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找教学教育论文

找教学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注重教育科研,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摘 要】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本文就体育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展开讨论。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科研;专业化

体育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体育只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都应树立体育科研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一、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经验技术型、理论型、科研型。根据我们对一些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尚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体育科研。调查显示,有19%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体育科研,这类体育教师多数在50岁以上,以老教师为主。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体育科研知识缺乏,理论素养不够,搞科研似乎总觉得缺乏必要的底气和条件,如今面对体育科研,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所以,他们中的多数人对体育科研不感兴趣,由此导致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比较差。

2.片面强调体育科研,忽视体育教学实践。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0%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科研,淡化体育教学,这类体育教师多数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虽然他们也具有基本的体育科研能力,但是他们欠缺体育教学经验,理论和实践还有待磨合。面对体育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止在基础水平状态。

3.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调查表明,有51%的体育教师属于这种类型,中年教师为主。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和培训,也具有比较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是各个学校的骨干,肩负着学校太多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任务,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加上还要承受着各自家庭因素的压力,他们往往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科研,面对体育科研,他们总是习惯蜻蜓点水,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因此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也不强。

全文阅读

体育教师如何提高体育科研能力

目前,体育教师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经验技术型教师,对传统的常规性业务比较熟练,在操作中能得心应手,但对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重视,不善于在实践总结中发现和研究问题,多凭经验、直觉处理问题;理论型教师,多指毕业不久的年轻体育教师,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较深厚,有时能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实际操作控制能力较差,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科研型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外,而且能及时与实践相联系,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能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当前这三种类型教师中技术型占大多数,理论型和科研型次之。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呼唤和需要更多的科研型体育教师充实到中小学体育工作中来。为此,重视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一、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习得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体育教师首先应掌握教育的科学性,懂得教育规律,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根据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系统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种技术教材的基本教法、裁判法和测量统计法等,还必须掌握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知识、保健学和营养学知识,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随着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体育教师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哲学、数学、语言文学、理化、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阔视野,拓展科研领域,更好地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教育服务。

二、在实践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养成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

体育教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在实践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这样研究问题,撰写论文才有实际意义。然而目前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善于总结,多数总结也只是为了应付各类检查,不具有太大的价值。实际上教学、训练日记和总结,是改进教学训练工作不可缺少的,也是科学研究的资料宝库。教学训练日记中记载着学生和运动员实际完成的作业内容(教学训练内容)、数量、质量、心得体会和发现的问题等,都对科研工作有参考价值。因此重视写训练日记和体育工作总结是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另外,养成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习惯是进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阅读和收集的资料多,能使自己对所选题目相关的知识广博,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增加思维的深度,对题目研究也能提供多方面的理论依据。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呢?“处处留心皆学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表明在日常的学习、训练、阅读、听报告、上网和看电视,甚至在消遣性的浏览报纸杂志中,时常会碰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要随手记下来,以便用时查找。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资料要靠一点一滴地搜集、积累。最常用的搜集方法有:上网、订购、交换、索取、参观访问、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会议等。最重要的方法是阅读,要把搜集文献资料同看书学习、更新知识结合起来。此外,经常进行科研工作的经验证明,新的思想和想法来自工作实际外,也在日常工作的其他时间、地点一时得到启发,产生意念。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养成随身携带笔、纸的习惯,记下闪现的有独到之见的念头,这是积累直接资料的很好的方法。

三、了解和懂得学校体育科研选题的依据和途径

学校体育科研实践证明,课题选择得好,对出科研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而目前,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此还不够重视或者了解不深,因此在准备进行体育科研工作时不知如何下手。因此,要想提高体育科研能力就必须了解和懂得选题的依据和途径。

科研选题的依据主要分为两方面,即“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必要性主要看选则课题的重要价值和前人研究的情况怎样,即“该不该研究,需不需研究”;可行性体现在研究者的主观条件(设备仪器、经费、时间、人力、情报资料等)是否具备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另外,所选题目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性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并且要占有一定资料。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题目的选定可以从理论学习中找;从实践过程中找;从文献资料中找;通过各级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去找;从上级公布的课题或会议征文中找;从教师间的意见交换和信息交流中找;从学科交叉的空白区域中找;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上网查找。

