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社会.政治

摘要:刘勰与伊格尔顿是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比较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观和文学发展观之异同,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政治性有所裨益。

关键词:刘勰;伊格尔顿;文学观;文学发展观;社会;政治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68-02

刘勰与伊格尔顿时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千五百年以前,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包容着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体大思精,卓立千古,其文学批评理论,以今日眼光来审视,仍卓具价值。鲁迅先生曾将《文心雕龙》与《诗学》相提并论,极力推举。他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1]可见《文心雕龙》对文学理论发展史影响之巨大和深远。伊格尔顿则是当代英国具有国际声誉的英美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在文学批评、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而富有创建的学术成果。笔者以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比较他们的文学观与文学发展观,相互阐发,以知相隔千余年之文理相通之妙。

一、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

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分裂、大动荡,但思想艺术大解放的时代。南北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繁荣,三教与玄学互相激荡。由于政治社会状况及时代思潮的变化,人们思想活跃,呈现出一种自由解放的趋势。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多彩,成就卓著,空前繁荣,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等。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探索的时代,转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勰总结了前人的文论成果,概括了历史各种文学现象,写成了《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被誉为我国古代的“艺苑之秘宝”。全书近四万字,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其“体大精思”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其理论体系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千余年后的二十世纪则是一个充满矛盾,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风云变幻的动荡的世纪,一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的世纪,一个展示了人类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的世纪,一个弥漫着希望与失望、乐观与悲观的世纪。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使二十世纪的文学格局“三足鼎立”: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为原则和方法的无产阶级文学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潮蜂拥而起,异彩纷呈。文学理论与批评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从形式主义到接受美学,从新批评到解构主义,从阐释学到新历史主义。所以这也是一个文学批评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伊格尔顿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他的文论由此应用而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颇丰,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与评价一些英美作家的作品,并用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文学批评流派。

全文阅读

政治社会学视野内的基层政治参与

[摘要]关于公民在基层政治生活中的参与问题,除马克思主义之外,目前流行的有关理论模型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理性选择、社会资本、善治、制度、事件理论等等。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论题,为基层政治参与提供了鲜活的解释。

[关键词]基层政治;参与;理论

[中图分类号]D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16-02

公民为什么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基层(社会自治)政治生活?理论家的回答不一而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成员是作为其所属的某个阶级来进行政治参与的,参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争取个人或者阶级的种种利益。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内,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和学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一、治理理论

由于基层自治不只是村民、居民本身的日常或公共生活,它还是国家治理社会的社会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源自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善治理论常常被援引。“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在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导致的“治理”复兴中,“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这就意味着:(1)治理或者说公共治理与政府管理不同,其主体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2)治理权威的运用并不像政府管理那样,采用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政命令,而是采用上下互动、相互协商、彼此合作的方式;(3)治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网络状的合作管理,是“多中心”的,目标也是多元的,但最终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需求,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简言之,治理是包括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机构在内的多个主体,协同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状态。在此背景下,治理(而不是统治)应成为探索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理论起点。

善治理论的支持者主张,当代社会结构复杂,需要政府与民众精诚合作,对于政府来说,要还政于民;对民众来说,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有关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社区自治的定性纷争不已的时候,善治论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不必拘泥于自治机构是为政府跑腿,还是直接服务基层社会的民众,应将讨论的重心放在国家与社会的链接机制上。善治理论主张,社会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因此,群众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等都可以被看作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人们不只是通过“从政”才能参与或解决区域性公共事务。因之,善治理论通过治理多元化强化了公民参与基层社会自治多元之路的逻辑。

二、事件与制度理论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使其个性和角色与社会相融合、价值观同社会相协调的过程。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正确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本文着重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化

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也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实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的社会化,就是认识、选择和体现一定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人的社会本质,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认识、把握、选择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把自身塑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社会本质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否则,很难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会化的途径、方法针对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

(一)要坚持正确导向

全文阅读

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

【摘 要】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独特而深刻,主要内容包括统治者“无为而治”和百姓自治。其政治哲学基础是“道”论,以“无为”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研究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思想。

【关键词】老子;社会自治;无为而治

一、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下,社会自治的含义是社会自治组织成员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参与国家与社会的管理。从中我们看出,社会自治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在社会自治的实践过程中,社会成员能够切实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合理约束政府的权力。然而,老子的社会自治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即统治者“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能少私寡欲、顺乎民心、以静制动。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所以老子认为统治者需实现“无为而治”,这样国家才会保持长久。二即百姓自治,要求百姓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百姓作为国家中的生活主体和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想在慌乱的年代生活下去,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养活自己。

