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理美文摘抄

哲理美文摘抄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写一体化”初探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现代信息论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妄谈输出。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无果之花。只有广博地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可能打开写作思路,从而铸就华美篇章。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不知道阅读哪些读物,如何阅读才更有收获;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才更有实效。笔者经过实验研究,认为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走读写一体化训练之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一、品读精美语句,学习借鉴,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阅读借鉴,注重平时积累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品读妙用修辞、文采飞扬的语句

比喻、拟人、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格的运用,可以增强语句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使语句表达具有整齐美,可以增强语句表达的雄浑气势。阅读中要注意摘抄这类语句,并进行精要的点评。

2.品读引用、化用诗句,文化底蕴深厚的语句

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阅读过程中,注意摘抄引用、化用古诗词的文段,学习借鉴,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全文阅读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

摘 要: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相同点又在哪?什么才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包含了哲学宗教)与西方最明而显的差异是:三教是悟道所以用逻辑但都不以为然,更无唯心唯物形而上下迂腐之物,儒释道内容各有体系,本质相同。

关键词:儒;释;道;中国传统哲学;艺术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相同点又在哪?面对这个思考,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才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包含了哲学宗教)与西方最明而显的差异是:三教是悟道所以用逻辑但都不以为然,更无唯心唯物形而上下迂腐之物,儒释道内容各有体系,本质相同,尤其是儒道。

谈到哲学思想,第一反应是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周……但是儒家是从何而来,佛家又是从何而来,道家又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儒家:孔孟是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佛家: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经典的传入,据传始于汉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以浮屠经(佛典),但究为何经,已失传无闻。历来均以永平年间(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此说是否为历史事实,近代颇有争议。因当时西域发生战乱,交通断绝,至永平十六年才开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波及彭城(徐州)等地。当时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故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门视同方士。

道家: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朝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那么儒家对艺术的影响是哪些呢?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所谓“礼”、“乐”,本源自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动。“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据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俗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损益而“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极盛期。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中国周秦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习俗风尚的底蕴,形成周秦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范式。

全文阅读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与益处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做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一、做摘抄

可以摘抄原文中的名言。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非常集中,值得摘抄。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同一主题的名言。如学习《理想》,有“理想”的名言5则。学习《我的信念》后,摘抄有关信念的名言。

可以摘抄同一作家的哲言。如学习《人生寓言》,我建议学生选择周国平的哲理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生活中的语言。广告词、标语、对联、生活中的小故事与感悟、商店匾额、宣传语、报纸刊物、互联网语言、鲜活的口语、不规范的现象等。

可以摘抄名篇名文。比如,名著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二、写心得

全文阅读

因为有你,我的青春永不落幕作文1400字

青春的岁月让我彷徨又感伤,但与你走过的日子,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电影,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我仿佛置身于千古素卷之中。因为有你,这场青春的大戏永不落幕,永不散场。

第一次与《哲思》见面,是在两年前的下午。考试的失利让我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假期里闲来无事,出门逛逛。太阳暴晒着我的皮肤,我一路汗流浃背,走到一家报刊亭时,摆在摊位上的一大堆杂志然后我驻足脚步。

在眼花缭乱的杂志中,我第一眼就遇见了《哲思》,平素而不失大度的封面,精美的插图,更是一句,你不会找到路,除非你敢于迷路的富有哲理的封面语吸引住了我。伸手拿来翻看,朴实的装帧,精美的插图,完美的印刷,丰富的内容,足以让我神魂颠倒。《哲思》给我留下了深厚的印象,细细品读,让我顿时忘了考试失利而带来的苦恼,和烦闷心情。买下她后,我如获至宝的跑到家中,仔细研读起来。

我相信,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我梦幻般的灿烂无比的憧憬世界。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本杂志,每期我都会光顾,而《哲思》正适合我们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阅读。

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在现实与幻虚中徘徊不定,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气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开始在同学之间分享《哲思》,我突然发现,《哲思》非常受女生的青睐,我们班的女生轮流品读而且每期也不漏下,我总是窜动她们每期购买,这样不仅能省去我的一部分开支,而且能做到资源共享,岂不快哉。

我们发现,《哲思》是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一本富有哲理和思想的情感读本。我开始从中搜集美文和句子,自己组建了一个摘抄本,把每期发行的哲思阅读完之后,再把再把优美的句子摘抄在本上,早上晨读和晚上自习时拿出来看看,升华心灵,启迪智慧。而且哲思中的智慧和故事,我都会很留意的阅读一遍,这对我印象很深,我经常把小本上的内容当做作文素材来用,而且屡试不爽,和很多作文题目撞车,这让我们班的阅读迷更加青睐《哲思》了。轮流购买,分批阅读,到后来半年订购,人手一本,精研细读。

我们班的写作能力逐渐提高,这些成绩与《哲思》是分不开的。

全文阅读

周末读书笔记

中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的课外阅读。无论是作为阅读部分的语感,还是作为作文的写作素材,课外阅读都必不可少。而在当今教育现状下,大部分中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师在课堂进行课外拓展,也有老师采取了每周一节阅读课,还有老师选择布置周末阅读。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行之有效,形式的开展必须注重实效性。笔者以为在周末布置周末读书笔记不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读书笔记与课堂结合,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课外摘抄与阅读评讲结合,打通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语文知识,将单线作战变为多线作战,相得益彰,形成语文教学体系,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李志敏,教师,现居四川成都。