全文阅读

教育科研发展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全文阅读

校长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作为校长,我觉得要回答好三个问题:教育的价值是什么?管理的价值是什么?校长的价值在哪里?解决这三个价值问题必须静下心来,进行系统和原创性的思考。

校长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上去好解答,然而支撑这个答案的理论却很少有人找到。或许认真去找,也能解决,但最难的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论”,即从学校土壤里长出来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是“扎根理论”,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最富有创造意义。

从学校土壤里长出来的教育理论,必须来自于学生,来自于教育规律之下的真实困惑。它是从教育现实的泥泞土壤中,萌发出来的最珍贵的芽。没有遇见教育困境的校长,没有在困境中“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和历练,就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此同时,教育理论的诞生及完善,只能从“改革”的实践中来。没有改革的实践,只能是重复别人的经验。

校长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管理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学校管理的理念。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教育的价值,例如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为教育增值”。同样我们必须为这样的管理理念找到自己的理论――“文化经营理论”,使“为教育增值”的理念成为一种管理思想。何为“文化经营”?即用文化的完整方式,全面观照教育理念、教师心理、学校制度以及社会舆论,为学校的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营造一个优异的实施环境,使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顺利实施,而且能够实现增值,进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文化建构的完整方式是:悦纳,传导,诊断,坚守,创新,即“文化的五步锤炼”。其中诊断是关键,是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节点。校长必须冷静地寻找到“校长文化”与学校“原有文化”的同质处,实现最大程度的吸纳。校长还必须冷静地分析自身文化与学校“原有文化”的不同处,要冷静地“隐藏”容易冲突的部分“价值”,择机“破”与“立”。

校长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校长的价值在哪里?一句话:校长是学校价值的领导者。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校长必须努力修炼四项专业能力:即原创思考力、行动聚焦力、制度重构力、资源整合力。这是校长实现价值领导的核心力量,也是校长专业的DNA!它应该超越课程、教学、管理等具体的领域。

以上三大价值问题,是校长对教育,对办学,对校长角色的基本思考。这些思考聚焦在校长身上必须“三通”,即“想通、说通、写通”。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上的“做通”。这需要坚持,这种坚持,一方面需要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团队的共识与合力,更需要智慧地争取各类资源的理解与支持。如此,校长才能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才能生长出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姚虎雄,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215200)

全文阅读

关注“中观视野”的研究

一、当下教育研究的“地表现象”

《江苏教育》有“大家意识”,关注真正的“大家”,全力将“大家”介绍给大家,影响深远。《江苏教育》更有“平民情结”,以极大的热情扶持一线的普通教师,乡村教师尤其受到眷顾。《江苏教育》在推动苏派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也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我发现,教育大家的研究偏于个体经验的居多。一线教师的文章又以案例设计为主体。实践性的价值取向,自有它的好处——微观研究可能比较实用,很多教师可以直接拿来。但微观研究也有它的不足,正因为其小,就始终沉在地面上,视野相对狭窄。读之,用之,一般的教师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或者说,无法举一反三,无法破译案例背后的教学规律与教育智慧。纯粹的微观研究是永远也不可能走得太远的,是无法让自己成为成熟的语文教师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江苏教育》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从全域研究的角度来重新加以考量。审视之后,我们就会感到《江苏教育》可以增强对“中观问题”的关注,加大“中观研究”的分量。

二、健全的基础教育需要“中观研究”

纯粹的大理论研究固然不适合小学教师,而案例设计也不是最佳的研究视角。我以为《江苏教育》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最近几年,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江苏教育》的张俊平主编就特别强调论文的理论含量,实际上就是在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江苏教育》要成为金牌杂志,需要进一步转换思维,聚焦教育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基础教育的中观研究。这样的研究、这样的文章是我们最缺少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中观研究,是对实施战略和策略服务的研究,介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一种研究。而基础教育的中观研究,是一种整体的研究。它力求将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联结起来,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潜心发现基础教育的本质规律,实践一种真实的小学教育。中观研究首先具有中介性,为广大教师找到了联通理论与实践的最佳中介,对一线教师的发展意义最大。其次中观研究具有两重性。中观研究是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微观研究的素材,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不离开实践的轨道正常运行,并得出正常的、正确的结果。这样既摆脱了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性、局部狭隘性的束缚,又能找到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深度和尺度。

三、如何引领“中观研究”