二、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道”论

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是“道”论,其一切思想政治主张都是围绕“道”展开的。

(一)道的含义

“道”是世界的本原。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寞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由此看出,老子把“道”视为万物的根本。“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它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但发挥的作用却是无穷的,正如他所说“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还把“道”界定为“无”,如“无,名天地之始。”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可见,“道”又是创造万事万物的动力,它化生万物并通过万物来表现自身。此外,“道”又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及其法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即说,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道,把握它的本质及规律,就能够认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

全文阅读

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亲缘性

作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学科、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系统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的指导原则、逻辑基础、研究模式、操作程序、调查技术和手段等的总称。随着应用研究的深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逐渐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同社会学的亲缘关系日益紧密。第一,社会学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论有重要影响。社会学方法论是对研究方式方法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系统探讨和评价。从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看,社会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论,分别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其中,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南。系统地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对于社会运行的作用等观点,对于我们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构成了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石。价值和价值观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行研究,探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理解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方法论,突出对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结构的理解,强调价值因素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一个微观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演绎性色彩较浓,引入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由孔德开创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主张在社会学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和工具的作用,注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逐渐呈现出以逻辑演绎为主向逻辑演绎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由侧重理论研究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由偏重宏观研究向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等趋势。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方面的借鉴意义逐渐凸显出来。系统地挖掘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中的合理因子,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是贯穿于社会学研究全过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社会学研究方式有四种基本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社会学中对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如抽样理论、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文献的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掌握人们思想活动和舆论动态的信息、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社会事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验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西方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研究中,这种方法也得到了使用。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实验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得到应用。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在文化人类学和比较社会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效地运用实地研究法开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三,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是社会学研究的各阶段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点。它包括问卷技术、访谈技术、观察技术、抽样技术、测量技术等。在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研究中,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需要大量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社会学中有关抽样、测量、观察、访谈等具体操作技术的研究和步骤,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具体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亲缘性,决定了二者进行学科交叉的可能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社会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不断推进。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知识借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形成和逐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初创和形成过程中,需要从社会学中汲取相关的理论营养,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借鉴相关的社会学知识,对某些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现象进行社会学的解读,向社会学寻求知识借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理论资源,但主要停留在知识借鉴的层面上,呈现出一定的零散性、随意性色彩。第二,问题聚焦阶段。进入21世纪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不再满足于仅仅对社会学的某些理论进行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和解读,而是着重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具体的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得到了突显。比如,有学者从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视角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有学者从文化结构变迁的视角论述了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问题,有学者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论述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这一阶段的研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中的问题关切,着力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学科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学科融合阶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朝着学科层面的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学者们开始从学科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相互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深层次思考,并尝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有学者认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现实召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规律的科学。也有学者认为,借鉴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完全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互动研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研究,越轨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一阶段的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逐步由零散走向系统、由表层走向深层,实现了由理论借鉴向学科融合的转化,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这门新兴分支学科的产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评价

全文阅读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本文从政治参与意愿、政治参与途径、政治参与实效三个维度对政治参与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内涵解读;从制度化参与、非制度化参与两个类别来阐述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针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理性思维与偏激情绪共存等现实问题,提出了以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政治参与 参与意愿 参与途径 参与实效 大学生

一、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政治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参与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分城乡研究。吴鲁平对城市青年的政治心态和社会参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1995),严荣对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进行了研究(2001)。

(2)分阶层研究。尹德慈对广州青年律师群体的政治态度进行了分析(2004),董小苹对在沪台湾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进行了研究(2006)。

(3)专题研究。如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2006),朱云生以“躲猫猫”等网络典型事件为切入点,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问题进行了探讨。

(4)载体研究。翟杉以微博为载体,对微博政治参与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2011)。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的定义,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现有的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有其科学性,它指出了正在参与的主体(公民)、客体(政治生活)、特征(自愿性、合法性),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果我们将政治参与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定义涵盖了政治参与行动的行动前、行动中,却对行动后阶段没有涉及,没有对政治参与行动进行一个实效评估。有鉴于此,我们将政治参与分解为三个指标,即政治参与意愿、政治参与途径、政治参与实效,从而更加规范、合理。本文所讲的青年政治参与是指青年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参与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或者与政府决定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过程。