全文阅读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贵在坚持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是重头戏,语文成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好坏,教育工作者都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大下功夫,寻找出路,探索方法,但有时却不能如愿以偿,或者收效甚微,因为,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最终会有丰厚的收获的。

【关键词】文学情操 思维能力 语文素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是重头戏,语文成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好坏,因此,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都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大下功夫,寻找出路,探索方法,但有时却不能如愿以偿,或者收效甚微,因为,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最终会有丰厚的收获的。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的我,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或许有些幼稚,但很实用。我是这样做的:

一、积累基础知识,丰富词汇量,陶冶文学情操

我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去做一项作业,就是做摘抄本。摘抄本的内容由我特意规定,我要求学生做三项内容。第一,要摘抄十个成语,一般情况下从成语词典中摘录,按着成语词典中的顺序,自己已经会的就放过,只摘录不会的成语。如果在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或者学习课文中遇到的成语,就要求学生必须收录在摘抄本上,但要依据自己的程度有所取舍。第二,要摘抄200字左右的优美语段,这些语段必须是文从字顺的或者富含哲理的,这要从作文书或者文摘或者优秀文学作品中摘录。第三,仿写。就是要学生从所摘录的文段中,划定二到五个句子,然后去依据句子的格式、特点进行仿写。

我的这一工作是要求学生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直到学期结束,它的作用多多:第一,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第二,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他们需读一定量的内容才可以从中筛选出优美的语段,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第三,仿写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我告诉学生,仿写前要搞清楚三个问题:(1)所仿的句子的句式,句子结构等特点;(2)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3)所仿句子的中心思想。其实,学生搞清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也是赏析句子的过程。

长期下来,学生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了文学素养,不愁写起作文来“囊中羞涩”了。

全文阅读

关于做读书笔记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

为了配合学校搞的读书活动,我们高段语文教研组的黄老师上了一堂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他定的主题是“寻求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做读书笔记”。

课是这样上的:

(导入略)

师:读书笔记的第一类是摘抄型。同学们平时都在做,谁来读读自己的摘抄?

生1:读摘抄的优美写景语段。

生2:读摘抄的一首小诗歌。

师:你们摘抄的都属于文学类的好词佳句,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摘抄吗?

学生无反应。

全文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害怕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缺乏素材,没有内容可写;有的是心中有话,笔下却写不出来。有话写不来的原因之一是积累的语言材料太少。没有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的储备,这样说和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克服学生写作的害怕心理,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帮助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那么如何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大量阅读

要积累丰富的语言必须博览群书。因为通过大量阅读,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言实践要以语言积累为前提,见多才能识广,厚积才能薄发。

1、加强课内阅读。小学课文,大多是名家作品,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因此,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对于文中的新词、重点词,成语、歇后语等要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并且可以进行换词、扩词、仿写词语、词语归类的训练。例如在教《火烧云》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模仿“红通通”写词语:金灿灿、黄澄澄、绿油油等,模仿“葡萄灰”写词语:梨黄、苹果绿、桔红、橄榄绿;还可以叫学生写出表示颜色的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教《清明上河图》一文时,当学生理解了“鸟瞰”的意思后,可以叫学生写出表示“看”的词语:注视、凝视、俯视、环视、窥视、扫视、仰望、眺望、瞭望、瞻仰、端详等。《荔枝》一课有不少ABB式的词语,课后可以叫学生摘抄,进行积累。对于一些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段落;好的开头、结尾,要反复地朗读,有感情地诵读,仔细地品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吸收,在读中积累。

2、加强课外阅读。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学生积累的语言50%左右来自课外。因此要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就必须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

要达到145万字的阅读量,首先必须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要减少繁琐的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每周可以安排一节课为阅读指导课。课后要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保证学生每天在家有半小以上的课外阅读时间。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实际向学生推荐读物,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童话、寓言。高年级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理解与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发展,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百科全书,文学著作,尤其要重视古典名著的阅读,这样能够窥探到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能够体验到我们民族瑰丽的文化精髓。

二、善于观察

全文阅读

我的读书经验

导语:论读书的文章,大都洋洋洒洒,挥洒自如,唯有蔡元培老先生言简意赅,语言最朴实简略,还充满谦辞。我们被他那海一样宽广而又谦卑的心怀所感动。他读了60年的书,不是为作文章而读,是为了照亮他的心,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60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40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功,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只注意于我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下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虽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专门的词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做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到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阅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一定会有许多成效的。

(供稿/山西 崔小琴)

全文阅读

中学生语文学习八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清代学者王国维化用一句爱情题材的宋词来概括做学问的第一重境界:渴求成功。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习,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呢?

下面,我就为你们一一介绍。

1.多读书,多思考

多读书,就是读名著,读古今中外一切有影响的作品。只要时间允许,你就尽可能读得广一些,凡是中学生能读的,都应列于读书的范围。

有的人虽然读书读得多,但却像猴子掰苞谷一样,掰得多丢得也多。读时要“多思考”:这些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自己领悟了哪些人生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等。多思考,还包括看到某物、某事、某一现象时,要认真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从中悟出点道理来,做生活的有心人。

2.多探究,多交流

读书时对于没弄懂的问题,要多探究,既可以翻阅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书籍,因为有的书中有现成的答案,有的书中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线索;也可以向别人请教,要充分利用他人知识的互补性;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查询工具,那就是到网上查找。这是一条探寻答案的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

自己在探究学习中有了某点感悟,有了成功的喜悦,要善于交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加深感悟,满足感情交流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开阔视野,增加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善于交流,可谓一举三得,岂不善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