1篇未收。针灸临床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一书,该书早已亡佚,因此,本书就成为保存《明堂》资料的一部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言:“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三卷,又《明堂孔》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1]此说极是。

全文阅读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摘 要]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主题词] 《甲乙经》;处方,针灸

CharacteristicsofPointSelectionsinPrescriptionsinA

BClassic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ZhangShengchun,ZhaoJingsheng

(NanjingUniversityofTCM,Jiangsu210029,China)

[Abstract] MostprescriptionsinA

BClassic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ereconstitutedbysinglepoint.Int

全文阅读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关键词】:失眠;循经取穴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39-2

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

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全文阅读

浅析《针灸甲乙经》之郄穴的价值

摘要:《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文中首载了十六郗穴的名称并厘定在人体的分布、刺灸的方法及主治病证。通过浅析《针灸甲乙经》中之郄穴,阐述郄穴在临床中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郄穴;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14-04

《针灸甲乙经》[1]简称《甲乙经》,由晋・皇甫谧所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收集、整理晋以前的《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之精要,“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系统、临床丰富的针灸学专著,也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所载的针灸理论及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尤其首创郄穴,是其一大特色。在《甲乙经》中首次记载了郄穴的具体名称、在人体的分布及刺灸之方法,同时还阐释了郄穴的主治病症。本文仅对其所述之郄穴进行浅析。

1郄穴的名称与定位

“郄”与“隙”相通,是为“空隙”之意,意指经脉气血汇聚之“孔隙”。郄,作为针刺治疗部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疟篇》曰:“足太阳之疟,刺郄中出血”[2],此处之“郄中”指委中穴的别名,并非郗穴之意。郄穴作为针刺治疗的穴位,首见于《甲乙经》中,有“十六郄穴”之说,即十二正经每条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加之阴阳维脉、阴阳跷脉也各有一个,合为十六郄。且大多分布于人体四肢肘、膝以下部位,除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梁丘)位于膝上以外,是各经脉气血在四肢深聚的部位。

《甲乙经》中首次明确的厘定出十六个郄穴的具置及部分郗穴之别名,对于穴位的描述也更为详细,现就十六郄穴的名称及具置见表1。

2郄穴刺、灸之法

全文阅读

针灸学家皇甫谧

三国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撰著的《三都赋》,时由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注,面世后便广为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典故。作序者皇甫谧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中国最杰出的针灸学家。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晚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皇甫谧自幼过继于其叔父,居住在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他年少时顽皮不羁,荒于学业,后得叔母任氏的勤勉与资助,从此猝然忏悔,遂发誓悔过自新,发愤读书,立志成才。他拜同乡席坦为师,后因家贫,只能边耕边读。但他“耿现典籍,忘寝与食”,一生淡泊仕途,清贫自守,曾上书《拜劝论》,辞绝晋武帝司马昭的征召。后得晋武帝赠书一车,自此他益加手不释卷,刻苦研读,并致力于著述。其著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与《玄晏春秋》等。

皇甫谧在42岁时身患风痹证,半身不遂,身体极度赢弱。病痛的折磨促使他攻关医学。从此他“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特别是潜心研究针灸医术,并反复在自己身体各部取穴试验,终于治愈了自己的痹证,并于公元259年撰成《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采用“使事类相以”的归类方法,把散见于各文献中的相类经文归纳在一起,便于研读和应用。

《针灸甲乙经》共12卷,128篇,内容包括腑脏、经路、腧穴、病机、诊断和治疗。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穴位654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书中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和妇人病等,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广博的境界。重点阐明了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使学习者易于掌握。

《针灸甲乙经》还在选穴治疗上论述了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专篇阐述了每日时辰不同与选穴、针刺、补泻方法的关系,这一时间医学理论,至今在临床上仍旧延续应用,并为国际学者所瞩目和借鉴研究。关于针刺操作手法,从理论分析到具体操作要领,均做了比较具体的叙述。例如,在论述持针之姿势和方法时,提示针灸施术者必须全神贯注,审示病人接受治疗前后的神态反应,掌握针刺之浅深、方向、轻重以及事故之预防。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禁针穴、不能深刺穴等,均做了明确的规定。

本书论及用针灸施治时,提示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

《针灸甲乙经》不愧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医著。对阐述经络理论,统一针灸穴位的位置、名称、取穴法及总结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中医针灸专科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医学家王焘论其为“医人之秘室,后之学者,宜遵用之”。至今,《针灸甲乙经》已成为学医者必读的教材。此书也受到了国外针灸医学界的关注,在日本《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针灸甲乙经》为必读的医学教科书。

全文阅读

关节腔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6例

【摘要】目的研究关节腔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治疗效果。方法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患,将这些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甲组56例,乙组50例和丙组50例。对甲组实行玻璃酸钠注射与针灸推拿配合治疗,对乙组实行针灸治疗,对丙组实行针灸推拿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在治疗效果方面,甲组的有效率为96%,乙组为70%,丙组为82%,甲组明显要高于乙组和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关节腔;针灸推拿;退行性膝关节炎

在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容易患上退行性骨关节炎,其中又以退行性膝关节炎者居多。这类疾病非常常见,并且容易发作,难以治疗。目前中医已经对该类疾病有所研究,有针灸、针刺以及推拿等方法对退行性膝关节炎进行相关治疗[1]。本次实验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患,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患,将这些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甲组56例,乙组50例和丙组50例。本次实验的所有病患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甲组有30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分布在30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1.3)岁。乙组有16例男性,34例女性,年龄分布在32到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1.9)岁。丙组有3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分布在31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2.1)岁。三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甲组实行玻璃酸钠注射与针灸推拿配合治疗,对乙组实行针灸治疗,对丙组实行针灸推拿治疗。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首先病患需要仰卧在床上,将膝关节显露于外部,在其腘窝下放置一软垫,然后在髌骨的内侧或者外侧寻找到膝关节腔的间隙使用蓝药水做好标记。完成消毒工作后,对标记处进行注射,主要包括1ml灭菌注射用水、0.5ml利多卡因、1ml维生素B12等。注射完成后用创可贴将针眼封住。针灸推拿治疗:在太溪穴、阴阳陵泉血、曲泉穴以及足三里、鹤顶穴、梁丘等位置进行针灸,如果病患的疼痛较重,还可在其血海、关元以及阳陵泉等部位进行针灸。在针灸前需要使用酒精对穴位以及毫针进行消毒。推拿治疗:在太溪穴、阴阳陵泉血、曲泉穴以及足三里、鹤顶穴、梁丘等位置进行推拿,从髌骨的内侧开始向外推开,并用力按压穴位,多次搓擦,使膝关节出现温热的感觉。每天进行一次,每七天为一个疗程[2]。

1.3疗效标准见表1。

3讨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