马丁·布伯在《我和你》中写道:“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在实施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如果执持一种中观的视野,既寻觅理论的依据,又探求实践的路径,我们也就获得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双重世界与态度。当下的教育研究,特别需要一种中观研究。《江苏教育》在这个方面可以作出大的贡献。那么,我们如何引导教师由微观研究升级为中观研究呢?笔者以为,一是可以帮助教师启动“牵补思维”。中观研究,需要上靠下接。因此,我们要——牵,就是让小问题和“主义”牵起手来,为实践寻找最匹配的教育理论;补,就是要学会为理论寻找研究的相关对应点。如此,微观研究就能够“升级”为中观研究。一“个”的研究也就变成了一“类”的研究。二是可以运行“调化思维”。我们要引导教师把过高的视野降下来,将过低的视野升上去,从而调到一个最合适的研究视野——中观视野。广大教师有了中观研究的意识,努力将宏观研究“调入”时间因子,将微观研究“化入”理论元素,就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当中观研究成气候的时候,我相信《江苏教育》将会是一番新的景象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全文阅读

教师应把“关键事件”作为反思对象等

教师应把“关键事件”作为反思对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苏红博士在1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关键事件”作为反思对象。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键事件在初始状态时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描述、分析,找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并加以归类,使之成为关键事件。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反思教师以往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个体经验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事件,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提高对关键事件的认识和行动能力;二是反思师生在日常教学中的关键事件,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增加责任意识与促进专业发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五个研究”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深圳南湾学校校长李化春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语文教师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必须潜心“五个研究”:①“研究学生”是根本,要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心理特征、成长规律,以此选择教学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②“研究文本”是核心,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文本,拓展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并以此为支撑点展开教学;③“研究策略”是路径,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合教学策略,寻找教学的切入点;④“研究过程”是关键,在基于研究学生与文本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策略,让教与学在互动中找到彼此之间的融合点;⑤“研究评价”是保障,教学评价要把握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目的的多样性,并且把评价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来强化激励意识与发展功能。

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的途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杨颖秀、副院长王智超在2012年11月25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但当前普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唯升学倾向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普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趋同性,造成学生的多向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实现办学体制的改革,处理好办学主体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不改变国家办学为主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间资本办学,鼓励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多元发展,鼓励二者共同探求更适合学生个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多的选择,促进普通高中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发展。

新教师如何走向优秀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中心党委书记鞠文灿在2012年12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一个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名词、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不断温故知新,从书本到实践,从概念到行动,形成个性化解读,在反复感悟中对比、提炼和升华,并延伸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使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经验。其次,教师需要找到和找准适合自己及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流派,并以此为参照,在教学中实践,走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原地打转的困境;最后,教师应该经常反思、感悟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特色,以本地相同学科且为自己欣赏和敬佩的名师为导师,同时对世界现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流派的某些代表性著作进行深入研读,找准自己的差距和欠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境界。

全文阅读

EBM思维下《内经》PBL教学法的探讨

【摘 要】循证医学是在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以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础,目的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将循证医学思维引入医学教育,能尽早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在目前医学教育界应用也比较多,循证医学思维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法都立足于问题的提出和注重培养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循证医学思维下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应用于中医课程《内经》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循证医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育

【中图分类号】R25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15-0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直接目标的一种新思维和新方法,要求医务人员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有目的、有根据地找到施治的最佳证据,同时,也结合医务人员本人长期工作经验和临床技能,从而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和获得最好治疗效果前提下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也即Vineis P所言“审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存在的最好临床研究证据对患者进行诊治” [1]。

EBM的概念提出后,医学教育界将此思维引入教学当中,由此促进了医学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进步,其中,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现了从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循证医学教育模式转变[2]。

在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是和临床紧密相联系的,是以疾病为对象提出问题,以学生主动学习、找到回答问题的线索为主线,贯穿了学生自学、讨论、获得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法加强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联系,使医学生从刚入校门进行医学学科学习的时候便建立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互动的学习思维,有利于医学生在初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拓宽视野,培养其独立学习并善于找到问题解决途径的终生学习能力,EBM思维下的PBL教学法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途径[3]。

1 《内经》课程教学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文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是一门记忆性、理解性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其词义深奥、医理深邃,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识记能力和医学知识功底,很难讲解得透彻和深刻,特别是在现在,潜心于古籍医理研究者少,而对于学生,由于理解困难而对此门课程望而却步者众,教师讲解不易而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文阅读