全文阅读

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摘 要】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各类实践和参与性的活动,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壮大,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步。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了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70-01

大学时期的政治教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尤其在新时期,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大学政治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

所谓的政治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各类有益的实践教学,其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广大教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开展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前提;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做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政治教学内容、形式、手法及模式的丰富,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例如,教师们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关爱孤寡老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到敬老院、养老院甚至社区中探访、关爱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状况。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经常开展,可着重设定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政治教学推向深层次,无疑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选择。

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学生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全文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意蕴解析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功能论是社会学领域涵盖范围和影响力非常大的宏观理论。通过对社会功能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对于自己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文章从社会功能论入手,列举了当代大学教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重要发展方面,并对这一教学课程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推动大学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意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论

社会功能论主要是指组成社会活动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对整体起到作用,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创业指导等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培养方向

1.1将竞争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竞争与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功能论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个体,在学校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大学生只有早早树立起竞争意识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能够快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大学教育要将竞争与创新意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通过课堂向学生传递竞争和创新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功能论的主要应用于宏观社会领域的研究,但也研究小规模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社会。大学校园就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小型模板。高尚的美德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具有美好品德的人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突出,如部分学生比较推崇个人价值,不愿意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所以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这也是大学引导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养成与树立,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在初入社会时少走些弯路,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始终坚持自我。

全文阅读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社会转型的教学背景,不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背景更加复杂化了,而且也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也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层面上我们才有充足的理由说,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及其相关问题,既是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适应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究,主要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即社会转型背景、社会转型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及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具体措施。下边就结合自己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进行如下的说明与阐释:

一、社会转型背景

1、社会转型及其内涵探讨

社会转型背景,必须首先明确“社会转型”这一术语的基本内涵。众所周知,“社会转型”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转型本身即是社会制度的创新,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社会整体相关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从这一段关于“社会转型”及其内涵的论述之中,读者可以明确一个这样的基本事实,所谓的“社会转型”,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指向某一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社会制度发生着创新式的改变;在内容的层面上而言,社会转型是指因为某种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带动的一切相关社会因素的变化。无论是文化因素,还是政治因素,都会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与原来有所不同的发展式改革。这也就是说,在某一社会转型期内,政治、经济、文化都会表现出创新式的发展。但是,要比较转型期内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特点,则需要研究者对社会转型前与社会完成转型后的具体形态进行仔细地对比。

2、社会转型背景

所谓的社会转型背景就是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面对的、复杂化的教学环境。在以社会转型为核心构成因素的教学环境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都必须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这个环境里,提升教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问题。

二、社会转型背景的影响

社会转型给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且这种综合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系统性的特征。所谓的系统性特征是指社会转型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已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全部环节。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更不容研究者所忽视:

全文阅读

初中政治教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摘要】初中阶段学习对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治是初中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该学科不仅对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能够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一直是初中政治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此,本文就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初中政治社会适应能力策略

就目前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可明显看出,基础知识的传递是教师讲课的重点,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遭受到教师的严重忽视。对初中政治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表现。初中学生结束了小学基础教育,在情感与知识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学生思想发生改变,必然会引起学生行动的变化。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提高学生的“三观”理解

常说的世界观,直白来说就是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而这就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看法。而不同的人在形成世界观的时候会因角度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不同。从一个人的人生观中可以看出其对自己人生的理解[1]。说的形象一点就是生存的目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从形成过程来看,人生观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社会形态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边周围客观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特殊看法。通过价值观可以充分展现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同时也可以说是衡量事物的一种标准。其实,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具有相互联系的关系。从某些方面来说,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而人生观则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观可以反映社会意识,并且世界观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必要的根据。但是一旦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将会在社会活动中出现错误。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授课任务,继而重视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与此同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协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政治信念。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坚定的政治信念后,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求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初中教学活动场所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在展开政治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继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二、结合社会生活

长期以来,在初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存在,即政治教学与社会活动之间的互动非常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重视传统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在道德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这样就导致了初中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2]。就初中政治教学活动而言,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并未纳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政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具有一定的严肃性,造成学生很难全身心的投入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明白,教育源于生活,但并不局限于生活。基于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形成生活化模式。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上。首先,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作为根本。其次,教学活动需结合社会生活。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正学习的知识与思维注意生活、分析社会现状,并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形态下,教师的政治教学需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会获得极大提高,继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引入时事热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