浅谈高校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过程

[摘要]论文写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表达与呈现。本文通过分析论文写作过程,提出如何确定选题、研究设计与书写正文的基本方法,对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 教学研究论文 写作过程 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55—03

教学研究论文是高校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体现出作者运用高等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体现出作者的思维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不过,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基于每个人的学识、理论功底及实践差异,其写作过程和风格也各异。但不管怎样,撰写论文不外乎是“思考选题一论文构思一分析验证一动笔成文”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知晓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特点与技巧,对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质量大有裨益。

一、主题思考——提出问题与确定选题

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拥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提出一个个新颖的、创造性的并且是可行性的问题,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自于我们成熟的思考。这就需要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敢于对已成习惯的教学现象提出质疑,以实践研究为基础,深化问题解构的思考。

俗话说:“砻糠搓绳开头难。”对高校一线教师来说,感到最为难的不是论文的撰写,也不是学术研究的过程,而是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长又有研究价值的选题。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问题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因为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多精力,对个体研究者来说短期内没有出成果的可能;有些问题又非常具体,缺乏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没有研究的必要。作为一个非专业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我认为,寻找选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全文阅读

方法、差距、创新

摘要:文章阐述了教育改革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即在研讨中找方法,让我们丰富了自己;在梳理中找差距,让我们认识了自己;在反思中找创新,让我们提高自己。其目的是快速实现教育改革的转型,办好素质教育。

关键词:方法;差距;创新;改革;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62-01

正确的观念是我们踏入成功的第一步,所谓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一种新颖的、独特的思维理念,思想意识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任何改革都必须从改变人的旧的思想观念做起,也就是洗脑。人的思想观念决定意识行动,所以我认为改革应首先从改变思想观念做起。

一、在研讨中找方法

在东区教育局刚试行“5215”教学模式前期,我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新教学模式的热情高涨,但是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出现了偏差,课堂教学过于模式化。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他们深感“太突然”、“不知所措”,难以适应。早已习惯于其熟悉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老一套的东西早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即将退休还要重新学习,作为学校也有很多的压力,我们害怕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是 “弄巧成拙”。

为此,学校对“5215”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对学科教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深层次的了解和剖析 “5215”教学模式。 我们让老师们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时间,让他们明白“5215”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流程,它提倡的是,教学循序渐进,讲练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

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事物,敢于抛弃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崔其升说:我们的教师队伍常常是一人一把号,但我要求必须吹一个调。我们学校的这个调就是要把“5215”教学模式深入课堂。

全文阅读

常态研究带动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很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排除在教育科研队伍之外,视教育科研为高不可攀,认为这只是专业研究人员和个别高水平教师的事情。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为数众多的教师单纯依凭积累经验和加重学生负担的方式,年复一年地在较低层次上进行着重复的机械劳动,教学水平徘徊不前。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一个教师能否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研究的对象,自觉地、不断地开展教育科研和教改实践,其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无论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还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事业理想,都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容低估的意义。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在其总体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是教师创造性素质的核心。

现阶段教师的课题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急功近利型。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很多教师为了评优评先,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被迫申报了课题。这类研究者,事实上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拿到结题证书。所以,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唯利是图,不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只要能够拿到结题证书,至于怎么进行研究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2.文章堆积型。这类研究者属于不会做课题,他们认为,做课题就是写论文,有了论文就是研究了,论文多了就结题了。事实上,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探讨以寻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正确方法。

3.虎头蛇尾型。课题申报的时候轰轰烈烈,过程是马马虎虎,结题时缺东少西。没有研究计划,对工作缺乏系统的规划,这部分研究者做事缺乏细心和耐心,不能持之以恒,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4.个别杜撰型。研究是一个团队的事,不是指望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在一块做几件事或编几个活动就算是研究了。它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集思广益,各个突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自由发挥型。这类研究也是对课题没有好的规划,只要立项了,下面就没有人问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大胆发挥,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怕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最后是不了了之。

6.名存实亡型。课题立项之后,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知道有课题,但没有研究,也没有活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随意开展,与课题严重脱钩。教学、研究两张皮,这种类型就是名存实亡型课题研究。

全文阅读